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隐于宫观人难窥——道教秘传太极拳探微(清微、云房、丹房太极)

道教太极拳渊源已久,自古隐没于宫观,与外界少有沾染。

笔者好道求玄,从20世纪80年代起自五岳寻仙,探访山林高隐,对此略有所获。

本文是笔者探访清微太极拳功、云房太极、丹房太极(蚕丝化形手)等道教秘传太极的经历,另将“蚕丝化形手”练法披露,希望对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有所助益。

道教武技不尚华饰,乃前人生死互克经验所汇,重于养御二法。“养”是摄养,以形神导气调和气血筋经,以求祛疾长生;“御”是御制,用技击末术抵御乡匪地痞侵扰,有制而不伤之能。在过去,道教工夫多择人阴授,蛛丝嗣守,一线相传,故世人秘而难窥。

在80年代的一次访谈中,与长春观一位挂单老道长聊到他在武当山几十年的修炼经历,谈到本山拳术的传承流布情况,偶然得知武当山清末民初时期有几种好像太极拳一样的拳术隐秘流传。在我看来,“好像”就代表不确定,尽管他把人名和宫观说得很详细,我还是没太留意。直到数年后与黄炼师闲聊时,才无意中再次牵涉到这个话题。

原湖北省道教协会秘书长黄宗胜老前辈,是本地区民国以来道教发展的见证者。黄炼师从民国时期就担任汉阳玄妙观知客,接待十方道友不计其数,对各宫观人员情况烂熟于胸。深谈中他明确提及解放前仅武当山里的太极拳就有几支,还知道陕西那边也有一支教内太极拳,它们或架势紧小,或肆意随心,但共同特点是拳功兼练,一旁的长春观监院何八爷也对这个说法表示认同。何爷虽不懂武术但见闻广博,并且两人同时向我推荐了另知他情的张风良老人。

从汉阳玄妙观门前住了一辈子的张风良老人口中得知:刚解放不久,玄妙观里来了一位叫徐教宁的山东籍道长。那时庙上生活艰难,徐道长就配合黄爷靠诊病维持庙业。他每晚戌时要在庙后的那棵大树下练一个时辰的拳功,收功前还要盘盘两百多斤的石柱条,次年飘然而去。后来他从监院李崇钦那里得知这种拳名为“清微太极拳功”,是解放前与汉口大道观的王至暠道长一起在武当山青微铺学回来的,言此道子绝非俗类,万勿轻鄙!据笔者查阅资料显示,武当山青微铺在元代是全国清微派的两大传播地之一,清微派早期在武当山一直占有主导地位,直至现在武当山还有一个清微铺村。这条重要信息为我们推测这种拳术的渊源和时代背景,提供了一个基础参考范围。

80年代中期,武昌长春观有一位值守山门的清瘦老道——王爷。王爷晚年只练杨式太极拳或做做吐纳,平常清居缄言少与人往。王爷早年接触过不少教内高士,详细叙述了衡山龙教镇道长所了解的三种道教太极拳。后经多次请教才知道龙教镇道长本人也练习太极,他说的三支太极拳,一支在长沙斗姆观里流传,一支在京都白云观,另一支就在衡山。只是教内对这些东西不太重视,所以后来也再没听人说起。

前些年有缘接触到原湖北省武术挖整组的陈流沙老师,陈老是道教云房太极拳的重要传人,他传承的太极拳内容主要有云房太极拳一百三十六式、云房八卦、云房剑和云房杂修术。该拳步法重心后坐,演练难度较大,招数大形与杨氏接近,但步型不同,拳架低小。云房太极讲究炼筋柔膜,运化精气,体用双兼,颐养身体。

00:00 / 00:00
2X快进中
重播
播放
00:00 00:00
进入全屏
画中画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丹房太极(蚕丝化形手)

    笔者经年挖整道教武术遗存,有一套夹杂在龙门派系统里学到的“蚕丝化形手”,亦称作“丹房太极”。只惜当年此拳学得匆忙,得到的拳理零碎不全,故认识浅薄。由于教内传承规矩很大,所以不便详叙之处暂不展开,谨将概貌飨于同仁。

    “蚕丝化形手”共分两个套路。第一套是经传数代的原架,共三十六式,上应天罡之数。拳势缓和,裹藏缠卷,形不露体,柔若无骨。第二个套路七十二式,是在原拳基础上融炼生成的,呈现出明显的太极技法特征。七十二式下限传承年代不晚于抗战前,形成时代不详。功者每于丹房斗室之中行练,不受日月精光,只若蠕蚕蚀桑之寂,兼托蛇雀龟鹤之形,虚敏至微,浩气腾盈。斯与丹功默契相介,一动一静,摄炼余工,阴阳循行。终而退形化神,返虚合道,故有“丹房太极”之称。

    “蚕丝化形手”由中宫启式,四面设伏。或蛰蜷缩放、抽缠旋展;或松挣牵悬、脱骨化形。它与世传太极拳不同之处,不仅在于它的形架差异和特殊功力训练。还体现在它的三种演练方式上:一种是在30°—40°的斜坡地面行拳,做到三盘一体,轻灵浑沉,难度颇大;另两种就是在窄小的丹房石室或1.6平方米的“罡单”上行练,谓之拳不出斗室。

    “蚕丝”谐通“缠丝”之意,喻丹气内外缠转,手步开阖抽丝之意;“化形”,则是求水之质,得水之能,舍架弃骨,空梢去根。唯以丹气充化拳形,形牵气乘,敛神藏相,最终化形退迹,以返虚灵自然之境。

    “蚕丝化形手”第一套拳法步型低矮,屈膝起腿,开阖升降,沉缠柔滑,结构紧凑实用。此拳注重拳功兼修,以功力修炼为主。功法从脱化身体死点和增强功力的器械练法,到行定桩步、伸筋脱骨、运手练气功法均有涉及,与外界练法迥异。第一套拳法在行架时讲究化棱敛形,藏头合峰,吞吐沉浮,放神含气。形若蛇臂雀手、螳步蟒身;状如猴灵鳅滑、蠕蚕抽丝。下盘落步似新履踩水,提脚若狸猫行壁。运步念脚下蝼蚁,立足如蚂蟥吸血。步法虚可鞋底抽纸,实若饴糖粘底。运身时身缠六关,七峰相合,周身混元灵滑,内气腾循,充布形骸,兼得杨柳之柔、燕掠之轻。运手时敏如猫须触洞,沉如毛毡裹铁。内劲浑朴,雷气奔腾,劲磨螺旋。出手若一绳牵牛,搭手如附骨之蛆,接手必改力向,罩力像仙人披衣。三盘混化一体,周身节节相应。

    第二套则在原拳基础上体现出大量的太极技法,不同之处是以“抖”代“肘”,身变藏为立、手变裹为舒,劲由沉转松,架升高代低。其步法以鱼眼为轴,前足为机,后足为枢。神形百随百合,劲力沛贯如泻。虚以形体,空以精神,拳架较第一套舒展。其暗含内外上下拔挣之意,松沉蓬散至透。收控发化,洞彻消息,八节寻应,提魂罩神。拳意剥束守朴,柔化脱骨,神气内蕴,净彻灵透,有上领下随中关提之说。第二套拳减少了身体起伏变化,一举一动皆含阴阳开阖之道,风格闲逸静穆,飘然空灵,然绝无今人隔空放人之说。

    “蚕丝化形手”歌诀简明,言喻曲深,穷理发微,一境一悟。旧抄曰:身手阴阳绵缠,膝下五行渗环,沛神罩体守中,精炁百骸贯串。枢心密圆盈势,开阖伏应糍感。净形去根寻微,虚灵混朴无端……

    蚕丝化形手真义

    蛇臂蟒腰 龟背鹤胫

    螳步雀手 虎气龙神

    浪卷电掣 鳅滑糯糍

    蚕蠕蟒扭 猴藏猫行

    丝缠丝抽 水柔水循

    风和风阻 炁蒸气浑

    形驰架紧 首尾相应

    节节环缠 寸肤微敏

    炁腾百骸 形减神生

    二炁交合 去象化形

    本文作者

    宋学玉,中国武术六段,当代著名道医、龙门泰斗谢宗信方丈入室弟子。武学主要师承遂安太和宫功法传人罗诚寅道长、武当龙门派十六代传人古合云道长、硬气功实战家陈诚志炼师。

    自幼熟读医书,80年代中期受到中医世家黄鹤泉先生、民间骨伤名家李厚卿先生、玄妙观道医黄宗胜道长等老一辈医家指导。八九十年代寻访过刘诚喜、匡常修、吴教淳、毛至善、赵理昆、毕传禄等多位武林高隐。

    青年时期执教于多家武术馆校,并系统学习掌握了《运动医学》《运动训练学》等运动专业学科内容。在《武当》《武魂》《少林与太极》等杂志多有文章发表,还著有《武当全真龙门派武术阐秘》一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门古传太极:丹房太极拳(蚕丝化形手)修炼精义详解
    刚柔并济、养御并重:古传道门丹房太极拳述要(上篇)
    “三丹田”理论在太极拳中的体现
    张三丰道家养生太极拳乃道教养生文化之精华 (梅应生) - 太极拳论坛 - 武术万维网 - ...
    太极拳的中和之道(下)/刘嗣传
    太极拳文化渊源何处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