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门古传太极:丹房太极拳(蚕丝化形手)修炼精义详解

蚕丝化形手是一套衍传已久的道家龙门派功夫,经过近代与太极拳相融合,今亦称“丹房太极”。

功者每于丹房斗室之中行练,不受日月精光,只若蠕蚕蚀桑之寂,兼托蛇雀龟鹤之形,虚敏至微,浩气腾盈。终而退形化神,返虚合道,故有“丹房太极”之称。

蚕丝化形手共三十六手,“蚕丝”谐通“缠丝”,喻丹气内外缠转,手步开阖抽丝之意;“化形”,则是求水之质,得水之能,舍架弃骨,空梢去根。唯以丹气充化拳形,形牵气乘,敛神藏相,最终化形退迹,以返虚灵自然之境。


蚕丝化形手”在门内又被称为“天罡三十六式阴阳手,有在炼丹房内重气兼形的 “文练”,和在山林斜坡地上重功兼形的“武练”两种区别,殊途同归,各有侧重。

该拳内家拳特征明显,原拳每六手为一小组,共计六组三十六手,分硬炼与柔炼两种练习方法,拳功同练,架形及练法与现在流行的太极拳风格差异较大。过去老辈师父教习弟子时,有传十二手的,有传二十四手的,有传天罡足数的,或偏重于功,或偏重于拳,因人禀赋而异。

蚕丝化形手”自古伴与龙门派其他拳功在山林间传习,据传龙门派先师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寻访海州云台山时已有该拳传承。经过历代研习,“蚕丝化形手”传至近代已非常成熟完善,后因第十六传人古合云道长遇高人习得太极拳,经久练习感悟颇深,遂将风貌绵柔的“蚕丝化形手”三十六式与世传太极拳融合,传出今天的“丹房太极拳七十二式,我们才得以看到具有太极拳风貌的七十二式丹房太极拳和三十六式“蚕丝化形手”原传套路。

百拳以功为先

“丹房太极拳”虽然已将太极拳架形作为主体结构,但在功术练方面却仍未脱离“蚕丝化形手”传统练法,它需要多种功力性训练的参与,并且坚持 “百拳以功为先”“武功以劲气为先”。讲究“力不捆身”“手短劲长”“搭手如附骨之蛆”“劲要活、力要巧、接要罩、发要炸”。柔能吞劲化骨,脱化身步僵滞,除却死力死点;刚能气劲掀人,吐则避之不及,令人五遁不能。

山林拳功历代研修于林泉之间,要么是在25°-30°山坡丛林练习,要么是在丹房斗室之中秘密行练,不受日月精光,是谓“秘传”。因此,“秘传”的目的在于唯恐技术核心外泄,而非今人误读理法高深,武功高绝之意。

“丹房太极拳”相配适的功法很多,如:三才地盘练习采用“天星覆地术”,将小碗反扣于土地,练拳时脚踏地罡行练,久之腰胯以下得根。继而以两脚各踏一碗,以脚步轻推小碗行进后退左顾右盼,一旦双脚落于平地则下盘轻稳无虞。


要练就一身活劲还会用到老城砖、石袋、石锁、石磨、绷竹弓、搂竹杆、甩沙包等“底功”。石磨的分量有大小之分,盘磨基本技法有撬、兜、滚、转、梭、提、翻、抖八种母法,出八种劲向变化;而挂石袋则是以数十斤碎石装袋挂于两臂站桩,以求获得静力型对称劲;石锁功既用于定静桩,也用于柔化行桩的身手转劲换力;单脚勾挪石锁,则能使身柱龙骨带动腰胯膝足转换,是身体百骸一动百连的入门必练之功。甩沙包是师徒从十斤重的沙包甩至五十斤重量的沙包,用抓、甩、托、顺、背、撂、拎之法,将僵滞的原生死力化为活力之后,再通过缠、勾、按、穿、托、搅、捋、带、拿、翻、折的“揉手功”获得听劲技巧。加之吞吐沉浮和灌筋炼气诸法运用,身上的死力方能渐渐转化为具有技巧性的活劲。活劲上身之后随着多种辅助功法的推进,又能转化为放弓劲、翻磨劲、穿闪劲、垮踏劲等多种劲型与拳术招式相对应。依此练习之后,还需要将人体重心分配与劲力使用方法融合既济,才能练出随遇而变的“熟力”,做到力不为人所乘,放劲可控制力向,就此具备了一些功夫的基础。

继后,师徒间搭手感知与距离角位变化的控制训练,则是将功力转化为实践使用的阶段,再合以拳架剖析喂练和打桩、打披衣模拟,使练习者掌握一定的动手能力,感知到身手步劲均在圆弧轨迹中自由运行。之后经过师徒或师兄弟白手相搏,不断纠查问题并予点拨,最终获得更丰富的对抗经验,用于应对市井泼皮或乡邑恶霸足以致用

炼气练形 养御一体 

说到内家武术,不少人就喜好把阴阳五行八卦学说硬往拳里凑合,背离古人原创原则而失其本根。而真正有传承根基的拳种,何止是将理论停留于拳理。就说五行劲吧,如果真正练至“水劲”上身的人,劲力运用恰当时,一个拍浪劲或者旋涡劲过来,就会拨得人立不住脚根,令人在刹那间明白古人对武术的探索是多么不可低估;而“火劲”揆度至深,则势如雷火霹雳锐不可挡。

“丹房太极拳”在行迹上只若蠕蚕蚀桑之寂,兼托蛇雀龟鹤之形,裹藏缠卷,形不露体,柔若无骨。久习则能浩气腾盈,阴阳循行,虚敏至微,退形化神。其炼气如母鸡孵卵般殷殷护持,勿须臾脱离停歇;其练形如衣内藏蛇,暗蠕筋肉,形神合一,通彻八万四千毫毛。“丹房太极拳”通过缓慢的行进旋转、伸拔拧裹、起伏开合,呈现正阴、正阳、少阴、少阳,各运动轨迹变化。拳势轻灵浑沉,举重若轻,脱骨化形,内外合一,是谓养御一体。 

拳术要义

 “丹房太极拳”出自三十六手,“蚕丝”谐通“缠丝”之意,喻丹气内外缠转,手步开阖抽丝之意;“化形”,则是求水之质,得水之能,舍架弃骨,空梢去根。唯以丹气充化拳形,形牵气乘,敛神藏相,最终化形退迹,以返虚灵自然之境。原拳法步型低矮,屈膝起腿,开阖升降,沉缠柔滑,结构紧凑实用。此拳注重拳功兼修,以功力修炼为主。功法从脱化身体死点和增强功力的器械练法,到行定桩步、伸筋脱骨、运手练气功法均有涉及。行架时讲究化棱敛形,藏头合峰,吞吐沉浮,放神含气。形若蛇臂雀手、螳步蟒身;状如猴灵鳅滑、蠕蚕抽丝。下盘落步似新履踩水,提脚若狸猫行壁。运步念脚下蝼蚁,立足如蚂蟥吸血。步法虚可鞋底抽纸,实若饴糖粘底。运身时身缠六关,七峰相合,周身混元灵滑,内气腾循,充布形骸,兼得杨柳之柔、燕掠之轻。运手时敏如猫须触洞,沉如毛毡裹铁。内劲浑朴,雷气奔腾,劲磨螺旋。出手若一绳牵牛,搭手如附骨之蛆,接手必改力向,罩力像仙人披衣。三盘混化一体,周身节节相应。

“蚕丝化形手”转为“丹房太极拳”之后,则在原拳基础上体现出大量的太极技法,不同之处是以“抖”代“肘”,身法变藏身为立身、手法变裹为舒,劲由沉转松,架升高代低。其步法以鱼眼为轴,前足为机,后足为枢。神形百随百合,劲力沛贯如泻。虚以形体,空以精神,拳架较第一套舒展。其暗含内外上下拔挣之意,松沉蓬散至透。收控发化,洞彻消息,八节寻应,提魂罩神。拳意剥束守朴,柔化脱骨,神气内蕴,净彻灵透,有上领下随中关提之说。第二套拳减少了身体起伏变化,一举一动皆含阴阳开阖之道,风格闲逸静穆,飘然空灵,然绝无今人隔空放人之说。

由于笔者学艺不精,兼之所得拳理零碎不全,故认识浅薄,谨将概貌飨于同仁。


本文作者

宋学玉,中国武术六段,当代著名道医、龙门泰斗谢宗信方丈入室弟子。武学主要师承遂安太和宫功法传人罗诚寅道长、武当龙门派十六代传人古合云道长、硬气功实战家陈诚志炼师。
从小在家习诵大量医书,80年代中期受到中医世家黄鹤泉先生、民间骨伤名家李厚卿先生、玄妙观道医黄宗胜道长等老一辈医家指导。八九十年代寻访过刘诚喜、匡常修、吴教淳、毛至善、赵理昆、毕传禄等多位武林高隐。青年时期执教于多家武术馆校,并系统学习掌握了《运动医学》《运动训练学》等运动专业学科内容。在《武当》《武魂》《少林与太极》等杂志多有文章发表,还著有《武当全真龙门派武术阐秘》一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隐于宫观人难窥——道教秘传太极拳探微(清微、云房、丹房太极)
刚柔并济、养御并重:古传道门丹房太极拳述要(上篇)
心意拳内丹功之荡丹田功
林宝泉太极内功精要
杨式太极拳理常识(4)
武当赵堡丹功太极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