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流淌的历史》第一集,为您讲述引黄灌区那些古渠的故事


文化银川CultureYC

搜 寻 银 川 文 化 根 基,

关 注 本 土 人 文 历 史,

解 读 银 川 人 文 精 神。


流淌的历史》(一)——奔流不息


       10月21号早上9:00,随着河西总干渠第一道闸门---潜坝的6、7、8、9、10五台机组相继开启、五座闸门缓缓打开,宁夏平原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冬灌。

       两小时后,下游三公里处的唐徕渠首闸唐正闸蓄水达到预期的2.5米,唐徕渠正式开闸放水,黄河水裹挟着泥沙一路向北奔流而下。唐武则天年间在汉代古渠基础上疏浚而成的唐徕渠,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从青铜峡拦河大坝取水,流经青铜峡、永宁、银川、贺兰、平罗纵贯银川平原腹地,全长322公里,是宁夏引黄灌区最大的一条干渠。

       两天两夜奔流不息,渠水水头如期到达了永宁县。政权村九队村民陶江一家世代以务农为生,遵循着千百年来的灌溉法则,他要赶在土壤封冻之前抓紧时间蓄水保墒,为来年的春耕做好准备。

       对于他来说,冬灌是他一年当中最后一次劳作,也寄托着他对来年丰收的期盼与愿景。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自古逐水而居,今天依然如此。从高空俯瞰,黄河之水一路汹涌而过从中卫黑山峡进入宁夏,向东又折北,慢慢变得平稳缓慢。得益于母亲河的恩宠和祖先认识、利用黄河水的智慧,大小小的渠系如一条条血脉纵横交织,让三大沙漠合围的宁夏平原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


       秦渠,宁夏平原农耕文明的开篇之作。

       宁夏平原有史记载的第一次大规模开发,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公元前215年,刚刚统一六国的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将匈奴人逐出河套,在宁夏平原黄河沿岸屯垦戍边。“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美丽图景,由此缓缓展开。

       两汉盛世,宁夏引黄灌区出现了“沃野千里,谷稼殷积,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繁荣景象,可与当时最富庶的关中平原相提并论,被誉为“新秦中”。因为宁夏平原农业的发达,汉成帝时专门在今天银川东郊兴建了管理屯田事业的行政机构----北典农城,这是有关银川城的最早记载。

       水利专家曾经感慨,两千多年前秦汉先民开创的自流灌溉、无坝引水等水利工程奇迹,可与举世闻名的都江堰相媲美。

       公元444年,北魏名臣刁雍任灵州薄骨律镇将,他在青铜峡口河西筑坝抬高水位,开艾山渠,恢复灌溉事业,并实践总结出“一旬之间,则水一遍,水凡四溉,谷得成实”的灌溉制度。北周时期,中原、江南地区不断向河套灌区移民,加速耕垦,银川平原的灌溉面积达到60余万亩。

       眼前这颗这棵屹立在唐正闸旁的古柳树,已经静静地矗立了114年,古柳旁边的汉惠闸闸口处,俯卧着一尊铁牛,它神态安逸,栩栩如生,与周围的参天古柳、黄河古道融为一体。

       1950年,青铜峡大坝三闸湾修整唐徕渠,工作人员从渠底挖出一尊铁牛,仔细查看,其耳朵下方镌刻着“铁牛铁牛水向东流”的字样。同时在铁牛身下挖出数十斤唐代开元通宝和五铢钱。根据专家鉴定,这尊铁牛是唐代疏浚汉斯渠时敬铸的镇渠“神牛”。 1978年,政府依照“镇河宝牛”的模样重新铸造了一尊铁牛,将其安放在银川市中山公园中湖西畔,至今,这尊铁牛伴随几代老银川人度过了难忘的童年时光。

       2003年,水利部门改造青铜峡大坝风景区,“镇河宝牛”终于安放到了它曾守护过的唐徕渠渠畔,静静注视着这流淌的历史。

       如今,穿城而过的唐涞渠承担着银川平原三十四个乡镇,二百二十五个行政村和六个国营农牧场,一百二十多万亩农田的灌溉,以及艾依河、宝湖、北塔湖、阅海等湖泊湿地的补水任务。2005年,银川市唐徕渠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被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水利则兴,水患则颓。从大禹治水,到高峡出平湖,人类一直努力让河流造福生活。

       1958年开工建设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结束了宁夏引黄灌区灌区无坝引水的历史。而在工程建设期间,一个惊人的发现震惊了世人。

      西夏时期,是何人出于何种目的,要在这黄河古峡的西岸布下这么一个大型塔群呢?现在已无从考证,然而,依河而建的108塔,必定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流淌于贺兰山下的昊王渠由西夏帝国开国皇帝李元昊亲自主持修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条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古渠。西夏人重视水利,颁布中国第一部将灌溉制度写进法律的成文法典---《天盛律令》,一条渠、一部法典成就了一个王朝的鼎盛。

       西夏人对水利建设的重视,使宁夏平原上在西夏时期出现了一个具有革命性的粮种——水稻。这一时期,宁夏引黄灌区水稻种植面积达160万亩。

       金秋十月,稻谷飘香。青铜峡市叶盛镇的水稻种植迎来了一年中丰收的时刻,来往于田间的收割机轰鸣声,打破了昔日田野的平静。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有名的稻米之乡,利用黄河水利的便利条件,明朝统治者在宁夏平原发展屯田生产,造就了“天下屯田积谷,以宁夏最多”的盛名,清朝时,康熙帝王亲征葛尔丹,途径宁夏时,官吏进献产于叶盛的稻米为宴席主食。因其清香扑鼻、油润爽口,深得康熙皇帝赞赏,钦点为宫廷贡米。叶盛贡米由此名扬四海,经久不衰。

       北京时间2017年10月10日,在墨西哥城召开的世界灌排委员会执行大会上传来了激动人心的消息,宁夏引黄古灌区与陕西汉中三堰、福建黄鞠灌溉工程被确认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在“九渠渠首”的宁夏青铜峡市,人们聚集于唐正闸,欢庆这一历史时刻。晚上,一场大型公益晚会呈现了一段敬水、驭水的恢宏历史。

       宁夏依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如今,宁夏引黄古灌区范围8600平方公里,引黄干渠25条,其中,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美利渠、羚羊角渠、羚羊寿渠、西干渠、七星渠、大清渠、惠农渠、泰民渠等14条古渠,历经各个朝代的开凿延伸,逐步形成了覆盖宁夏平原的阡陌纵横、密如网织的引黄灌溉渠系,总长度超过1800公里,以占全区三分之一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占全区五分之四的粮食,造就了“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富庶。千百年来,一条条古老渠道默默无闻、汩汩流淌,用黄河母亲的“乳汁”无私哺育着塞上万物,使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它们像镌刻在大地上的铭文,记录着宁夏水利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

【本周六晚18:42银川文体频道

《文化银川》栏目将播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宁夏行10 青铜峡黄河大峡谷
探秘老银川:唐徕渠,银川人的母亲河
唐渠春柳:没有郭守敬,银川哪里会有此等美景出现,更不要说申遗
沧海桑田话宁夏:缘何塞上多沙湖?
我们低估了黄河“母亲河”水向东流的真实历史意义!!!(原创二)
宁夏引黄古灌区:申遗为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