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态学十大定律

“生态学”(Ökologie)一词是1865年由勒特(Reiter)合并两个希腊词logos (意即:研究)和oikos (意即:房屋、住所)构成,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Ernst Heinrich Haeckel)初次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动物与其有机及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特别是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有益和有害关系。从此,揭开了生态学发展的序幕。在1935年英国的T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之后,美国的年轻学者Lindeman在对Mondota湖生态系统详细考察之后提出了生态金字塔能量转换的“十分之一定律”。由此,生态学成为一门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的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学科。

生态学已经创立了自己独立研究的理论主体,即从生物个体与环境直接影响的小环境到生态系统不同层级的有机体与环境关系的理论。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进了生态学理论的发展,60年代形成了系统生态学而成为系统生物学的第一个分支学科。如今,由于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紧密相关而产生了多个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如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其后,有些博物学家认为生态学与普通博物学不同,具有定量的和动态的特点,他们把生态学视为博物学的理论科学;持生理学观点的生态学家认为生态学是普通生理学的分支,它与一般器官系统生理学不同,侧重在整体水平上探讨生命过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从事植物群落和动物行为工作的学者分别把生态学理解为生物群落的科学和环境条件影响下的动物行为科学;侧重进化观点的学者则把生态学解释为研究环境与生物进化关系的科学。

后来,在生态学定义中又增加了生态系统的观点,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归纳为物质流动及能量交换;20世纪70年代以来则进一步概括为物质流、能量流及信息流!

今天带大家了解一下生态学的十大定律。

1利比希的“最小因子定律”

中心内容: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简介:利比希德国有机化学家1840年提出,是研究各种营养因子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先驱者。他认识到营养因子对植物生长的限制作用,认为,作物的增产与否是与作物从土壤中所能获得的矿物营养多少成正相关的。每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如果环境中缺乏任何一种,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甚至死亡,如果这种营养物质处于最少量状况,植物的生长就最少。

1)当限制因子增加时,开始增产效果很大,继续下去则效果渐减。

2)如果土壤中的支持其最高产量的80%,磷支持90%,最后实际产量是72%,而非80%。

3)该定律只有在严格控稳定状态下,即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处于平衡状态时,才能应用。

4)应用该法则时,必须要考虑各种因子之间的关系。如果有一种营养物质的数量很多或容易吸收,他就会影响到数量短缺的那种营养物质的利用率

5)生物也可利用生物代替元素,如果两种元素是近亲,常常可以由一种元素取代另一种元素来实现功能。

2布莱克曼的“限制因子定律”

中心内容:当一个过程的速率被若干个不同的独立因子所影响时,这个过程的具体速率受其最低量的因子所限制,最低量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简介:布莱克曼英国生态学家1905年提出,研究环境因子对光合作用影响时提出。对营养物质、温度、光等生态因子适用。

通常可将其归纳为3个主要点:生态因子处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全部停止;在最适状态下,显示了生理现象的最大观测值;最大状态之上时,生理现象又停止。

Blackman还阐明,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体受5个因子的控制:水、二氧化碳、辐射能强度、叶绿素的含量及叶绿体的温度。当一个过程的进行收到许多独立因素支配时,其光合作用进行的速度将受最低量的因素的限制。人们把这一结论看作对最小因子定律的扩展。

3、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中心内容: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这种生物就会衰退或不在生存。

简介:谢尔福德美国生态学家1913年提出。是前面两大定律的发展:①它不只考虑了因子量的过少,而且也考虑了因子量的过多;②它不仅估计了环境因子量的变化方面、并且也估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性问题,即生物的耐受性随着种间不同,同种不同个体之间以及同一个体在不同的年龄和发育时期等表现出差异;③该定律可以允许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每种生物对每个生态因子才有一定的耐受性范围,这个范围称为生态幅。生态幅广的生物称为广生性生物,反之就是狭生性生物。

4、霍普金斯的生物气候定律

中心内容: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在北美温带内每向北移动纬度1度,向东移动经度5度,或上升海拔400英尺,植物的开花、结实、昆虫的活动等物候日期在春季要延后4天,在秋季则相反,提前4天。

简介:该模式较粗糙,很难适用于个别植物种和其它地区。

5、贝格曼规律

中心内容:内温动物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体型趋向于大,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体型趋向于小。

简介:此规律的基础为德国学者鲁勃纳尔所发现的“体表面积定律”。即有机体的散热与面积有关,而产热又与体积(体重)相关。也就说个体大的动物在低温条件下对于维持恒温是有利的。

6、阿伦规律

中心内容: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在气候寒冷地区有变短的趋向,而在气候温暖地区有变长的趋向。

简介:在寒冷地区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变短有利于减少散热。

7、乔丹定律

中心内容:栖息于冷水水域中的鱼类,比栖息于温暖水域中的同一种鱼的脊椎骨数目多。

简介:很多生物适合这一规律,无明显的适应意义。但有个别例外。如鳕鱼。适用鱼类可解释如下:低温使鱼类的生长和发育速度变慢,因而延长了其性成熟的时间,从而产生更大的个体,其脊椎骨的数目也增多。

8、阿朔夫规律

中心内容:对于夜出性动物而言,恒黑使其似昼夜周期缩短,而恒光则使其昼夜周期延长,并且光照强度的增强,其似昼夜周期的延长就更明显。相反,对昼出性动物来说,恒黑使其似昼夜周期延长,面恒光则使之缩短,并且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其周期就缩短得更显著。

简介:生物体的似昼夜节律是指生物体内自运的接近于24小时的周期性节律。是生物钟决定动物的生理和行为变化的节律,而外部因素只是在调整内部生物钟时起定时因素的作用。自运节律不有受外界条件影响,不能保证准确无误的24小时。

9、葛洛格尔规律

中心内容:一般来说,在干燥而寒冷的地区,动物的体色较淡,而在潮湿而温暖的地区,其体色较深。

简介:温热地区动物毛色深可能与色素产生和酶活动有关。

10、阿利氏规律

中心内容:动物有一个最适宜的种群密度,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自身产生不利影响。

简介:在某些种群增长中,种群小时存活率高,另一些种群中在种群中等大小时最有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态学
《基础生态学》第1章课后答案(牛翠娟版)
生态工程遵循的基本原理
03 像生态学家那样思考-1 生态学四定律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2012年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与问答题(答案)整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