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丈夫——孟子
userphoto

2024.03.19 广东

关注

公元前372年周历四月初二(即阴历二月初二),孟子诞生。今日正是孟子诞辰2396周年。

《孟子世家谱》:“孟子讳轲,周威烈王四年鲁共公五年四月二日巳酉,孟子生。”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素以富于“文学性”著称,文辞华赡、流利丰畅、气势磅礴。自古及今,无数文人骚客赞颂它、学习它,为它倾倒。

最有名的,当属“三苏”父子。苏洵说:“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巉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苏轼、苏辙兄弟受父影响,自幼读《孟子》,苏轼评价说:“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还说“尝自谓学出于孟子。”梅尧臣作考官,读苏轼应试之作《刑赏忠厚之至论》,“以为似《孟子》”。

汉代赵岐评道:“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

现代作家鲁迅认为:“孟子生当周季,渐有繁辞,而叙述则时特精妙。”郑振铎评孟文“辞意骏利而深切,比喻赡美而有趣”。

钱基博说:“儒家之文,至《孟子》而极跌宕顿挫之妙。”

不仅如此,《孟子》在世界范围内也广泛传播,影响深刻。同属汉字文化圈的韩国、日本、越南和东南亚部分地区自不必说,孟子带着《孟子》,与门徒一起“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浩浩荡荡,一路前行,走遍了世界。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将《孟子》译成拉丁文传回本国。随后,《孟子》又相继被译成法、德、英、俄等文,在西方诸国刊行。牛津大学把《孟子》中的篇章列为公共必修科目,伦敦大学把《孟子》列为古文教本。由此以后,孟子思想开始对西方产生了重要影响,从18世纪开始启发了伏尔泰等一批欧洲启蒙思想家”。(薛永武《孟子译评》)

大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也爱读《孟子》,他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以下简称《列传》)开篇就说:“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正是《孟子》开宗明义第一章里孟子见梁惠王的“义利之辨”。

《列传》接着记载孟子生平:“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与孔子相似,孟子游说诸侯,宣扬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主张。不止《列传》写到的齐、魏(梁惠王),他还入宋,过薛,归邹,至鲁,入滕,会见过齐威王、宋康王、滕文公、邹穆公、鲁平公、梁襄王等多位君主,前后共花费了二十余年的时间。其时,正值战国中期,各国诸侯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企图通过战争的暴力手段称霸天下,“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他们认为孟子的学说是“迂远而阔于事情”,不合时宜,所以孟子始终不得志,“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这篇传记近两千字,写孟子不到两百字,下文写先秦诸子之一的驺衍,用了几乎三倍孟子的笔墨。邹衍在齐、魏、燕等国受到的敬重、优待、种种荣宠与孟子的落寞形成强烈的对比……。

梁惠王在出兵侵略赵国之前,请教孟子,孟子给他讲了大王(周代的先祖古公亶父)在受到戎狄侵略,不忍战场杀戮、百姓受苦,离开乡土的故事。司马迁感叹道:“此岂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持方枘而内圆凿,其能入乎?”“或曰,伊尹负鼎而勉汤以王,百里奚饭牛车下而缪公用霸,作先合,然后引之大道。驺衍其言虽不轨,傥亦有牛鼎之意乎?”司马迁把伊尹负鼎、百里奚饭牛、驺衍的做法都摆出来与孟子的行事做对比,请读者自行评判。

孟子不肯“阿世苟合”,“持方枘而内圆凿”,他真的是梁惠王认为的“迂阔”之人吗?究竟孟子是怎样的人呢,我们再从《孟子》来认识他。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人。他比孔子晚出生一百余年,三岁丧父,由母亲仉氏独力抚养长大。东汉赵岐《孟子章句·题辞》中称孟子“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列传》讲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 子思姓孔名伋,是孔子之孙。孟子不无遗憾地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一生都非常崇拜孔子,他说:“乃所愿,则学孔子。”并由衷地赞叹:“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他“道既通”后,学孔子,在家乡收徒讲学,教书育人十余载,宣扬儒家仁义之说。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子“三乐”之一,做“天子”也比不上的。(《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44岁时,更是效法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肩负“木铎”的使命,开始了上文说的带领学生周游列国的生活,期盼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施行仁政,恢复王道。

耗用生命四分之一的时间,终不得志。最后他回到家乡,讲学育人,著书立说,直至去世。可以说孟子一生的轨迹都似孔子,正是追随孔子成为“亚圣”的。不过孟子毕竟不是孔子,两人的性情、气质很不相同。孔子相对是温柔敦厚,谦谦君子,《论语》里,只偶尔因为周游列国“道不行”,心情不好,会赌气说要到海上漂流,“乘桴浮于海”。孟子却有些“英气”的。北宋程颢认为,“仲尼,天地也;颜子,和风庆云也;孟子,泰山岩岩之气象也”。 南宋朱熹更是说得直白,把孟子形容为一个准备挥臂干仗的人:“孟子则攘臂扼腕,尽发于外……”

比如,孟子说,游说有权势之人,内心要自信:“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接下来几句读起来真是铿锵畅快:“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最后反问一句,豪气干云:“吾何畏彼哉!”

孟子注重人格的独立与尊严,不屈就、迎合权势。朋友景丑氏责备孟子对齐宣王“不敬”,孟子答曰:“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认为一味迎合、顺从权势的公孙衍、张仪是“妾妇之道”。

正因为孟子是这样的性格风度,有“泰山岩岩之气象”,所以他在《孟子》里,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 “大丈夫”这一概念。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在《孟子·尽心下》,孟子回答齐国王子垫提出的问题,也提到了这层意思“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又如:“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做“大丈夫”,还要养“志”、养“气”,“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并说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此气“沛然莫之能御”,“仁者无敌”,“仁人无敌于天下”。

我们最熟悉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能够“动心忍性”,最重要的还是靠有“志”,否则再“劳其筋骨”也无济于事。

可以说孟子所讲的“居仁由义”、立志“养志”、长“养浩然之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主张,穷达的进退之道,等等等等,一起绘成了一个“大丈夫”的形象,不仅是对孟子本人形象的描摹,更是为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确立了高标。千百年来,“大丈夫”被后世士人不断提起、使用,以致其成为老百姓家喻户晓的名词。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东汉·太史慈)

“大丈夫既以身许国家、许知己,惟鞠躬尽瘁而已,他复何言?”(明·张居正)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唐·杜甫)


……

孟子说“人性本善”,“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圣人与我同类”、“人皆可以为尧舜”、“人无有不善”、“养其大体为大人”……就着这个“善”“仁义之心”养去,按照《孟子》里的道路走去,就能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孟子志存高远,他认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他的志向是“平治天下”。他曾发出这样的豪言:“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以仁爱之心,菩萨心肠,提出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他政治哲学上的一大原则。为了“民”,他经常不计后果,讲一些君王不爱听的话。他后来的不得志,似乎也可以预料了。

在《孟子》末尾,孟子讲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 与上文《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舍我其谁也”形成呼应, “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孟子说距离孔子如此近,却没有能继承圣人之道的人,感慨自己没能做到。此时的孟子仿佛我们身边熟悉的长辈亲人,两句“无有乎尔”,慨叹连连,那种心情,写得很动人。

当然,孟子不仅“雄辩、弘毅、自信”,还有“善讽喻、善幽默”的一面,全在《孟子》里。

孟子的智慧和《孟子》文章都如澎湃江海,浪卷潮涌,我连“一滴”也没能写出来。

读《孟子》,学孟子,做孟子,可能才是纪念孟子最好的方式。

 编辑|小涵

 审校|依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海文:义利之辨与做大丈夫——孟子对于国君、士人的道德劝谕(一)
孟子其人其书
司马迁笔下的诸子百家
孟子:谁是大丈夫丨诸子百家之二
儒学文献——孟子的担当
孟子非常霸气的五句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