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关血脉理论几个问题的探讨

五味学苑 公众号内回复“课程”领取内经、伤寒课程教材

五味学苑 公众号内回复“伤寒”领取伤寒论讲座全集(视频)

五味学苑 公众号内回复“内经”领取内经讲座全集(视频)

五味学苑 公众号内回复“唯象即可得到唯象中医学讲座全集(视频) 

⊙作者:丁元庆


近年来在对血脉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有关血脉理论的一些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以下试就血脉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1
脉为血府,又为奇恒之府



脉生于先天肾精,长于后天脾胃,赖脏腑精气滋养与充盈。


1.1  脉为血府


裹血是脉的基本功能,故《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脉能舍血,以气为使,以行血气为用。血为人身之精华,性命之所系,因此,血脉必须具备坚强之体与柔韧之质,同时必须畅通无滞。



1.2  脉为奇恒之腑


五脏藏精气,互有生克制化,以脉相通。血为人身之精华,宜藏不宜泻,宜通不宜滞。腑以通为用,脉能藏精与五脏类同,其所藏为五脏精华之血,宜“流通无滞”(《血证论》),故曰“奇恒之腑”。


1.3  脉行周身,无所不至


脉行人身上下内外,贯通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因而,行于周身是脉的结构特点之一,也是脉有别于其它脏腑与奇恒之腑的重要特征。五脏、六腑、脑、髓、骨、胆、女子胞多居于人身一隅,惟有脉行上下,贯通内外,联络一身。血行脉中,输布周身,无所不至,无时不通,故流通无滞是脉的功能特点。


1.4  脉的特异性


一脉散络全身,输布血气,滋养脏腑百骸。因而,脉无论是结构还是功能均与其它脏腑有别。脉具有联络脏腑百骸,输送气血津液,无所不贯,无处不在的生理特点,这是切脉诊病的生理基础,也是研究脉病的重要性所在。


2
脉有体用


2.1  脉以血管为体


人体之脉一分为三,即动脉、静脉、络脉。脉皆有形,有形为器,形即脉体。


2.2  脉以通为用


联络脏腑、四肢百骸、通行气血、传达神机是脉的基本功能。十二经脉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通行血气阴阳,故曰脉以通为用,也是称脉为“奇恒之腑”的依据。


脉主舍血、行血。血液循脉周行于身,内能滋润五脏六腑,外能濡养四肢百骸,凡此,皆以血脉畅通无滞为前提。血行于脉,不疾不缓,无休无止,适中为宜,如环无端。《灵枢·经脉》曰:“脉为营……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3
脉分阴阳


脉有阴阳之分,这是脉异于其它脏腑与奇恒之腑的鲜明特征。阴脉阳脉依次相贯,如环无端,流行周身,是脉与其它诸腑的不同之处。


《内经》首先提出脉分阴阳。如《素问·阴阳别论》说:“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灵枢·经脉》记述的手足十二经脉有阴阳之异。脉分阴阳的方法,古今不一。


3.1  以脉之动静分阴阳


阳主动,阴主静。脉以动静分阴阳,则“静者为阴,动者为阳。”(《素问·阴阳别论》)今则分别称为动脉、静脉,或者说动脉为阳,静脉为阴。


3.1.1  以迟数分阴阳

动脉搏动至数有迟有数,故可以至数分阴阳,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素问·阴阳别论》)


3.1.2  以往来分阴阳

“去者为阴,至者为阳”(《素问·阴阳别论》)。对此,可以作两解,一是,脉应指而来者为阳,离指而去者为阴。显然是指动脉随着心跳出现的收缩与舒张而言,收缩为阳,舒张为阴,可借以理解脉诊;二是,可理解为在各个脉诊部位的血流方向,从心而来之脉为阳,即动脉;回心之脉为阴,即静脉。后者是研究血脉结构的主要依据。脉有往来,才能形成“如环无端”的环路结构,凸显脉的结构特征,成为“脉为营”的功能基础。


3.1.3  以浮沉分阴阳

浮在上为阳,沉在下为阴。《难经·四难》“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


3.2  以经脉起至分阴阳


发于脏者为阴,止于腑者为阳。《难经·三十七难》曰:“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脉盛矣。邪在五腑,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脉盛矣”。


3.3  病脉分阴阳


脉有常病之异,病脉也要分阴阳。因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伤寒论·辨脉法》“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3.4  络脉分阴阳


络脉以上下内外分阴阳。浅表者为阳络,在里者为阴络;上部络脉属阳络,下部络脉属阴络。


脉分阴阳的重要意义。由于阴阳是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因此,“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金匮真言论》:“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藏六府,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是谓得道”。脉分阴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4
脉藏玄机


脉藏玄机,是说脉为人体生命活动之精微物质与重要信息的承载者和传递者。


4.1  脉以胃气为本


人以胃气为本。胃是产生营卫化生气血的源泉,脉容纳与输送营卫气血,因而脉也以胃气为本。有胃气为平脉,少胃气是谓病脉,而脉无胃气则死。


4.2  血脉营周,生命乃成


脉是重要的生命通道,始于胚胎,壮于后天。如《灵枢·经脉》提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纲,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脉能够通行气血,支持脏腑百骸,性命攸关。


4.3  脉应天地合四时


人禀天地之精气而生。人体生命活动依赖天地提供物质基础,同时必须顺应四时阳气消长而变化。《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又说“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脉为人体的重要器官,既要受天地精气滋养,同时也会随四时之气而有盛衰变化,春弦、夏洪、秋毛、冬沉即是脉应四时之变。


脏腑血气依附于天地之精气。脉联脏腑,通行气血,十二经循行始于足阳明胃经、上贯手太阴肺是其基础,因而《素问·针解》说:“人阴阳脉血气应地。”


4.4  脉行血气,内藏玄机


生命活动至精至微,其整体所见称之为“神”。神根于脏腑,生于气血,因四时而变化。脉内联脏腑行气血,外则应于天地四时,故能反映人体与天地的变化,此为切脉诊病的基本依据。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写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阴阳不测之谓“神”。脉始于阴阳,脉舍阴阳,脉分阴阳,阴阳为神明之府,脉因此成为研究生命过程与疾病本质的重要切入点。


5
脉行血气,气为之主


血行于脉,以通为用,以气为帅。脉为血府,主裹血行血,其所以能藏血行血皆以气为本。正如《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所说:“血之行止与顺逆,皆由一气帅而行。”


脉以气为本。天地万物因气而生,人身上下一气运行,脉行周身,气为之推动。《难经·八难》:“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人身无气则不能生血,脉无气则不能舍血,复不能行血。脉与气血不可分割。


6
脉主气化


6.1  气化是脏腑基本功能与普遍规律


脏腑皆有气化,气化活动是脏腑的共同特征与规律。对此,《素问·六微旨大论》提出:“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不生不化,静之期也。”脉为奇恒之腑,府为有形之器,凡器皆为气化之用,脉亦不能例外。


6.2  脉之气化关系血行


人身之脉,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行血气于周身,此乃脉主气化的基本作用。脉之搏动源于心,心为脉搏之动力。《医学衷中参西录》提出:“脉之原动力发于心,脉动数则心动亦数可知。”心主身之血脉正是对心主脉、脉行血这一生命活动的描述。


6.3  络脉通达脏腑联络百骸


络脉是人体气化活动的基本通道。络脉布散周身上下内外,脏腑百骸、官窍皮毛无所不至;气血营卫、神机、津液、浊气籍此出入交换。络脉以通为用,是脏腑气化的物质通道。


6.4  腠理是血脉与脏腑百骸融通之门户


腠理遍布人体上下内外,是脏腑百骸与血脉联络沟通之门户与机窍。气血、营卫、津液、浊气等皆籍此通道出入往来,互为交换,是为气化。《素问·痹论》:“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营卫气血能够出入脏腑百骸、五官九窍,皆赖腠理为之沟通。因而,《金匮要略》曰:“腠者,三焦通汇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皮肤脏腑之纹理也。”


6.5  气化是动静脉血液运行及其变化之动力


脉为腑有气化之用。脉有动脉、络脉、静脉,由心气相贯,如环无端,通行血气营卫,而动脉、静脉之血液清浊不同,正是在络脉与脏腑气化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所为,血脉以气为本,以通为用,由此满足脏腑气化活动。


7
脉的功能


7.1  通行营卫气血、裹血


脉为血府。《灵枢·决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能“行血气而营阴阳”,故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7.2  脉有气化功能


清浊更替,动静脉血液的变化是其明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大凡气化活动,皆以血脉为通路。


7.3  脉为使道,传达神机


使道为神气之通道,或称神机传输之道路。《素问·灵兰秘典论》:“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王冰注:“使道,谓神气行使之道也。”此为脉藏玄机的根本所在。


7.4  脉能输送津液


“水入于经,其血乃成。”津血通过遍布全身的络脉进行互换,完成“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的功能活动。


7.5  脉能传送浊气


脉分阴阳,其气有多少,血有清浊。气多则脉动而血清;气少则脉静而血浊。六腑所“受五脏浊气”需要通过血脉传送来完成,故脉不但输送清气,同时也要输送浊气。血脉是气化活动的通路。


8
研究血脉理论,重视血脉保护


8.1  传统理论十分重视血脉通行


脉以通为用,经脉“不可不通”。传统理论重视脉的功能状态,对脉的通行功能关注最多。


8.2  重视脉诊


脉有形可察、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是五脏六腑、奇恒之府中唯一可于体表察知者。又是联络诸脏腑的通道,故可借以诊察一身之病。因此,千余年来,脉诊研究及应用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从而使脉诊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医诊法。重视对“有过之脉”的研究,病脉及其意义是长久以来中医脉学研究的主要着眼点。


8.3  缺少脉体疾病及其保护研究


重视病脉与脉诊,而忽略脉用以及脉体病变(脉病或血脉病)研究,成为血脉研究的薄弱环节。限于历史条件及研究手段,对脉的结构及其疾病状态研究相对较少。对血脉的重视在于突出强调保持其畅通无阻,缺少对血脉形态结构及其气化功能的研究,以致对血脉相关病变与保护机制研究不足。


8.4  重视脉病研究与血脉保护


新时期疾病谱的变化,提示中医需要加强对血脉理论及其疾病的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为中医血脉理论与血管脉络病变防治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可借鉴的思路及方法。


血管损害是慢性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病理环节。重视血脉结构与功能研究,充分认识脉体病变并积极应对,是减少慢性病危害的重要措施。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认识血脉功能,重视血脉保护,减少或避免因血脉病变引起的其它疾病,是中医血脉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新方向与重大课题。

[本文来源:《山东中医杂志》2015年第34卷第4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络与血管关系纵横谈
为无学堂学员:血气的来源 | 古道中医成长记(五)
论脑病肾虚血瘀证的病机特点
经络衍说144--151.
张建斌|杨上善经络理论框架解析与相关概念诠释
[转载]刺络疗法之运用(杨维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