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韩愈《原道》心得

2015-02-06 10:34

姚宇鹏

人之好怪、惟怪之欲闻,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在人类的本性中,搏动着一个“奇怪的认同”。所谓奇怪的认同,就是指越是高玄的、越是离奇的,还越是让人兴奋和着迷、喜欢;越是歪论,越有市场和空间,越是受到人们的狂热追捧和认同,从而风行天下,成为潮流时尚。简言之就是一句话——越是歪理论,越被当作真思想。古今一理,皆是如此。应该说,韩愈虽然是文章大家,但是并没有什么深致的思想,尽管他观察敏锐。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完全是因为鼓吹之功。对于这一点,前人早有议论。比如苏子由就说:“愈之学,朝夕从事于仁义、礼智、刑名、度数之间,自形而上者,愈所不知也。《原道》之作,遂指道德为虚位,而斥佛、老与杨、墨同科,岂为知道哉?韩愈工于文者也。”(见注)可见人们看得都很清楚。尽管如此,韩愈的道统论毕竟在历史中发生过深远的影响,所以不能不重视。像这里的排摒佛、老,就很为理学所喜欢。韩愈说得明白,仁就是博爱,所谓仁即爱人,这是直接从古义套下来的。而义就是得当、得宜、适宜,也就是做得恰到好处(该怎样就怎样)。道就是路,就是从这里而去达到的轨道,所以遵循、所以凭借的轨迹。所谓道犹路也,道就是所以之、所以由、所以达。道规定了一个定向,朝向那里,所以道路一定不能错,错了路头,就满盘皆空了,因为所有的道路都是送达一定目的地的。德就是内自足,无待于外的,也就是个人完满。可以注意的是,韩愈在这里讲仁义、道德,所做出的区别,是有专门定指的,就是指对老子,这种排辟佛、老的做法与宋儒如出一辙。所以韩愈才会说仁义是定名,而道德是虚位。并且说明,老子所讲的道德与他自己所说的道德是不相同的。所以,这里与仁义对列的道德,乃是一种专门的东西。仁义是一定的,而道德是有轻重升降的。道有君子、小人之分,有君子之道,有小人之道。所以,道是有分别的,要具体看。而德亦有凶有吉,这应该是说小人之德凶、君子之德吉了。因为德者得也,小人之道当然不可能致吉。韩愈说 老子把仁义低估了,这不是毁谤的问题,而是认识的问题。因为老子坐井观天,看不到仁义的伟大。所以韩愈说,他所说的道德是指仁义之公而言;相比之下,老子的道德便只是绝弃仁义的私了。韩愈指出,从历史来看,人文史中先是黄老、杨墨盛行,然后是佛教。所以这个时候的仁义道德,或者是不讲的,或者就是乱讲的。尤其是六朝佛教盛行以后,社会化的信仰就再没有儒家的分。我们看六朝是靡靡之朝,这些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当然六朝也有它的优点,就是语文的水平很高,文字水平可以说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词藻繁丽,辞章异常发达。义理衰而后考据盛,考据衰而后辞章兴。从先秦到六朝,思想的确是没落了。而佛教只能提供宗教修行的生活,根本不适合于政教国家及社会。而道德仁义,当然都是直接的政教内容。六朝之衰,一至于此。所以世人再想聆听纲常伦教,也是不可能了。甚至以孔子为释、老弟子,其愚昧以至于此。由此,人文只能永远沉溺于荒怪的时代场景之中了。

  《原道》又说:“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壹鬱;为之政,以率其怠勌;为之刑,以锄其强梗。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韩愈的意见,完全是历史社会的考虑。自古中国的民划分为四大类:士民、工民、商民和农民。但是佛教盛行以后,闲食的人多了,佛徒有很多就是终生坐食、不事生产的,因而成了社会尾大不掉的负担。在古代只是政教一元的社会,后来成了佛教、道教加入的局面,信仰也处在无所适从的尴尬中。而且,通过风俗生活的渗透,对民众真正起影响、起到潜移默化作用的是佛教和道教,儒家仅限于官方、高端,在庶民层没什么影响力。生产劳作的人少,而消耗坐食的人多,社会当然会枯竭。于是贫穷滋生盗匪,社会的根基也就不稳了。因此,佛教的流入,对历史社会的负面作用太大,难怪很多人会起而反对之。韩愈说到,圣人是为教、立教之名,但儒家讲的教不是宗教,而是教化,这个不能混淆。我们知道,君、师在中土有着原始同源性,所谓圣人者,其实就是君、师的合一体,即早期人群生活中带领大家的那个人——主心骨。这样,后来衍生出德位理论也就是很自然的。早期的教化,是教会人群怎么生活,至少韩愈的解释是这样。在生活的富余的基础上,然后人文得以演进,而这些也都是出乎自然的。比如说礼仪、丧葬,等等。看见路边一个人死了,身上爬满了蛆,自然会萌生掩埋的念头,这都是人性之常、自发的,并非人为强迫。人文政治也是这种自然产物,这是韩愈的说法。今天来看,这种观点、看法是不确的。因为并不是每一个历史社会都自发出了政治、尤其是高程度政治的,所以韩愈的自然论要加一定的限制才行。比如印度,就不是政治社会,而是风俗社会——宗教修行生活是印度文化的主体,这正是为什么佛教不适合于中土的原因。但是,历史中的虔诚信徒,实际上对印度文化都不了解,他们对佛教只是想当然,自以为懂。千言万语一句话——风俗文化决不能充当政治本体,说破了,原因只在于此,并不复杂。统一度量衡,这是国家信用,而兵备则是生存的保证。韩愈说,如果没有圣人,人类早就灭亡了。这话说过头了吗?其实韩愈只是想强调——没有人文,人类生活不可想像。动物可以捕食,人类没有爪牙之利,当然不能凭体力生存,所以只能用智。而君是命令者,臣是达成命令的人,民是干活的、劳作者。但是这种简单的政治伦理和法度,却在佛教的搅扰下破坏了,因为人们的头脑和思维发生了改变——不是遵循政教,而是寻求寂灭、往生乐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是怎样一部书
《古文观止》:原道(韩愈)
《原道》与儒家“道统”的正式提出—韩愈反佛
吕祖《道德经》解读
《原道》韩愈
答李翊书注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