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情感依附》读后(1)-徒步者
第一章,结束,简单说下感受。成功家庭,讲的婴幼儿期行为较多,比较好,有很多具体的行为试验,值得学习,并希望获得更多行为试验的形体语言解读。不同意见,在总结段,这个事情的那些具体细微行为,会影响将来成人的发展吗?感觉有些牵强。这些只是初读,是粗浅的看法,待继续阅读,可能会改变我的认识与看法。
还有那个因为感情而割腕的案子,跟儿时母婴互动的具体哪个行为有关?跟父母离异的确有关,但跟婴幼儿期的直接关联,感觉不妥。 割腕应该是成长过程中的综合因素所至,而非仅是母婴互动期的具体哪个行为。


2015 6 8 晚


第一章的重读
其实昨晚已经读(凤凰广播听的)至第三章,午休要继续读的,感觉之前读的有些干扰不够用心,所以还是重读了,第一
章,也仅仅读了两个被监测人员案子,尼古拉斯与塔蒂亚娜,说实话,读这类文章其实挺枯燥的,都是些精神科的术语描述,但为了知晓其结果,还是继续下去了。。。。
读的过程,自己的心绪也会被引入,是呀,曾经的我是什么样?儿时,18岁,30岁,又为什么有现在的我?
我的儿时,是什么样?1-7岁,18岁,如何用这些专业的术语去描述?作为父亲的我是什么样?都为自己的孩子做了哪些?还有他的妈妈。。。。
孩子们,都会对父亲带着他去玩而印象深刻,对曾经的犯错被家长惩罚记忆深刻,曾经儿时的我,对于家庭,父亲与母亲的记忆还有哪些?
根据,俩个人物的案子,18岁与30岁,对于儿时的那些记忆描述,30岁时会更加细腻与具体,其实对于自己这个过了30岁的人,应该也是适用的。

勾起了许多儿时的回忆,画面是清晰的。
父亲带着我去操场上看打冰球,而儿时的我,对于比赛记忆并不深刻了(虽然父亲曾经讲述过,在哈市冬天的室外,看冰球比赛,大人们要承受寒冷的,而我一个小不点的孩子还能不闹的一直观看,旁边的大人会对父亲说,感觉挺有趣的)。仅仅有记得感觉冰刀好长,看比赛的人好多;而邻居家的哥哥,带我在比赛场外的,环形冰道上,穿那种土造的冰鞋滑冰,也根本不会滑,因为那时也就3岁,但是很好玩,哥哥也会推我滑,滑道上很多比自己大的孩子,而这些让我记忆更深,也觉得更有趣。
父亲还会经常带我走路,去一个部队的方向(后来知道那是第三监狱),路上不记得都会说些什么,玩些什么,现在想起那是应该很开心愉快的,记的经过的地方,门口有军人哨兵,哨所是木制草绿色的,自下而上由大变小方形的哨所门口站着端着枪的哨兵.......
父亲总会带着我出去(好像那时妹妹还没有出生,或者出生了还很小,由妈妈带着的)
记得经常会带我去一个商店饭馆很多的地方,有一次饭馆屋面上面着火了,消防车在救火,是那种消防车+红色水车(其实地点是香坊区的商业区,十五门),
馆子里人们还在吃饭(应该是观查不够细致,不应该有这样的情况,但是在记忆中是如此的)
对于哈市的记忆,白杖子,双层窗户,冬天在小商店的火炉上烤那种羊角样的面包,非常好吃。


江堰儿(真不知是这个字不,就是松花江防洪纪念塔那里),
绿色的飞机连成一队,在飞机场里(其实那些是滑翔机)
记得父亲带我去北京的香山公园,上很高,走呀走,很久很久的,结果终于到了山上,就一个四角亭子,中间一口缸,感觉好失望;经常会晚上才到北京,然后住下,住的地方,晚上会放电影,基本就一两部固定的电影,小铅笔的故事(当时只能用这个名字称呼了),小铅笔会飞,孩子好像可以坐上面。


记得在北京住的地方离天安门广场不远,父亲会带我去看晚上的广场,建筑上会有很多的彩灯亮,很漂亮。

每回路过北京,回哈市,会带很多糖纸,出去玩,分给小朋友,会给他们讲很多好玩的。
在我的记忆中,1-7岁,很少有严重的挨打,但是惩罚式的挨打还是有几次的,因为父母不让出去玩耍而把家里的衣服都放进水池浸湿,让妹妹站在房内最高处的上面,后来父亲回来了,自然挨了不轻的一顿胖揍;在有一次,父亲出差很长时间,当时舅舅还住我们家,不记得因为什么事情,舅舅把我打了,他是个成人,把我一个孩子按在床上打,可想而知是什么样的结果。
虽然有这样的挨打,我仅仅会觉得其也就是个记忆罢了,只要不是让自己心理上产生了过分的影响,也不够做为影响以后发展的阴影。
自己儿时的回忆还有很多很多,暂不去累牍。
对儿子儿时的很多记忆,更是很多很多,也一并不在继续表述,但在读的过程中,是浮想起很多很多。
...........................


言归正传,书的作者是一个很强大的团队,用了很多精神专业的工具,如询问,填表统计,一些可以表现心理的问题问卷,观察,婴幼儿表情动作解读.......很科学,很棒,那些是通过专业的角度解读一些行为动作与表情,非常值得借鉴,尤其对于婴幼儿的那些动作行为解读(因为婴幼儿还没有语言表达能力),这些成功者的父母都会用很科学的方法对待自己的孩子,尤其妈妈,会让孩子们感觉温暖,安全,可控的不安全行为可以让孩子去尝试,让孩子们感觉自由的同时,也知道有纪律,有约束,有自由的度........
那我们是否也可以通过这些专业的方法来解读我们的孩子,包括我们自己呢?
1-7岁,18岁,30岁,我感觉其实可以做的更加密集的记录点,这样才可以获得更多的,我原来曾经是什么样?现在的我为什么会这样?的解读
这样的专业记录,仅仅是为了读懂自己或着他人的曾经与现在的原因,是片面的,因为是几个点,不是无缝的。
而这些记录或者当时的孩子父母,18岁的少年,30岁的成人,对这些读懂的记录,真的对其幸福的一生起很大作用了吗?
从这些记录过程描述看,应该起的作用不算大,获得这些记录的76个案子,当时应该都做了心理辅导吧,成功的家庭做了,而非成功的家庭不是也做了吗?为什么还有非成功的家庭呢?
也初读了第三章点点,书中陈述,根据大量的记录获得资料结果来看,不是开始专家们假设的结果,婴幼儿期的安全环境,未必是将来的直接因果关系(想用逻辑的充分,必要,表达的,但忘记了如何用,见笑了)

随着,章节的继续,或许会找到答案,至少可以系统的看明白作者要表达的东西与思路(对于昨天的读感,看了后面的案子,会补充的,但仍然坚持看法)。

伙伴们,今天暂分享至此,愉快的阅读吧!

2015  6  9下午


(微信群内对话记录:
    徒步者:
 我这样表述,是把自己也做为一个案子,看与书中有何区别,因为书中很多观点,我不赞同,

他似乎是做了立论,而围绕他找依据
他们的很多结论,是在颠覆以往的一切理论,性格差异来自,0……7岁的环境,成人后的一切行为,都与儿时有关,且很重,几乎到了,必然性
所以,说,跟踪依据不够全面,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什么磨难,锻炼,学习,经历,已经都似无关,只与儿时的行为有关,这个感觉不妥,当然现在只是看的前部分,看后面如何解读吧。
所以,再谈到的经历,其实通过很多情节,是可以消除些儿时的影响
是没有书中说的那么绝对的
我没有看那些所谓的序,那些容易误导自己阅读,用一个无知去读
当然,书内容还是把自己,引入了,思考,我曾经是什么样?现在的我为什么是这样?
里面涉及的专业方法非常棒,可以获得很多成长过程的记录,
如果这些记录是无缝的,那可以在无立论的情况下,一切根据记录内容而获得,结论,那应该更合理与科学
这些,我会写如读后文的,也做个读书记录,现在可以草草的,待全书看完,比较一下,初看与结尾后的,不同点,
也会根据这些散乱记录,整理好,一个完整的观后感
书中那些专业的育儿方法与行为解读,值得引进与采纳

还有专业的记录问询方法,估计是很多行为与想法思路判断题选择,根据这些得出结论,一个时间段的结论
我的看法,学习其科学方法,不需完全接受他的结论)

2015 6 9晚


第一章结束
母婴互动

母婴互动,在三个不同层面,讲述主要在第一层,也可以叫宏观层面,包括母亲的自信,快乐,慈爱,一致性,组织,保护,移情与同情,这些品质共同传递并作用于儿童,儿童便体验母爱,儿童内化并回报父母的这些情感与行为,反过来成为其人格
与反应技能的一部分,早在生命中形成,儿童会表现出这些特质至成年,并传递给下一代。
更深层面的母婴行为,微观体态的互动,将宏观层面的母爱,更具体行为,有可操作性,通过录像,观察母婴玩耍,分离后的团聚,拥抱后的动作等等的各种表现,观察母婴的注视,情感交换,母婴接触,如宏观互动是健康的,微观互动也是健康的。
父母与儿童会通过,注视,拥抱,皮肤触碰,微笑,亲吻交流,这些是依附的基础。
儿童遇到,饥饿,恐惧,寒冷,会用注视,哭泣,动作表达,同时父母会给以回应,这样的互动在周岁前,会有近千次的重复,为儿童提供了依附,情感安全,随后独立性的成长 基础,无论父母是否用语言表达,都隐含与父母的动作里,儿童同样与父母在互动。
通过一个12月的儿童,母婴分离3分钟后的团聚观察例子,感觉依附不够安全的,团聚后的孩子会哭着拥抱,目光会向下看或不可母亲,抱起后,手掌会避免与母亲的皮肤碰触;
而感觉安全的儿童,会哭泣着望着母亲,抱起后,会蜷缩与母亲怀里,手掌会放在母亲的脖子或背部。
这样的肢体语言表达了,母婴互动的健康性。
这种微观互动行为,同时也会传与下一代。
最后一个母婴互动层面,是神经心理学层面,父母多次婴儿的回应,直接影响婴儿大脑的分化进展。

这些内容很棒(可记录起来好麻烦)


凤凰广播收听

《情感依附- - 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


儿童期,与父母的互动,微观的具体化的,行为,肢体语言,表情等,彼此能及时的回复交流,对儿童的情感发育,智力发育,大脑神经发育,人格与反应技能都是非常积极的。
作为曾经是儿童的自己,会知道那时的的情形吗?作为父母的自己,曾经是如何与自己的孩子互动,还记得吗?对于从事这类工作的人群,回想下曾经的自己是如何做的?
不管之前是如何做的,如何经历的,现在是否应该更加懂得母婴互动的积极面,是否想获得这些更多的微观知识与技巧呢?


2015 6 10午

微信群内对话记录
腾燕青(多伦多):
徒步者把自己放进去其实是学习体验的最佳方法,其实到深入之后,治疗师是不能排除在外的,这比传统的理论有很大不同。即把自己变成一个最有效的工具。
关于你现阶段的疑惑,完全可以理解,这也是走向深入的动力了。
当然有部分人会有机会受到深入的影响,改变依附的模式,这种被称为“挣来的安全依附”。一般是通过后天的干预得来的,最明显的是深刻的心理治疗。这在心理治疗部分谈的较多。
至今为止,徒步者已经在走的不慢了,这个过程的体验上宝贵的财富。


2015 6 10晚


微信群内对话记录
徒步者:
父母给儿童的是自由的,不是用父母的意愿去约束孩子的自由。
,成功家庭案例中,有对父母的描述,
可以由孩子去冒险,且允许孩子发脾气,哭泣,破坏,折腾人......而对于这些具有破坏力的孩子表现,妈妈是开心的,认为这是他情绪与情感的一种释放表达。
可以使婴幼儿期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情绪情感释放与表达能力,获得这样的能力,可以使其在以后的成长中,能够正常的解决一些的情绪方面问题,不会使其自己精神方面不能释放表达而变的压抑。这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在可控的范围内
如何可控?,就是给孩子的限制---纪律

2015 6 11晚




第一章读后补充

对于76个案例,找出共7个比较成功的家庭进行的记录分析,找出共性与差异。

关于被我们认为的影响儿童成长的四个因素,
1,喂养方式:
在记录统计中,未见76个家庭中母乳与奶瓶喂养的过大统计效应,具体的区别未见很大,而更重要的是母亲用什么带进了喂养体验中。
2,兄弟姐妹:
均为发现对成人后的成就感,满足感,产生明显影响,但由于同胞关系以及兄弟姐们的角色模型,则刻印在每个每个人的情感生活中,兄弟姐妹通过相互联系的经验,亲属关系疏远或竞争提供了生活的多样性,实质性与深度,教会孩子如何竞争,分享,获胜,失败,分离和回归,以及感受同情与骄傲。
3,父母的教育程度,经济地位,儿童的智商:
对以上未见起重要作用,而父母的养育方式,人格,对孩子的希望,对孩子的发展起更重要的作用。
4,信仰:
参加由组织的信仰活动,对孩子的人格形成重大影响,但并不是具体的信仰而产生,是父母在信仰活动中,通过行为传递给孩子的,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热爱家庭,自给自足,社交行为的高雅。(以上是书中所总结)

对于以上的结论,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我的理解,母乳喂养可能属于更增加了母婴微观互动的具体行为,如注视,皮肤接触,气味的亲近,更有利于互动行为的及时性,如果是奶瓶喂养在母婴微观互动中,也能够及时善意积极的回应婴儿的需求,同时母亲能够让婴儿感知安全,温暖,两种喂养方式即没有什么区别了。

兄弟姐们关系,如果一个家庭中,父母人格,对孩子的关爱互动方式都是健康的,那基本可以判断,对于家庭的每一个孩子都会用接近的方式养育,那么具体到一个个体,也是无处不感觉感受到这些细微,这些的行为与教育,是系统的,具体的个体在其中,已经获得了父母营造这个家庭的气氛,而与兄弟姐妹的直接关系因素自然显得未必很大。而在整个系统中的,从兄弟姐妹那里,感受的亲情关系也是积极的乐观的,并更能体会独生子女所不同的,那种生活多样性与深度,在获得如何竞争,分享,获胜,失败,分离和回归,以及感受同情与骄傲更加的有利于丰富,所以,虽不能说有直接的关系,但在一个健康成果的家庭中,在这个系统环境中,个体在成长发展中获得影响,应该还是多于独生子女家庭,尽管影响因素是间接的,但的确属于积极的。

父母的教育程度,经济地位,儿童的智商,在父母已经形成一个健康积极的教育子女环境中,这些因素自然已经显得不够突出了。(书中选取的76个案子人物,属于中产家庭,很多条件是已经具备的)
借《变形计》(湖南台的一个真人秀纪录片,把城市富裕家庭,成长不够健康的孩子,与贫困地区,极其贫苦家庭的人格成长健康的孩子进行互换一个月的生活成长记录片)中的人物来说明这段关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家庭经济背景,对孩子成长发展的关联。
城市少年,家庭经济情况都是非常好的(此节目不乏作秀成分,尤其城市少年,相对贫苦少年好些,在此不去讨论作秀成分),有的孩子可以月均1万以上开销,但还是成为的问题少年,而贫苦家庭的孩子,家庭经济情况都是非常糟的,一个13岁的孩子,同时读书还要要抚养其他三个弟妹,月均开销应该在50元以内。
贫苦家庭的这个孩子就是父母的人格很积极,由于这样的家庭经济情况,说其成人后具有非常高的满意度,成就感,恐怕困难很大。城市富裕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没有给他更加健康的教育抚养,而是其真的成为了问题少年。
在以上俩个家庭的养育孩子过程中,家庭的经济地位的确起作用了。当然,我举得例子,也有点偏激。只是诠释书中的结论在什么系统下来谈。
在国内当下的社会环境中,父母教育程度,经济地位都很好,孩子智商也不差,儿童期,抚养方式也未必不健康,但是未必都能成为健康成功家庭的抚养教育孩子。扯的有些远,在以后对于这些再去陈述。
还是回到,健康家庭,继续用变形计人物来说。
为什么去城市家庭的贫困孩子能够让城市妈妈感动流泪?
贫困家庭的孩子,虽然没有那些物质,但是在他生长的环境,从几时懂事开始,从父母那里获得就是善良,热情,真诚,他在城市妈妈这里,妈妈给了他已经丢失很久的母爱,使孩子感动,孩子同样会与妈妈互动,用他的真诚,善良,热情回报与妈妈,这些是人之间起码的一种感情。
城市少年,在贫困家庭的生活中,也在感受着那里的父母,姊妹给予的那份真诚,善良,热情,一致亲情。
所以,如果可以在一个健康家庭的系统内,一切因素,父母教育背景,经济情况等,都显不突出了,而这个健康的父母建立的这个系统,是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才使其它的因素变的不突出。
如书中所的结论,而父母的养育方式,人格,对孩子的希望,对孩子的发展起更重要的作用。
对于信仰对孩子成长发展的影响也是一样的,书中通过的是案例记录分析而得。记得前阵看过有信仰家庭与无信仰家庭比较,估计很多小伙伴也都看了,信仰不是唯一成功孩子发展的必要条件。
书中统计记录,也表明,通过行为传递给孩子的,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热爱家庭,自给自足,社交行为的高雅,这些起的作用,这些都是来自于父母建立这样的健康家庭系统,不是信仰本身而影响了孩子的发展。
通过以上的陈述,表达了,影响儿童成长的四个因素,在一个健康成功家庭系统下,已经不是什么太大影响了。
而父母的,希望,人格,善良,积极,教育方式,抚养方式,才是更重要的基础。
作为一个家庭孩子的自己,大家来想想,我们今天的自己,为什么是今天的你?在我们身上其实无处不显现着家庭给自己影响的痕迹,或许你自己也未见什么明显,因为家庭,父母给我们的影响与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不一定是哪一个曾经的事情处理,哪一个具体的教育而得,是那些很多很多细微组成。
回头再看看,自己的孩子,何尝不是如此呢?

2015 6 13午

微信群内分享:
尹丽(多伦多):
是什么因素导致受伤儿童成为暴力成人?本文作者丽莎?费尔斯通(Lisa Firestone)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作家和格兰登协会(Glendon Association)研究与教育部主任。多年前为制作暴力评估级别的研究,我曾到有重度安保的监狱,采访谋杀犯以及其他暴力犯罪分子。每次面对这些罪犯采访时,我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是如何沦为一名暴力犯罪分子的?”答案都是一样的:每一名罪犯的童年都有过特别可怕的心理创伤经历。 作为一名研究人员,我必须非常小心谨慎地使用诸如“每一个”、“所有”或者“总是”这样的字眼。当然不是所有的暴力都来源于同样的原因。但是,当你仔细看看任何一个暴力犯罪人,你会发现,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过极其可怕和痛苦的、黑暗的过去。比如美国有一个案件中的杀手,是一个富有家庭的财产继承人,因涉嫌杀害三人而被捕。此人在七岁的时候,目睹了母亲自杀。这名罪犯在接受电视采访时,冷漠地描述了他母亲自杀前的那个晚上,父亲告诉他跟妈妈说“晚安”,后来,他奋力在母亲下葬的时候,想要救活已经逝去的母亲。不是每一件心理创伤都造就一个杀手,但是大所数杀手是由心理创伤造就而成。贫穷、虐待和偏见等,都会使得孩子参与帮派逃离。洛杉矶一个专门帮助孩子参加帮派的慈善机构创建人格雷格?博伊尔教父(Father Greg Boyle)说,“孩子参加帮派是为了逃离什么。”因此,我们必须要问:“孩子在逃离什么呢?”从贫穷到富有,从系列杀手到帮派成员,在几乎每一个暴力犯罪人的身后,都有一段绝望的故事。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詹姆斯噶波瑞欧博士(Dr. James Carbarino)研究了很多暴力犯罪人,包括死刑犯。他称这些犯罪人是“心理创伤没有得到医治的孩子,居住在一个可怕的男人身体里面。”“还有一个可怕的,就是他们意识不到自己曾经受过伤的童年、那个受伤儿童的愤怒与恐惧。可现在呢,在一个成人的身体里,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在替那个曾受过伤的孩子行道。”当然,暴力有其基因方面的原因,但是基因总是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表象基因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虽然经历不会改变基因,但是却会极大地影响基因如何表达。换句话说,你可以有杀手的基因图谱,但你不会伤害一只飞虫。让人成为杀手的是心理创伤。噶波瑞欧博士说:“杀手的情感已经遭到破坏,已经形成了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因为被人欺负、被同伴拒绝,或者在家里遭到虐待和被忽视,加剧了他们已经被破坏的情感更加严重。他们可能一直饱受悲哀、忧郁、绝望、自我夸张和自恋的困扰。”人生来的大脑结构是中性的,有能力发展同情心和爱心。但是要做到能够发展同情心和爱心,还需要有正面的经历,避免负面的经历;需要有良好的社会互动,帮助人适应调整和社交。此外,还需要避免严重的、会伤害情感的事件。心理创伤事件有多种形式。比如受到虐待和被忽视,会导致发生暴力。有一项研究发现,被母亲忽视或者被父母虐待,会导致日后产生极大的进攻性。1.    家庭里的进攻性—正如博伊尔教父认为的,大多数孩子参加帮派,是在逃离什么,包括逃离他们的家庭。很多有暴力的人,都目睹过家庭暴力。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估计,有大约百分之四十的暴力青少年,曾目睹他们的父母有过激的冲突。研究认为,儿童虐待和家暴事件是导致成年人暴力行为的重大因素。 2.    早期生活遭到拒绝或被忽视---遭到抛弃的孩子,会在心理上留下很难愈合的伤痕。每一种忽视,都对大脑功能的发育留下严重的、长期的影响。孩子被主要的照顾者拒绝,几乎没有办法让形成有安全感的依恋关系。 3.    依恋方式的问题---养育情感健康的孩子,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即给予孩子安全的依恋方式。但以理?西格尔博士(Daniel Siegel)提出以下具有安全感的依恋方式:(1)   孩子需要感受到他们所处的环境是安全的。(2)   孩子需要感受到被当做自己看待(而不是被期望地看待---译者注)。(3)   孩子需要感受到有愁苦的时候,得到大人的安慰。(4)   孩子需要有安全感。一个孩子若果没有体验到这些“感受”,就会发展一个被破坏了的自我,以及一个毁灭性的的成人关系模式。     4. 感觉到羞耻---孩子受到忽视,或者在身体和言语上受到虐待、被欺负,或者受到偏见和歧视,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深深的羞耻感,并且这种情感会伴随他们走进成人的生活里。可以导致日后孩子有暴力倾向的事件之一,就是对孩子进行羞辱。当然,父母不可能完全让孩子生活在真空里,不受一点苦。那样的环境也不是养育孩子的目标。不过,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有爱心的、在情感和行为上都持续稳定的父母,给孩子提供有架构的、有安全感的成长环境。不论孩子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里,他们都有权利在一个感觉安全的、感觉被当他们自己看待的、在有苦楚的时候得到安慰的,以及有安全感的环境里。只要我们没有给孩子这些条件,我们就会使得社会无法抵挡未来的暴力行为。如果我们真的想要预防暴力,我们必须严严肃地考虑早期干预。我们需要一起努力,预防儿童虐待,为年轻人建立更好的心理健康测试和服务。如果你担心一个孩子的状况,最基本的是寻求心理帮助。越是早预防,结果越有效。有一个关爱的老师、家庭、辅导师、家庭成员或朋友,会对孩子的成长形成两重天。我们绝不能够对一个与众不同的、不友善的或者是让我们害怕的孩子不理不睬。我们要问自己,让孩子害怕的,日后孩子会让世界害怕。那就是我们需要开始做的。原文链接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compassion-matters/201504/the-making-murderer

凤凰广播收听

《情感依附- - 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理学家劝你距离反社会型的人远一些,别让他伤害到你
家庭对青少年偏差行为有多大影响?|社论前沿
给心理咨询师的经典书单|精神分析系列-依恋理论28本
为什么你那么辛苦地爱孩子,他却不领情?
请保姆带娃很美?不一定!2点需警惕
爱,要学会表达——读《情感依附》有感_徐林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