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情绪心理学)依附与爱

(情绪心理学)依附与爱

2017-04-21 情绪
情绪

xbxbxe

《情绪》杂志以通俗语言讲诉多种感觉、思想行为心理和生理状态。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细腻微妙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情绪和心情、性格、脾气、目的因素互相作用。掌握情绪,控制情绪,才能走向成功和幸福。商务QQ:678030


1
人类天生有依附的需要   


1、依附具有本能性   


依附理论亦称为依恋理论。依恋是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感觉安全的心理倾向。依恋理论起源于对动物的观察及实验。早期对人类依恋的大量研究由约翰鲍尔比及同事做出。   他们以婴儿为研究对象,婴儿的依恋特性,是无条件的,更多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出生婴儿的一种行为就是爬向母亲寻求安全需要和生理需要。从这种需求的角度看,需求是天生的,为了说明依附是天生的,通过设计试验证实依附是与外界环境的刺激相对独立的。 


鲍尔比依据行为理论做出假定:很多依恋行为,如哭喊和搜寻,是与原有依恋对象(即提供支持、保护和照顾的人)相分离后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应,是因为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幼儿都不能自己获取食物和保护自己,他们都依赖于“年长而聪明”的成年个体提供照顾和保护。鲍尔比认为,在进化的历程中,能够与一个依恋对象维持亲近关系(通过看起来可爱或借助依恋行为来维持)的婴儿更有可能生存到生殖年龄。   


2、接触产生安慰------接触越多,心理越愉快  


婴儿在和母亲的接触过程,在接触母亲,和母亲的接触过程中不断获得快感。在亲密的接触过程中,婴儿获得安全感。实验证明,不同的接触感觉会给婴儿带来不同的体验。对幼猴的一系列实验(Harlow & Harlow, 1969)表明,依恋并不是对内部驱力如饥饿的简单反应。在这些实验中,幼猴在出生后不久即被与母猴分离。然后,向幼猴提供两个玩具母猴做为母猴替代物。第一个玩具母猴是由铁丝网做成。第二个玩具母猴由毛巾布和泡沫橡胶做成。两个玩具母猴都可以在胸部附加奶瓶,供幼猴取食。实验的目标是要观察:什么因素决定着幼猴会依附哪个玩具母猴——毛巾布的柔软触感、或食物的获取。实验结果表明,幼猴会依附于软布做的玩具母猴,而无论它是否提供食物。并且当软布玩具母猴在附近时,幼猴有更多的探索活动。显然,具有柔软性材质的毛巾向幼猴提供了一种安全感。换而言之,接触可以带来安慰。   


3、依附是怎样建立的------发出信号  


依附的建立需要婴儿发出建立依附的讯息:婴儿会在出生后主动爬向母亲。婴儿的笑容,爬向母亲的姿势,都是主动建立依附的信号。我们总在说,婴儿的笑容是我们无法拒绝的。这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产生的特性。我们不能拒绝婴儿的笑容不是因为什么特别的原因,只是因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让人类进化出这样一种能力,初生的婴儿需要建立依附的时候,成人无法拒绝。




2
婴儿的依附类型的分类 


Ainsworth和她的学生创立了一种叫做陌生情境的技术——这是一种实验范式,用以研究婴儿-双亲依恋。在这种陌生情境中,对12个月大的婴儿和它们的父母进行实验,系统地安排分离和重聚。   




在陌生情境中,大多数儿童(约60%)的行为符合鲍尔比的“常模”理论。当父母离开房间时婴儿变得心烦意乱,但当父亲或母亲返回时,婴儿主动寻找父母,并很容易在父母的安慰下平静下来。表现出这种行为模式的儿童通常被称为安全型。   


另一些儿童(约20%或更少)最初会不安,在分离后会变得极为痛苦。而更重要的是,当重新与父母团聚时,这些儿童难以平静下来,并经常出现相互矛盾的行为,显示出他们既想得到安慰,又想“惩罚”擅离职守的父母。这些儿童经常被称为焦虑-抵抗型。  


Ainsworth和同事们记录到的第三种依恋模式被称为回避型。回避型儿童(约占20%)显得不会因分离而过于痛苦,并在重聚时主动回避与父母的接触,有时会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玩实验室地板上的物体。


 

Ainsworth的工作很重要,这至少有三个原因。


首先,她用实验揭示了在安全和惊吓情境中的依恋行为类型的真实存在。


第二,她最早对婴儿依恋类型的个体差异进行了经验性分类。她在研究中发现存在至少三种类型的儿童:在与父母的关系中感到安全的儿童、焦虑-抵抗的儿童、以及焦虑-回避的儿童。最后,她表明这些个体差异与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内在家庭中的婴儿-父母互动相关联。


例如:



在陌生环境中显得有安全感的儿童的父母,一般会及时地对儿童的需要做出反应。


而在陌生环境中显得无安全感的儿童(即焦虑-抵抗或回避)的父母常常对儿童的需要不敏感,或者是以反复无常或遗弃的方式照顾儿童。  




3
婴儿依附类型对婴儿成长至关重要      


明尼苏达大学少儿发育研究所的专家进行了一项最全面的长期研究,来考察早期婴幼儿与其照顾者形成的依恋形式,以及这种依恋与其后来的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对174名孩子进行了长达16年的考察。他们首先考察了孩子们的家庭背景,诸如婴儿对父母依恋的模式,孩子的自主性,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家庭的整体状况,以及母爱程度等。随后,他们又考察了这些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考察他们在学校环境中的适应程度,以及在数学、阅读能力、阅读理解、拼写等标准化考试中的成绩。结果得出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在孩子智商一定的情况下,婴儿对父母依恋的模式与程度是孩子日后学术成就最明显的因素。   


许多专家都指出:婴儿与父母和照顾者之间健康的关系,是孩子一生中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对权威的尊重与同情心的流露,对于领导者来说,还包括与同事融洽相处的能力。总之,婴儿对父母的依恋与孩子日后的学业成就密切相关,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同样与孩子日后的学业成就有密切的关系。 




4
成人恋爱关系与成人依恋理论     


1980年代中期,研究者们才开始严肃地考虑依恋过程延续到成人期的可能性。 Hazan 和 Shaver对恋爱关系背景中的鲍尔比的观点进行了早期考察。Hazan 和Shaver认为,成人伴侣间出现的情感纽带,以及在婴儿和其照看者之间出现的情感纽带,都是依恋行为系统这一同样的动机系统所导致的。Hazan 和Shaver指出,婴儿-照看者和成人恋爱伴侣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 都会在另一方在身边和能够响应自己时,感到安全  

* 都有亲密、私人性质的身体接触  

* 当不能亲近另一方时都感到不安全  

* 都与另一方分享自己的发现  

* 都会抚弄另一方的面部,并都显示出相互间的迷恋和专注   

* 都会进行“身体交淡”   


基于这些类似,Hazan 和Shaver得出结论说,成人恋爱关系与婴儿-照看者关系一样,也是依恋,并且,浪漫的爱是依恋行为系统和动机系统的特征,这些系统产生出照顾行为和与两性相关的现象。   


恋爱关系可能是依恋关系,当代对亲密关系的研究受到这一观点的深刻影响。从这一观点出发至少能得到三个重要结论。首先,如果成人浪漫关系是依恋关系,那么Ainsworth在婴儿-照看者关系中观察到的那种个体差异,也应该在成人关系中观察到。




例如,我们应当期望一些成人在自己的关系中感到安全——相信在需要时伴侣会随时出现,并能够依赖于他人和让他人依赖自己。我们也会期望存在与此相反的成人,他们在关系中感到不安全。


例如,一些无安全感的成人会是焦虑-抵抗型:他们忧虑于别人不会完全地爱他们,并在自己的依恋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容易产生挫折感和愤怒。


还会有回避型成人:他们似乎不太在意亲密关系,可能宁愿不依赖于别人、或不让别人过于依赖自己。   




第二,如果成人恋爱关系是依恋关系,那么成人关系的“工作”方式应当类似于婴儿-照看者关系的工作方式。换句话说,促使儿童探索环境的同类因素应当也能够促使成人探索环境,这一因素对于儿童来说即是有一位会及时响应的照看者,对于成人来说则是有一位会及时响应的伴侣。使得依恋对象符合婴儿“心意”(即及时响应、可亲近性)的同类事物,也应当符合成人恋爱伴侣的愿望。重要的是,依恋的个体差异应当会影响成人期中的关系及个人活动,就像它在童年期中产生这种影响。  


成人在自己的成年关系中是否有安全感,可能部分地反映着他/她在早年儿童期中的依恋体验。鲍尔比相信,儿童的与关系有关的心智表征或工作模式(即行为和思维的期望、信念、“规则”或“脚本”),是他/她的受照看体验的一个机能。例如,安全的儿童相信别人会帮助他们,因为过去的体验使他得出这个结论。一旦儿童获得这种期望,他/她就会找寻符合这些期望的关系体验,并带着这些信念感知其它关系。按鲍尔比的说法,在一生中,这种过程应当会增进依恋模式的连续性,虽然如果人的关系体验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则他/她的依恋模式就有可能发生变化。简单地说,如果我们假设成人关系属于依恋关系,则有安全感的儿童长大后在恋爱关系中也具有安全感。 


 以上内容以对成人依恋的早期和当代研究为背景,简单讨论了上述三个结论。 那么,我们在儿童身上观察到的同种依恋模式,是否也能在成人身上观察到? 对成人依恋的最早研究,包括对成人依恋中的个体差异间的关联的研究、人们对自己的关系的看法、以及他们对与自己与父母关系的记忆。Hazan 和 Shaver编制了一份简单的问卷,用以测量这些个体差异。(这些个体差异经常被称为依恋风格、依恋类型、依恋倾向、或依恋系统组织差异。)简而言之,Hazan 和Shaver 要求被研究对象阅读下列三段内容,并指出那段内容最好地描述了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所思、所感和行为:   




A.   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难以完全信任他们、难以让自己依赖他们。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张,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这使我感到不舒服。

   

B. 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密。   


C. 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系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   




基于这种三分类测量的结果,Hazan 和 Shaver 发现,成人类型的分布情况类似于婴儿。换句话说,在成人中,约 60% 认为自己是安全型(B段)、约20% 把自己描述为回避型(A 段)、另有约 20% 把自己描述为焦虑-抗拒型(C 段)。   


这种研究虽然有助于依恋风格和关系功能间的关联,但它不能全面地检验这样一种假设:在婴儿身上观察到的同类个体差异也出现在成人中。(Hazan 和 Shaver的测量假设存在这种情况。)后来的研究以多种方式考察了这一假设。例如,Kelly Brennan和同事收集了若干陈述(如“我相信在需要时别人会帮助我”),并统计了这些陈述同时出现的情况。Brennan 的发现使人认为,成人依恋模式中存在两种基本的维度。


一个关键变量被称为依恋相关焦虑。这一变量得分高的人会忧虑于伴侣是否可亲近、及时响应、注意自己,等等。这一变量得分低的人对伴侣更有安全感。另一关键变量被称为依恋相关回避。这一维度得分高的人不愿依赖别人或向别人开放。这一维度得分低的人更乐意与别人亲密、在依赖别人和让别人依赖自己时更有安全感。安全型成人的原型在这两种维度上都应是低得分。  


Brennan的发现至关重要,因为近来对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行为模式的统计学分析揭示出两个功能类似的维度:一个描述儿童的焦虑和抗拒的可变性,另一个描述儿童向父母寻求安全和支持的意愿的可变性。这些维度在功能上类似于在成人中发现的两个维度,这似乎表明,在人生中的不同时期,存在着相似的依恋模式。   


受 Brennan 的发现以及 Fraley 和 Waller所公布的研究结果的影响,当代的大多数研究者使用维度而不是类型,来对依恋现象中的个体差异进行概念化和测量。最流行的成人依恋风格测试工具是Brennan、Clark 和Shaver的 ECR 以及 Fraley、Waller 和 Brennan 的 ECR-R,后者是 ECR的修改版。这两种自我报告工具都为依恋相关焦虑和回避这两个维度提供连续的评分值。


成人恋爱关系的“工作”方式是否与婴儿-照看者关系的“工作”方式相同?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成人恋爱关系和婴儿-照看者关系有着相同的作用机制,当然也存在明显的例外。对机场上与伴侣告别的成人进行的自然条件下的观察研究表明,这些成人明显表现出与依恋相关的抗议和关爱行为,并且,他们对这些行为的调节与他们的依恋风格有关联(Fraley Shaver,1998)。例如,正在告别的伴侣通常会比不会分离的伴侣表现出更多的依恋行为,强回避型的成人比弱回避型的成人显示出少得多的依恋行为。在下面的内容中,我要讨论人们已发现的在婴儿-照看者关系和成人恋爱关系的各自作用方式之间的相似之处。 

  



5
依附类型与爱   


我们在恋爱中的行为表现由我们属于哪种依恋类型所决定。依恋类型可分为躲避型、焦虑型、安全型三种,所有人,不管是刚刚开始约会还是已经结婚40年之久,都属于其中一种。通过了解自己处于哪一类型,我们便可以找到与自己最匹配的伴侣,便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自己以及伴侣的行为,从而增进与伴侣之间的感情与了解。   


研究依恋类型的科学建立在这样一种事实之上,即从生物学的角度说,我们都有收获爱情的渴望。虽然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一直在教育我们学会独立,但任何人都不希望单身一人走向生命的终点,其实都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另一半。研究也发现,良好的爱情和婚姻关系能够延长一个人的寿命和增进健康,有人陪伴自己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至关重要。   


我们的大脑拥有一种生物学机制,也就是所说的“依恋系统”,涉及到情绪、情感和行为,帮助我们与所爱的人永远厮守。这一系统能够解释孩子为何在离开母亲后变得歇斯底里,他们会疯狂寻找或者大哭大闹,行为失去控制,母亲回到身边后,他们则恢复平静。此外,这一系统同样能够解释成年人在恋爱和婚姻中的种种行为表现。   


我们都有依恋他人的需要,但表现不尽相同。上世纪60年代进行的实验发现,婴儿分安全型、焦虑型或者躲避型3种类型。如果安全型婴儿的母亲走出房间,他们就会哭,母亲回到房间后,他们便安静下来,继续玩玩具。焦虑型婴儿则表现的很哀伤,母亲回来后,他们会推开母亲,然后大哭。躲避型婴儿在母亲离开和返回房间时会表现的若无其事,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但测试结果显示,他们的心跳次数、应激激素和皮质醇水平都呈升高趋势。   


研究显示成年人在恋爱中的行为与婴儿存在惊人的相似性。一个人的依恋类型取决于成长环境和步入成年后的经历,能够决定一个人在恋爱中的行为表现。总体上说,安全型喜欢彼此间的亲密行为,通常温柔多情。焦虑型渴望亲密,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恋爱当中,往往担心伴侣在恋爱交往中的互动能力,担心付出得不到回报。躲避型将亲密视为丧失独立性,喜欢与伴侣保持一段距离。   


在依恋类型理论面前,你的行为以及伴侣的行为不再令人莫名其妙和复杂难懂,而是具有可预见性。以下是3种依恋类型介绍:  


A、焦虑型  

焦虑型拥有与伴侣保持亲密关系的能力,但往往担心伴侣不会像希望的那样与自己保持亲密。这种类型的人在恋爱中消耗大量情感能量,他们对伴侣情绪的微小波动非常敏感,过于用自己的想法看待伴侣的行为。在无法听到伴侣的声音或者感觉另一半逐渐与自己疏远时,焦虑型往往会通过以下方式表达自己的忧虑情绪。   




1.在等待伴侣打来电话的同时不停打电话、发短信或者发邮件,在伴侣工作的地方附近徘徊,希望早一点见到他。 

2.伴侣回电话或者回家后,对他们不理不睬,以示惩罚。在他们开口讲话或者离开房间时,对他们飘白眼,暗示自己并不在意。  

3.威胁要离开他,实际上却是希望他留下来。  

4.在他们面前谈论其他男人,让他们感到嫉妒。


 

这是一种过度敏感的依恋类型。即使一个小小的暗示都会让他们心神不安,很难平静下来,除非伴侣明确表示他们的爱恋关系很稳固,仍然深深地爱着自己。   


B、躲避型   

在躲避型眼里,保持独立非常重要,对独立的重视程度往往超过彼此间的亲密。他们也希望与伴侣亲密,但过度亲密又让他们感到不舒服,往往选择与伴侣保持一定距离。他们不会总担心遭到拒绝,往往不会敞开心扉,导致伴侣经常抱怨彼此间的距离感。在恋爱交往中,躲避型对伴侣控制或者侵犯其独立性的行为保持高度警惕。   


无论是单身状态还是坠入爱河,躲避型都经常与对方保持一段距离。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会采取一系列方式,其中包括以下这些行为:   




1.会说“我没做好和你在一起的准备”,但两个人实际上还是会在一起,这种状态有时能持续多年。

2.很在意伴侣的缺点,例如讲话方式,着装方面的品味等等。 

3.分手之后会产生强烈的渴望,等待属于自己的那个人出现。 

4.与其他人调情,让自己的恋情产生不安全感。   

5.不会说“我爱你”,即使对对方非常有感觉。   

6.随着恋情的发展,他们会选择逃避,有时甚至不会赴约。   7.会坠入不可能有结果的恋情,例如喜欢上已婚男人。   

8.躲避身体上的亲密接触,例如不喜欢睡在一张床上,不希望发生性关系,不喜欢并肩走,而是选择走在伴侣前面。 



躲避型会选择这些方式让自己所爱的人不破坏自己的独立性。但这些方式也会阻碍恋情发展,最终与属于自己的幸福失之交臂。  


C、安全型   

安全型在恋爱中对伴侣满怀爱意,表现出温柔多情的一面。他们享受与伴侣之间的亲密,同时不会对恋情过分担心。他们能够有效表达自己的情感,很善于发现和了解伴侣的情绪变化。他们与伴侣分享自己的成功和所遇到的问题,在他们需要的时候能够在他们身边提供帮助。安全型的特征包括以下这些:   




1.他们很善于化解矛盾,发生冲突时不会表现出进攻性,事后也不会惩罚伴侣同时很快就把不快忘得干干净净。   

2.在心理上很具有柔韧性,愿意做出改变,满足伴侣的需要。 

3.喜欢毫不隐瞒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不喜欢藏着掖着。   

4.非常享受与伴侣间的亲密,享受性生活。   



其他类型的人能够从安全型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但安全型采取的方式并不一定意味着恋情能够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如果长期容忍伴侣的坏习惯,把最终的裁决权交到伴侣手上,等待安全型的将是一段令人痛苦的恋情。   




6
依恋理论对恋爱的启示      


确定自己属于哪种依恋类型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在恋爱中的行为,进而让恋情更加甜蜜。我们没有必要为自己提出的各种要求感到歉意。感情容易激动并没有错,你可以坦白地对对方说:“我需要有人陪在我的身边,让我有一个依靠。”潜在伴侣的回答能够揭示出他在未来满足你这些需要的能力。如果你是焦虑型或者躲避型,有些事情是你不应该做的。如果现在坠入爱情,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伴侣没有及时回电话或者回家晚了,应该首先想想他们可能遇到什么抽不开身的事情,而不是上来就是抱怨。   


研究发现,躲避型和焦虑型往往互相吸引,但彼此的特征会进一步恶化,导致焦虑型陷入永无休止的焦虑漩涡,渴望与对方亲近,而躲避型则进一步选择疏远。这并不是说他们无法获得快乐,他们需要共同努力,增进彼此的感情。通常情况下,焦虑型与躲避型都能与安全型亲密交往,是很好的一对。如果你是焦虑型,你最初可能会觉得安全型很令人厌烦,因为他们无法让你获得令人兴奋的情感上的起起落落,但交往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与这种类型的人共同生活如同发现一座金矿。   


如果你是躲避型,你需要学会依赖和信赖对方,让他们有机会发现自己的错误,而不是选择疏远。不要将曾经的伴侣完美化,也不要等待所谓的理想伴侣。只有这样,你才能与对方更亲密。安全型伴侣不需要你为他付出很多,你可以变得更独立。虽然我们能够从安全型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与安全型交往不会出现问题。有时候,他们对焦虑或者疏远的行为过分宽容,不利于感情的发展。通常情况下,安全型能够对其他人产生神奇的影响,因为他们做的事情正是躲避型和焦虑型所希望的。他们能够满足对方的需求,让他们感受到被爱的感觉和安全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成人依恋理论
龙门阵 | 我们的依恋感从何而来
测一测你是哪种类型的爱人?
成人依恋理论(zt) 很学术的一篇
成人依恋理论及研究简述
人格起源:我为什么是这种人格型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