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先天性人格测试:父母把哪些性格遗传给了你?

回复「赠书」送你一份惊喜

6.24 | All We Are 来自心灵的圈子 03:36

人格既会受到遗传早期经历的影响,也会受到后天环境的塑造。本次测试主要考察我们的庞大的人格体系中,那些受遗传性和生物性特征影响的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气质中最核心的部分。

—— by 圈姐

作者 / 薛小晶  出处 / Diggme

你的人格中有多少被遗传? 

人们为什么这样做事?

当问及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直觉的解释,这是性格使然——一个人相对稳定的,感知行为模式 。那性格从哪里来?它是娘胎里带来的烙印,还是生活留下的痕迹?

先天后天谁更厉害?是心理学领域最古老的哲学问题之一。我们先看一下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先天:指的是继承祖先的,能影响一个人从外表到性格等方面的全部基因和遗传因素。

后天:则指的是能影响一个人的所有环境因素,包括儿时经历、教育方式、人际关系和文化氛围。 

那么,遗传和环境因素中哪个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更大?在个人性格的形成过程中,遗传性状和生活经历哪个作用更重要?学者争论的焦点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在人类发育过程中作用的相对大小。

    历史上的黑白对立 

像柏拉图、笛卡尔等哲学家认为,人的某些特征是天生的,也就是说,无论环境怎样,这些特征都会自然而然地出现。这些先天论者认为,人类所有或大部分行为和特征都来自遗传。

支持这种观点的人相信,人类的所有特征和行为都是生物演化的结果。即从父母那里获得的遗传性状影响了个体差异,而个体差异让每个人与众不同。

但另一部分思想家则不这样认为。

约翰·洛克(John Locke)坚持白板理论(tabula rasa),也就是说,人出生时心智如白板一样空空如也。这种理论认为,一个人的特征和学识都是其生活经历赋予的。 

So,如果先验决定了人格,那么个体的人格会在生命早期就得以确立,且很难发生改变;如果经验决定了人格,那么人格就成了连续发展的过程,会随着我们的经验发生很多改变。 

为了弄清一个人的人格究竟多大程度上受到遗传的影响,一系列研究在同卵异卵双胞胎,亲戚,及被收养的小孩中间展开。

    带着祖先的基因一起战斗 

研究结果,至少确认了基因遗传对人格塑造的影响。因为有一些分开养育的同卵双胞胎,在性格上依然保持较高的相似性。与异卵双胞胎相比,同卵双胞胎性格特征的相似性是前者的两倍,达到50%。 

另一研究则探讨人格特质的遗传性。经过同卵双胞胎,异卵双胞胎,被收养的小孩,以及亲戚之间的对比发现,大五人格特质(内外向,开放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宜人性)的遗传性在40%-50%之间。 

此外,基因遗传还影响其他心理活动,比如智商,情绪,宗教信仰,社会破坏行为等,甚至是离婚可能性。

这样看起来,强硬的先天派,貌似可以。

可是,虽然多数研究倾向于支持基因遗传对一个人人格塑造的影响大于共有环境的影响,但某些个人生活经历(比如被虐待,被遗弃,被特殊化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塑造。

而且,研究者现今还没有抓住那个“人格基因”,总的来说,单个基因对个人人格的影响是很小的,一般都是许多组基因共同起作用。 

事实上,同卵双胞胎性格不完全相同,也说明了基因并不是确定人格的唯一因素。

不过随着研究不断继续,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放弃不同阵营似的纷争,而更多聚焦与两者的相互影响上,即: 

我们各自带着不同的基因属性来到这个世界,随后开始漫长的环境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方面按自己的属性,一方面保证生存,建立起自己的生活习惯,价值观,自我概念,依恋风格等。 

我们独有的生活经历可以影响基因表达的方式,甚至可以激活某些基因;反过来某些遗传的气质倾向能影响个人与环境互动的方式。

环境和基因就这样你一拳我一掌共同塑造一个人的人格。 

人格的哪些方面被遗传?

虽然找到“人格基因”希望渺茫,但研究者们还是没有放弃,联合神经科学,不停寻找,希望可以解释人格的神经机制。 

幸运的,他们最后发现了某些不受社会文化影响的核心人格特质,与某些待选基因有些暧昧关系。这些特质就包括了,爱好新鲜刺激的强度,情绪稳定的水平以及宜人的水平。

好吧,待选基因其实也就两个。 

第一个是DRD4,它参与生产多巴胺(Dopamine)受体,和一个人求新求变, 喜欢刺激,放飞自我的强度有关。但它同时还有酗酒与注意力缺陷有关。 

第二个是研究者给它起了个昵称叫『百忧解』基因。有了它就可以解百忧么?当然不是,只是因为它与血清素(serotonin)有关,参与血清素的运输活动。

而血清素,我们知道它是百忧解这种抗抑郁剂里的重要成员,同时也和我们日常的情绪稳定性,易焦虑程度,伤害回避程度有很大关系。

此外,一个人讨人喜欢的程度,则可能与其大脑基底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有关。这个激素和肾上腺素常常在你压力山大的时候共同起作用。

人格是否还能改变?

外国研究者发现我们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某些性格可以改一改。他们得出了人们渴望改变性格的三大主流趋势是:

87% 的人希望变得更外向;89%的人希望能更合群;97%的人希望变得更认真尽责。

这个答案似乎不是什么“爆炸新闻”,因为不管是好还是坏,拥有这些特质的个体,似乎更容易受社会重视,在工作或生活中被周围人喜欢。  

社会也需要友好,勤恳,乐群,因为它们让社会更容易安定。

既然,性格特质中的“网红”已经被选出,那么,凭借意志能让自己变得更nice吗?

简单来说,可能性并非没有。 

Hudson 与 Fraley针对人们普遍都意图改变自己性格——让它们看起来更高(尽责)更快(善良),更强(乐群),进行了一项追踪研究: 

参与测试的人们仅仅被问及他们对改变性格的目标,然后研究人员每周都会跟踪他们的情况。 

经过16周的研究测试后,很多参与者都在中等程度上朝着自己期待的目标前进。 

但是,改变性格对人们来说并不那么容易,因为有时候一个人对自己想变成什么样并没有非常明确的想法。例如,如果一个人的目标只是泛泛一句:“我想变成更乐群的物种”,这就很难奏效。 

要想奏效,得确保你的目标们够具体,具体到能在特定场合完成。 

So,倘若你想变得更善社交,你可以这样告诉自己:“如果我看到某个认识的人,主动上前问好。” 

该研究表明,人们可以通过意志改变他们的性格特征(至少是自我感知),同时它还能帮我们理解改变性格的过程。 

简单来说,这条改变之路大概是信仰之路了。 

由于新的、刻意的行为能改变人们的自我认知。

比如,虽然不情愿,但反复刻意的主动与人打招呼,或慷慨称赞别人。

“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里有一种叫做假装的力量。即在经验-知觉-记忆相互联系的万象迷宫里,利用行动来改变认知。

在这之后,你对自己的看法也会发生改观。自我概念改变后,它促使我们更多的行为方式朝着与自己期望的性格相一致的方向发展,如此进入良性循环。

不过,被试们在16周的时间内改变并不大。这可能意味着,改变自己的性格是一个耗费精力的持久战。

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最后,让我们听听Dr.Cloninger的看法,寻找自己的改变之路吧。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研究表明它既会受到遗传早期经历的影响,而且也会受到后天环境特别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塑造。

本次测试主要考察我们的庞大的人格体系中,那些受遗传性和生物性特征影响的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气质中最核心的部分。

【开始测试】

▼ 先天性人格测试

* 温馨提醒:

本测评为付费测试,体验价为9.9元

本测评不能重复测试,答题结束后会形成一份专业的测评报告,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答。题目加载需要一些时间,请耐心等候(建议在网络较好的情况下进行测试)购买的测评将保存在【我的】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决定性格的,是遗传还是教养?
性格是与生俱来的吗?
父母和你的相似性可能没有你想象中的这么大
孩子天生就外向吗?
快乐可以遗传
如果人生真的可以重来一次,会有什么不同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