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读孔子和《论语》(三)

12、继续思考(3)

上图是自车轮问世以来,有人评出来,50项最伟大的技术突破。到15世纪之后,特别是比较密集的创新时代,我们现在所享受文明生活、方便生活的所有这些东西,完全来自于白人的西方社会。很遗憾,我们还是没有。其实,在十世纪之前,我们还是有一些文明技术对世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贡献。

13、中西差距溯源

上图两位先生大家都很熟悉。有人认为是中国的教育思不能促进科学的发展,根源在于孔子。右边这位是西方大科学家苏格拉底,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杰,可以说是西方哲学文化的开山之子。他和孔子两个人年代差不多。

14、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比较

孔子是主情,讲的是对世界的感性认识,强调道德的养成,他的教育方法是权威的教法。因为我们的历史传统是一个农业社会,人都被束缚在土地上,大家周围接触的都是熟人,我们最需要调节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主要是讲调节人与人的关系,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人情的社会。 而苏格拉底是主理,强调对世界的理性分析,注重质疑和思辩,他的教育方法是启发的教法。他们古希腊那个地方土地很贫瘠,靠着大海,大家主要从事海上贸易。航海中经常要和生人打交道,生人之间靠什么?靠共同的规则观,给他们留下了一个法制的社会。

这两个人都有书,孔子的言论主要是在论语。我们翻开论语看,通篇都是至理名言,每一句话都是结论,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结论,你只需要去照着做。而苏格拉底的思想也是言论集,叫谈话录,也是他的学生记录下来的他教学过程。我们经常翻了好几页谈话录,看不出所以然来,因为他讲的少,强调的是这个过程。

苏格拉底的教育是无止境的追问,是一个思维启发的过程,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认知真理的能力,认知真理需要你个人的探究思维过程。而孔子主要是告诉你一个结论,为什么这个结论是对的,因为这个结论是先生说的,或者是先生总结的社会方面经验,说你把它记住就行了,这个肯定是有用和有效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苏格拉底在这个过程中只不过像生产孩子一样,起到了一个助产士的作用。而我们什么也不敢想,拿到一个结论照着去做,反复做,叫训练。

15、除了思考教育,有人还在思考我们的文化传统

我们中国人一直被儒释道三个思想所影响。一个事情,三家观点各有不同。这里有一个故事,叫做“楚人失弓,楚弓楚得”。说春秋时期的楚共王很喜欢打猎,为了打猎,他请来最好的工匠,打造了一把非常精良的弓箭,特别的珍贵。楚共王每次出去打猎都把这张弓带着,有一次呢,楚共王骑着马追猎几头野鹿,一路狂奔,等到野鹿精疲力尽逃无可逃的时候,楚共王准备举弓射猎,但是却发现,弓箭在刚才追猎颠簸途中已经掉了。看到楚共王最喜欢的弓箭丢失,大臣们拍马屁纷纷请求原路返回,去寻找丢掉的弓箭。但是楚共王却说,还是算了吧,楚国人丢掉的东西,反正也是楚国人捡到,没必要再去寻找。这就是楚人失弓、楚弓楚得的典故。

那么孔子听说了这件事以后,就发表评论说,楚王这个人不错,但是心胸还不够宽广,他应该说丢弓的是人,得到弓的也是人,把这个楚字去掉。大家都是人,何必还要计较,是不是楚国人捡到的呢?“人失弓,人得弓”。

后来这个事情又被老子知道了,老子也发表了一番评论。他说最好连这个人字也去掉,你管他是人还是动物得到那把弓呢?天下万物都一样,何必分得那么清楚,就连丢掉的是什么也不需要计较,就说“失之得之”就可以了。

然后,又过了一千多年,明代有个叫莲池大师的得道高僧,他也对楚弓楚得这个典故发表了评论。他说楚王的胸怀固然不错,孔子的境界当然比楚王要更高,但是对于佛家来说,弓是空的,人也是空的,那也就无所谓得与失。这也是佛家所讲的四大皆空,这样的一个境界。

那么通过楚人失弓、楚弓楚得这样的一个短短的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出儒释道对于世界的不同理解和不同态度。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中国人一直很迷惑、很矛盾、很纠结。

16、你看,对于孔子的这句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各方有各自的解读。

这句话的文学艺术气息很浓,我们可以复盘一下当时的画面:传说孔子闻听吕梁洪(今徐州吕梁山)乃四险之最,带得意弟子数人,前去观洪。不料孔子同弟子快马加鞭路过一个山旮旯时,因山路崎岖,车轴'咔嚓'而断,不得不留宿两日。孔子师徒看到山下奔流的泗水(今故黄河),有感而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道家认为,这句话是让我们效法水的谦下。《道德经》讲——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人无常在,心无常宽,上善若水,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

我们应该像水一样,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是最为谦下的品德。所谓谦下,就是站在最下面,“人之所弃,我则取之”,虽然“取”了许多废物、污垢,但仍然是水,而且永远自强不息。

佛家认为,你们看到的这股流水,已不是这股流水了。《金刚经》讲——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你们看到的流水,是真的永远在流吗?错了,你们看到的一股流水时,事实上这股流水已经过去了。正如我们的人一样,我们的思想、身体,此前一分钟坐在这里的我,与此刻坐在这里的我,已经经历了很多变化了,“今我非故我”,像流水一样,都过去了。人生也是如此,永远像流水一样,一波一波地过去了,是拉不回来的。

儒家认为,孔子在说这话时,并没有悲观的态度,反而是从积极的观点看人生,有很多的意义包含在内。《易经》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生如流水一样,不断地向前涌进,向前面去,向前面去,而且是昼夜不断地向前面去,不断地进步。人的思想、观念也是这样,都要不断地进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这个道理。

17、儒释道三家各说各有理

佛家把世界系统的讲空了,一切都不执着了。佛家就问儒家,孝是不是一种执着?佛家认为当然是呀,我干嘛要孝呀,所以出家。忠是不是一种执着?仁爱是不是执着?全都是呀,所有这些东西都是虚幻的,那人生怎么办?那你孔子东奔西走干什么呀?

但是,儒家反问,你们佛家的慈悲不是执着吗?还有,释迦牟尼悟道以后,为什么要传法?你如果已经彻底觉悟了,你跟众生没关系了,你已经解脱了,你干嘛要传法?如果你没有彻底觉悟,请问你传的是什么法?其实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之后,儒、释、道三家在中国已经互相渗透、互相同化,某种程度上已经“三教一体”了。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楚才楚得的意思是什么?成语楚功楚得的典故
中国乒乓:无敌是多么寂寞……
古文诗词常用的典故:楚弓楚得与楚材晋用
一个故事三个看法,道出了儒释道三家的境界,你认同哪一家?
论语启示录403:性相近与习相远
精髓到骨子里的智慧,健全的国学知识大集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