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悟道:向王阳明学习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二)作者:赵晓军

1.做学问的要点,在于认真学习和实践,切实探求真知,追求切身的学养。切忌轻易炫耀才华,招来外人的争辩,为酬接应付浪费时间,分散增进学养的精力,一个悟道的人,往往不屑于卷入无聊的争辩中,那不过是浪费时间,白费力气,根本不可能争出真知,辩出道理。

2.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大意是:可以对某人说那些话而不说,等于失人;不可以对某人说那些话,你管不住嘴巴,等于失言。智者既不会失人,也不会失言。

3.“虽小道,必有可观”,例如虚无、权谋、术数、技能之类的学问,并非不能超脱世情,如果能从良知上悟入,都可通达神妙境界。但其指向比较单一,想用它们来治理天下国家,就行不通,所以君子不用它们。

4.学佛有四个原则,可以用于做任何学问:

第一,依法不依人。意思是说,依从正法,而不依从讲法的人。王阳明的“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和“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跟“依法不依人”正好契合。在生活中,很多普通人也有知真灼见,很多权威人士也会胡说八道,一定不能被对方的身份迷惑,需要冷静判断,才不会偏离真知。

第二,依经不依论。传世经典往往千锤百炼,其价值经过了时间的考验。经论尚未经过时间考验,价值难免令人怀疑。既然有疑,就不能盲信。如果经与论相冲突,在无条件验证谁对谁错时,要依经不依论。王阳明虽然说即使孔子的话也可以不必信,那是在孔子说错了的前提下,假设无法判断对错,还是相信孔子的比较好。

第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有些经典属于“了义经”,有些经典属于“不了义经”。什么是“了义”和“不了义”?大致是通达真理或未通达真理的意思。打个比方,1+1=2,大家用了几千年都没问题,可以算了义;有人说1+1=3,并且讲得条条是道,却没有提供可靠的证明,只能半信半疑,当属“不了义”。一般而言,《论语》《中庸》等百代经典,经无数智士参研,没有发现问题,基本可以算“了义经”;王阳明的《知行录》,因未经足够的参研认证,只能算“不了义经”。但这并不是说,“不了义经”不值得去学,即使其中有“不了义”处,也必有“了义”可供求知悟道。

第四,依智不依识。“智”是内心体验,是一种真切感受,即王阳明所谓“得之于心”;“识”是知识、见解。一般而言,“智”比“识”更可信。打个比方,你吃过糖,便有了“糖是甜的”的真切体验,这是你的“智”;如果有一个大师用严密的逻辑、华丽的语言证明“糖是苦的”,你读了印象深刻,可以倒背如流,这是你的“识”。那你到底该相信你的“智”还是你的“识”呢?很显然,应该“依智不依识”。

跟王阳明学绝学:现实生活中,只要切实地运用王阳明所说的:夫学贵得之心,那么任何权威都无法搅乱你的大脑了!能够让你更真实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5.学问需要别人点化,但不如自己领悟,自可一悟当百学。不然,也点化不了那么多。

做学问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教学,主要学习基础知识,如识字、算数之类,学到了就有学到的用途,学不到就有学不到缺陷,使不得假。这一阶段好比学走路,需要老师扶着、拉着,有时也要放手,让学生自行;第二阶段是帮学,老师主要指点入门路径,路还要学生自己走。第三个阶段是自学,老师主要在关键处指点一下,其他全靠学生自学自悟。这一阶段才真正称得上做学问。

6.圣人只想删去繁芜的文字,后来的儒人却要添加。人们做人做事做学问,走着两条截然相反的路径:一是办实事、讲实效、求真知的人,走的通常是“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路径。二是不办实事、不讲实效、不求真知的人,走的通常是“简单问题复杂化”的路径。

7.简单胜于复杂,说话要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准确的意见,办事要用最简明的方法收获最大的成果,做人要用最简单的方式让大家开心。得一个“简”字,虽然不一定得道,已经接近得道了!

8.一个聪明人,应该有自知之明,清楚自己的优点和弱点,知道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够,那么,你就可以当自己的“考评官”,无须期待别人的评价。如果你专在实处下工夫,明了自己的目标和进益,就可以达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境界了!

9.只要晓得就行了,何必一定要记得?“要晓得”已经是第二义了,只须明了自己的良知本体。如果只是要记得,便不晓得;如果只是要晓得,便不能明了自己的良知本体。

10.王阳明反对以学为非的负面学习,反对学而无用的无效学习,他提倡的学习方法只是“致良知”,即以爱为本,然后“知行合一”,将爱融入到自己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助益他人,感动他人,影响他人。一个人真能如此,何愁“治国平天下”?

11.王阳明关于知识应该消化的意旨,跟妙月长者所教一样。世间求学者应该明白,学到满腹知识固然很好,但最重要的是品尝“甘露的滋味”,学而不知其味,就学成“书呆子”了!

12.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按传统观念,由低到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人:一是小人。他们是以损人利己为乐的人。有人说“伪君子”不如“真小人”,“其实伪君子”和“真小人”都是小人,只是损人利己的方式不一样,本质上却没有不同。

二是愚人。他们是不知生为何来、死为何往的人,长着一颗花岗岩脑袋,满脑子偏见执念,观念很难改变。愚人未必是文盲,文盲未必是愚人。在愚人中,有相当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傻瓜。

三是庸人。他们是用身体思考的人,凭感觉生活,只想开开心心过日子,没有高尚、远大的追求。

四是君子。他们是很“爱干净”的人,他们讨厌自我思想的污秽,积极加强修养,理智地管理着自己的一言一行。他们是常人心目中品德高尚、可亲可敬的人,却会被小人嫉妒。

五是贤人或大人。他们是有大品德、大才能、大学问,能够成大器、办大事的人。即使没有用武之地,他们也往往能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施加很大的影响力。

六是圣人。他们是了悟人生真谛,智慧通达、境界非凡的人。

一个人确定了要成为什么人,不管他做哪门学问,从事哪项事业,他的人生格局基本上已经定下来了,好比鸟入樊笼,无论怎么扑腾,都只能待在那么一块地方。除非他重新给出人生定位,他的自由空间才会增大。只有圣人能破笼而出,得“大自在”。

13.一个人之所以成圣,在于纯粹地感悟天理,而不在于才能大小。因此,即使是很平凡的人,只要肯自修,使自己的心与天理契合,就可以成为圣人。

14.一个人能认识到人人都可能为圣贤,而以平等之心对待每一个人,离圣贤之门已经很近了!反之,自以为天生高人一等,自以为应该高居别人之上,离圣贤之门已经很远远了!

15.王阳明以“无我”之心,始终站在“天理”的角度看问题,你必须以此角度,才明白他说了什么。

16.佛祖曾说:生命在呼吸间。一呼一吸中,包含着一生一死的异数,很悠长也很短暂。人应该用这或长或短的生命干什么呢?吃喝玩乐都是幻景,功名利禄都是烟云,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呢?弄清了这个问题,或许就能明了生死大事了!

17.一个人只有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坚持做正确的事,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戒慎恐惧”看似自我设限,得到的却是自由。好比走路,人眼前始终只需要一条路,用不着惦记每一条路。

人以戒惧之心,约束自己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你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去任何地方。那不是真正的自由吗?

18.一点羞辱都不能忍,像炸药一样一点就炸的都是小人物,那些能够“忍辱”的人,才可能成为有大智慧、大才能的人,才可能办成大事,成为大人物。所以,对人生事业来说,“忍辱增益”的工夫很重要!

19.人生最幸福且最幸运的事,莫过于做自己该做的事,赚自己该赚的钱,过自己该过的日子,享自己该享的福。如果拿不准当得不当得,不妨学学王阳明,争低不争高,争少不争多,亦不失为避祸良方。

20.人若是起了贪婪心,希求不当得之名利权势,离灾祸就近了,即使不受明里的损失,也必遭暗里的报应,伤身伤心伤神,甚至留下遗毒,害了儿孙。那又何必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养生之道|【教】篇
《师说》思维导图
何谓圣人、智人、贤人、愚人
被误解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王阳明名言名句精读十句经典语录大全
“知行合一”的由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