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专题 | 推动家校共育走上“共赢”之路

本文约4500字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始终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十几年,教育工作者们发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需要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我国政府也在发布的一系列教育政策文件中频繁体现这一理念和措施。

2015 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学校应“及时了解、沟通和反馈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营造良好家校关系和共同育人氛围”。

2017 年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指出“构建和谐的家庭、学校、社会合作关系,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更进一步强调了与家庭合作是学校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家校共育就是家长与学校共同参与孩子的教育活动,通过双方的沟通交流,促使育人效果达到最大化。它是一种双向、平等的互助关系,也是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赢”的重要方式。从世界范围来看,家校共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1

家校共育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责任与定位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自身属性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家庭教育是基于家庭活动与家庭成长而展开的全民自我做主的终身学习和相互影响,是一种终身性、融入生活的教育,其教育者更多凭借着个体经验对子女进行教育。而学校教育是为促进儿童身心发展而安排的一种特殊的、专门化的教育,有固定的教育场所以及受过专业培训的教育团队。

前者是“个别化”的教育,仅针对自己的孩子,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孩子的行为规范养成、品德培养等,后者面对的则是全校所有的孩子,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传授知识、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等。

当前对于两者在教育孩子中的责任与定位还存在误区,一部分人认为两种教育完全割裂、互不干扰,如家长管“生活”,学校管“教育”。另一部分人则不能清楚地认识两者的责任边界,具体表现为两类,一类是一方会过多干涉另一方的工作,如家长会干预学校教学,挑选孩子的班主任等;另一类是一方将自己的工作推给另一方,如教师让家长承担检查孩子作业的工作,这无疑增加了家长的负担,有越来越多的家长表示不堪重负,家庭作业也逐渐成为家长与孩子、家长与教师产生矛盾的一大诱因,这就偏离了教师们希望家长在陪伴孩子中增进亲子关系,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初衷。

其实,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均有着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因此要通过互助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实现效益的最优化,进而实现1+1>2 的效果。学校教育可以为家庭教育提供专业化的指导,提升家庭教育质量,而家庭教育质量也反过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

2

当前我国家校共育的现状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课题组”对全国范围内中小学生及班主任进行了调查,该调查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调查年级为四、八年级,共涉及18 万多学生,样本具有全国代表性。2018 年发布的《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的内容就来自该调查。在此次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目前家校共育中家长与学校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01

家长方面

家长并没有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1)

孩子是否选择父母作为自己的榜样

与家长在孩子面前的行为表现有关

对四年级学生而言,家长不良行为的多少不影响学生将“父母”作为最崇敬榜样的第一位,但对八年级学生而言,报告家长不良行为很少的学生中选择“父母”作为人生最崇敬榜样的比例最高,为32.8%;报告家长不良行为很多的学生中选择“父母”作为人生最崇敬榜样的比例较低,仅为6.3%。这说明家长的行为表现一直被孩子所关注,但四年级学生对父母的“盲目崇拜”,使他们不会判别父母行为的好坏,可能会效仿父母的一切行为,而八年级学生则会看到父母的不足,这也会降低父母在其心中的权威度。这些都会导致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甚至增加亲子矛盾。

(2)

家长与孩子缺乏沟通

25.1% 的四年级学生和21.8% 的八年级学生报告“家长从不或几乎不花时间与我谈心”,22.5% 的四年级学生和21.2% 的八年级学生报告“家长从不或几乎不问我学校或班级发生的事情”,23.6% 的四年级学生和19.0% 的八年级学生报告“家长从不或几乎不和我讨论身边发生的事情”等。

沟通是加快亲子情感交流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如果缺乏有效的沟通,一方面孩子会无法感受到家长的关爱,影响亲密的亲子关系建立,另一方面孩子无法通过与家长的沟通锻炼沟通的技巧、提升与人交往的能力,因此,较少的沟通会影响孩子对学校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家长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

(1)

家长关注孩子的方面

并不都是孩子希望被关注的方面

四年级学生报告家长对自己关注的内容以及他们希望家长关注的内容排列前三位的均依次是学习情况(79.8%、49.3%)、身体健康(66.6%、45.1%)、人身安全(62.2%、40.4%),之后是道德品质(25.3%、22.3%)、兴趣爱好或特长(10.8%、37.5%)、心理健康(6.5%、20.6%)等。

八年级学生报告家长对自己关注的内容以及他们希望家长关注的内容排列前三位的存在差异,前者依次是学习情况(79.9%)、身体健康(66.5%)、人身安全(52.2%),后者依次是兴趣爱好或特长(60.3%)、心理状况(39.9%)、身体健康(38.4%)。

这就说明家长仍然具有“重智轻德”“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倾向,但从学生希望的方面可知,学生更希望家长能关注自己的内在发展,如道德品质、兴趣爱好、心理状况等。

2)

家长过少地参与孩子生活

有33.5% 的四年级学生和65.4% 的八年级学生报告“家长几乎从不和我一起读同一本书”,19.3% 的四年级学生和18.8% 的八年级学生报告“家长要求我做某件我不愿意做的事情时,从不会向我耐心说明理由”。

阅读是人们了解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亲子阅读能培养孩子语言、读写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但一些家长却忽视了亲子阅读的重要性。

此外,在与孩子的交流技巧上还存在不足,不予解释的命令口吻只会让孩子“口服心不服”,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02

学校方面

学校对家长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1)

班主任与家长主要沟通孩子的学习方面,

对家庭教育关注不足

学习习惯(57.2%、47.3%)和考试成绩(52.3%、61.4%)是四、八年级学生家长与班主任沟通最多的内容,远高于“家庭教育”(24.6%、18.3%)、“学习兴趣”(18.0%、11.8%)、“身体健康与体育锻炼”(16.0%、15.4%)、“爱好或特长发展”(3.4%、1.4%)等。这说明班主任自身的专业性有待提高,其与家长沟通的内容主要围绕孩子的学习表现,对家庭教育、孩子爱好特长等的关注不足,也进一步显示出班主任并没有充分认识家长在教育孩子中的重要作用,沟通也仅仅作为一个反馈成绩的渠道而已。

(2)

班主任反映与家长的教育理念不同,

沟通存在困难

51.6%的四年级班主任和55.1%的八年级班主任报告自己与家长的教育理念不一致,74.4%的四年级班主任和74.6%的八年级班主任反映家长会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7.8% 的四年级班主任和7.7% 的八年级班主任报告自身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些都造成了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阻碍,也进一步影响家长与教师之间良好家师关系的建立。

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系统性、科学性不足,

对双方的帮助有限。

(1)

学校开展的家庭教育活动形式较少,

缺乏专业性指导

四、八年级班主任反映学校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排列前两位的均依次是邀请家长进行经验交流(77.9%、76.7%)、发放家庭教育学习资料(56.5%、53.4%)。可以看出学校更多开展的是以家长相互交流以及单向为家长提供学习素材为主的活动。家长相互交流是一种提升家庭教育能力的方式,但需要有专业、科学的指导来帮助家长判断哪些经验是正确的,适合推广,哪些是个性化的,仅对个别孩子有效,对其他孩子可能会有反作用。此外,简单的学习材料的堆积不能有效地帮助家长,就和孩子学习一样,如果老师不教,单纯让孩子看书本,也是一头雾水,毫无收获。

(2)

中小学校的家长委员会

没有发挥足够的作用

仅27.1%的小学校长和18.7%的初中校长认为家长委员会在对学校的工作计划和重要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方面帮助很大,仅29.2%的小学校长和20.8%的初中校长认为家长委员会在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资源和支持方面帮助很大,仅44.5%的小学校长和38.5%的初中校长认为家长委员会在向家长传达学校近期开展的重要工作和准备采取的重要举措方面帮助很大。

这些都表明家校合作、沟通的渠道所发挥的作用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来帮助学校提升教育质量,也帮助家长提升教育水平。

3

家校在共育中实现共赢

家长的优势是了解自己的孩子,能够帮助老师快速地摸清学生的特点,家长也可能有一些独特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予以借鉴;学校的优势则是可以对家长进行科学的、专业的指导,帮助家长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改善家庭教育行为。

反过来,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提升也可以让家长更积极地配合学校教育。这种良性循环能够激励家长和学校在教育活动中共同努力、共同进步,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因此,家校双方建立家校共育的观念非常重要。

家长要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教师要增强家校合作的意识,这样才能达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同时,家长与教师之间应建立互信的家师关系,进行有意义、有成效的沟通。沟通内容应全面,既要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日常表现,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身体情况、兴趣发展等,保证家长和教师都能掌握学生真实、全面的情况。

学校还应该对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如沟通策略与技巧、冲突解决策略、危机应对策略等方面的培训。

家校联合施教,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共赢”,最终促进孩子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这就让家校共育有了意义。

作者单位

1.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2.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科研助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年级五班班主任家长会后的总结报告
一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
七年家长座谈会
就夏老师事件谈谈我们这儿的两个教育现象
大家访工作总结
班主任家长会发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