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屠呦呦成长经历曝光

 

 

                        年轻时的屠呦呦。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屠呦呦

1971年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屠呦呦近照。黎润红摄。

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2015年10月,发现了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这促使她后来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10月6日,屠呦呦曾在高一、高二时就读的母校——宁波效实中学展示出屠呦呦的高中学籍册部分内容,其中的珍贵照片还原了屠呦呦年少时的青涩模样。据悉,1948年,屠呦呦于春入读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1950年春转学至宁波中学,后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宁波效实中学供图)

图为屠呦呦在宁波中学就读时的成绩表宁波中学提供摄

1948年,进入宁波效实中学学习;

1950年,进入宁波中学就读高三;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 

1959-1962年,参加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

1979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

1985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10月6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悬挂的屠呦呦的照片。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图为屠呦呦旧居。

屠呦呦研发室

1956年,全国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她对有效药物半边莲(Lobelia chinensisLour.)进行了生药学研究;后来,又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niaL.var.lanceolata Bge.)的生药学研究。这两项成果被相继收入《中药志》。

1959-1962年,参加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深入药材公司,向老药工学习中药鉴别及炮制技术,并参加北京市的炮制经验总结,从而对药材的品种真伪和道地质量,以及炮制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以后,屠呦呦参加了卫生部下达的中药炮制研究工作,是《中药炮炙经验集成》一书的主要编著者之一。该书广泛收集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药炮制经验,对有关文献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

1967年,组织了全国七省市开展包括中草药在内的抗疟疾药研究,先后筛选化合物及中草药达4万多种,也没有取得阳性结果。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疾药研究任务,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1969年1月开始,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她查阅大量文献,借鉴了古代用药的经验,设计了多种提取的方法,终于在1971年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

 10月6日,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工作单位挂出祝贺横幅。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157℃的活性成份,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以证实其羟(基)氢氧基族的化学结构,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强得多。

1977年3月,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1977年第3期)。

1975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协助下,确定了青蒿素的立体化学结构。

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

 10月6日,宁波中学校长李永培和校史馆负责人罗尧敏翻出一本1950年度第一学期成绩表,上面详细记载着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的高中各科成绩。李永培告诉记者,自屠呦呦毕业以来,宁波中学一直与其保持联系,屠呦呦也曾回赠书籍给母校,但其鲜少回校参加纪念类活动,一直都很低调。中新社记者 李佳赟 摄

1981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由世界卫生组织等主办的国际青蒿素会议上,屠呦呦以首席发言人的身份作《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

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发明出双氢青蒿素(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出版。

  ↑图为民众拍照留念。

  ↑图为民众拍照留念。 据悉,屠呦呦1930年12月30号出生于宁波,她的老家就在此处。开明街26号是目前这条街上仅存的近现代建筑,其主人是经济学家,曾任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的姚庆三(1911年-1989年),而姚庆三是屠呦呦的舅舅。小时候,屠呦呦就住在外婆家,一直在那儿长大。

  记者了解到,姚宅是民国初期保留的历史建筑,目前保存完好,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由前厅、大厅、正楼、后屋组成。

  屠呦呦曾先后就读于效实中学和宁波中学,是两校的知名校友。1951年春屠呦呦从宁波中学高中毕业,同年考入北京医学院。

  她多年来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的贡献是发现了青蒿素这是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2011年的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美国诺贝尔奖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也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的最高大奖,拉斯克奖也被誉为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2015年10月5日北京时间17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SatoshiO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

  在现场,记者看到不少宁波市民带着家中的小孩前来参观旧居。带上家中的两个小孩,李先生告诉记者,特地带孩子来感受下屠呦呦的旧居,也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沾沾喜气。

  拍好照片后,李先生家今年上五年级的小李同学告诉记者,之前知道疟疾这种疾病,但是对于青蒿素却并不了解,“在看了屠呦呦老师因此获奖后,我特意去百度了解了青蒿素,这真是令人自豪的研究。”(记者林波)  

探访屠呦呦旧居:民众争相拍照倍感自豪

  “特地绕道经过这里,看看我们宁波人的骄傲,”10月6日一早,停好自行车,今年60余岁的张大爷掏出手机从各个角度拍摄了屠呦呦的旧居,他告诉记者他的家住在江东区,昨天看新闻联播得知屠呦呦成首位获科学类诺奖中国人的消息后,今天一早就来到开明街观摩下屠呦呦旧居。

  10月6日,在宁波市开明街的一幢老宅前,像张大爷一样绕道拍照留念的民众并不在少数,听闻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后,这座旧宅就吸引了不少民众。

22岁的屠呦呦(右)与其导师楼之岑(左),摄于1951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神药”是一株什么草?
屠呦呦-青蒿素:那些走向诺贝尔的研究历程
屠呦呦发表获奖感言【附全文】 细节梳理屠呦呦个人资料遭深挖
【“党旗下的科技发展”系列】中医给世界的礼物——青蒿素
【特别关注】怎么跟孩子讲'屠呦呦拿诺贝尔奖'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