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门框胡同——昔日老北京风味小吃一条街


只要是老北京人就知道“门框胡同”,这么说应该没错,其实不少外地人也知道门框胡同。过去老北京人有一句挂在嘴边儿的话,即“门框胡同的美食精可数,天桥的小吃数不清”。门框胡同,这条昔日老北京风味小吃一条街。标题之所以加上“昔日”二字,是因为如今的门框胡同所卖吃食品种已经是“大杂烩”啦,已基本失去“老北京风味小吃”的性质;其风貌也发生巨大变化。所以要是写写“老北京风味小吃”一条街,还是加上“昔日”二字准确,否则自己写着都觉得别扭!

这是一条百米长的狭窄的胡同,路面宽不足1丈,但却占据在北京繁华热闹地区,位于前门外大街西侧。它的南口与“大栅栏街”相通,北口通昔日的“廊房头条”。中间穿过“廊房二条”、“廊房三条”两条街道。大栅栏街是昔日北京最繁华街道;而出门框胡同北口就是有名的“劝业场”,后来一直叫“新新服装店”。

如今,在全国各地不少城镇中,出现了什么“食品一条街”、“服装一条街”、“皮货一条街”、“家具一条街”等。其实这种经营形式并非始于今天,在过去的老北京城早已存在。门框胡同,就是其中之一,堪称“老北京风味小吃一条街”。门框胡同以经营老北京风味小吃为主,若说荟萃了所有老北京著名小吃有点儿夸大其词,但是若说京城主要著名小吃的精华美食集中在这里,倒也不为过。我喜欢这条街道,虽然路面很窄,而且两边全是店铺,但那各种小吃令你目不暇接,各种食品香味儿让你垂涎三尺。从我儿时的上世纪50年代,到我上中学的60年代,我经常来这条街道吃各种美食,或买一些小吃回家吃。这条街道不仅两侧几乎都是经营小吃的店铺,就是与其它街道相通的街口四面,也是小吃店。若说其过去鼎盛时期什么样儿我不知道,但是我个人感受,似乎我童年、少年、青年时期来这里时,都凸显这里的盛况。这条不长而又狭窄的街道,却满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当时还是以北京人为主。1959年,我母亲住在天津的爷爷已经80岁,但是他还经常从天津来北京,而且每次来北京后,我都要多次到门框胡同给他老人家买小吃。如一次他刚下火车,就对我说想吃门框胡同那份年糕,于是我把老人家送到家后,立刻返身奔门框胡同。我这位外曾祖父在80多岁来北京时,竟让我们陪他亲自来门框胡同吃褡裢火烧。我们来到门框胡同那家专门经营褡裢火烧的店铺,各种馅儿的火烧都要了一些。记得当时韭菜猪肉馅的是1角7分钱一两、大葱猪肉馅儿是1角9分钱1两、三鲜馅儿是2角3分钱一两,大概就是这个价儿。

我昔日来门框胡同,特别是与那位最要好的同学来这里时,基本是挨家吃、“对号入座”吃。因为从小就听不少老北京老人谈这里的吃食和字号,什么“爆肚冯”、“年糕杨”、“白记豆腐脑”、“路记羊肉馅饼”、“油酥火烧刘”、“复顺斋酱牛肉”、“祥瑞号褡裢火烧”、“宛记豌豆黄”等。至于我们每次来是不是“对号入座”啦,那真不好说,因为我们的眼睛只盯着“吃”!如果您问道,为什么我非来这里吃小吃,这就要说几句题外话。不知为什么,我母亲从我小时候起,就不允许我去天桥地区,我父母也从来不去天桥。我那位同学的家长也不许他去天桥。所以我们要品尝小吃,就要经常来门框胡同。

据说从清朝末年门框胡同老北京风味小吃街形成始,到那场史无前例的“文革”爆发前,这里的各种小吃和风味各异的饭馆里的食品,都让人看着放心、吃着舒心。那摆放吃食的货摊儿都不大,饭馆也基本都是一两间门脸儿、十几平方米或几十平方米的经营面积;屋内一般都是方桌长凳,但几乎每天都是顾客如云、食客满堂,既有老北京人常客,又有大批的外地人;既有平民百姓,又有官宦人家和商贾富豪、各界名人。那货真价实、清洁干净的各种小吃,特别是老北京小吃中独树一帜的传统小吃,非常受欢迎。那些服务员和气待人,礼貌的态度,使你感受到亲切的就餐气氛。如果我要详细介绍这些小吃和字号,那就不是一篇文章能容纳下啦。

这条街道很有特色,尤其是有几段颇似“门洞”的过道,使人看了觉得有点像小镇街道的风貌。其中有一条横在街道上方的长条形石板,我对它情有独钟。那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北京各影院上演一部阿尔及利亚影片《阿尔及利亚姑娘》,反映的是阿尔及利亚人民抗击法国侵略者事迹。影片中有一个游击队运送武器的镜头,我觉得门框胡同那段上面有青石板的路段,有点儿像影片中游击队运送武器的那个街道,我的一个同学也有同感。于是在看完这部影片没几天,我们两个人腰里揣着“左轮手枪”(木头做的),特意跑到门框胡同那个路段,跳起来用手欲扒那横在上方的青石板。结果跳了几次没扒着石板,倒是真消食,折腾够了多吃了几种小吃。没给“游击队运送武器”,倒是给这里的老板多送了几角钱。

“文革”中,这里不少店铺基本停业,走在门框胡同感到冷冷清清的。“文革”后这里各店铺恢复营业后,我立刻来这里吃小吃,那时候我已工作多年,常一起来这里的还是我那位要好的高中同学。时隔数年,对这里气氛、面貌都似乎感到陌生啦。特别是有些店铺的服务员,不知是不是“文革”中的“造反派”,服务态度特别有“造反精神”,不仅恶劣,而且动不动就和客人,特别是外地客人吵架。虽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但是我看到的几次吵架都是因服务员态度恶劣引起。一次,一位来自西北的50多岁的男子,仅仅问了一句“褡裢火烧1两几个”,那位男服务员立刻跟人家耍态度,说:“你没吃过呀,自己数去!”给那位西北老客气得嘴唇直哆嗦。过去一些小吃都是服务员给你调理好作料再礼貌地递给你,而此时,这里一些服务员简直成了“大爷”。当你问他怎么没放作料时,他冲旁边一努嘴儿,意思是“作料在那边儿,你自己放去”,这倒真培养客人“自力更生”精神!从此,我们很少来门框胡同。

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一天,我和太太来大栅栏买东西,中午在门框胡同吃褡裢火烧。叫了几种馅儿的火烧,味道和口感还不错。前几年再来门框胡同,感到这里变了,变得我几乎感到异样啦。就和一些打着“老北京食品一条街”旗号的食品街经营情况一样,那韩国烤肉、新疆羊肉串儿、山东炸蝎子、温州鱼丸汤等,似乎都成了“老北京食品”啦,都集聚在“老北京食品”旗号下!当我们来到那家经营褡裢火烧的饭铺时,里面用三合板儿隔离得非常狭窄,那门脸儿也变了,店里只有几张桌子坐着吃火烧的客人。那盘儿里的褡裢火烧已不是焦黄油香的外表,那面皮像半生不熟,桌子和地面也是脏乎乎的。我问那对儿操着东北口音的老板夫妇“这里还是那家老字号的褡裢火烧馆吗”时,这二位似乎听不懂我的话,那位女老板说:“啥,啥呀,什么号?”我一听干脆转身拉着夫人立刻开溜!

有句古诗“古人唱歌兼唱情”,我们到经营老北京小吃的货摊或饭馆吃饭,吃的不仅是那些特色小吃,更吃的是那种几十年形成的饮食气氛和环境。过去门框胡同小吃店铺不少,往来的人也多,但没有感到脏乱,那感觉是亲切和渴求;如今小吃店好像没有过去的多,营业的店铺有的显得又脏又乱,那服务人员素质也差了,走到这条小胡同里,那空气中还弥漫着臭烟味儿!我感到在门框胡同已经找不到当年的感觉啦!

(作者:老骥伏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北京城的风味小吃:名满京城的门框胡同小吃一条街去哪了?
北京老字号
吃老北京小吃品百年京味--老北京小吃介绍
再回,门框胡同
褡裢火烧
京城家喻户晓的褡裢火烧,人均30,这些小店千万不要错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