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今天开始,从头到尾读《资治通鉴》

今天的一切是在历史的舞台上演出

我们正处在一个新时代,但历史却仍然需要常读。

历史所记载的人事,是人们面临不同形势做出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的结果。历史记载了过往时代中人的智慧与愚蠢、节操与无赖,进而导致的家族荣辱、国家兴衰、社会变迁。“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月亮就像人性一样,人事有代谢,历经几千年,人性的优点和缺点并未曾改变。阅读历史,可以从中汲取古人在大事小情中成功选择的智慧,记取古人在生死存亡关头中失败选择的教训。从这个角度讲,“读史使人明智”。

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今天上演的种种高尚与卑鄙、欢乐与忧愁、冷静与疯狂的故事,古人都曾经上演过。所以,历史远比小说好看。小说是虚构的,历史是真实发生过的。虚构的总受制于作者本人的思想、见识,但一个人的思想、见识总是有限的。而真实发生的历史,却往往突破我们的想象空间,能让我们大开眼界。

毛泽东曾读过17遍《资治通鉴》。1954年,他对吴晗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从今天开始,我决定从头到尾读《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是一部大书。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承续孔子所作《春秋》和《左传》,起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止于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记录了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的编纂过程

《资治通鉴》最初是写给皇帝看的。治平二年(1065),司马光编成《通志》八卷,包括《周纪》五卷、《秦纪》三卷,主要根据《史记》节选而成,并将该书献给宋英宗。

这位宋英宗就是前不久电视剧《清平乐》中宋仁宗的养子——赵宗实。

编纂《通志》时,司马光刚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担任谏官。编纂的目的,《宋史列传第九十五》的《司马光传》中写的是“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到宋朝时候,史书历代积累很多,皇上看不过来。书献上后,宋英宗很高兴,就让他在皇家藏书的秘阁设立书局,继续编纂。

设局之后,司马光选了三个助手,分别是刘恕、刘攽(bān)、范祖禹。刘攽负责汉代部分,汇编《史记》、《汉书》、《后汉书》;刘恕负责三国、南北朝部分;范祖禹负责唐和五代部分。此外,还有他的儿子司马康。司马光在个人汇纂的基础上最终定稿。

宋英宗只当了四年皇帝就去世了。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宋神宗即位后,司马光升任翰林学士,又任御史中丞,并将续纂的《通志》进呈。十月九日,宋神宗命司马光在经筵讲读,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并亲撰御制序。

熙宁二年(1069),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司马光极力反对。熙宁三年(1070),宋神宗要将司马光提任枢密副史,协助宰相,管理军政和财政。但司马光认为,宋神宗不采纳他对变法的建议,让他担任这个职位,只是尊重他。于公而言,不能将尊荣之官用来行私;于他自己而言,也不愿尸位素餐。所以,请求到西京(今洛阳)的留司御史台任职。

在洛阳十五年,司马光的主要精力是继续编纂《资治通鉴》。

到元丰七年(1084),《通志》全部编完。全书正文二百九十四卷,同时还有《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一共三百五十四卷。同年十一月,司马光上奏进呈表,献上《资治通鉴》全书。

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前后共用了十九年。

《资治通鉴》的编纂体例

体例一、通史

中国史学发展到宋代,有通史,有断代史。司马迁撰《史记》是从三皇五帝开始,直到汉武帝,是一部贯穿3000年的通史。在司马迁之后,各代的史官和史家大多是写断代史,像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等。

《春秋》和《左传》所记的也是春秋时期的史事,也属于断代史。

《资治通鉴》是接续《春秋》和《左传》的,是一部跨越战国到五代的通史。

体例二、编年

秦朝以前,史书多为纪年。西晋时,汲郡(今河南汲县)的一个盗墓贼叫不准的人,从魏襄王或魏安厘王的墓中发现了《竹书纪年》。该书记载了从夏至战国的历史,是按年记载的,共十三篇。

秦以前,各国都有自己的史书。《孟子·离娄》:“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意思是说,晋国的史书叫“乘”,楚国的史书叫“梼杌”,鲁国的史书叫“春秋”。墨子曾说,看到过百国的《春秋》。孔子作《春秋》,主要根据鲁国的史书,并参考他国史书写成的。所以,孔子作的《春秋》也是编年。不过,在古代,《春秋》的地位高,属于“经”。据说是左丘明写的《左传》,也同样是编年。

为什么各国史书是编年呢?因为史书由史官编写,史官所记主要是君主的行事和国家的大事。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就是两个史官都天天跟在君主身边,每天记录君主的言行。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叫“起居注”。这从周代就开始了。以后,每个君主去世后,新君都会修前代君主在位时的史,主要是参考就是起居注,这样史书自然也成了编年。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听从李斯的建议,焚毁民间藏书。只有《秦记》可以在民间流传。各国的史记由此在民间消失。但在秦朝皇宫,各国史记还都保存着。项羽入关后,一把大火,把各国的史记也都烧了。

西汉司马迁撰写《史记》,确立了纪传体,有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年经事纬,是对编年体的一种创造性转化,特别是世家、列传,记载鲜活生动。其中,本纪仍然是编年的,是统领全书的纲。

但纪传体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中说的:“寻《史记》疆宇辽阔,年月遐长,而分以纪传,散以书表,每论家国一政而胡越相悬,叙君臣一时而参商是隔。此为其体之失也。”读过《史记》的,都会有这种感受,人物鲜活生动,但对一个时期的大事、制度的演变,往往要综合同时期的纪传,才能搞清楚。

司马迁撰写《史记》是私撰,班固撰写《汉书》也是半私半公,先着手之后才进兰台。官方编纂的史书仍然是编年的,如汉代荀悦的《汉纪》,是汉献帝觉得班固的《汉书》文字太多了,看的云里雾里(“文繁难省”),下令让荀悦编纂的。所以,该书又叫《东观汉纪》,“东观”是东汉皇宫的藏书之所,所以这是官修史书。魏晋南北朝,史书大多是编年体的,有官修的,有私撰的。如晋代袁宏的《后汉纪》,陆机、干宝等都编过《晋纪》等。直到唐代,唐太宗下令修《晋书》、《南史》、《北史》、《隋书》等,才确立了本朝修前朝史的惯例。

唐太宗像

《资治通鉴》总体上采用编年的方式,但他也在前代史书的基础上,对编年体进行了改造。古代的编年,一年只记一年之中的事,一代只记一代的事。司马光为了更好地“有资于治道”,在叙事时,往往先记该年大事,在之后又将此事的原委、前因后果叙述清楚。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司马光的编年体,是对前代史书纪传体和编年体优点的吸收、缺点的改造。

体例三、“臣光曰”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靠的是一字寓褒贬。所以,《春秋》书例很严,文约而旨博,虽然只是记事,但孔子通过记事的用词,实际上已经是在论史。

《左传》在每件叙事后,往往有一段“君子曰”来做评论。司马迁《史记》的每一卷后,也都有一段“太史公曰”。

这些评论体现着他们的观点,是很出色的史论文。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沿用了这种方式,只不过不像《史记》那样,每一篇都有一段评论,而是学习《左传》,随感随论,不拘一格。但这些评论同样体现出司马光作为一个大臣、政治家和史学家,以史为鉴的水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觅史记】司马光《资治通鉴》:年代遐长,搜采繁富(上)
刘江: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中考文学常识之史书体例和往年中考题含答案,请为孩子收藏查看。
刘知几《史通》:中国的史书成百上千卷,但总归起来只有这六种
为何司马光资治通鉴不在二十四史之列?来给史书分分类
中国历史上十大史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