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凌宗伟:说说课堂管理的几个实际问题


作者:Jssy-Bigdata

摘要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我们强调教学民主,不等于放弃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应有的义务和权利。一个教师的课堂管理水平必然影响他的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气氛既要防止信马由缰,又要警惕死板呆滞。要在各种可变的因素中寻求平衡。

关键词:课堂管理;教学节奏;控制


课堂教学管理是指教师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与教师及同伴合作,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阻止和处理违纪行为,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专心致志学习、积极主动参加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确保教学效果的手段和行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他的《普通教育学》中提醒我们:教育活动中“学生察觉到自己面临各种纷乱的头绪,于是他瞻前顾后,在他脑海里闪现出正确的原因或者恰当的方法。而当他准备去了解和整理这些头绪是,教育者将立即帮他拨开黑暗的云雾,帮助他把分散的集中起来,帮助他克服困难,使动摇的稳固起来。”(P26)这样的帮助在课堂教学中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在实际教学生活中,如果我们需要提供某种有助于学习的气氛,“让学生在此气氛中通过合作和目的明确的勤奋学习,积极获取知识,我们就必须意识到成功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美】朱莉亚·G·汤普森《中学课堂纪律管理指南》P3)因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我们强调教学民主,不等于放弃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应有的义务和权利。换句话说,一个好教师,更应该是好的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毫无疑问一个教师的课堂管理水平必然影响他的课堂教学质量。朱莉亚·G·汤普森认为:“建立良好的课堂纪律环境是一项复杂任务,它涉及的问题非常广”(《中学课堂纪律管理指南》P2),但笔者觉得其关键在合理控制教学节奏。 

教学内容要审慎选择


课堂教学流程,总是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展开的。所谓内容决定形式,强调的就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式,设计教学流程。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无非两个来源,一是预设的(包括教材以及施教者所选的与教材相关的辅助性教学资源),二是生成的(也即教学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与所教内容相关的助于理解教材的那些资源)。当然,也可以将生成性内容归入辅助性教学资源。笔者以为不管是教材内容还是辅助性资源,首先有个选择的问题。选择合适与否,必然影响教学效果。


前不久,我听了一堂高中心理健康课,谈的是自信心的问题。课上施教者要求全体学生现场做了一份关于自信的问卷调查,并要求学生对照细目打分以判断自己自信的程度。问卷的内容看起来是紧扣这堂课的教学目标的,施教者也是想通过问卷来指导学生树立自信的。但实际情况是,有学生觉得得分与他的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他明明很自信,但得分却很低。当学生提出疑问后,尽管教师还是按着他预设的流程走下去了,但我们明显地可以看到表面的气氛与学生们内心的情感认知是不同步的,甚至与某些学生的内心是有着激烈冲突的。这里姑且不论资源的选择和使用是否合适,但作为施教者至少应该意识到,当矛盾冲突出现的时候,就应该放慢节奏,甚至有所停顿,或者延长。作为观察者,我的看法是施教者的内容选择导致了他的设计与实际效果的冲突。稍有心理学常识的老师应该明白问卷调查得分,弄不好会对被试者带来终生的伤害的,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对教材内容要有所取舍,对辅助性资源的选择要审慎,并不是所有的菜都要捡到篮子里去的,凡可以舍弃的,坚决舍弃。就语文教学而言,我一直认为教师一定要在文本研读上为学生提供引领和帮助,要努力克服抄教参,读教参的不良习惯,力求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要明确,教参只是他人对文本的解读,决不能代替我们的解读,更不可能代替学生的解读。要养成对文本中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甚至每一个标点,每一道习题和插图的仔细推敲和研究的习惯,通过恰当的补白、适度的整合、全面的思考、有效的拓展,来“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


教学内容是要有充分的预设的,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动态生成。没有教师的预设就没有有效的动态生成。比如《孔乙己》一般情况下没有三五课是教不下来的。江苏省的特级教师黄厚江先生就只扣住课文对“手”的描写来展开。通过“手”的变化导出情景,到后面“爬”出去的结局,手的功用发生了变化,孔乙己境遇、命运越来越糟,帮助学生深入的解读了文本。课堂节奏紧凑。而我则下载了《孔乙己》的课本剧,课堂上把它放给学生看,同时给学生提了这样的问题:孔乙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读书人?在学生看完电影的基础上请他们交流自己印象深刻的场面、细节,畅谈自己的感想。课堂节奏看似舒缓,实质紧张。不同教师,看上去选择了不同的资源不同的节奏,但实质上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都是紧扣着各自设定的教学目标这个主旋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均是以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的身份出现的,而不是任由学生在研读、讨论中信马由缰。


建立必要的课堂教学契约


课堂教学区别与经济活动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教学的各种元素之间,尤其是老师和学生这一组要素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变数,许多时候是不可预设的,是要基于当下的实景来调控和重组的。这也是我反对用固化的模式来建设课堂文化的主要原因所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良好的课堂生态,不仅要体现教学目标的达程度上,更体现在教师能够及时的调整和修正预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流程和教学技术等等,使之适应当下课堂的情况。


朱莉亚·G·汤普森认为:“由于课堂纪律的易变形,所以课堂纪律管理根本不存在什么灵丹妙药。没有一种方法是适合所有课堂的。今天的教师应采纳明智教师的明知方法,即:为了创建舒适的、有效的、安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业成功,应该精心设计纪律管理计划。”(《中学课堂纪律管理指南》P3)就如赫尔巴特所说,“在任何地方都会有这样的情况,那里只能由一个人作判断,而别人必须毫无异议地服从”,“这里当然不是说盲目地服从,那是与任何社交关系格格不入的。”(P23)课堂上“无论如何,教育者可以暗示学生,并且有必要的话,可以明白地提醒学生先前已订立过契约,‘我们的关系只能在某种条件下存在并得到保持’。”(P24)


赫尔巴特的建议是要使课堂教学要有效地实施,就必须建立相关的契约。“假定学生已经有了一种强烈的感觉,能明白地体会到智慧的引导带给他的好处,而缺乏这种引导,甚至减少这种引导将会给他造成损失,那么我们就可以让他明白:作为这种引导继续下去的条件,需要建立一种任何场合都靠得住的完全稳定的关系,同时需要直截了当地规定,只要教育者有理由提出要求,他就必须立即服从。”(P23)也就是说,课堂上教师发出的指令和暗示,是建立在相关契约基础上的,是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确保教学有序地展开,教学目标有效地达成,而不是随心所欲的。


赫尔巴特所讲的契约,也就是朱莉亚所说的课堂纪律,我们所说的规矩。只不过我们所说的规矩和纪律往往是单向的,而契约则是共同商议的结果,是师生双方协商的结果。比如上课了就要及时打开课本,课堂上不得削铅笔,没让讨论的时候不得讨论,发言要举手,别人在发言的时候要倾听,不得插嘴等等。再比如,在讨论的时候要围绕话题展开,实验操作要规范,要注意安全等等。而这些,又是要从具体的学科性质和具体的学段出发的。契约一旦形成,人人必须遵守,谁也不能例外,即便是教师也不行。这就是所谓契约精神。


我们的问题往往在于跟着感觉走,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或者出于对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简单理解,在课堂上放任自由,毫无调控的意识,于是,许多情况下,我们所见的课堂要么是是热热闹闹的,要么是死气沉沉的。所谓一放就乱,一统就死大概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具体可行的章法,或者说是我们对课堂教学中应该具备哪些基本要求与基本规范并不清楚。如何建立有效的课堂教学契约,感兴趣的不妨看看美国学者罗森布鲁姆-罗登和基梅尔合著的《让教师都爱上教学:307个好用的课堂管理策略》,在这本书里,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诸如为学生设置灵活的目标、你是在教学,不是在播放影像资料、选择暂时放弃的权利、接受作弄——一起傻笑一回、避免争论、要敢于说“不”、等有效的建议。


在各种变化的因素中寻求平衡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良好的课堂生态,要求我们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之间,人与文本之间,时间与空间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知识与能力之间,心智与身体之间,努力寻求平衡点。


好教师是会在课堂上将教学性、教育性、教养性统一起来的,这统一就是平衡。所谓教养性强调的是课堂教学要有助于养育学生的学习态度与修养。比如,学生课堂上的发言,能不能让全班同学听到,这不仅是自信与不自信的问题,其实就是一种态度,一种修养,每位教师刚接班就要用心培养。另外教师的控场问题,也是一个很要紧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不大敢放开手脚让学生讨论与提问,担心的不仅是控制不了场面,而是万一学生提到的东西我们不清楚,没准备,不知道如何应付。教师的言语呈现方式与控场关系也很大。声嘶力竭,不会形成我们需要的气场,轻言巧语,学生听不清楚,也不会形成我们需要的气场。教师的语言要有音势,还要有音魅。当高则高,当低则低,是很有考究的。总是病怏怏的,或者总是慷慨激昂的教学语言是不利于教学的。再如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教师的倾听与回应不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是全班学生的学习资源,教师的目光,身段不能只停留在某个具体的学生身上。更要要明白学生发生差错的时候,恰恰是有可能帮助课堂朝着更适合学生的需要发展的,许多情况下,我们是不可以死扣预设的教学目标的。学生的思维跟教师同步固然不是坏事,但是要鼓励他们表达与众不同的想法,学生思维的误区,往往会催生课堂的亮点,更是教学的资源。师生思维的“同质化”,不是理想的境界。


我在观察同仁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现,许多老师要么课堂节奏比较平缓,要么比较急促,也有前松后紧,或者前紧后松的。许多课堂往往不断出现阻。平缓的节奏不利于学习情绪的激发,紧张的节奏学生的思维往往难以跟进,阻滞常常出现甚至会消减学生的激情。这里就有一个节奏控制的问题,松与紧,舒与缓,何时延长,何时休止,如何在变化中协调呼应,是一门学问,但并不是什么玄学。一个教师是要懂得如何控制40分钟、45分钟的时常内的课堂的节奏的,譬如当我们抛出第一个问题或例题的时,一旦发现学生的表现比较冷漠、反应不那么积极的时候,就要变换问题的角度,或者换一条例题。万不能被预设时考虑的程序与梯度所束缚,因为我们预设的程序与梯度,往往与学情是不相符的,我们以为简单的,学生那边未必简单,相反,我们以为复杂的,学生那头却未必复杂。


教学在某种境况中说,是一门艺术,这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征就是课堂是变化的,每一件作品都不可能跟预想的一模一样,更是没有具体的参照物的,课堂上形成的做皮,是师生现场创作的,虽然过程有一个大致的走向,但这走向在许多情况下,应该改不是死板的,更多的是要顺应具体的场景微调的。从这个视角看,再也没有比课堂教学现场感强的艺术作品了。


既然是现场创作,节奏的调控就显得相当重要了。教师的现场调控水平哪里来,怎么提高,这不仅取决于经验,更取决于我们课前的预设。也就是说,教师心里的教学方案不能只是一个,我们在预设的时候是要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到一切皆可能。课堂设计就要像Windows,要面向对象的需要。课堂上当你发现学生需要什么的时候,就要拿得出什么,好的教案,就是一个面向对象的操作系统。


当然,学生要什么你就给什么并不等于被学生牵着走,这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教者心里还是要有底的。旋律是要贯穿始终,没了主旋律的乐章,不可能成为美好的乐的。


死扣预设与流程节奏必然呆板,游离教学目标的课自然散漫教案的设计,课件的制作考虑件制作要尽可能丰富一点,要有一定的存量,要考虑课堂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要有利于可能的取舍,流程与课件制作一定要防止固化,要能够随机切换。不然就不利于课堂节奏的调控。


我的认识是课堂节奏要流畅,更要有起伏。教学设计就要充分考虑学情,多想几种可能,课堂上要善于察言观色,多一点随机应变。“课堂”确有无穷的韵意,它的发展更是无法预测的。有教师可能会反驳:每节课,不是有它的教学任务吗?任课堂自由发展,岂不会乱了套?我觉得,这个问题依然得从理念的角度来回答。实际上,课堂中那些知识、技能、价值观,从更人性的立场看,不是教师“教”出的,而是学生“悟”出来的。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心灵去体悟,得到的,才是他们自己的东西。


最后我想提醒各位同仁的是,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时地用赫尔巴特所说的这段文字提醒自己:


“不应长时间地与孩子过不去!不应故意摆威风!不要神秘的缄默!尤其不要虚伪的友好!无论各种情感活动会发生多少变化,都必须保持坦率、诚恳。”


参考文献:
①(德)赫伯特等 著,李其龙 译,普通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01
②(美)朱莉亚·G·汤普森著,徐昌和 李 颖 译,中学课堂纪律管理指南,中国工业出版社,2012.02
③(美)罗森布鲁姆-罗登 基梅尔 著,罗兴娟 译,让教师都爱上教学:307个好用的课堂管理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09


拓展阅读

凌宗伟:阅读改善教育

       

教育者为什么要阅读,本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但实际上问题还真的不少。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读一点古今中外相关的论著,或许多多少少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容易被红极一时的名师言辞以及名目繁多的教学模式所忽悠——皆因自己以往读书太少。

  

如果我们能读几本类似《什么是教育》《教育的价值》之类的书,至少我们可以明白教育除了为孩子的升学,还有许多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东西,一味追求分数与升学率的教育,实际上已经偏离了立人的教育目的。明白了这样的问题,或许我们就可能有意识地改善我们的教育认知,在可能的空间里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至少可以提醒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尽可能少地反教育,不反教育。要少反教育,不反教育,就要有所担当,而不是畏首畏尾,眼睛只盯在分数上。退一万步讲,就是要盯在分数上,也有个怎么盯的问题。比如,为应付考试,你可以照教材和教参去讲,但你也有义务告诉学生你的疑惑,最好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如果要用考试来搪塞,那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所有的答案印发给学生去背诵好了。

  

或许读一读《批判教育学》《教育与效率崇拜》《批判性课程》等,再比照着想一想,我们或许就能明白,今天为什么会出现所谓的“考试工厂”,并被大家推崇的秘密了。至少可以从中吸取教训,而不至于对大规模的教育生产熟视无睹,热衷于追捧仿效,甚至邀请那些“专家”面授机宜,使得我们在形形色色的新花样、新模式的拉扯中不知所措。

  

读读加涅、乔伊斯等关于教学设计与建模的论述,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冷静地看待那些热闹非凡的这模式、那“高效”。如果今天的学校管理者与教师多多少少能够读一点传媒理论、脑神经科学、大数据以及课程论、教学论方面的著作,或许会在形式的牵扯下保持教育者应有的定力,埋下头来扎扎实实地研究学科课程的价值与体系,研究教材的系统与关键,研究学生的诉求与教学的可能,研究我们自身的条件,扩大自己的专业资本,慢慢地让自己成为具有相应的专业资本和专业判断的教师,而不只是教材、教参让讲什么就讲什么,领导和专家让怎么教就怎么教的“二手人”“三手货”。

  

就我个人而言,这些年的阅读,至少帮助我不断地审视着自己以往的语文教学行为和学校管理认知,使得自己在反思与批判中重新梳理着对课堂的认识,对学校管理的文化的舍弃与重建。至少帮助我认识到,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学校管理,经验只是一个方面的因素,这一因素说不定还会使自己误入歧途而不自知。一个人的教育哲学、教学哲学的建构与解构才是关键性因素。教育者没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教学哲学,没有对教育的应然与本然的思考,就难免被忽悠,更难免因种种外在条件的成熟而飘飘然,甚至狂妄自负,以至毫无节制地兜售鸡汤,贩卖“灵丹妙药”。

  

退一万步讲,有了一定的阅读,至少不会以讹传讹。比如广为流传的“雅思贝尔斯”那句“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翻烂了邹进先生翻译的《什么是教育》却没有找到。或许,其他版本有这样的翻译,也或许雅思贝尔斯在其他著述中有这样类似的表述,只不过因为我的孤陋寡闻而未得见,所以我就从不去传。


凌宗伟:学校文化生态关乎教师专业成长


谈及文化,我们都清楚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生出来的产物;同时它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慢慢积淀下来的,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那些或明或暗的东西。

作为学校管理者,校长们总是羡慕那些老牌的、知名的学校的历史和业绩,羡慕他们的教师素养好、水准高,总是慨叹自己所在的学校用一样的付出与努力,却为什么没有名校那样的历史与业绩,出现不了素养好、水准高的好教师,即便偶尔出现一两个,也总是会纷纷奔往名校……但学校管理者们就是很少从自己所在的学校文化层面去思考问题所在。 

一、学校文化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美国学者苏珊·摩尔·乔纳森和哈佛大学“下一代教师”项目推动的一项重要研究,或许可以促使我们认识学校文化生态与教师专业成长之间的重要关系。


乔纳森及团队对麻省近50个新手教师进行研究后发现了三类不同的文化生态会对新手教师的教学体验及他们的走向(离岗还是留下来)产生显著影响。


一是以经验型教师为导向的文化:这个生态主要由经验丰富的同事组成,这些同事以他们的方式主导了整个校园文化,占据了学校的主要资源,甚至把持着学校的话语,在这样的文化生态中,新手教师感到孤立无援,倾向低调处理生存问题,渐渐变得愤世嫉俗,而成为那些极可能离岗的人之一。


二是以新手教师为导向的文化:在那些很难招募到教师的城市学校或新成立的特许学校里,新手教师们因彼此相似的氛围而精神振奋,但是不久之后他们就精疲力竭,并易于崩溃,因为学校会持续要求他们写课程方案,而校内又缺乏那些可以指出问题解决的捷径以及展示诀窍的资深教师。


三是混合型文化:在这样的生态中,监督新手教师不仅仅是与老教师建立关系,而且是整个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文化生态里所有教师,不管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都能合作共事,互帮互助。


尽管这是一项对新手教师的研究,但这一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不同的学校文化导向会对教师的职业生涯产生不同的影响,学校文化才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一所学校,如果形成了一种合理健康的文化生态,不仅会提升学校的办学业绩,也能促进每一个教师的专业生长。


作为管理者,对学校事务必须事事清楚,学校里的每一项工作都要清楚它的标准和要求,乃至具体的时间节点都必须明明白白,因为在实际的学校工作中,管理者的态度和言行举止就是教职工的范本。从某种角度上说,有怎样的范本就有怎样的学校文化。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校团队中的每一个个体。管理者松松垮垮,想要团队生机勃勃,那是不可能的;管理者小鸡肚肠,想让下属心胸博大,就是笑话;管理者马马虎虎,想要教师认认真真,更是妄想。


笔者在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担任副校长的时候,有一次要组织一个会议,有一位会议工作人员在布置会场的时候提醒同伴:会标拉拉正,要是老凌看到不正是要批评的。偏偏这个时候我也到了会场,于是大家相视一笑。类似这些不经意的小事看起来似乎与专业素养无关,但对待每一件小事的态度恰恰关乎专业素养。身为管理者,尤其必须关注学校里那些看起来无足轻重的言行举止,细节的背后就是文化。一个好的管理者,一定是深知小处不可随便的道理的。学校管理者在每一个细小处给予同行的影响,给予团队的指导,给予教师的帮助,都是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引领,久而久之它就会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会对

学校、教师、学生产生一种不令而行的深远的影响。


二、学校文化重建的重心是再造合作文化


学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推动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如何推动,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学校文化重建,或者说文化再造。当我们回观学校办学进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时,就会发现在已有的学校文化中多多少少总有一些阻碍学校发展的传统思维与行为方式,作为学校中的一员,无论你有何身份,须知“你的信念(文化内容)会受到与你持同样或不同信念之人的关系(文化的形式)的深刻影响”。正因为如此,作为管理者,我们更需要认识到如果我们想要推动整个团队成员的专业发展,就要有意识地改变固有的文化形式——人与人的关系,以求改善学校文化的内容。


大数据背景下,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改变固有的文化形式,我建议关注一下这样两个名词。一个是“众包”,一个是“蜂群思维”。关于“众包”,我的理解就是,我们正处在一个思维打包的时代。就如我们在QQ群、微博、微信上,大家各自说话,谁也不要想控制住谁,就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不知不觉达成了某种共识,或者是形成某种分歧。经过好事者整理,上传到QQ群、微博、微信上共享,对话过程和整理上传的过程就是一个打包的过程。在当今的社会中,要靠某种思想来引领,显得比较困难。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向我们的创造物低头”,“当人造与天生最终完全统一的时候,那些由我们制造出来的东西将会具备学习、适应、自我治愈,甚至是进化的能力”,当“人造世界就像天然世界一样”的时候,它“很快就会具有自治力、适应力以及创造力,也随之失去我们的控制”。


“蜂群思维”,就好比我们所熟悉的飞鸟成群结队,往一个方向飞行,分不清谁是领袖,但不知道哪里来的魔力,使得成千上万的候鸟,在某一天集中在一起,朝着某个方向共同飞去。他们之间拥有的是群体动力,有的只是它们共同的目标。


而现在学校管理者的麻烦就在于,他们缺乏的正是“群峰思维”所需有的这样一种“公德”,一种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现代人不懂得尊重别人,很少会从团队和公德的立场去考虑自己的言行举止。所谓“以德治校”,强调的是个人的修为,我们还有一句经典的话。“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说这话的人,把校长看得太高了。如果校长相信这话,就把自己看得太高了。

当学校管理者发现学校固有文化中不利于教师个体专业提升的种种因素时,就要想方设法寻找打开团队所信奉和依赖的观念、物件与相信它的成员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引发团队检视自身文化及其影响的必要性,寻求改善固有文化的路径与方法,在已有文化的基础上重建或者再造适应当下教师需求的文化。从管理者的身份来讲,这种重建与再造需要的是打破禁锢、敞开胸怀,以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姿态,寻找不同文化背景的伙伴,以跨界的思维方式与不同学科、学段、行业的团体与个体交流互动,以打开视野,转变固有的信念,改善行为方式。


要转变团队及其成员的信念及行为方式,首要的是要转变人与人的交流方式,在团队成员之间建立起新的关系类型。走向2030年的学校教育,需要从“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走向开放多元。


就笔者个人的体会而言,一所学校的文化再造或者重建,首先是借团体之力,各种各样的小团体就是一股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些力量利用好了就能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反之则可能成为阻碍学校相关工作朝着理想方向发展的力量。人与人的志趣是不一样的,同样的志趣会使不同的人走到一起,于是一所学校就可能有这样那样的或明或暗的小团体。但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学校管理者总是下意识排斥这些非正式群体的力量,无视它们的存在,甚至总是想方设法扼杀它们。如何看待这些小团体,折射的是管理者的胸襟。开明的管理者不仅会容忍这些小团体的存在,还会利用一切可能发挥这些小团体的最大作用,用小团体的力量推动整个学校团队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行。


其次就是借专家和网络之力。许多类似的管理主张,校长和专家分别讲出来,其效果是不一样的。校长与教工,在许多情况下就是一组矛盾,无论校长讲什么,许多时候教工总是会认为当官的又要想方设法来整他们了。但许多专家原本就是教师膜拜的偶像,他们的话,在崇拜者内心占的分量很足。当然有时还要借别校之力。笔者当初在二甲中学提出管理从厕所开始,不少人是嗤之以鼻的,但当有教师外出学习,听到同样的观点,感受了人家厕所文化的魅力,回来跟老师们一讲,阻力也就自然而然地消解了。至于网络,就是借助各种互联网平台,包括QQ群、微信群、博客群等,传播教育理念,交流教育经验,聚集志同道合的教师,组成有利于学校健康发展的新的小团体。


都说校长不好做,笔者的体会就是做校长的,一直处在各种力量的控制之下,这控制最大的一股力量就是行政的力量。此外还有社会的、家长的,甚至包括我们的教师和学生的,这种种的力量搅合在一起,会让我们没有办法按照自己原本的想法去办学。做校长的,你想做的事情,你能做吗?你可以做吗?你不会在方方面面的制约下把你的棱角一天天的给磨平了吗?无论是制度的、社会的、家长的、老师的、学生的等方方面面的要求,往往跟学校管理者的理念是不同步的,甚至于是截然相反的。


如果我们认识到“众包”和“群蜂思维”对学校管理的价值,就可能慢慢改变管理理念与管理行为。这种改变,我以为第一位的就是要静下来读点书。校长自己不读书,可以要求你的教师和学生去读书吗?你还指望你所在的团队和学生认真读书吗?问题是我们现在做的不是读书的事情,做的主要是应付考试、验收检查的事情。我们整天打交道的是各种会议、文件、数据统计与汇报,还有就是教材、教参、试卷。我们要想培养良好的教师团队,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陪他们一起读书,跟他们一起聊天。不要以为聊天不是好事情,许许多多的问题就是在聊的过程当中发现和解决的。只是这个摊子不能太小,还不能搞小团体,最多只能是一所学校教师的10%到20%,然后通过滚雪球的办法去推进。教师专业成长引领既不要乐观,也不要悲观,做了,多少总会有成效的。我们可以将全面号召与重点扶持结合起来。但是不要寄多大的希望。一个管理者,如果对“众包”和“群蜂思维”有所认识,他的管理行为是会慢慢得到改善的,他所带领的团队也是会活力四射的。


三、管理者的智慧在平衡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


一所学校的起步发展,灵魂一定是教师;一所学校在传承中发展,内涵注定也是教师;一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根基必定是教师。学校之间真正的差异,不是物质条件上的差异,而是教师素质的差异。当一所学校的教师把个人理想、抱负,个人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作为其职业生涯最为重要、最为充实的生活方式,那么,这所学校就拥有发展的真正内在动力。


推动教师的个人发展应该是学校管理者的主要任务。一所学校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没有师生的发展,也就没有学校的发展。在今天的生态下,学校发展固然要看考试成绩,但作为管理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教育除了考试成绩还应该有更丰富的内涵,这当中教师的个人发展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


笔者在以往的学校管理实践中,对教师个人成长的路径和方法也思考不少,但实践之后总体感觉教师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我常常思考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教师个人的因素外,学校在推动教师发展上的策略还是有问题的。主要的就是管理者推出的主张大多为一般号召,但因为内驱力是个体发展的前提,在一般性的号召外还应该有强制性的措施。有的学校组建了不少青年教师团队,也出现了几位比较出色的才俊。但是由于这些团队是松散型的,缺乏明确的任务驱动,许多人仅是挂了个名而已。所以,让那些本有天分和基础的教师自生自灭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有时候还是应该给他们一些压力。人是有惰性的,内需在许多时候要有外力去诱发,没有适时的引导与鼓励,一时的内需往往就会化为乌有。


杜威说教育既生长,孔子也说教学相长,教的过程不仅是学生的生长也是教师的生长。一个教师的生命状态连结着许多学生的生命状态。所以,知识、见识、艺术、学术,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当校长的必须倡导教师每年读几本书,写几篇文字,做几次讲座,搞几次交流,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往往会流于形式。所以一个要求提出来以后,还要有相应的跟进措施,这措施,更多地应该着眼于给教师提供可以展示自己才华和成就的平台。


不过在今天,如果想个人有所发展,有所坚守,恐怕需要皮厚一些。据《柔石日记》记述:“鲁迅先生说,人应该学一只象。第一,皮要厚,流点血,刺激一下了,也不要紧。第二,我们强韧地慢慢地走去。我很感谢他的话,因为我的神经末梢是太灵动得像一条金鱼了。”鲁迅先生和许广平的通信中,经常署名“小白象”,或是“你的小白象”。在今天,皮厚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了。


要让教师皮厚一点,管理者首先要皮厚,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阐释自己的教育哲学,倡导适合学校的学校哲学,只有管理者有了自己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他所带领的团队才有可能有自己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自信满满加上脚踏实地,我们所期待的文化生态才有希望出现。


在今天的教育者中,那些大谈技术与操作的人,往往有着专家的桂冠。如何不被这些桂冠所吓到,恐怕非皮厚不可。皮厚一点才可以不畏权威,才可能有弄斧到班门的勇气,才有机会得到更多的高人的指点。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传递的活动,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地区,这所学校或者说上一辈人的文化,乃至于我们的行为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通过学校的教学活动,以及与学生的相处传递给下一代,再下一代。作为老师,要把教材上的内容传递给学生,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这当中确实需要借助一系列的操作方法。必须考虑如何操作,一步一步怎么往下走,如何使教材上的内容变成学生身上所应有的知识储备。不皮厚一点,没有一点耐心,我们何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技能,没有丰富的知识垫底,没有熟练的技能支撑,又如何能够得心应手地驾驭课堂,更不要说教师个人的生长了。


需要强调的是,生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急不得。这急不得,不只是学校与管理者不能急,更要提醒教师不要急,沉得住气,弯得下腰,抬得起头,所谓十年磨一剑,其实不过是另一种皮厚而已。


参考文献:

[1] [美]安迪·哈格里夫斯,[加]迈克·富兰著,高振宇译.变革学校的教学:专业资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1).

[2][美]凯文·凯利著,东西文库译.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3).


作者简介:凌宗伟,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校长、《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十大读书推动人物”之一。民国教育家刘百川研究者,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倡导者,践行者。语文教学主张“遇物则诲,相机而教”,形成了“大气磅礴,细处摄神”的教学风格。近年来在各类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两百多篇。有《语文教师的使命》、《校长之道和人格修炼》、《健康教育》、《成长的烦恼》等专著与编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实施和美走动管理 打造和谐校园文化
60个校长的智慧谈话
为教师发展打造“人气场
教育教学:教育,更多的时候就是提醒
绍兴市职教中心 - 学校管理理当“四两拨千斤” - Powered by YeMao.co...
对教案检查与评价的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