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代玉器特征解析——王建泉
userphoto

2022.05.09 陕西省

关注

明代(1368年―1644年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君主制王朝,明太祖朱元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定都北京。传十二世,历十六帝,共计276年。

明太祖朱元璋

属于明代的重要考古资料主要有:江苏省南京市汪兴祖墓,苏州市王锡爵墓;上海浦东陆锡墓;浙江省临海王士奇墓;江西省南城朱厚烨墓、朱翊剑墓;北京十三陵定陵;山东省邹城朱檀墓;安徽省歙县明墓等等。

北京十三陵定陵

另外,清宫旧藏的玉器中也有不少明代的传世佳作。明代玉器继承了宋代和元代的艺术、工艺特点,造型粗犷,多以日常生活为题材,胎体较厚,镂雕用法广泛,平面雕两层花,俗称“花上压花”。装饰线条刚劲利落,棱角分明,不拘小节。

明代玉带板 参考图片

明代玉器不仅造型丰富,还受到文人画的影响,玉器上还出现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形式,以陆子冈为代表。含有符瑞吉祥的谐音题材也在此一时大为流行。此时玉器有部分镶金嵌宝,虚实相生,文质合一,集鉴赏、装饰、实用于一体的明代玉雕新风尚。

01、明代玉器的材质

明代玉器主要使用质地细腻温润的和田玉。明人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了当时运玉材的盛况“凡玉由彼缠头面,或溯河舟,或驾驼,经浪入嘉峪,而至甘州与肃州,至则互市得兴,车入中华,卸萃燕京。玉工辨璞,高下定价,而后琢之”。明代还通过海上贸易,得到了大量珍稀宝石,扩大了宝玉石制作的用料范围。

02、明代玉器的种类

明代玉器品种,主要有玉礼器、装饰品和日用器皿(包括文房用品)。佩玉习俗仍很盛行,因而各种头饰、佩件不但制造量大,还出现了新的品种。如云形饰件与璜、珩、花叶组合的玉串饰,装饰衣帽的花形玉片,还有因为受到文人字画影响而产生的方形玉佩(又称玉牌子、玉别子)等。

02-1、玉礼器

玉璧、玉圭等传统礼器明代仍有少量生产,为帝王及天地宗庙,服冕服时所用。这类传统玉器常常以大乳丁纹为主要装饰,有些饰以山岳、海水江牙、七星或三星纹等,也有雕琢螭虎纹者。

02-1-1、玉圭

明代的玉圭,一种是尖首无纹饰者,以山东鲁荒王朱檀墓所出土者为代表;更多的则雕琢谷纹,江西省南城朱厚烨墓、朱翊剑墓和安徽省歙县明墓所出者均是如此。定陵万历墓出土的玉圭,左侧玉圭长26.8厘米、宽5.9厘米、厚0.97厘米,右侧玉圭长27.3厘米、宽6.4厘米,材质为青玉,左件正面两侧各有一凹槽,槽内凸起竖脊,背面平素,造型端庄,别致,右件玉圭上尖下方,正面阴刻四山纹,纹线描金。

明代玉圭

02-1-2、玉带

鲁荒王朱檀墓出土的一套白玉带板,由20节玉铐组成,另有金带扣2件。各节玉铸透雕灵芝纹,并有金片包镶,铊尾背面的金片亦透雕灵芝纹。玉铃背面四角或两端凿有小孔,穿有铁丝,可缀玉带。铊尾长7.6厘米,宽3.2厘米,厚1.8厘米。明初大将汪兴祖墓出土玉带饰14块,白玉,色泽纯正,洁白如凝脂。分葵形4块,其中两块有突出的环扣;半葵形8块;圭形铊尾两块。葵形尾铊均用透雕技法雕出游龙戏珠纹样,间缀云纹;半葵形上透雕祥云纹。玉饰中部隆起,雕琢异常精细每块玉带板均用金托镶包。长3~8.8厘米,宽4.2~5.3厘米。

明代龙纹玉带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套明代龙纹玉带,最长9.5厘米,宽4厘米,厚0.6厘米。玉为白色。玉带由20块玉带板组成,缝缀在红色缎子的鞓带上,非常完整。其中桃形6块,条形4块,长方形8块,一端微弧者2块。整套带板采用镂雕技法,在席纹锦地上浮雕龙纹,分正面和侧面两种形象,用阴刻技法琢刻鳞纹。

02-1-3、玉合卺杯

合叠,是古代结婚仪式中的一项,故古人也把结婚称为“合香”。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玉合香杯,是明朝某帝王结婚时用的珍贵贡品。

明代玉合卺杯

杯的整体造型由两个圆筒形杯并连而成,杯底有六个兽面作足。杯的一面镂雕凤形杯柄,另一面凸雕作盘绕爬行状的双螭虎。杯体上下各饰一圈作捆扎状的绳索纹,结扎口上有一方形图章,刻隶书“万寿”二字。杯身两侧分别有剔地阳文隶书诗文,一侧为“湿湿楚璞,既雕既琢。玉液琼浆,钩其广乐”诗句,末署“祝允明”三字。诗上部有“合卺杯”三字。另一侧为“九陌祥烟合,千里瑞日月。愿君万年寿,长醉凤凰城”诗句,诗句上部有“子刚制”款。通高7.5厘米,横宽13厘米。

02-2、装饰品

明人佩玉多仿古人,器物以珩、环等为主;传统佩玉品种上的新发展是玉挂饰;花形玉钮和玉牌。大量镶宝石玉器的出现,无疑是玉器的“宝物”意识及经济价值提升的表现。

02-2-1、玉挂饰

明代的玉挂饰以云头、花叶等形状的串饰,其上或饰灵芝,或饰云龙,还有缀以八仙人物玉片。定陵出土的成组玉挂饰,一副两件。顶部为荷叶形提头,两面浮雕两龙戏珠纹,并嵌红、蓝宝石,每面五块,其上正中有环鼻一个,下有环鼻四个,分别系黄色丝组穿连玉饰件。共有十排,一、三、五、七、九各排,每组系叶形玉饰两片,玉叶上部系黄丝穗一个。二、四、六、八、十各排,分别系有玉、水晶、铁蓝石饰件,作鱼形、鸟形及花果形等。在第四排饰件下有扁条形玉璜饰一件,上有四孔,分贯四组,以防丝组过长而相互纠结。这种玉挂饰或称为“玉禁步”,系在腰部革带的左右两侧,以使步行稳重,增加庄严。通长61厘米。

明代玉挂饰

02-2-2、玉钮

花形玉钮有两种,一种是玉钮扣,雕成较薄的圆形花片,多为葵瓣或菊瓣,背面有孔;另一种较大,直径约五六厘米,缀于衣领部分。有的玉首饰更是设计精巧,甚是可爱。明定陵出土的白玉兔耳坠就是其代表。

02-2-3、白玉兔耳坠

由“籽玉”制成。白玉兔系在一个金环之下。兔身直立,双耳向上,双眼嵌红宝石,两后肢下有嵌宝石云头形金托,前两肢抱杵作捣药状。通长5.8厘米,外径2.5厘米,兔高2.4厘米。

明代白玉兔耳坠

02-2-4、玉牌

玉牌又称别子,明、清两代流行。明代玉牌为方形,上侧有镂雕双夔,下部为方版,两面为浅浮雕图案,构图简练。有一面雕有行书或草书诗句。一些明代玉牌采用新雕法,即把图案或诗句的底子磨成沙状,今人称碾磨底子。

明代子刚牌 参考图片

02-3、陈设品

明代玉陈设主要有玉插屏、悬磬、玉山子和圆雕人、兽等;明代玉插屏开片较薄,两面浮雕图案,有的有极细密的镂雕锦纹地子,多为白玉支撑,配有紫檀木座,陈设效果极佳;所谓山子即圆雕山林景观,分别雕有山林、人物、动物、流水等。其布局及章法明显受到当时文人画的影响;圆雕玉人以佩坠为多,还有一些佛道人物造像。人物一般雕成溜肩,衣褶较少且下垂,头大脸长,无明显颧骨,眼、眉、嘴多用阴线雕出,小鼻,神态丰富。明代玉兽则雕刻较粗,不大注重细部造型。其特点是兽头较小,头、面部棱角较多;明代仿古玉非常流行,一般大多仿古青铜彝器如鼎、簋、壶等,尤其是以三代之物为多,但不做旧。玉炉多仿汉代鼎彝之器。下面的荔枝纹青玉画就是这样一件以东周青铜匜为蓝本而仿制的玉器。

02-3-1、荔枝纹青玉匜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荔枝纹青玉匜,通体有紫红色浸痕。器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口两侧向内合拳,流端前伸且下凹,椭圆形圈足。一侧有镂雕的龙形把手,龙口和前足伏于口沿,后足伏于腹壁。口外沿饰阴线回纹一周,腹部隐起加阴线,琢成折枝荔枝纹。高6厘米,长14.5厘米。

明代荔枝纹青玉匜

02-4、日常用品和文房用具

玉器皿在古代玉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宋代以前品种及数量都较少。宋以后出现一些玉樽、玉炉、玉杯等。明代玉器皿大量雕制,其中较多的是香炉、文具、盒匣和茶具。

明代玉笔架

文具主要有笔架,臂搁,笔洗及砚台等。明鲁荒王墓出土的一方砚台, 尺寸:长16.2、宽9.2、厚4.2厘米, 出土时间.地点:1971年山东邹县(今邹城)明鲁王朱檀墓出土。

青玉琢成。砚呈长方形,前端作圆弧形,椭圆形砚池。下有木雕莲瓣纹贴金须弥座,砚的四角有穿鼻,用铁丝固定在木座上。

玉盒多为印盒或香盒,方形者为多,也有圆形的。有些盖面微隆起,其上浮雕凤鸟纹、螭虎纹和花卉图案,或加诗句,图案带有明显的文人化风格,玉盒侧面一般饰云雷纹。

明代鹊梅纹玉盒

明代还出现一种设计精巧的多层盒;玉执壶造型很多,有荷花式、竹节式、八方式等,多有寿字,其造型一改仿古风格,多仿瓷器和紫砂器等。图案多为吉祥花纹,如八仙庆寿、东方朔等,有明显的道家色彩。玉杯雕制极精,往往在一侧或整个杯外镂雕复杂装饰,或为花卉枝叶,或为树枝树干,有的或为人物故事。

明代玉盒

02-4-1、竹筒形螭虎纹玉杯

竹是中国古代艺术表现的重要题材。竹子虚心,有节,被列为松竹梅“岁寒三友”和梅兰竹菊“四君子”,成为文人墨客赋诗作画的题材。明代玉器里竹子的形象很多。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竹筒形螭虎纹玉杯,就是一件用青玉琢制而成的俏色玉雕作品。玉杯为扁圆的三节竹筒形,竹节中间掏膛为杯,体向一侧微微弧弯,线条流畅,富有美感。杯底一节作闭口状,并琢有竹根部的圆圈纹,极富情趣。竹节间的圆圈凸弦纹和生机蓬勃的竹枝、竹叶,更是神来之笔。竹叶下雕琢一螭虎,正沿着杯壁向上攀爬。杯把的处理,匠师也费了一番心机。被毛竹紧紧掩住的梅花,好像经不起春天的诱惑,破竹而出,紧紧依附在竹筒上,与竹筒珠联璧合,融为一体。该器通高15厘米,宽10.5厘米。

明代竹筒形螭虎纹玉杯

02-4-2、鳌鱼花插

以龙鱼为题材的玉雕作品,历代皆有。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鳌鱼花插,就是一件集陈设和实用为一体的玉雕作品。造型为龙口鱼身,龙口大张,正可成花插。鱼身旁伴有一条小龙。以鳖鱼相称,有独占鳌头之意。整件器物以带褐斑的白玉雕成。匠人巧妙地利用褐色,来装点龙须、背鳍和龙口,使之成为一件绝佳的俏色佳品。高15.6厘米,宽9.5厘米。

明代鳌鱼花插

02-4-3、甪端形青玉熏炉

甪(音lu,路)端,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独角瑞兽。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甪端形青玉熏炉,甪端形青玉熏炉,盖和炉身合为一怪兽形,盖为兽头,炉为兽身,独角,昂首,张口露齿,颈部饰短鬃一周,身呈球形,四足直立,尾上卷,贴于背部。前两足上各浮雕一夔龙,后两足上各浮雕一凤鸟,间饰云纹。炉内空,可贮香料,香气从角端口中喷出。甪端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明代时代常常作为香炉,既实用又有某种辟邪压威的神秘色彩。通高10.5厘米。

明代甪端形青玉熏炉

03、明代玉器的造型和纹饰特征

明代玉器在工艺上大体可分两种类型。陈设品、实用器皿及一部分佩饰的造型厚重、稳定,器壁较厚。装饰手法也比较单纯,雕琢纹饰粗率,阴线纹“入刀”深重,虽朴厚明快,但失于粗糙。多数玉器磨工较差,转角或细部处理粗糙,因而有“糙大明”的谑称。这一点在民间用玉方面就更为明显。人们常用作工简括潦草、碾琢粗犷无羁这样的用语来形容明代中后期的制玉风格。但明代王室玉器在镂雕工艺方面较之宋元却有很大进步。其平面片状镂雕器物,一般都能够雕出上下不同的双层图案,即古玩界所称的“花下压花”工艺;对于立体的镂雕器物,不仅注重表层,而且兼及玉件内部的造型处理,使得玉器表层与中心内部所要表达的主题相互呼应。这方面,尤以玉炉顶的处理最为典型。明代玉器的纹饰和装饰手法,明显受到花鸟画、织绣品和雕漆等工艺品种的影响,流行花鸟图案的折枝花卉的造型。在纹饰题材方面,流行祈福增寿的祥瑞图案和隐喻吉祥的纹饰。明代玉器装饰的另一特点是纹饰多取写实手法表现,注重纹饰形象的细部刻画。即使“糙大明”玉作,在物象结构上也有所交代。此外,明代治玉特别重视作品的完整性。即使小件玉作,凡外露部位大多要作整形及抛光处理,不论多微小的花朵、蝴蝶饰件的背面也都有相应的加工。以下是明代玉器中几种较有代表性的纹饰。

03-1、龙纹

明代玉雕工艺较前代进一步发展,作品精细规整,镂空雕刻更加复杂细致,出现了“三层透雕法”,并继承了宋、元开创的“花下压花”技艺;元代使用的多向打孔的管钴镂空法,在明代时也得到更广泛的运用,最典型的是透雕玉龙游于众多花叶之间。来观察其特点:

03-1-1、龙头多呈四分之三的侧面,均刻双目。

03-1-2、头部线条刻画很深,鼻子上翘,在装饰如意云头后,鼻孔出现上卷的龙须。

03-1-3、毛发上冲。

03-1-4、龙须向内卷,也有向外卷的。龙须出现分叉,呈两缕或三缕,呈弯形。

03-1-5、龙腿和龙尾上也出现三缕长短不齐的腿毛。

03-1-6、腿部“露筋露骨”,龙爪多为风车状的五趾。

03-2、螭虎纹

明代螭虎纹数量较多,几乎各类玉器种类上都可以见到。其主要特点是:

03-2-1、螭虎的头形较之元代的较短,额头较细并多有刻纹,而不是如元代螭虎额头那样呈光头状。

03-2-2、螭虎的眉、眼大多由面部中央勾出。眼睛形式不固定,计有圆圈眼、三角形眼、橄榄形的斜直眼、长梢眼、梳形眼和虾米眼等,尤以虾米眼为多见,其特点是双眼突出,和虾的眼睛相似。

03-2-3、脑后有一独角或无角者均有,发形多种,有飘拂,有贴肩,有两分等。

03-2-4、螭虎有的圆身,有的在螭虎身的两侧用斜刀切削,在螭虎身正中部位形成带有锋芒的直棱线,显得脊柱挺健。这是明代才形成的风格,也是与此前螭虎纹一个明显区别。

03-2-5、腿上、颈上刻出纤细的阴刻短线,以表示细毛茸茸。

03-2-6、元代螭虎的双平行线竹节式纹,均在背脊线的两侧分别单独组列,而明代一些螭虎纹中,其上有上述饰纹者,有的似元代那样组列,有的则横列在背脊线上。

03-3、鸟纹

明代玉雕中常见到各类鸟纹,其特征是:

03-3-1、鸟的腹部大多用短直线刻成横排式的羽毛纹,有的两排,甚至三四排。这是明代以前所不见的羽毛纹饰。

03-3-2、明代鸟的眼睛也是梭子眼,这一点与唐宋时期鸟的眼睛相似,但眼睛下面的线条不见刀锋。

03-3-3、翅膀呈方折,且角度向下。

03-4、鱼纹

鱼纹自宋以来成为玉器中的主要纹饰题材。各个时期的鱼纹有其自身的特点,这里对明代鱼纹归纳其特征:

03-4-1、鱼身上出现阴刻线“米”字或“水”字纹,另有三角、平行线等几何纹样。

03-4-2、大圆眼,并在眼睛一侧雕琢一半月形的眼眶,做工粗糙者甚至是双环眼。而且,眼睛都是深钻。其他兽类的眼睛也多采用深钻法。

03-4-3、背鳍出现阴刻双线,一直延续到清代。

04、明代玉器的鉴定

04-1、乳钉纹

明代乳钉纹,多以管钻套打,乳钉较大横竖成行,周边有明显的套打痕迹。

04-2、动物造型

动物造型的耳内多用锥钻打凹,少见直筒。旋纹细而不均。

04-3、阴刻线

阴刻线宽深粗放,边棱锋利,槽地砣痕明显,其过线,岐出现象比比皆是。

04-4、玉器底子

底子处理不清,不平整,俗称【麻底】。

从总体上看,明代装饰用线以宽而深的阴线为主,截面呈【v】字型,抛物线状,首尾均出峰。

05、关于名家陆子冈介绍

明代著名的琢玉高手就是苏州的陆子冈,陆子冈选料严格,作风严谨,技法精妙,善长仿古纹饰,更有雕琢山水、花鸟画法的绝技。琢玉务求纹饰清晰规整,底子平齐。凡琢文字,大多琢刻难度较大的阳文,字体间架严整,使转灵活,有如书写效果。因而在当时被当作精美艺术品争相收藏。就款识分析,陆子冈真品款识特征是:篆书、阳文“子冈”或“子刚”字样,书艺水平高,篆刻精致,无复加痕迹。带有子刚名款的作品,成为人们追求的对象,也正因为如此,假冒子刚名款的玉器也时有出现。而如何判定这些作品的真假,也极其复杂。专家认为,一般而言,具有明显明代制玉特征、款识不是另加、工艺水平较高的篆文“子刚”或“子冈”款玉器,应拟定为子刚琢玉真品。

06、明代玉器的发展

明代宫廷用玉,多与金银宝石镶嵌工艺结合。这类器物金玉珠宝融为一体,有在玉饰件上镶嵌红宝石、蓝宝石的,有金镶玉的带板,有金饰件上镶嵌红宝石,蓝宝石的,无不雍容华贵,珠光宝气,彰显了明代皇室贵族气派。

明代社会稳定,城市经济繁荣,民间富裕,因此玉器产量有所增加。当时苏州制玉业代表着全国玉器工艺的发展趋势,部分玉器使用錾金或珠宝镶嵌工艺,更是绚丽多彩。当时古玉已成为古董,是高价的特殊商品。商人为了获取高利,便用劣质玉、染色玉等廉价玉材制造了大批假古董,玉器数量激增,艺术上明显变得粗犷,精工者较少,多与金银宝石镶嵌工艺结合。

明代海外贸易频繁,整个工艺美术为商品生产和外销所支配,于是出现了追求数量,忽视艺术的不良倾向。随之,玉器工艺也出现了商品化的趋势,玉器胎厚重、造型呆板、作工草率、装饰繁琐,流传有大量的玉壶、玉杯。在图案方面,与晚明社会风气相符,符瑞吉祥的谐音题材甚为风行,这种“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图案,首先是为了祈福,其次才顾及到美。晚期名工陆子刚所琢玉器反映了此期时作玉、仿古玉及文人用玉的交错发展的形势。玉文化中的城市庶民、文人的成分与影响正在增强,这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玉器生产商品化的结果,也是我国玉文化的新变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代玉器鉴定
馆藏丨首都博物馆藏玉器
明代玉器及其特征
历代古玉器总体风格特征
神秘的秦国玉器
中国玉器大全(隋唐--明)9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