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藏象概述:人体上的皮影戏

前段时间,工作特别忙,这两天我就开始头晕,眼睛发红,嘴巴里无论吃什么东西,总觉得有苦涩的味道。和往常一样,我又第一时间找到了我的私家中医,苗老师。老苗告诉我,你这属于肝火旺,需要清肝泻火。为什么老苗看了我的眼睛,看了我的舌苔就知道我有肝火呢?难道他的眼睛是CT吗?

老苗告诉我,首先他说的肝,可不是解刨学的肝脏,是一个虚拟的概念。既然是虚拟概念,那即使是CT也是看不到的。接着他问我小玩过手影戏吗?把手电光照射在墙上,然后把手放在手电前面,双手不同的重叠,会在墙上显现出不同的图形,有时像狗,有时像狐狸,水平高超的人还可以弄出逼真的人物肖像。

我说当然,我不仅能够知道如何做出这些图像,我甚至能只看手影就知道手是什么姿势。老苗说,你看,这就是我为什么看你的眼睛发红,嘴巴发苦,就知道你有肝火了,道理是一样的。机体五脏六腑虽然藏在体内,我们无法看到和触摸到,但它们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均可以在体外表现出来,被我们所观察和了解到,因而我们就能利用我们观察、了解到的体外的变化来推断体内五脏六腑的病变情况。

这就是“藏象”理论。“藏象”是中医认识疾病的独特方法。所谓“藏象”就是“藏之于内而象之于外”的意思。“藏象”一词基本可以概括中医的所有内容。如果要问“中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过几天中医的人都能回答,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气血、阴阳、五行等等。《黄帝内经》中唯一能将这些散乱的内容统一在起来的就是“藏象”一词。

今天就和大家谈一谈“藏象”。

“什么是藏象?”

藏象,主要是指内在脏腑与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也涉及内在脏腑的解剖形象及其通应的自然界的物象。

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我们先来看看原文——

“帝曰:藏象如何?岐伯曰:心者生之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之所处,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魄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阴,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 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如果读古文有点费劲,我们把这段黄帝与岐伯的对话翻译一下——

岐伯说:心,是生命的根本,为神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于面部,其充养的组织在血脉,为阳中的太阳,与夏气相通。肺是气的根本,为魄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毫毛,其充养的组织在皮肤,是阳中的太阴,与秋气相通。肾主蛰伏,是封藏经气的根本,为精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头发,其充养的组织在骨,为阴中之少阴,与冬气相通。肝,是罢极之本,为魄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爪甲,其充养的组织在筋,可以生养血气,其味酸,其色苍青,为阳中之少阳,与春气相通。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仓廪之本,为营气所居之处,因其功能象是盛贮食物的器皿,故称为器,它们能吸收水谷精微,化生为糟粕,管理饮食五味的转化、吸收和排泄,其荣华在口唇四旁的白肉,其充养的组织在肌肉,其味甘,其色黄,属于至阴之类,与土气相通。以上十一脏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胆气的升发。

特别强调一下,在《黄帝内经》原文中,我标注了红色的词儿,再额外解释一下:

“本”,指脏功能的特征或所本;

“神、魂、魄”是脏神的称谓。“本”与“脏神”是五脏内部的神机特征与变化。

“其华、其充”是脏气显于外的征象;

“其味、其色”是五行应象;

张景岳曾说:“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藏象”把形与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较确切地反映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认识方法。

“藏”,指居藏于体内的脏器,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象”,主要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也涉及内在脏腑的解剖形象及其通应的自然界的物象。

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内在本质。故藏象一词,既揭示了人体内在脏腑与外观形象之间的有机联系,又客观地反映了中医学“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即通过观察外在征象来研究内在脏腑的活动规律,认识其本质。诚如《灵枢·本藏》所言:“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正如下图所示。

“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1. 早期的解剖实践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通过宰杀猎物及解剖战后的尸体,即对动物及人体内部器官进行了早期的观察。《内经》时代,解剖人体已是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如《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皆有大数。”在《灵枢·肠胃》中,还详细地描述了胃肠的形状、容量、位置、长短等。如其中记载的食道与肠的长度的比,与现代解剖学相差无几。《难经》中对很多脏腑的部位形态,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宋代的《欧希范五脏图》及杨介的《存真图》等,则是解剖学方面的专著。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对人体内脏也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而清代医家王清任,亲自解剖尸体,潜心研究数十年,著《医林改错》一书,纠正了古人的某些错误。可以看出,正是这些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奠定了藏象学说的形态学基础。

2. 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总结

应当指出,中医学藏象理论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对人体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观察与总结。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细致地观察了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并联系当时的解剖知识,即对人体的脏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其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例如,通过解剖观察,发现心位于胸中并与脉管相连。又观察到,血液是在经脉内不停流动着,并且与心脏搏动有着内在联系。如果心跳停止,则血液也就不再流动,神志亦就很快丧失,从而形成了“心主血脉”、“心主神志”的理论。

再如感冒,由于皮肤汗孔开合不正常而出现无汗,并见鼻塞,咽喉疼痛,咳嗽等症,并可影响呼吸的通畅,从而发现皮毛、鼻、喉、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经过长期的观察与验证,因而形成了“肺主呼吸”、“肺合皮毛”、“肺开窍于鼻”、“喉为肺之门户”等理论概念。

3. 反复医疗实践的验证

古人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某些病理现象与相应的脏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而调整某些脏腑的功能,又往往可使病理反应消失,因而分析这些病理现象与治疗效应的对应关系,即可以反证机体某些脏腑的生理功能。如进食某些动物的肝脏或从治肝入手,可治疗某些眼疾,从而得知肝与目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形成了“肝主目”的理论概念。又如,发现某些补肾药可以加速骨折的愈合,因而认识到肾的精气有促进骨骼生长的作用,又得出“肾主骨”之理论。

藏象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生活医疗实践中,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在此基础上,运用司外揣内、取象比类、整体观察等方法,观察到内在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经过概括、抽象、推理,逐步归纳出来的。藏象理论正是古人将客观所见的形态与主观推理所得的认识结合在一起而构筑的理论体系。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中医推人体脏腑的命名和分类主要依据脏腑的生理功能,根据脏腑不同的生理功能,把脏象分为三大类: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贮藏于五脏的精气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不能过度耗散或施泻,故称“藏而不泻”。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由于六腑要及时将代谢后的糟粕排泄于体外,故称其“泻而不藏”。

奇恒之腑的共同生理功能也是贮藏精气,“藏而不泻”,在生理功能上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但其功能大多隶属于五脏,而且除胆之外,均与脏腑无表里配属关系,也无经脉之络属。

五脏与六腑的区别主要在于:
一是功能不同。

二是五脏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

三是形态有别。

四是脏主腑从。

中医学正是以这样的“藏象”体系为核心,来构建人体生命模型。该体系的本质是“气类相推”,或称“象类相推”。我们接下来的会详细给大家介绍五脏六腑的功能和特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藏象和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人体的生理病理
内经第一论:''''藏气''''的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05
中医藏象学说
阴阳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