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钟南山团队首次揭秘:对无症状的慢阻肺患者早期干预,效果更好

2017年9月7日,最近一期出版的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长文刊发了以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冉丕鑫教授为通讯作者、周玉民教授与钟南山院士为共同第一作者的科研成果(Tiotropium in Early-Stag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N Engl J Med. 2017 Sep 7;377(10):923-35.),首次证实了对无症状的慢阻肺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和长期用药,可显著改善其肺功能。


△ 冉丕鑫教授团队关于慢阻肺早期药物干预的

研究成果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研究介绍

该研究由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及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牵头,在全国组织24家三甲医院及县级医院共同参与,采用国际通行的严谨的研究方法,历时近6年,前瞻性观察了药物治疗对无明显症状的早期慢阻肺患者(GOLD分级中的I级和II级)。

GOLD是美国心肺血液研究院与世界卫生组织组成的全球专家委员会制定的慢阻肺的防治指南的英文缩写,其按照严重程度将慢阻肺分成I、II、III、IV级)的治疗效果。该研究结果发现,经过胆碱能受体特异阻滞剂塞托溴氨治疗两年后,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FEV1(第一秒最大呼气容量)明显改善

塞托溴氨治疗组扩张前FEV1比安慰剂对照组高出157毫升,改善程度明显高于III-IV级患者;药物治疗组的FEV1每年递减率减轻,扩张后FEV1较安慰剂对照组平均少22毫升/年。治疗组急性加重明显减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特别是对于基本无症状的慢阻肺患者(慢阻肺评估试验:CAT评分小于10分,CAT是一个评估患者临床症状的指标,根据轻重程度分为0-40分)也获得了相同的效果。

 △ 对无明显症状的早期慢阻肺患者

(GOLD分级中的I级和II级)进行随机分组和跟踪随访


慢阻肺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的患病率为8.2%,其中广东地区的患病率为9.4%,由于空气污染等日益严重,慢阻肺的患病率还在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慢阻肺是我国第三位的死亡原因,预计到2030年我国慢阻肺的疾病负担将达到7位。

该研究团队前期的研究发现,我国轻症慢阻肺患者(GOLD分级I级和II级)占全部慢阻肺患者的70.7%,这些患者几乎无气促,或者仅有轻微慢性咳嗽、咳痰等症状,患者很容易忽视这些轻微的症状。

所以,在所有慢阻肺患者中,仅有不到25%的曾经去主动就诊,只有35.1%的患者曾经被诊断为慢阻肺。等到患者出现活动后气促等明显症状去寻医时,大多数已经属于疾病的晚期(GOLD分级中的III级甚至IV级),此时,已经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晚期慢阻肺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差,死亡率、再住院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就是当今世界慢阻肺患者治疗效果较差的原因。

而且,慢阻肺患者的早期肺功能下降更为迅速,若能找到有效的方法对早期的慢阻肺患者进行干预,不仅可以及时防止肺功能的快速减退,还可能减缓疾病的进展速度,减少疾病发展至晚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巨大痛苦和负担。

因此,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钟南山院士及冉丕鑫教授领衔的团队近年来一直呼吁应该开展慢阻肺早期干预的研究,为提高慢阻肺的防治效果提供新的策略。

★ 慢阻肺研究

冉丕鑫教授领衔的慢阻肺研究团队取得这次的研究成果是多年研究积累的结果。

据了解,该团队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即专注于慢阻肺的发病与综合防治研究,他们在国家的“十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下,组织全国多家单位开展慢阻肺防治的研究的联合攻关,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他们首次准确阐述了我国慢阻肺的患病情况,确证了生物燃料是我国慢阻肺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研创了适合国情的慢阻肺社区筛查技术,建立了适于基层和社区使用与推广的慢阻肺管理系统,制定了针对普通人群、慢阻肺高危人群、慢阻肺患者的分层精准综合干预模式,开创性研究了适合国情的治疗慢阻肺的适宜药物。

他们的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柳叶刀(Tha Lancet)、英国医学杂志(Brit Med J)、公共科学图书馆-医学(Plos Med)等国际顶级杂志上,为我国制定慢阻肺的防治政策和治疗指南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研究成果荣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本次的研究结果又为国际上对慢阻肺的诊治开启了新的战略。

研究团队在连平县人民医院进行慢阻肺筛查

研究团队在翁源县农村社区开展慢阻肺筛查

同行评议

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学院副院长黄聿教授专门就此研究成果撰写了editorial,并高度评价(Drug Treatment for Early-Stage COPD, N Engl J Med. 2017 Sep 7;377(10):988-9.):“慢阻肺患者是否需要像治疗高血压与糖尿病一样‘早期干预,长期用药’?”——冉丕鑫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正好回答了该问题:


目前通行的在国际上制定的慢阻肺的治疗指南(GOLD)中,主要是针对有症状的患者进行治疗,而对于占超过70%的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轻微的大部分患者没有给与关注,任由疾病发展,等到肺功能严重受损、症状明显的时候再治疗,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这也是慢阻肺的疾病负担沉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该团队经过长达6年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对症状不明显的早期慢阻肺患者开展的前瞻性研究,研究结果提醒大家:对于长期接触慢阻肺发病的危险因素如吸烟、生物燃料烟雾暴露、长期生活在严重空气污染环境下的人群,即便没有明显的咳嗽、咳痰、气短等呼吸道症状,也应该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一旦确诊为慢阻肺,即便临床症状不明显,也应该及时启动包括避免继续接触危险致病因素、进行药物治疗等在内的干预措施。正如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一旦发现血压高、血糖高时,即开始进行早期的干预,可以防止疾病的迅速进展。

黄聿教授撰写editorial对此研究进行评价

未来展望

据了解,目前冉丕鑫教授团队正在进一步观察经过早期药物治疗的慢阻肺患者,其肺功能在停药之后的变化趋势。

从持续跟踪一年的初步的结果看,即便在用药治疗时期肺功能下降率明显减缓的患者,一旦停药,其肺功能的下降速率就开始加快,到一年时已经和既往未用药物治疗的对照患者没有明显区别了,这提示慢阻肺不仅需要早期干预,还需要持续用药

该研究结果将对国际上提出慢阻肺的治疗新战略:像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对于慢阻肺患者的治疗也要采取“早期干预,持续用药”。

冉丕鑫教授带领团队到基层开展慢阻肺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钟南山团队慢阻肺治疗新进展:噻托溴铵治疗早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再看Tie-COPD研究: 钟南山院士分享慢阻肺早期诊治模式新进展
早期COPD筛查干预终于有了有效手段! 医学论坛网
钟南山院士《NEJM》首发重磅研究:早期COPD筛查干预终于有了有效手段!
钟南山院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诊治丨CTS2017
健康生活必读 | 钟南山院士:为何每个人都需备一把急救金钥匙?(附:呼吸困难急救锦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