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今又七夕 我们为什么要过传统节日
userphoto

2022.08.05 广东

关注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今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千百年来的女子,在这一天拜织女星、穿针乞巧、期盼良缘……

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

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冯骥才说:“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传统,往往就是依靠代代相传的一年一度的节日继承下来。”

传统节日,是全民参与的文化创造,反映的是一代代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我们把一个自然的日子创造成一个文化的日子,把一个寻常的日子变成一个充满理想光彩的日子。这是多么美好、神奇的创造!

传统节日,也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契机。我们站在这些传统文化大IP的地基之上,亲近传统、感受变迁,如何为蒸蒸日上的时代凝聚更多创造力量、贡献更多当代智慧?

是什么激活一代代人关于节日的共同情感与记忆?

我国认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有四个:清明、端午、中秋和春节。后来增加了元宵、七夕和重阳,端午节还成为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冯骥才说,传统节日是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形成的。农耕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人们或为了感恩大自然的恩赐,或为了庆祝辛苦的劳作换来的收获,或为了激发生命的活力,或为了加强人际的亲情,最终约定俗成,渐渐把一年中某一天确定为节日,并创造了十分完整又严格的节俗,如仪式、庆典、规制、禁忌,乃至特定的游艺、装饰与食品,来把节日这天演变成一个独具内涵的日子。“从文化的角度看,这个巨大和无形的力量就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它蕴含着共同的生活愿望、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以及优良的行为操守和道德传统。”

提到每一个重大节日,能够激起人们共同情感与记忆的,一定是那些不朽的诗篇:“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春节我们辞旧迎新;“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元宵我们乐享人间烟火;“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清明我们慎终怀远;“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七夕我们歌颂爱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秋我们祈望团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我们思念亲人。从古至今,这些节日承载着人们美好的希望和祝福,被历代文人墨客反复歌咏。

中南大学教授彭昇认为,传统节日的传承与经典诗篇的传诵相辅相成。“比如我们之所以对一些经典诗篇耳熟能详,中小学语文教材功不可没。教材相关话题较容易引发热议,其原因就在于教材的教育意义及深远影响无可替代。”

那些理想主义的、情感化的、美好的习俗的“变与不变”

作家冯骥才近些年投身于民间文化的保护与抢救。他说,尽管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然而,人们并没有坐等传统的消失,而是积极应对,这充分显示了当代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觉。

随着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面展开,国家非遗名录申报工作正在逐步推行;2006年每年6月的第二个周六确定为“文化遗产日”;2007年国务院又决定将春节假期前调一天,把除夕列为法定放假日,同时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也成为法定节假日。冯骥才认为,这种改变体现了一个国家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的高度重视和弘扬。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出许许多多理想主义的、情感化的、美好的习俗。但重温并不是照搬或者模仿古人的形式,而是用心去体验传统的精神与情感,“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有些习俗消失了,节日唤起的情感却不会变。中秋节总想团圆,春节总要辞旧迎新,节日的情怀是不变的。”

这两年,传统节日的表现形式,在科技的引领下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延伸。今年七夕节来临之际,一些地方把民俗活动由线下转到线上,直播里体验七夕习俗、云端观美景、线上听讲座……即使身不能至,也不妨碍人们领略七夕的浪漫韵味,也对祈愿幸福平安的节日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2七夕诗词评论我们的节日·七夕节
七夕:又逢立秋 坐看织女与牵牛
七夕调查:超四成已婚人士与“情人”过节
七月初七,传统“七夕祭”!记住4大习俗,2大禁忌,日子越过越顺
传统文化
传统习俗活在最真实的生活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