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细读文本是面对文学最好的态度
细读文本是面对文学最好的态度

                2016年08月20日   
        解放日报记者 顾学文

  《虚构》《褐色鸟群》《在细雨中呼喊》《生死疲劳》《秦腔》等这些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如山如水,如风如树,将中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坛结构为一片奇妙的景观。但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片景观的复杂魅力,尚未被大多数读者所深入了解。
  北大中文系教授、知名学者陈晓明,于上海书展期间推出新作《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对这些名篇进行了富有创见和启发性的解读。

  景观的魅力,未被完全了解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陈晓明一直是当代文学的深度参与者,其稳健的理论背景、敏锐的文学感觉,让他成为了当下重要的批评者与文学史构建者。
  马原的《虚构》、格非的《褐色鸟群》、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莫言的《生死疲劳》、贾平凹的《秦腔》、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等,这些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如山如水,如风如树,将中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坛结构为一片奇妙的景观。但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片景观的复杂魅力,尚未被大多数读者所深入了解。
  陈晓明的《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以这些作品为分析对象,是为“众妙”,而作者灵巧深入的解读分析,则为“门”。
  比如,《众妙之门》的开篇,即以马原的《虚构》为分析对象。这篇小说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小说艺术变革的一个鲜明标志。它以“虚构”命名,直指现实主义艺术规范的“现实性”与“虚构”的关系,表达了那个时代中国小说与西方现代/后现代主义小说方法内在的密切联系,尤其是与博尔赫斯的小说在文本细节上的独特联系,体现了当时中国小说寻求突围的独特路径。

  “文学已死”到底是什么意思

  除了分析名家名篇,陈晓明亦在书中针对一些文学议题阐发自己的观点。
  比如关于“文学已死”的争论。文学真的死了吗?对此,陈晓明认为,要回答以上这些问题,首先要弄清楚话题中的“文学已死”到底是什么意思。
  在他看来,“文学已死”至少有三重含义:一是文学的终结,是历史终结、意识形态终结的同义语,意味着文学从此以后就是一种消费性的文化类型,或者说是全民皆文学,文学成为超文本或泛文本,存留于媒体的各个角落及个体的网络书写中,变成片断化的文体或文本。
  二是文学的枯竭,文学再也不能花样翻新了。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实验小说家们就如此感叹过,认为实验小说与大众文化“同流合污”,变成群众性的可操作的文本。
  三是真正的死亡,寿终正寝。
  陈晓明认为,宣称“文学已死”者似乎是在第三个意义上来说的,但这显然不是对文学当今处境与未来命运的恰当阐释。文学不只是一项个人的创作,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经典文化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文学在其发展的历史中,一直就与教育联系在一起,写诗作文,曾经是中国古代文人教育的基础课程。而今天,不管在创作方面出现何种征兆,文学作为中小学以及大学教育的内容都不会被废除。

  处在符号和文化的边缘

  那么,为何会出现“文学已死”这样的论题?陈晓明认为,这与互联网时代文学出现的变化有关,但这是文学的发展与变化,而非“死亡”。
  比如,“互动文本”时代的来临与“文学死亡”就是两回事。今天的“互动文本”实则不过是文学的“泛化”罢了,但它仍是以不同的方式植根于传统文学中,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学的存在、传播和再生,它的存在也就变得毫无意义。
  在今天,多媒体时代文学的存在方式更加复杂,也更加令人困惑。但陈晓明认为,这并不新奇:没有了文学等级,没有了文学体裁,没有了诗人、作家的身份意识,没有了文学史……这并不是文学的死亡,甚至不是文学发生的新事件,这样的事实,一直存在于文学内部,现代以来一直就有一种要摆脱既定秩序和文学史制度的文学,那是文学自我更新渴望的神话式的超越,是在任何时候都不可磨灭的文学的生命冲动。
  但文学并不“安好”。“文学将死,不是旧有的制度、秩序即将崩溃,而是文学骨子里的创造性的枯竭。文学处在网络时代以及视听多媒体的挤压之中,也不得不处在符号和文化的边缘位置。”
  即使如此,陈晓明对文学的前景依然乐观。他说,“也正是因为此,文学必然要思考和采取新的表意策略、新的传播方式,或者简要地说,新的写作方式。”
  而作为读者,面对文学最好的态度是细读文本,这正是《众妙之门》的核心观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笔致谨严 其意深远
焦虑影响下的文学史书写(被冷落的缪斯)书评
从5个角度解读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
赵宪章‖《文体形式论》导论
中华读书报专访北大中文系主任陈晓明
描绘中国当代文学地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