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汏浴,曾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摘要:雅座上有人喊:来条毛巾!服务员会把一条热乎乎的毛巾从人群头上飞扔过去,很准确地落在那人手里。
洗澡,上海人叫“汏浴”,现在是一件很方便、很平常、也很随意的事情。盛夏季节,出行回家,首先要做的,就是钻进卫生间,打开淋浴龙头,冲掉一身臭汗……然而,时光倒回去30多年,人们要想洗个舒服澡,就没有这么方便了。当时,对于蜗居的上海人家来说,洗澡曾经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上海老城区内大多是棚户简屋,“石库门”房子算是当时比较好的住宅了,这些房子,大都比较简陋,供人生活居住的空间都很有限,没有可能也想不到在家里专设一个洗浴的地方。上世纪50年代后,上海曾先后在城区边缘建造了曹杨新村、彭浦新村等一批新工房,让一些工人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这些房子虽有煤卫,但基本上都是几户人家合用一个卫生间。此卫生间实际上就是一个厕所间,里面只有如厕的地方,没有洗浴的空间和设施。要洗澡,得另想办法。
那时,夏天人们在家里洗澡,用的都是大木盆(上海人叫汏浴盆)。洗澡前,先要拎一桶冷水倒在木盆里,再烧一壶热水倒进去兑匀,保持恰到好处的水温后,人再宽衣坐进木盆,用毛巾蘸着水往身上浇,身上浇湿了,擦肥皂,然后再用盆里的水把身上的肥皂泡沫洗净,擦干身体就算洗好澡了。澡洗好了,事还没完,盆里的脏水还得倒掉,而且一个人往往是搬不动木盆的,得另叫一人帮忙,才能把木盆连同脏水一起抬出屋外倒掉。这事,对家住底楼的人家来说还方便些,如果家住楼上,就更麻烦了。得先将木盆抬起来将脏水倒入铅桶,再将铅桶拎到楼下出屋倒掉。当时,一人洗澡,全家都得“扫地出门”,候在门外的马路边、弄堂里坐等。家里人口多的,拎水、烧水、汏浴、倒水,时间也是蛮长的,洗得慢了还会被家人催促。一些男人和小孩如果等不及,干脆拎一桶凉水就在家门口冲洗了,还有直接去公用“给水站”在水龙头下冲洗的。要是遇上几个小孩子一起在“给水站”洗澡,互相浇洒、打打水仗,也是蛮开心的。
冬天洗澡就更加麻烦。屋里没有取暖设备,就将生好火的煤炉拎进屋内增加点温度。衣服一件件脱下,感觉总是冷咝咝的。进得放好热水的木盆里,汏浴动作一定要快,因为一壶开水倒进盛有冷水的木盆,一会儿就会冷掉,边上还得备好两只装满开水的热水瓶,水凉了不断添热水。洗一次澡,太麻烦了。上世纪80年代,终于有厂家发明塑料浴罩,上面吊在房梁上,下面罩住木盆,开水倒进木盆,热气在浴罩里弥漫,虽可将保温时间延长些,但洗浴起来还是不方便,尤其是当洗完热气散得差不多时,钻出浴罩,那内湿外冷的塑料“皮”一下子黏在身上,感觉跟大冬天“吃冷饮”差不多。那些年代,一个冬天只洗几次澡的大有人在,实在主要因为每洗一次都得大动干戈。后背痒了,靠在门框旁、桌角处蹭痒痒,也是经常看得到的风景。
幸好,工厂、机关等一些大单位都有内部职工浴室,下班后可以洗好澡回家。有的职工家庭离单位近,也可带家属进去洗澡,作为一种“福利”,曾经也是很让人羡慕的。而对很多没有这种福利可享的人们来说,除了在家折腾外,就是去公共浴室了。
说起上海的公共浴室,历史也是蛮悠久的,不说“上只角”,就是“下只角”的老闸北,存在浴室也有100多年了。档案资料显示,原闸北区境内有营业性质的公共浴室,是在民国5年(1916年)。解放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浴室基本实现了公私合营和地方国营,网点布局调整后,浴室规模扩大,设施得以改善。到1965年,全区有浴室17家。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为解决居民“洗澡难”,又在居民集中的新村地区新建了3家浴室。老闸北的金门浴室,民国35年(1946年)创设于海宁路1021弄10号,营业面积789平方米,是区内一家规模较大的公共浴室,1952年人民政府接管候后,时任市长陈毅曾亲临视察。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后,增设了女子部和旅馆部。1989年全面装修改建后,引进设备,增设按摩浴缸、漩涡大池、桑拿蒸房等设施,还提供擦背、扦脚、推拿按摩、理发修面和擦皮鞋、快洗衣等服务,经济效益曾经排名全市同行第三,成为上海市“名特优商店”。上世纪70年代,闸北的黎明浴室也很有名,这个浴室的年轻女职工打破世俗传统观念,创建了一个“五姑娘扦脚小组”,为前来沐浴的顾客扦脚修脚,解除脚病痛苦,获得社会好评。当年,从南到北,闸北区域内有金门、黎明、建新、金沙江、中兴、大洋桥、芷江、彭浦等多家公共浴室,每天都是顾客盈门,冬天更是人满为患。
那时候,去公共浴室洗澡也麻烦。首先得排队等候,公共浴室一般中午12点开门营业,一直到晚上10点关门。浴室开门后,等候的人们买筹进入,位置一满,后来者只能等前面的人洗好出来才能进去。这个矛盾在女客部比男客部更突出,因为那时设立女子部的公共浴室较少。除了带好钞票和换洗衣服外,最要紧的还要带上肥皂,因为浴室是不提供肥皂的(当时,没有沐浴露、洗头膏的概念,带半块药水肥皂算奢侈的,一般都是带半块洗衣服用的固本肥皂)。浴室门口有卖竹制的筹码,条件好的浴室筹码分三等:人民币一角五分、一角、五分。一角五分的是雅座,就是在穿脱衣服的大堂内,有一只只单座躺椅并排放着,上面铺着浴巾,人可坐可躺;一角的就是大堂内的硬座,一排长硬木凳,可供人坐着穿脱衣服;五分钱的就是立票了,脱衣只能见空的凳椅借用一下,洗完澡后,立马穿衣走人。
冬天,公共浴室比较暖和,大堂里很拥挤,有几个服务员来回穿梭忙碌着为来洗澡的人提供服务,雅座上有人喊:来条毛巾!服务员会把一条热乎乎的毛巾从人群头上飞扔过去,很准确地落在那人手里。浴客进入大堂,把筹码交给服务员后,有空位就可以脱衣服了,服务员会拿着一根长长的叉杆,上海人叫丫叉头,把浴客脱下的衣服一件件套叠整齐,放在丫叉头上,高高举起,准确挂在高高的挂钩上。浴客光着身子走进沏有浴池的浴间,里面雾气濛濛,有人站着擦肥皂,有人坐着搓“老齦”。到了池边,找一空档坐下,两只脚先慢慢放进水池里,池水很烫,是不能一下子伸进去的,还要用毛巾蘸水一点点往身上浇,慢慢适应了,两条腿再小心翼翼往下伸,让热水一点一点漫过大腿、漫过腰,虽然烫得刺心,但是很舒服。然后,坐定在池内边的石阶上,水就浸到了胸口上,浸泡一会,就可以擦肥皂洗涤了。赶不上“头汤”,浴池的水便是浑浊的,大家都站在浴池里或坐在浴池边擦肥皂、搓“老齦”,擦好搓好后,还用毛巾蘸池水往身上浇,或干脆往水池里一蹲,洗去肥皂泡沫和“老齦”,再站起用毛巾往身后一搭,反手来回拉擦,这样几个回合,背上通红,身体热乎。浴池水面上漂着一堆一堆的肥皂泡沫和死皮,现在想想有点腻心,但那时人们不像现在这么娇贵,也不大听说洗澡洗出什么传染病的,大家都觉得这样洗澡是一种享受。
有时,会看到浴池边上有人在搓背,一条长木凳,人趴在上面,搓背师傅也光着身子,使劲用毛巾在那人身上搓擦,之后往那人身上放条湿毛巾,噼噼啪啪敲打。在浴池泡洗好,起身走到外间的洗面盆处,放水后再用清水洗头和冲洗身体,这个澡才算洗好了。回到大堂,叫来服务员,把衣服一叉子叉下来,穿好走出浴室,面对寒风,感觉不到一丝寒意,有的只是清新舒爽的惬意。
后来,浴室普遍进行了改造,凳椅后上方增加了橱柜,脱下的衣服可直接锁进柜子锁好,也不用服务员叉拿了:冲洗间内增设淋浴龙头,可以不用进浴池泡烫直接冲洗了;浴池加装了水循环系统,池水也相对干净了些。再后来,浴室引进了桑拿浴、脉冲浴等,增加了很多服务项目,洗澡不单单是清洁身体,更是人们休闲享受的一种体验了。
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上海旧区改造速度不断加快,城区面貌“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人们的居住条件普遍改善,搬入新居后,家家户户有了独立的卫生间,加上管道煤气接通,各种取暖设备和淋浴器普及,大多数家庭有了浴缸、淋浴房,只要热水龙头一开,洗澡不再是一件麻烦事了。至此,汏浴越来越成了一件寻常而私密的事,若非朋友相聚或社交谈生意,一般人也不大多去“大浴场”。然而,当年推开老浴室摇晃的门,呼吸到一口新鲜空气便浑身松爽的感觉,还是令人回忆起来都有点禁不住留恋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洗澡
南门坛上浴春池
孵混堂(作者:耿勇)
【庖于写文·25】澡堂子的情愫
也说上海的混堂
记忆中的故乡——洗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