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非指导性教学
非指导性的课堂讨论在科学学科中的应用
罗杰斯倡导的“非指导性”,其含义应是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而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非指导”是罗杰斯用来表示与传统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相区别的新概念,不是“不指导”,而是“不明确的指导”,即要讲究指导的艺术。“非指导性”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其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达到更大程度的个人的统合、有效性和现实的自我鉴定。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创造一种学习环境,以利于激发、考核和评价种种新出现的知觉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他们自己的需要和价值,以便能有效地指导他们自己的教育决策。
非指导性的课堂讨论特征:
少直接,多间接
少明示,多暗示
少命令,多引导
非指导性课堂讨论目标有:
1、  促进学生学习
2、  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达到更大程度的个人的统合、有效性和现实的自我鉴定
非指导性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有:创造一种学习环境,以利于激发、考核和评价种种新出现的知觉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他们自己的需要和价值,以便能有效地指导他们自己的教育决策。
非指导性教学的成功取决于师生坦率地共享某些观念和具有相互之间真诚交流思想的愿望。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理论假设是,学生乐于对他们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学习的成功取决于师生坦率地共享某些观念和具有相互之间真诚交流思想的愿望。罗杰斯相信,积极的人际关系能使人成长,所以教学应以人际关系的概念而不是以教材的概念、思想过程或其他理智来源为基础。
实行非指导性课堂讨论需要的条件有:
1、  教师对学生要建立无条件关怀的真诚人际关系
教师要真实对待学生,要将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向学生敞开,向对方如实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教师要无条件地尊重每一个学生,要把他当做一个独立个体
教师要“非判断性的”移情理解学生,教师不对学生的观点、行为作出判断,不做定性评价,而只是表示同情、理解和尊重。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原则。首先是要建立无条件关怀的真诚人际关系。罗杰斯说:“促进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个人之间关系的某些态度和品质。”他还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具备三种品质:(1)真实;(2)接受;(3)理解。”真实”,是指教师对学生要以诚相待,要将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向学生敞开,这样才会促进师生之间的有益交流。“接受”是指教师把学生视为具有其自身价值的独立个体而给予充分的、无条件的尊重,消除师生关系间的不安全感。“理解”主要是指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移情理解。罗杰斯认为,移情理解与常见的评价理解极不相同,后者所采取的态度是“我理解你错在何处”,而移情理解则是“非判断性的”,指的是教师不对学生的观点、行为作出判断,不做定性评价,而只是表示同情、理解和尊重。罗杰斯之所以如此着重人际关系,就在于他认为只有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关系,人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非指导性”教学强调的是通过情感领域而不是智力领域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教师是促进者,只做非指导性应答。罗杰斯认为,教师在学习中应担当促进者、帮助者、辅助者、合作者和朋友等角色。
非指导性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
1、 完全尊重学生
2、 修养要高
3调控能力要强
非指导性教学对学生的要求也非常高
1、 师生毫无芥蒂地进行沟通
2、 同学之间毫无保留地进行交流
3、 能够围绕课堂问题展开交流,不溜号
4、 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非指导性”教学中,对讨论负有主要责任的是学生,教师只是做些非指导性应答以引导或维持讨论。非指导性应答通常是一些简短的答话,这些话不是解释、评价或给予忠告,而是对理解加以反映、澄清、接受和证明,目的在于形成一种气氛,让学生愿意展开他们正在表达的观念。在这里,学生决定要学习的东西,他们自由设置自己的教育目标,并选择达到目标的方法,教师只是为他们提供一些材料。
“非指导性”教学的学习评价主要是学生的自我评价。测量学习进步的标准在质而不在量,而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都是自己制定的,所以只有自己才能做出最恰当的评价。这种自我评价使学生更能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从而更加主动、有效、持久地学习。罗杰斯指出:“当个人意识到那种标准对他很重要,他力图达到那些目标和实现那些目标时,他才真正知道应承担对他自己和他的各方面所负起的责任。”
“非指导性”教学的学习评价主要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评。
这节课共有八个小组讲课,分别讲授加涅九段教学、非指导性学习模式、“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引导—发现”教学模式、“情境—陶冶”教学法、示范模仿教学模式、发现学习模式、抛锚式教学策略。下面对它们作简单的介绍。
一、加涅九段教学
罗伯特·加涅 [Robert Mills Gagné],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将认知应用学习理论于教学过程的研究而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加涅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旨在影响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的外部刺激,因此教学程序应当与学习活动中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相吻合。根据这种观点他把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内部的心理活动分解为九个阶段:
引起注意→告知学习目标→刺激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根据学习者特征提供学习指导→诱导反应→提供反馈→评定学生成绩→促进知识保持与迁移,相应地教学程序也应包含九个步骤:
加涅根据这个模型提出九种教学事件的出发点是:按照学习发生的过程来组织教学,外部教学活动必须支持学生内部的学习活动。它们的对应关系见下表:
教学事件
与学习过程的关系
1.引起注意
接受各种神经冲动
2.告知学生目标
激活执行控制过程
3.刺激回忆先前学过的内容
把先前学过的内容提取到短时记忆中
4.呈现刺激材料
有助于选择性知觉
5.提供学习指导
语义编码,提取线索,也助于激活执行控制过程
6.引出行为
激活反应器
7.提供行为正确性的反馈
建立强化
8.评价行为
激活提取,使强化成为可能
9.促进保持和迁移
为提取提供线索和策略
加涅的这九种教学事件又被称为九段教学程序。因为我们可以完全按照这种顺序组织教学活动,并且由于目前被大量应用于讲授式教学,虽然使讲授式教学更科学化,但却使加涅的九段教学程序被误为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程序的典型。
二、“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罗杰斯倡导的“非指导性”,其含义应是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而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非指导”是罗杰斯用来表示与传统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相区别的新概念,不是“不指导”,而是“不明确的指导”,即要讲究指导的艺术。
教学目标:
“非指导性”的教学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其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达到更大程度的个人的统合、有效性和现实的自我鉴定。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创造一种学习环境,以利于激发、考核和评价种种新出现的知觉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他们自己的需要和价值,以便能有效地指导他们自己的教育决策。
教学原则: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原则。首先是要建立无条件关怀的真诚人际关系。其次,教师是促进者,只做非指导性应答。非指导性教学的精髓是“给学生安全感”。
评价:
“非指导性”教学的学习评价主要是学生的自我评价。测量学习进步的标准在质而不在量,而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都是自己制定的,所以只有自己才能做出最恰当的评价。这种自我评价使学生更能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从而更加主动、有效、持久地学习。
三、“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口授、板书、演示,学生则主要通过耳听、眼看、手记(用耳朵聆听教师的讲解、用眼睛观看教师的板书、用手记下教师讲授要点和板书内容——记笔记;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主要是耳听和眼看)来完成知识与技能传授,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历史背景: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起源于赫尔巴特“四阶段”教学模式,后来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继承发展了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五环节”教学模式,即组织教学——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并由凯洛夫引入中国,成为中国到目前位置最普遍的教学法。奥苏贝尔提出学习是接受的,而接受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发展了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理论基础:
根据行为心理学的原理设计,尤其受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训练心理学的影响,强调控制学习者的行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认为只要通过联系──反馈──强化,这样反复的循环过程就可以塑造有效的行为目标。并受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影响。
教学目标:
促进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包括对知识意义的理解、保持和运用),并强调要依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来帮助学习者形成与扩展认知结构,主要是对学生言语信息和智力技能的培养。
实现条件(手段和策略):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借助教师的口授、板书、演示等手段,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来搭建学生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再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或关系( “类属关系”、“总括关系”或“并列组合关系”)采取相应的联系策略来使新知识获得实际的意义。
四、“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引导发现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下,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去探索、发现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和解题方法或策略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中,教师是引导着、促进者;学生是探索者、发现者。
理论基础: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法,又称探索法、问题教学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操作程序:
“引导发现法”一般有下列程序操作完成: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拟定计划——验证假说——总结提高。
五、“情境——陶冶”教学策略
有时也称暗示教学策略,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首创,主要通过创设某种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但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境下进行学习。
理论基础:
人的认识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是理智与情感活动的统一,这就是情境—陶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情境——陶冶”教学模式是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学习是两种意识交互作用的协调过程这一视角出发,充分激发学生个人的潜能,力求在教学过程中把各种无意识活动组合起来,把积极情感调动起来,服务于意识的和理智的活动,使学生在一个心情舒畅、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以一种最佳的学习心态掌握知识,享受学习。
教学目标:
情境——陶冶教学策略是一种主要用于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该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状态下,高效率、高质量地掌握所学内容,并且在情感和思想上受到触动和感化。通过情感和认知多次交互作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不断陶冶、升华,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科学的知识和技能。
操作程序:
“情境陶冶”教学法的操作程序有五步:设置情景、感受情境、表现情境、拓展情境、转化情境。
实现条件:
教师具备多种能力、陶冶需要多种情境、教师情感与学生情感相结合。
六、示范模仿教学模式
示范模仿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模式之一,它是指教师有目的地把示范技能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使他们通过模仿有效地掌握必要的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用于动作性的技能训练。
理论基础:
费茨和波斯认为一个复杂的行为技能的获得要经历三个阶段:
a.认知阶段,即学会行为技能的要求;
b.联系阶段,通过学习使部分技能由不够精确到逐步精确,单个的下技能逐步结合成总结技能;
c.自主阶段,行为技能的程序步骤已不再需要通过思考完成。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行为技能,如读、写、算、跳及各种运动和操作技能,在学龄初期或社会化早期,通过示范模仿,使学生掌握社会的道德习惯和行为模式。
操作程序:
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迁移。
七、发现学习模式
理论基础: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发现学习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倡导的教学模式,是指让学生通过自己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探究能力的学习和教学模式,它所强调的是学生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知识。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的发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
教学目标:
这种教学模式既关注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提取、应用,也关注学生在发现过程中的思维策略以及探究能力和内在动机的发展,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应用(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且主要适用于理科的教学)
基本过程:
发现学习的基本过程是让学生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归纳来获得一般法则,并且用它来解决新的问题,大致步骤如下:问题情境、假设—检验、整合与应用。
评价:
学习者印象深刻,对组织者要求较高,但花费时间较长。发现式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所谓学生主动参与就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而每步探究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过程主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使发现式课堂教学进人理想的境界.
八、抛锚式教学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
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有用的知识。为教学提供真实的活动和真实的任务,学生沉浸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能理解为什么要学习相关的技能,并且知道什么时候应用这些技能?
(2)促进学生迁移能力发展。帮助学生发展更科学、更丰富且有索引功能的知识结构,从而使学习者能更自然地将知识应用到新情境中去。
(3)提高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注意到问题情境中一些关键性的特征,使学生感知变化,从新的视野看问题,进一步理解“锚”,从而促进学生提出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习动机。为学生提供自主解决情境化问题的机会,使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设计原则:
①学习与教学活动应围绕某一“锚”来设计,所谓“锚”应该是某种类型的个案研究或问题情境。
②课程的设计应允许学习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
操作程序: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评价:
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学习过程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和爱好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的外界刺激作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在本模式中,教师的角色从信息提供者转变为“教练”和学生的“学习伙伴”,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本模式对问题情境、讨论环境、会话环境、信息资源、认知工具的软硬件要求较高,随着校园网的普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深入人心,“抛锚式”教学模式将被越来越多地采用。
非指导性课堂讨论进行往往会出现“被抛锚式教学”,因为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的环境和经验是非常熟悉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网络教学设计
网络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法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
【视角】学校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
以教学活动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环境设计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概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