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繁简体之间的鸿沟是我们夸大的吗?



我想应该没有人比诗人和作家对文字这件事更为敏感了,特别是在工作上要同时处理简体和繁体字的作家,大概会更有感触,所以这期我们也请来知名作家廖伟棠一起分享他对简繁体间的差异的看法


实际上,简繁体之间的那些不同,有太多有趣之处。笔画字形的差别背后,更有思维方式的不同,绝对不只是简单用word全文进行「简繁转换」就能整齐划一予以消弭的。所以,大概这可以作为我们理解简繁体之不同的一个起点。


选凝

于台北



  ◆  ◆  ◆ 

在写作的层面上,廖伟棠是我一直非常尊敬的前辈。而我其实也读过很多他写的诗,所以对他于文字的精准把握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因而这次想聊这个话题时,首先就想到一定要请他分享一下看法——他本人成长在简体字区的广州,九七之后移民繁体字区的香港,因而属于那种能完全习惯在简繁体之间自由切换的创作者。


我们和他进行了一个小小对谈,放送给大家,作为今天互动的开始。


别处:你更习惯使用(和阅读)简体还是繁体?觉得简繁体之间的差异有带给过你任何困扰吗?


廖:我都习惯,常常在两者之间转换,视乎我此刻在为大陆还是港台媒体写稿。唯一的困扰是,我不喜欢读古籍的时候读到简体版本,很别扭。


别处:觉得简繁体差异所衍生的最有趣或者最不便之处是什么?


廖:最有趣的是同一个文学作品用繁体或简体读的时候会有不同感觉,比如说西西的《我城》我就读过两个版本。还有是写作时,简体字输入法是拼音的,香港繁体输入法是仓颉的,也就是一个通过声音思维,一个通过结构思维,我觉得这决定了新一代作者的写作心理定势。最不便的是,电脑的繁简体转换功能特别白痴、自作聪明,如果不校对的话一定会闹笑话。


别处:有一种说法是繁体比简体更「高逼格」,你会认同吗?


廖:「高逼格」这个说法本身就很简体字。当然我是不认同的。



而确实关于简繁体的争论,「高逼格」是总在被人拿来争执不休的,譬如说当你在惯常使用简体字的大陆,坚持用拼音输入法输入繁体时,有时就会被人酸,觉得你是在「装X」,但实际上你可能根本只是认同繁体字形的美感和那种文字表达上的「完整感」,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简体的「爱」和繁体的「愛」之间的差别:没有中间的「心」……没有心哪能称得上爱呢。


而廖伟棠所讲到的「电脑的繁简体转换功能特别白痴」我自己就深有体会。繁体里的「鐘」(闹钟的钟)和「鍾」(姓氏)在简体中都是「钟」,而我就曾经因为直接用电脑转换,导致写给一位教授的电邮抬头居然是「鐘老師」……事后羞愧得简直想掐死自己。


比较自惭形秽的是,我虽然自从大学毕业后就一直住在繁体字使用区,且人生中迄今为止做得最久的工作还是一份「繁体字报纸」的编辑(编辑要看版一个字一个字纠错),却一直没有学会「仓颉」输入法,所以大多时候都在用拼音的繁体输入法,而用拼音就必须格外小心避免类似「鐘」和「鍾」的错误。


实际上,反而可能恰恰因为做「别处」的编辑,才让我最近这一年来真正做到在简繁体之间「自如切换」,因为长时间住在繁体字区,可能也习惯了刻意不去用简体——工作上用不到简体字、平时看书都是繁体版、写内陆的专栏也都是先写繁体版然后「整体转换」;反而是在「别处」,我开始真正长时间地回到「用简体字写稿和编辑」。



繁体字跟简体字使用者之间的隔阂,其实远比我们想象中更深,比如你拿「厂」这个字给台湾人看,他们一定完全不认识,因为他们认知中,工厂的「厂」是「廠」。这个梗还专门有个笑话在台湾版的天涯论坛广为流传。据说,有湾湾的小伙伴在大陆被问:你们的「廠廠」是什么意思?搞了半天才明白对方是在说「厂厂」——台湾人聊天中常出现的两个字,而它其实是台湾注音符号中「呵呵」的打法,根本就不是两个「字」


所以,我们这次关于简繁体的讨论,也邀请到了坐标两岸三地的读者和我们一起来进行分享。


· 你更习惯用简体还是繁体? ·

更习惯阅读简体


@三万六千场_

坐标:广州/纽约


我在大陆长大,所以不管怎样都还是更习惯阅读简体吧。但是小的时候妈妈就会带我去认一些繁体字,所以去到香港、台湾旅游、读当地的报纸时也没有大的问题。倒是初中有段时间,班里不知道怎么流行起写繁体字,大家发QQ动态、微博啊都用繁体,那个时候好像大家都觉得繁体字会更高级、更接近「汉字本义」,于是我心里就多多少少被植入了「简体字是低一等级的阉割体」的概念,这种「低人一等」的感觉让我一直挺困扰的。


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有趣的可能并不是简繁体一定要分个高下的问题,而是背后这些争论人的心理,认为繁体字「高逼格」的是不是就默认了「越复杂的东西越高级」呢?人们支持科技是因为各种发明方便、简化了人们的生活,给我们省去了很多麻烦,从笔画数来讲简体字是异曲同工。有趣的是反对简体字的人一方面支持各种发明、改革来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而另一方面在汉字上却注重「繁」的意义。不知是不是仪式感使然。



使用和阅读要分开来谈

@走来走去的F小姐

坐标:广州/香港


使用和阅读要分开来谈。如果是书写的话,因为生长在大陆,所以更习惯的仍然是从小学习的简体字。但要说阅读的话,繁简都可以。由于在珠三角的缘故,小时候能看到不少港台电视频道。印象最深刻的是香港明珠台的纪录片以及华娱和星空卫视的动画片。因为字幕是繁体字,大概也从那个时候开始逐渐培养出了阅读能力。


我注意到有些简体字使用者有种莫名的「优越感」,类似于那种「我们本来使用简体字的人读繁体字无压力,但是你们用繁体字的人根本看不懂简体字」的沾沾自喜。我个人是完全不认同的。母语简体者阅读繁体时所谓的「无压力」一般是「根据上下文的迅速推理」而已,但如果要单字抽出来?「憑」「獲」「興」……可能能认得的就不多了。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怎么经历过繁简差异带来的困扰,拜科技所赐,不需要真正「会写」也能用拼音输入法来完成繁体字主导的网络交流。这是件好事也是件坏事。


· 你怎么看待简繁体的差异? ·

问题大多是简化过程中的「合并」所造成

@丁丁

坐标:台北


繁体基本上是从历史沿续下来的字形和写法,当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也还有些微的不同,但总的来说,遵循六书的造字法则,保留了最多最初的字义来源。


简化字和繁体字的差别对我来説,是某个时段的习惯问题。应该从小就没有繁体字的阅读问题,而书写就需要一点时间来练习。当完全孰悉了两者之后,互相的切换,有时候会有障碍,需要一点点时间。繁体字写久了,会自然写出繁体字,往往是下笔之后发现写错了。对阅读来说,恐怕不是选择简繁这麽表面,背后连带的用词习惯,意识形态,好像很难说更习惯于哪一个。



简繁之间的差异勉强可以称为有趣的地方,可能是有兴趣去「研究」简化的过程,从中了解到很多关于汉字的起源。同样,简繁之间的差异,尤其是从小学习使用简化字的人来説,在使用繁体字时会有准确度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简化过程中的「合并」造成的,而从简化字重新还原成原本的繁体字,就需要重新学习。


这一状况的最直观例子就是早年间各类拼音输入法的简繁转换,出现了「皇後」、「幹淨」、「範曉萱」等这类错误(应为「皇后」、「乾淨」、「范曉萱」),而另外一种错误,则更难区分,如「確」&「批」、「統」&「聯」等。


繁体字更看重仪式感?

@ 三万六千场_

坐标:广州/纽约


文化差异的话或许是从简繁体里看一个文化注重效率还是形式?繁体字更像是前面提到的仪式感。中国历史上就是特别注重形式的国家,儒家文化里强调的「以礼治国」,孔子谈到社会「崩坏」的原因时他也是认为「礼乐」、各种规章制度道德伦理是问题根本,而不是外交、经济、用人等等其他方面。


简体字的出现更注重效率吧,语言就是语言,就是用来交流使用的,所以不搞那么多繁文缛节,怎么方便怎么高效就怎么来……


书法艺术是建立在繁体字系统之上的

@走来走去的F小姐

坐标:广州/香港


在「字」这件事上我是活生生的「颜控」,所以之前入过一套中国楷书大字典,没事翻翻,看看笔画结构什么的,还挺赏心悦目。书法艺术是建立在繁体字系统之上的,所以在这个乱翻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一些简体字所没有的语言的美感。



楷书大字典使用的是部首索引。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某天想找「东」(東)的写法,但是不太确定它的部首是什么,查「一」部找不到,查「束」部也找不到,最后心想该不会是「木」部吧?一查,真是啊!百思不得其解之时,搜到南宋郑樵在《通志》里的句子:日在木中曰東。顿时了然。


这种朝阳升起的美感,用简体字就没办法理解了。


· 我心目中的「简」与「繁」 ·

繁体字构建了我的「文化中国」想象

@老郑

坐标:成都


我出生成长在西南边陲,在最近几年之前,广茂的西南腹地还是一个与内陆交流不多的独立王国。在小时候闭塞的信息文化环境里,我的「文化中国」认同只有靠读书来构建。从高中开始我慢慢能有渠道接触到一些盗版台版书籍,那些来路不正的精神食粮,对我的滋养一直持续到今天。最早读的那几本龙应台,更是很长时间内对我有着重要的影响。


语言的背后都有政治角力的影子,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无论是胡化的「普通话」的推行,大陆简体字的改革还是台湾保留正体字,这些都不可能是单纯的语言学决策。但华人世界无论党派政治纷争,我们这十几亿人的最大公约数,应该是对杜维明所说的「文化中国」的共同想象。这个想象的载体,当然不可能是简体字了。有年轻的台湾朋友说简体字当为「残体字」,话虽刺耳,但不无道理



说到繁简变革,我不否认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价值,但我坚决反对语言的价值仅仅是工具,这一点很容易推谬。既然是这样,那我心目中最理想的语言改革方案应该是像日本那样三套书写系统并进,文化的归文化,工具的归工具。农民伯伯讨论生猪出栏数用一套系统,金融民工谈债券收益率均线图用另一种系统,大家坐下来喝茶论道谈论老庄孔孟,总得写正体字,说雅言正韵吧?


如果说如今这半道而废的简体字改革为消灭文盲做出了贡献,那为何不一改到底用最简单的罗马化注音文字呢?把正体字砍成「残体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影响力美感和意韵的,不如分开建立单独的语言体系。


大陆人也可以做到写简识繁

@九韶

坐标:马德里


我是本科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现海外汉语教师新兵。


讨论简繁体之争必须从简体来源说起:1958年为推广汉字,国家做了两件事:一是借鉴国际汉语音标制成了我们的汉语拼音,二是简化汉字。注意哦,拼音不是为了教外国人而设计的,是为了中国人设计的!再注意哦,简化汉字是为了扫清广大文盲而进行的,而且进行过两次,不过第二次过于简单,很快就废除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即便是大陆大学的文学院教授们也经常叹惋:繁体字中原本有文化意义的偏旁或部首被一些无文化意义的基本笔画取代,而且通常几个近似的繁体字简化为一个简体字从而造成一字多义——简化汉字是最大的改革失误之一。


但是汉字改革从无静止:从篆书过渡到隶书是为了写的更简单更快捷(也因为客观上改革了书写工具,从鼎到竹简),从繁体到简体也是为了写的更简单更快捷。从这一点来说简化了也没什么不对,再改回繁体反而会有更多学生抱怨麻烦、写得慢之类。


▲  摄:JebbiePix / Flickr


实际生活中只要不是文盲,大陆人可以做到写简识繁,港台人可以做到写繁识简,并没有造成重大的文化隔阂或者断裂,就这一现状来说也是比较 OK 的。


PS.大家也不要从揪着几个象形字不放,六种造字法中目前形声字才是成字最多的。实际教学中我们会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决定教繁体字还是简体字。


繁体字是一条非常精致的船

@夏尔

坐标:上海


高中以前对繁体字的记忆真的很少很少。最深的印象只怕也是查字典时一眼掠过的要查的字的旁边那个更复杂的形态。但是就是这么一点印象也是根深蒂固的,或许很少用到甚至很少见到,可是繁体字的存在感是很底层的那种,在根上,以至于漫长的学习生涯中,一旦见到比较复杂陌生的汉字,都会下意识怀疑一秒:这不会是某个繁体字吧


真正有些了解是在高中,在老师天南海北随便侃的语文课上。老师很爱解字,有时是同学的名字,有时是课文的主旨,更多的时候是古文中某个意义独特的字。老师会把字拆开,一部分一部分的讲,哪个是手,哪个是兵刃,哪个在托着,哪个在盖着,于是熟识的字一点一点变了形态,从简体变到繁体,再变到铭文甲骨文,甚至最后成了一幅画。这个变形的过程就是一个回溯的过程,而繁体字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所以我觉得繁体字很浪漫,像是一条非常精致的船,有种关于时间的漂浮感


后来去过不少地方游玩,见过不少新的旧的牌匾碑铭,一方面见到了繁体字更广阔的存在,另一方面,却也模糊了繁体字的概念,比起阅读,更多的是了解和欣赏,自然而然的束之高阁,把一个字留在一片字里,留在上下文中。我猜这也是一道关卡。


兜兜转转,我好像还只是繁体字这艘大船上的探险者和游览者,它漂到哪儿,我也就只能跟到哪儿。



▲  Judai Daoyuan / Flickr


繁体字演化和存在了这么多年,拿「年轻」的简体字和它比并不公平,也没有意义。只是单纯的有点为繁体字抱不平。


繁简本就是具有相对意义的形容词。


义务教育规定我们要学习简体字,可没有规定老师不能教授繁体字,换句话说,在学习和教授的这个过程中,文字不应该只是一个工具,而更应该是一个具有充足历史和文化内涵的的被学习的对象。这个过程应该是自然而然的,就如同繁体字那不可磨灭的存在感。我也不是说要把繁体字和简体字完全平行着教,这怕是不现实,只是想,这方面的启发如果早一点,是不是根就扎得深一点?关乎文化和传承的一些路是否有可能会走的更通顺一点?


以我现在的标准,就事论事的说:写不出一篇繁体字的老师真的不太好说自己能教语文……如果学习简体字是为了获得一种选择的权利的话,真的不希望繁体字一直躲在什么东西的背后,而是堂堂正正地成为一项值得骄傲的普通选项。


· 据说繁体字更「高逼格」? ·

如果「逼格」是指与古文化的连结,

那我认同

@三万六千场_

坐标:广州/纽约


如果「逼格」是指与古文化的连结的话,那我是认同的,我的书法老师在讲《说文解字》时提到繁体字确实具有更多象形文字的意义,也因此跟历史、跟一个字的发展等等都更贴近,相比之下简体字作为语言的工具性更强,它更像一个媒介,而繁体字本身的渊源和艺术性使汉字不仅仅是「媒介」,而是可以作为一个主体来研究的,比如书法的产生就是例子。



其实这个意思跟西方绘画也差不多,在陈丹青的《局部》里他提到,印象派发展起来是因为画家不把绘画当成记录生活的媒介,而是切切实实开始玩笔触、玩颜料,把绘画当成主体来对待。


当然,要是以「高逼格」来标榜其他方面、甚至是来抬高自己攻击别人的行为我就不认同了。


多关注每个字的前世今生,

可能更有意义

@丁丁

坐标:台北


汉字的字形好像一直脱不开意识形态,历史上一直有各种各样的正体,同时也一直发展出各类俗字、假借,或是写错的。正因此,才有现在的「繁体字」、「正体字」之争,也可能才有人觉得什么「高逼格」的。


而像「乡无郎,爱无心」这类段子,也都是一知半解的讹传。不管是觉得繁体正统有文化,还是反过来用「逼格」来酸言酸语内含讽刺,都挺无聊的。事实上,即便是繁体字,在电脑手机书本上的字形,还是跟用的字体和习惯有关。就比如乡无郎,其实正字本就没有「郎」,中间是个「皂」字。而「為什麼」和「爲什麼」有两个不同的「为」,其实对错并没那麽重要了,习惯而已。「识繁用简」还是「识简书繁」都没关系,想写什么字就写什么字,跳脱简繁本身的字形,而去多关注每个字的前世今生,可能更有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家应知(24):不可不知的29个一对多繁简字
《书法问集》416、书法一定要繁体字吗?
中文转繁体怎么弄
简体字与繁简转换
论简体字与繁体字之间的关系
简体字、繁体字之争的十个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