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浙商的财富密码 创业前相当寒酸靠白手起家
尽管民间有“英雄莫问出处”的习惯用语,但人们对近年来活跃市场经济舞台的浙江民企老板仍然充满诸多好奇。浙江个私经济大会评选出浙江非公企业100强,首次把浙商们的出身、年龄以及文凭等资料公诸于众。

  鲁冠球——打铁匠;徐文荣——农民;南存辉——修鞋匠;胡成中——裁缝;楼忠福——建筑工人;李如成——农民;郑坚江——汽车修理工;汪力成——丝厂临时工……

  这些处于浙江创富英豪“金字塔”塔尖的人物简历,可以发现他们创业之前的身份显得相当“寒酸”。

  不独这些为世人所熟知的富商,就是那些麾下企业年销售额在10亿元左右的老板们,其出身同样极其平凡。浙江001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老板项青松,出身是个“农机工”;星星集团有限公司老板叶仙玉,出身农民;奥康集团有限公司老板王振滔和荣盛化纤集团有限公司老板李水容,出身皆为“木匠”……记者粗略数了数,约有90%左右的浙江民企精英,出身均很寒微。除了后来的培训深造外,创业初期的文凭也并不高,大多是初高中文化。

  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坦言,浙江老板大都出身寒微,补皮鞋、弹棉花、挑货郎担就是创业的起点。但他认为,“浙江现象”集中到一点就是把人民群众看成是经济发展的主体,爱惜民力,善小而为。毕竟,发展经济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动群众是发展经济的第一要务。

  此间专家还尝试解读过浙商的财富“密码”:没有靠山,没有资金支持,全靠自己白手起家;一些农民或者工人具备的品质也有所体现,比如节俭、勤劳、精于算计等等。从宏观面上分析,浙商大多发达于20世纪90年代,刚刚赶上国有企业逐渐转制,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转轨期隐含着巨大的机遇,抓住机遇的人,就成了今天的英豪;勇敢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也屡屡被研究者提到。以鲁冠球为例,他的身份演进过程是这样的:农民——打铁匠——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负责人(从1969年到1979年)——承包了当时已更名为万向节厂的萧山公社宁围农机修配厂(1980年至1989年)——鲁冠球以1500万元向宁围镇政府买断万向节厂股权(1988年)——创建万向集团公司(1990年)。鲁冠球这样的农民成为一个大型企业集团的老板,花了20多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尽管身份不断变化,但有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却贯穿至今——掌握稀缺资源的能力。虽然在不同的时期,稀缺资源的内涵各有不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优秀企业家对接班人的中肯告诫
他带着六个农民,几把榔头,竟打造出千亿跨国集团,身价550亿
一个小小的铁匠铺,如何演变成跨国集团?
福布斯曝中国汽车圈十大富豪,李书福只排第五?
浙江五大富豪,又一马姓富豪诞生,而他财富达640亿,25岁赚百万
农民最满意农机出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