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对电影的影响

   作为胡塞尔最著名的弟子和存在主义的一代宗师,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与现象学是难以割断的。胡塞尔曾不无自豪地说过:“现象学就是海德格尔和我。”而海德格尔也在《存在与时间》的导言中诚恳地说:“要是没有胡塞尔在其《逻辑研究》中首先提出现象学而打下基础,下面的研究本是无法进行的。”但两人后因哲学上的分歧而关系疏远,以至于最终不欢而散,分道扬镳。

  海德格尔曾在弗莱堡大学学习神学和哲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先后在马堡大学和弗莱堡大学任教。他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从战场回来后,正式成为胡塞尔的助教。1933年至1934年间又曾与纳粹政府合作,被任命为弗莱堡大学校长,这也成了他学术、教学生涯中一个不可回避的污点。纳粹政府垮台后,他也失去教学资格,直至1951年解禁后才重获教授职称。其一生主要代表作有《存在与时间》、《论真理的本质》、《论人道主义》、《形而上学导论》、《林中路》、《尼采》等。美国学者阿尔伯特·霍夫斯塔结集为其出版的《诗·语言·思》又集中地涉及到他一系列的存在主义美学命题。

  在海德格尔看来,文学艺术是存在的“显现”,而存在是一种“在场”,作家在作品中的个性显现,也只是存在显现自身的一种手段。对“存在”的研究,自古希腊时代就已开始,后来笛卡尔的“我思”、康德的“自在之物”、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都关涉到“存在”问题。但海德格尔认为传统本体论在讨论“存在”时,“存在”已被当成一种现存地存在的东西,从而忽略了“存在”何以会存在。例如,这个世界存在着,“我”存在着,但世界为何存在着,“我”为何存在着?本可以没有这个世界,可以根本没有“我”。于是,一连串的哲学拷问便扑面而来。海德格尔认为,传统本体论所说的存在实际上是存在者,而不是存在。反之,存在主义则首先要追问的是“存在”,而不是“存在者”,然而,要领悟什么是存在,又只有通过特殊的存在者——此在亦即人才能实现,因为“存在”本身是抽象的,只有经由人才能去解释和展现。而且,“对存在的领悟本身就是此在的存在规定”。但是,既然人是一个尚待规定的存在者,那么往往需“就存在者存在着这回事寻求存在者的根据”。依海德格尔之见,“此在”的最基本的存在状态是“在世”。他认为人生出来后,一在世就处于“被抛状态”,所以,人总要独立面对人生、困境和挑战,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而人生在世的基本状态就是“烦”、“畏”和“死”。大千世界是纷攘繁复的,美丑混杂,善恶难分。所以存在论应包含道德论在内。当人的精神失落时,“此在在良知中呼唤自己本身”。一旦完全迷失,或被外界所异化,那么“他是无家可归的此在,是原始的不在家的被抛在世的存在”。 

  电影受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首先表现为追问“存在”和“自我”,同时也注重使电影语言诗意般地敞开“此在”的人,揭示人的内世界和他(她)所处的外部世界的真实性。在电影史上,法国的新浪潮、“左岸派”以及在现代欧洲电影中都不难寻见这样的叙事、展开和显示。如法国著名导演阿伦·雷奈的影片《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和《广岛之恋》,就都带有明显的存在主义印痕。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一开始,摄影机面对的是一座空空荡荡的显得有点阴森的豪华旅馆,在穿过迷宫一样的长廊的同时,传来了飘忽不定的画外音,给人的印象是世界原本似乎并不存在。用海德格尔的意思来分析,也就是“存在”是抽象的,是“无”,有了存在者才开始是“有”。影片中,当A突然碰到找她的X,而X又不断提醒她说,他们曾相识相爱,并且是相约在今年于此地重逢时,A起初感到惊讶,拒绝承认,但在X不断纠缠的“启发”下,她开始怀疑自己的记忆力,由真假难辨,到最终离弃了自己的丈夫M,跟着这位陌生的X男人私奔。这当中所反映出来的疑点,恰恰正是存在主义最关心的基本难题。雷奈和在片中有意忽略了某些本可使人物关系明确化的组合断,以致使观众搞不清那个陌生的男人,是一个精神病患者,还是一个勾引妇女的花花公子,抑或是认错了人?他是被编导所遮蔽着的,而A从惊诧到怀疑,再到与陌生的X私奔的过程,又恰恰是一个不断的追问:我是谁?我为什么来这里?我究竟爱谁?我要的是什么?这样一个自我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而反映了人的复杂性,人的焦虑、烦和畏。此时,A也突出地处于一种茫然若失的被抛状态,她也始终是被遮蔽的。但这是一种自我遮蔽,她的怀疑预示着她想冲破这种遮蔽状态,最后的出走,仿佛是一种自我的敞开和解放,但自我是否真的敞开了仍是不清楚、不确定的。因为在存在者的背后有着无处不在、而又可遇而不可求的存在。这部片子被许多人认为是“迄今以来最难以理解的一部影片”,这恰恰反映了包括影视界人士在内的许多人对存在主义哲学的不熟悉。

  影片《广岛之恋》中,法国女演员虽与日本建筑师在恋爱,但她的心似乎始终在牵挂着过去,她无法抹去过去的阴影。现实的情景和恋爱对象似乎只是一个过去式的替代物。编导通过意识流手法来透视女主人公的灵魂,让她说出心中的秘密,最终让观众也随之一起思考:她究竟爱的是谁?抑或两个都爱?那么现实生活中每个可能碰到这种两次恋爱的人们呢?影片中女主角并不隐瞒她的过去,她似乎一直是敞开的,从赤裸的身体到与现在的男友的坦城交谈、不仅肉体是赤裸的,这灵魂也是赤裸的,这种毫无保留、无所顾忌的讲述看来是痛苦的,但敞开本身又是一种幸福,它是对自己现在的爱人的亮相,也使讲活本身充满了诗情画意;她似乎是面对一个自我在回忆当年的一切,这种以“闪切”的手法来表现人内心的诗意地敞开,不仅反映了人在“在世”中的进退两难、人的情感的细腻和丰富性,而且也使这部电影获得了真正存在主义意义上的深刻性和独创性,从而更透彻地揭示了战争与原子弹对入的尊严与生命的摧残。

  也许,海德格尔从来也不曾想过要以自己的思想去改变电影思维的传统模式,但是,由于存在主义哲学自身的吸引力,他的思想间接地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来显示它的形而上意义,电影当然也不例外。虽说海德格尔及其后继者萨特等人早已不在尘世,但存在主义思想在西方至今仍有广泛的影响,甚至也已渗透至后现代文化中。“存在问题”至今仍是哲学家们无法回避的一个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尖锐的社会的和人的话题。在电影中,20世纪60年代的新好莱坞的《毕业生》,20世纪70年代的《巴黎最后的探戈》、80年代英国的《法国中尉的女人》、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的《沉默的羔羊》等影片中,都有着明显的关于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即便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被视作后现代的日本电影《失乐园》中,也都充满了种种存在主义式的命题。就如海德格尔所一再强调的,真理就是“发生”,就是行为,就是对遮蔽的否定,艺术就是借助于一种人性的光辉,通过表现生命的奉献和创造,去点燃真理的圣火,烛照整个人类的世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界名人34 存在主义之父海德格尔
纳粹劫难下的两位哲学家:胡塞尔与海德格尔
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他出生,他工作,他死了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从师徒关系到不欢而散
倪梁康:在现象学—本体论与生态学—伦理学之间——约纳斯与胡塞尔、海德格尔的思想联系|独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