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柳莉:深度解读文本,真正传道解惑 《愚公移山》

深度解读文本,真正传道解惑

——简评12班—E组吕惠玲老师《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柳莉

我觉得吕老师《愚公移山》应该是课堂实录,不是教学设计,整个过程是以师生间的对话展开的,不是说这样不好,我倒是觉得比预设性强的教学设计更鲜活也更为生动。看得出来,吕老师有特别强的驾于课堂的能力,用亲切而流畅的语言一步步引导学生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简洁而流畅,从内容理解到寓意的挖掘,一气呵成,尽管问题设置比较琐碎,但是也没有旁逸斜出,一切似乎都在老师的掌控之中。课是上完了,老师所教的有关寓言故事的寓意,也就是说愚公的精神,学生真得理解吗?没有疑惑吗?我觉得应该好好反思一番。

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下,不少教师执教经典篇目《愚公移山》时,都会遇到如下的尴尬:一方面学生表示认同愚公面对困难坚韧顽强的战斗精神,另一方面却认为愚公的思想不够开化,移山并不是生存的唯一选择,还可以选择搬家,为什么固执一念非得要移山?如果教师不能引导学生探究解决认识上的疑惑,这种疑惑又会反过来动摇学生对愚公精神的认可心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就很难达成。首先这是一则文言寓言故事,从文本独特性的角度看,把《愚公移山》当做寓言来教,寓言的目的不在故事而在寓意,故事只是花架,寓意才是花。将理解故事的寓意作为教学的重点就在情理之中。正如孙绍振教授所言:“故事的主旨并不在于移山的实践,而在于移山这样的顽强意志”。就不能将《愚公移山》当做记叙文来教,引领学生对故事的枝枝节节甚至主题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思考和质疑。设置一些‘是不是蛮干’、‘决策是否正确’、‘为什么不考虑搬家’、‘要不要科学办事’之类‘化虚为实’的问题引发课堂讨论,结果偏移了教学与教育的线条,无谓地花费了课堂教学时间。缺乏依据特定文章体式选择教学内容的意识。老师在设计中回避了这个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绕过去,在教学中,还是要给学生话语权,但前提条件是我们老师要深入研读文本,将问题先想明白。如果我们只从寓言特征的角度,恐怕很难说服学生,这样的道理,为什么非要要用这样一个“愚”老头的故事在表现呢?为什么如此不切实际的想法,竟然得到了全家人的积极响应呢?“智”叟也只是嘲笑愚公“蚍蜉撼树,不自量力”。并没有给出“搬家”的良策呀?我觉得这正是安土重迁的民族文化心理反映,正是如此,作者自觉地选择了具有典型民族心理特征的移山事件来表现人类生存的自我力量。正如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里所说的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如果能够这样解释,学生一步步即可认识到《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表现的是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与价值选择,从而体会到我们民族鲜明的个性情感。使他们更深广地理解愚公移山的行为,使他们真正全面接受愚公移山这一最为可贵的民族精神。从而实现实现语文教育语言、思维、情感三维目标的统一。

如果吕老师的教学设计能够考虑到这一点,适时点拨,我想,教学效果会更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听课回响
​教材与教学|《揠苗助长》文本与教学的断想
精彩在于“生成”
教学策略的使用——《愚公移山》教例
班主任工作案例系列60 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守株待兔》文本教学解读和学习活动设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