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常欲何问?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

 

    黄帝问道:我听《刺法》上说治疗有余的实证,用泻法;治疗不足的虚证,用补法。那么什么是有余的实证,什么是不足的虚证呢?

    岐伯回答说:有余的实证共有五种,不足的虚证也有五种,您想问哪种?

    黄帝说:我希望您能全部讲解一下。

    岐伯说:神的病症中有有余,有不足;气的病症中有有余,有不足;血的病症中有有余,有不足;形的病症中有有余,有不足;志的病症中有有余,有不足。这十种病症,气血的虚实盛衰情况各不相同。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黄帝说: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能够发生各种疾病,但各种疾病的发生,又有虚实的不同。现在您说有余的实证有五种,不足的虚证也有五种,它们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岐伯说:都是由于五脏发生的。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由五脏所藏的神、气、血、肉、志组成了人的形体。但是必须保持志意通达,内与骨髓联系,才能使身形和五脏之间相互作用。五脏相互联系的通道都是经脉,通过经脉来运行血气。人如果血气不和,各种疾病就会由此发生变化,所以有病时,诊断、治疗都要以经脉为依据。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

    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黄帝说:神有余和不足的病症分别有什么表现?

    岐伯说:神有余的疾病,会嬉笑不止;神不足的疾病,会心有悲伤。如果病气还没有和气血相互并聚,五脏尚属安定。这时邪气只是停留在形体肤表,恶寒只是起于肌表毫毛,还未侵入经络,属于神的微邪所伤,因此叫神之微。

    黄帝问道:如何进行补泻治疗?

    岐伯回答说:神有余的病症,应该针刺病人的细小脉络放血,但不要针刺太深,不要刺中大经,这样神气自然能平复。神不足的虚证,经络之气一定虚弱,应该先用手按摩病人的虚络,使气血充实,再用针刺,疏利气血,但不要放血,也不要使经气外泄,疏通经脉,这样神气就能平复。

    黄帝问道:如何刺微邪?

    岐伯回答说:按摩的时间长些,针刺不要过深,导引病人的气移行到不足的地方,就能平复神气了。


帝曰:善。气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黄帝说:说得好。气的有余和不足会出现什么症状?

    岐伯说:气有余时,会出现喘咳气上逆的症状;气不足时,会出现呼吸通畅,但气息短少的症状。如果病邪还没有和气血相互并聚,五脏尚属安定。这时皮肤只是微病,其势尚轻,因此叫白气微泄。

    黄帝说:如何进行补泻治疗?

    岐伯说:属于气有余的实证,应该泻其经隧,但不能损伤经脉,不要使其出血,不要使经气外泄。属于气不足的虚证,应该补其经隧,不要使经气外出。

    黄帝说:如何刺其微邪?

    岐伯说:先用手按摩,时间长一些,然后把针拿给病人看,说我要刺得深一些,但在针刺时还是浅刺,达到病处即可,这样就会使病人集中注意力而精气深伏于内,邪气散乱外泄,无所停留,邪气从腠理外泄,就会使真气顺通,恢复正常。


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帝曰: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黄帝说:说得好。血的有余和不足的病症是怎样的?

    岐伯说:血有余的症状是发怒,血不足的症状是惊恐害怕。如果邪气还未与气血相互并聚,五脏尚属安定。这时只是有孙络邪盛外溢,络内会有血液滞留的现象。

    黄帝说:如何进行补泻治疗?

    岐伯说:治疗血有余的实证时,应该泄其血液充盛的经脉,放其血。对血不足的虚证,应该审查虚弱的经脉,再进行补法治疗,针刺经脉后,要长久留针观察,待针下得气,待到脉搏盛大时立即出针,但不要放血。

    黄帝说:这种血络中血液滞留的病症,应该如何治疗?

    岐伯说:诊察有留血的血络,针刺放血,避免恶血进入其他经脉,引发其他病症。


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支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黄帝说:说得好。形有余和不足时分别会有哪些症状?

    岐伯说:形有余的疾病,会表现为腹部胀满,大小便不利;形不足的疾病,会表现为四肢无法运动。如果邪气还未与气血相互并聚,五脏尚属安定。这时肌肉中会有蠕蠕微动的感觉,因此叫微风。

    黄帝问道:如何进行补泻治疗?

    岐伯回答说:形有余的疾病,应该泻足阳明的经脉,使邪气从内向外泻出;形不足的疾病,应该补足阳明的络脉,使气血能够向内聚敛。

    黄帝问道:如何刺微风?

    岐伯回答说:应该刺病人的分肉之间,不要刺中经脉,也不要刺伤络脉,卫气得到恢复后,邪气就能消除。


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

    帝曰:刺未并奈何?

    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黄帝说:说得好!志的有余和不足会出现哪些症状?

    岐伯说:志有余的病症,会表现为腹胀飧泄;志不足的病症,会表现为手足逆冷。如果邪气还未与气血相互并聚,五脏尚属安定。这时骨节中会有物鼓动的感觉。

    黄帝问道:如何进行补泻治疗?

    岐伯回答说:志有余的病症,应该泻然谷,放其血;志不足的病症,应该补复溜穴。

    黄帝问道:当邪气还未和气血相互并聚,邪气只侵犯骨骼时,应该如何针刺?

    岐伯回答说:应当立即针刺骨节中有物鼓动的地方,但不要刺中经脉,则邪气自会消散。


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黄帝说:说得好!我已经掌握了虚实的症状,却不知道这些症状是如何发生的?

    岐伯说:虚实的发生,是因为邪气和气血相互并聚,阴阳间失去平衡,就会出现偏盛偏衰的情况,致使气逆乱于卫分,血逆乱于经脉,血和气都离开了各自应该在的地方,就形成了一虚一实的情况。如果血并聚于阴分,气并聚于阳分,就会出现惊狂等病症。如果血并聚于阳分,气并聚于阴分,就会发生热中病。如果血并聚于上部,气并聚于下部,就会出现内心烦闷、容易发怒的病症。如果血并聚于下部,气并聚于上部,就会出现精神错乱、健忘的症状。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黄帝问道:血并聚于阴分,气并聚于阳分,像这样血气各自离开其所在之处的病症,什么样是实,什么样是虚呢?

    岐伯回答说:血和气都喜欢温暖,厌恶寒冷。因为寒冷会使气血凝滞,流行不畅;温暖则可以使凝滞的气血消散运行。所以气并聚的地方就会有血少,形成血虚;血并聚的地方就会气少,形成气虚。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

    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络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黄帝说:人体的重要物质是血和气。现在您说血并聚的是虚,气并聚的也是虚,难道没有实吗?

    岐伯说:多余的就是实,不足的就是虚。所以气并聚的地方,血就少,属于气实血虚;血并聚的地方,气就少,属于血实气虚。现在血和气各自离开其所在之处,不能相济,就是虚。人身络脉和孙脉的气血均都输注于经脉,如果血气相互并聚,就形成实。如果血气相互并聚,沿着经脉向上逆行,就会发生大厥病,使人突然昏厥,像暴死一样,如果气血能及时下行,恢复正常循行状态,病人就能生;如果气血壅阻于上,不能下行,病人就会死亡。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

    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黄帝问道:实是通过什么途径来的?虚又是通过什么途径消散的?希望您能讲一讲虚和实是如何形成的。

    岐伯回答说:阴经和阳经都有输入和会合的腧穴。如果阳经的气血灌注于阴经,阴经的气血就会盛满,充盈于外,经脉气血能像这样运行,保持机体阴阳平衡,形体能得到气血的充养,九候的脉象也表现一致,就是正常的人。邪气侵袭人体时所引发的疾病,有的发生在属阴的内脏,有的发生在属阳的体表。疾病发于阳经,病在体表的,是因为受到了风雨寒暑邪气的侵犯;疾病发于阴经,病在内部的,是因为饮食不节制、起居失常、房事过度、喜怒无常造成的。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黄帝问道:风雨之邪伤人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回答说:风雨之邪伤人时,首先侵入皮肤,由皮肤内传于孙脉,孙脉被充满后内传于络脉,络脉充满后传注于大经脉。血气和邪气并聚于分肉腠理间,脉象必定坚实盛大,所以叫实证。实证的受邪部位,表面局部多坚实而充满,不能按压触碰,否则就会疼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

    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 

 

    黄帝问道:寒湿之邪伤人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回答说:寒湿邪气伤人时,人会出现皮肤不能收缩,肌肉紧实,荣血凝滞,卫气散去的情况,所以叫虚证。病虚的人常有恐惧的感觉,气不够用,如经常按摩可使其卫气充足,卫气充足则能温煦荣血,使之通畅,这样就会感觉畅快,没有疼痛感了。

    黄帝说:说得好。阴分发生实证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人如果喜怒没有节制,就会使阴气上逆,阴气上逆就会致使下部虚弱,而阴虚的地方,阳气必然聚拢过来,所以叫实证。


帝曰:阴之生虚奈何?

    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黄帝问道:阴分发生虚证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回答说:人如果喜乐过度,就容易使气虚下陷,悲伤过度也容易使气耗散,气消耗则血行速度缓慢,脉道虚空。如果再进食寒凉的食物,寒气充盛于内,就会使血气更加凝滞,气消散更严重,所以就形成了虚证。

    黄帝说:医经上所说的阳虚就会生外寒,阴虚就会生内热,阳盛就会生外热,阴盛就会生内寒,我都已经听说过了,可是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岐伯说:人体的阳气,秉承于上焦而温煦皮肤分肉之间,现在寒气侵犯体表,使上焦不能通达,阳气不能充分外达以温煦皮肤分肉,这就使寒气偏盛于肌表,引发恶寒战栗。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黄帝问道:阴虚就生内热是怎么回事?

    岐伯回答说:疲劳过度就会伤脾,脾虚不能运化,必定会使人体之气衰败,也不能周转输入水谷精气,因此上焦不能宣散五谷之味,下脘也不能生化水谷之精,胃中的水谷之气郁积而发热,热气上熏胸中,就会引发内热。

    黄帝问道:阳盛就会生外热,这又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如果上焦不通畅,就会使皮肤紧密,腠理闭合,汗孔不通,这样就使卫气不能向外发泄散越,在体内郁结发热,所以发生外热。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

    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

    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黄帝问道:阴盛是如何产生内寒的?

    岐伯回答说:如果寒厥之气向上逆行,寒气就会郁积在胸中而不外泻,寒气不外泻,阳气就会受到损耗,阳气损耗,寒气就会偏盛,寒气性凝敛,荣血滞涩,脉行不畅,脉象必然盛大而滞涩,所以就形成了内寒。

    黄帝说:如果阴阳相互并聚,气血相互并聚,那么在疾病形成时,该如何刺治呢?

    岐伯说:这种疾病,应该针刺经脉治疗,并刺脉中荣血和脉外卫气,另外还应该依据病人形体的肥瘦高矮,以及四时气候的寒热温凉情况,决定针刺的次数和取穴部位的高下。


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

    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黄帝说:如果血气与邪气已经并聚,疾病已经形成,阴阳失去平衡,针刺治疗时应该怎样用补法和泻法呢?

    岐伯说:泻实证时,要在气盛时进针,也就是在病人吸气时进针,使针与气同时入内,针刺腧穴来为邪气打开门户。拔针时,要在病人呼气时出针,使针和气同时外出,这样不但不会损伤精气,还能使邪气外泄。针刺时,还要注意不可使针孔闭塞,要摇大针孔,使邪气外泻的通路畅通无阻,这就是大泻。出针时,先用左手轻按针孔周围,然后快速出针,这样即便邪气旺盛,也能除尽。


帝曰:补虚奈何?

    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能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黄帝问道:如何补虚?

    岐伯回答说:用手拿针,不要立即刺入,先要安定病人的神气,在病人呼气时进针,即气出针入,刺入后不要摇动捻转,以确保针孔周围的肌肤与针体紧密相连,使精气不会乘空隙外泄。当针下得气时,要立即出针,但是要在病人吸气时出针,即气入针出,使针下所得的热气不能内还,出针后要立即按闭针孔,以保存精气。针刺候气时,要有耐心,一定要等到针下得气,并且气已充盛时,才能出针,这样既能保证已到来的气不散失,还能使远处没有到达的气继续到来,这就是补法。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脏,五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

    岐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

    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焠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蹻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黄帝问道:您说虚证和实证一共有十种,都发生在五脏,但是五脏只有五条经脉,而十二经脉却都能发病,现在您只说了五脏的病症。十二经脉都联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时一定会牵扯经脉,经脉发生的疾病,又都存在虚证和实证,这些虚证和实证,是如何跟五脏的虚实相结合的呢?

    岐伯回答说:五脏和六腑互为表里,而其经络和支节分别会发生虚证和实证,应该根据病变所在的位置和病情的虚实变化,进行适当的调理治疗。

    如果脉有病,就调治于血;血有病,就调治络脉;气分有病,就调治卫气;肌肉有病,就调治分肉间;筋有病,就调治于筋;骨有病,就调治于骨;筋有病时,还可以用燔针劫刺法治疗,针刺疾病所在之处和筋脉挛急之处;骨有病,还可以用焠针和药熨法治疗;没有疼痛感的疾病,可以针刺阳蹻阴蹻二脉;有疼痛感,但九候的脉象没有出现病象的,应该用缪刺法治疗;左侧疼痛,而右脉有病象的,就用巨刺法治疗。总而言之,必须仔细审察九候的脉象,依据病情用针刺治疗。只有这样,用针刺调治虚实病症的方法才算齐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内经〉针法针方记》第二讲针法
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卷五
《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62调经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六十六黄帝灵枢经
内经文本|九针体系:凡刺之道,毕于终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