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加味紫金丹

加味紫金丹

组成白信8克,白矾9克,杏仁30克,蝉蜕、陈皮各9克,马兜铃15克,甘草9克,沉香6克,银杏肉(白果)20枚。

学习和运用体会本方适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上味共研细末,用桑白皮30克煎汤,水泛制成小丸如芝麻大。食后温开水送下,用量以白信含量计算,根据不同年龄和发作期、间歇期、静止期决定具体用量:

①发作期。3~5岁,每次45毫克,日服3次;5~10岁,每次90毫克,日服3次;10~15岁,每次135毫克,日服3次;15~20岁,每次180毫克,日服3次。

②间歇期。3~5岁,每次18毫克,日服3次;5~10岁,每次45毫克,日服3次;15~20岁,每次180毫克,日服3次。

③静止期(作预防)。成人用量每次减至90毫克,随年龄比例减少剂量,服30天后停用。

病例陈某,男,34岁。1956年9月27日入院。原有气管炎史,咳嗽反复发作,延致哮喘已10余年。今因外感风寒,哮喘突发,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咳之不畅,灰白清稀呈泡沫状,咯吐不爽,喉间有哮鸣音,胸闷气急,口唇发绀,端坐呼吸,不得平卧,胸肋痞胀腹满,纳差便秘,口黏,舌苔粉白厚腻,脉浮滑而紧。此乃外寒触动内饮,痰滞郁结不化,肺气失于宣达,胃肠传化失常所致。亟拟温肺散寒,佐以理气化痰导滞为法。净麻黄5克(后下),川桂枝3克,苦杏仁10克,川厚朴6克,杜苏子9克,白芥子4.5克,莱菔子(杵)、制半夏各9克,淡干姜2.4克,五味子3克(杵),北细辛2.4克,江枳实6克,焦六曲12克,连皮生姜2片,水煎服3剂。另服加味紫金丹,每次180毫克,日服3次。连服3天,咳畅痰利,哮喘已止,胸闷得宽,脘腹胀满亦减,大便通畅,舌苔白腻,脉象滑数,再拟生麻黄4.5克,射干、苦杏仁、川厚朴、苏子各9克,陈皮4.5克,制半夏9克,淡干姜1.5克,姜汁炒竹茹4.5克,继服5剂,配服加味紫金丹,每次105毫克,日3次,连服3天,哮喘未作,咳痰亦利,胸腔痞胀续减,夜寐已安,纳可,便调,苔薄,脉细滑数,仍守上方随症加减,加味紫金丹减至每次90毫克,日3次,调治月余,诸恙悉平,体力日渐恢复,出院。

紫金丹为南宋许叔微所著《普济本事方》所载,是治疗寒哮之名方,为历代医家所喜用。原方由生白砒和淡豆豉组成,白砒(白信)为大热大毒之药,用之得当效可立见,超量误服可危及生命。内服有祛痰平喘之功,对寒哮急性发作确有著效,但必须严格掌握剂量,且久服毒性有累积作用,决不可忽视。中毒症状有呕吐,腹泻淘米水样物,尿浊(血尿或蛋白尿),头痛眩晕,昏睡,惊厥,麻痹,虚脱等。轻者可服用冷水研绿豆浆;重者可用静脉点滴二巯基丙醇以解毒。本方在紫金丹基础上,增加了降气化痰、缓急平喘的药物,且可减轻白信的毒性,因此药性较为平和,疗效亦很满意,临床应用时可根据不同的证型(寒、热、虚)加用辨证汤剂以提高疗效。本方适用于寒哮,对虚哮尤其是热哮,临床缺乏经验,不用为宜。

哮喘必止方

组成麻黄5克(后下),射干、杏仁各9克,厚朴4.5克,苏子、葶苈子各9克,陈皮4.5克,制半夏9克,茯苓10克,甘草、枳实各4.5克,胆南星、鹅管石各9克(煅杵包)。

学习和运用体会本方适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咳嗽不畅,咯痰不易,喉间有哮鸣音,胸闷喘息,夜间不得平卧,舌苔白,脉浮滑。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煎沸后约10分钟,加入麻黄,再煎5~8分钟,过滤约200毫升,加水适量煎第2次约150毫升。每日1剂分两煎,2次食后温服。

病例徐某,男,30岁。于1986年12月4日初诊。哮喘10余年,每逢秋冬季节必发,近感外寒,咳喘又作,痰白呈泡沫状,咯吐难出,喉间有哮鸣音,胸闷倚息,不得平卧,形寒身热不扬,面苍神倦,口黏,纳呆,大便艰难,舌苔白腻,脉濡细滑,服哮喘必止方加减:麻黄6克(后下),射干9克,杏仁12克,厚朴15克,苏子8克,白芥子6克,干姜、细辛各2.4克,枳实6克,胆星、半夏各9克,陈皮6克,鹅管石9克(煅杵包)。服药2剂后,咳痰较利,哮喘随平,大便先坚后汤,夜寐安枕,苔腻初化,脉濡滑,再拟上方出入,调治1周,诸恙悉平。

本方由射干麻黄汤和导痰汤加减化裁而成。适用于寒证哮喘。如口渴,心烦,舌红苔黄,去厚朴,加石膏(先煎)30克,桑白皮9克;如灰白呈泡沫状,去半夏、茯苓、甘草,加干姜、细辛各2.4克,五味子3克;如痰黄黏稠如细粉,去厚朴、葶苈子,加桑白皮9克,炒黄芩4.5克,制半夏改用竹沥9克;如咽痛鼻塞,喉痒,去厚朴、半夏、葶苈子,加前胡9克,蝉蜕、桔梗各4.5克;如咳甚,胁痛,去葶苈子、厚朴,加白芥子、橘络各4.5克;如腹胀纳差停食,去葶苈子、茯苓、甘草,加莱菔子、大腹皮各9克,焦六曲12克。应注意保暖,饮食宜淡,忌烟酒、酸辣刺激食品。

喘咳合剂

组成鱼腥草30克,麻黄、葶苈子、杏仁、前胡各10克,胆南星6克,黄芩、枳壳各10克,甘草6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本方适用于肺热喘咳。凡咳嗽喘满,胸高气逼,痰黄稠,舌苔黄腻,脉弦滑等症皆可服用。将上药按处方剂量比例,10剂到数十剂加水浸过药面约2~4厘米,煮沸半小时,滤渣取汁,将药渣再如法煎1次,去渣,将两煎药汁合并,低温浓缩成浸膏剂。按上方剂数,折合成剂量,每日1剂,分2次服。

病例陈某,男,62岁。患哮喘病12年余,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部感染,每次发作均用西药抗生素及祛痰剂而缓解,近年来同样治疗却无效,发作频繁,喘咳加重,不能缓解,1981年1月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诊见胸高咳喘,倚息不得卧,痰黄而稠,胃纳差,大便干,尿淡黄,微热,体温38℃,舌苔黄腻,舌质偏红,脉弦滑。此乃痰热壅肺,肺失宣降,即予喘咳合剂,3剂病减,续服1周,喘咳平,精神食欲增加。嗣后,喘咳病虽偶有发作,但以前方煎服3~5剂,即可平复。

本方有清热化痰、宣肺定喘之功,用于痰热壅肺,肺失宣降之喘咳实证,甚为合拍,唯所选诸药,攻邪力雄,体弱肾虚者需慎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良春临床惯用方
董漱六主任哮喘独特三验方
治支气管哮喘妙方
哮喘必止方
经方疗咳喘总论
哮喘验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