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防气于未生

防气于未生

   有一首《不气歌》,相信许多读者熟悉:“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气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气之为病太可惧,诚恐因气把命去。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生气对健康不利,所谓“怒伤肝”是也。怒是生气的同义语。人们倘能按照《不气歌》的要求去做并且真的做到,肯定能有效防止或消解生气对于身体健康的严重危害。

  但是,经验告诉我们,这支按说应像万能钥匙一样能够打开心锁的歌,并不总是管用,甚至常常失灵。到头来,歌自然还是好歌,怨只怨心锁锈得太重,或者说,气所以生而难消,实在是因为事情太过让人生气。

  总而言之《不气歌》的实际效用,远不如人们期望的那样理想。“不气”二字,知易行难。

  惟其如此,我说,与其在有气不生上使劲,不如在无气可生上努力。所谓在无气可生上努力,就是在防气于未生上多下功夫。

  人有七情六欲,怒为七情之一。就像人不会无缘无故地爱和恨一样,生气总归是有来由的。概而言之,即这样那样的矛盾使然,或曰没有矛盾就不会生气。能导致自己生气的矛盾当然是与自己有关的矛盾,其中又尤以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矛盾为甚。

  既然如此,那么要做到防气于未生,照我想来,关键之处,是对可能发生的矛盾,有着预见性,及早设法防范,一旦矛盾发生,立即采取措施,把矛盾消弭在萌芽状态。至于怎么具体地加以防范或者消弭,我不知道有什么“万应灵药”之类的公式可资利用,认为只能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制宜。换言之,那是当事人自己“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事。

  据说康德曾说过这样的话:“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出发点也是劝人不要生气。不晓得别人以为如何,我觉得这话未免偏颇,当幽默玩一把可以,拿棒槌当针(真)则不明智。上述《不气歌》中的起首两句,即“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气他来气”,同样是将自己生气的导因,一概推诸他人,其弊端与康德的话一样,不利于从实际出发做到防气于未生。因别人的错误导致自己生气的情况,诚然是有的;因自己的错误导致别人发作又反过来自己生气的情况,也并不鲜见。遇事抱实事求是的态度,勇于承认自己的不对、失误或不周,无论对避免矛盾发生还是把矛盾消弭在萌芽状态,都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也许有人会说,对某些人而言,有气不生固然很难,防气于未生怕也不易,关键得看有没有那个修养。我说,这话诚然不错。不过,就像一个人为保持身体健康,防病总是优于治病一样,在防气上多花点气力,那还是划得来的。

  最后还想再说,由于具体情况不同,生气跟生气也有不同,不可一概反对。在涉及并非仅仅与个人有关的重大原则是非时,基本上不是自己防气不防气的问题。例如,面对邪恶横逆,气从中来,拍案而起,这叫正气浩然,大义凛然,无人会说不宜。但这已超出本文所议范围,故而不予置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气歌 8
生气的境界
关于酒色财气的闲言碎语 (王保江)
不气歌
《不气歌》《消气歌》
别拿别人的错误来处罚自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