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文墨盒”说


           “金文墨盒”说

     金文墨盒,指在墨盒盖面上书写并镌刻金文的墨盒。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一种文字,又称青铜器铭文,或叫吉金文字,也叫钟鼎文。金文多为记事或表彰功德的内容。这种铭文,有的是凹下的阴文,称为“款”,是“刻”的意思;有的是凸出的阳文,称为“识”,是“记”的意思。所以,金文也可统称为“钟鼎款识”。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以书刻的内容分,金文墨盒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一、以金文来写刻词句的金文墨盒。

   这类墨盒,十分罕见。笔者见识浅陋,只见到雷啸岑书“居处恭”金文墨盒(载《民国刻铜文房珍赏》282页),墨盒以金文书刻九字“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这是樊迟问仁,孔子的回答。意谓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而书刻金文词句的铜镇尺,时有见到。大多是书刻联语的成对铜镇尺,如丁佛言书写的铜镇尺“今之孝者能显其寴(同“亲”)”,这是对尺,应还有另外一尺“古有乱臣咸从于武”(上联)。又见一对铜镇尺“写金文始吴愙斋,识古玺自陈寿老”。吴愙斋即清代学者、金石学家吴大澂(1835—1902),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年又号愙斋。陈寿老即清代金石学家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簠斋。

   二、摹写并镌刻青铜器的铭文。

   清代乾嘉时期各地大量出土商周铜器,学者们专注于搜集、研究和著录,金石学空前发展,加上碑学的兴起,一大批书家对金文开始关注、临摹与研究,开辟了金文书法的崭新天地。墨盒是文人墨客的文房爱物,金文被引入墨盒,正好满足了他们好古、附庸风雅的审美情趣。但是金文毕竟难认,曲高和寡,所以金文墨盒为数不多。常见的却是多体古文字墨盒。类墨盒上面刻有我国古代各种字体的文字,以金文(钟鼎文)为主,还有瓦当文、泉文、洗文、简文、汉镫文、汉隶等等,其文字多是长短不一的、意思毫不关联的词句

    这类金文墨盒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完整、单一的铭文。姚茫父精研文字学,书铜作品上临写古文字甚多,并重在考证。所以他书写完整的铭文较多,且正确无误。如铸子叔黑臣簠墨盒(载《莲花盦写铜》46页),完整书刻了17字铭文:“铸子叔黑(音夷)臣肇作宝簠,其万年眉寿,永宝用。”又有西周师遽方彝墨盒,完整录下67字铭文。

   又如袁励准书赠郑孝胥散氏盘铭文墨盒(载《民国刻铜文房珍赏》144页),全铭357字全部刻入12.5cm见方的墨盒面上。这种墨盒比较少见。

 

   2.节录铭文。书家节录铭文,重在展示文字书法之美,不计铭文之内容,如丁佛言节录散氏盘铭文墨盒,节录从“自桹木道左至于井邑,奉,道以东……正履夨舍散田:司土逆寅”止,共有百字之多。

    如果铭文中有文字残泐不清的字、无法辨认的字,我以为可能是书者故意脱漏不书,以保留整体文字之美观。如杨千里书陈侯鼎铭文墨盒(载《民国刻铜文房珍赏》175页),节录铭文就脱漏2字:“唯正月初吉丁亥陈侯作妫四母媵其永寿用之”19字,原铭应是“唯正月初吉丁亥,陈侯作□妫四母媵杨千里书陈侯鼎铭文墨盒鼎,其永寿用之。”该器的铸造时间为某年“正月初吉丁亥日”,铸器者为陈侯,物主为“□妫四母”,“其永寿用之”为祈语。器物主人妫姓,女姓,名四母,出自陈侯王室,妫字前无法辨认的字可能是四母的排行字。

    墨盒节录铭文时,如能够注意完整性更好。杨千里书金文墨盒(载《民国刻铜文房珍赏》176页),节录西周晚期《伯頵父鼎》铭文“白(伯)頵父乍(作)朕皇考屖白”9字,有头掐尾,内容欠完整,作什么,理应说清楚,作的“鼎”,是“朕皇考屖白(伯)、吴姬宝鼎”,可以再多书5。原铭是“白(伯)頵父乍(作)朕皇考屖白(伯)、吴姬宝鼎。其迈(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此鼎是伯頵父为其父母所作之祭器。“皇考”即“先父”,“朕皇考”即我已故父亲。最早的时候,“朕”并不是皇帝的专称,任何人都可以自称“朕”,比如屈原《离骚》中的名句:“朕皇考曰伯庸。”秦灭六国之后,秦始皇才开始规定“朕”只能用于皇帝自称。
    3. 研释铭文。节录铭文之后,并进行释文或研释。

   陆和九全文摹齐陈曼簠铭文墨盒后,书上释文并加以说明“陈曼簠旧拓本,西清古鉴已载”。

   陈师曾临写金文墨盒(载《民国刻铜文房珍赏》26页),在临写铭文后,对古“牺”字进行了考释。

    西周早期臣卿鼎,民国大书家杨潜庵书“求篆于金”墨盒(载《民国刻铜文房珍赏》169页),节录了西周早期臣卿鼎铭文“自东,才(在)新邑,臣卿易(赐)金”9字后【原来铭文是:公违眚(省)自东,才(在)新邑,臣卿易(赐)金,用乍(作)父乙宝彝】,加题“求篆于金,乃知涉笔成趣之妙”。这里的“求篆于金”,就是张大千的老师、民国一代书宗李瑞清(梅庵)所提出的“求篆于金,求分于石”的书法理念。他认为学习汉分、隶应该从汉代的碑帖(镜铭砖瓦)中探求,至于篆书应该从青铜器的铭文中去探求。

   就笔者所见,总体来说,金文墨盒的书刻较多体古文字墨盒精彩。可能是金文墨盒(特别是摹写铭文)的墨盒,大多由精研古文字的书家所书的缘故,如陈师曾、姚茫父、丁佛言、袁励准、陆和九、杨潜庵等。

   单个金文墨盒,命名尽可能具体、明确些。命名应该遵循“名从主人”的原则,根据青铜器器物名称(铭文内容)、书刻者以及有关情况来命名。例如《民国刻铜文房珍赏》一书175页“杨千里摹金文书法墨盒”、176页“杨千里书金文墨盒”,这里“摹金文书法”和“书金文”,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两墨盒难以区分,不如分别命名为“杨千里书陈侯鼎铭文墨盒”和“杨千里书伯頵父鼎铭文墨盒”。当然,要准确、具体的命名,必须辨识墨盒的铭文,要了解是什么器物的铭文,这也就是收藏与鉴藏的区别。

   金文(青铜器铭文),不仅记载了许多历史事件,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具有“书史”的性质,而且从汉字发展史的角度看,它贯穿了汉字古文字阶段的始终,比较完整地反映古文字演变的脉络系统,成为研究其他种类古文字的重要参照。铸刻在青铜器上面的金文构形之美,或活泼工整,粗放严谨,厚重瑰丽,成为无意识的辉煌,人们将它引入书法、篆刻的创作,以后又书刻在文房玩物的铜墨盒上。

   根据2003年出版的《商周金文数字化处理系统》统计,迄今已发表的青铜器铭文有13320篇,单字多达5834个。容庚《金文编》共收金文字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这为我们金文墨盒的考释研究,提供了方便。

   在收藏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藏。在收藏和鉴赏金文墨盒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获得许多知识和乐趣。欣赏精美的袁励准书赠郑孝胥散氏盘铭文墨盒后,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治地之约”,周王执政官主持监督夨(音测)、散两个诸侯交换土地的情况,程序细密而严格。又如杨千里书陈侯鼎铭文墨盒中的“媵”(音硬)字,在青铜器中常见,“媵”字何意?查考后就了解了“媵”是我国婚姻史上曾经流行的一种婚嫁制度,陪嫁要有人(新娘的妹妹和侄女)有物(以青铜器为首要)。这陈侯鼎就是“□妫四母”陪嫁时所用的“鼎”。

   见到丁佛言书“毕姃鬲”墨盒(载李兆育《刻铜文房鉴赏》55页),释读铭文后发现,“姬”误为“”,“毕姃鬲”应该是“毕姬鬲”。铭文19字是“白(伯)夏父乍(作)毕姬尊鬲,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亯(享)”,说西周晚期伯夏父为其妻毕姬作“鬲”(音隔)(一种用于烧煮加热的炊器)。当然,书者难免有时也会因疏忽而写错字的,不足为怪。

   毋庸讳言,金文墨盒为数不多,20137月出版的《民国刻铜文房珍赏》一书,共收录刻铜文房219件,金文墨盒仅9件。而且金文墨盒的文字比较难辨认释读,良莠亦难分辨。但笔者认为金文墨盒其收藏价值不可低估,不知收藏同好,以为何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收藏鉴赏】“金文墨盒”说(修订稿)
我们在阅读青铜器上铭文时,经常会看到这个字:“敢” 乍一看,金文
到底什么是金文
金文35品,你喜欢哪一款?
论篆书(2)
楚文字书法创作漫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