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南江是“汉族名称寻源之乡”

论南江是“汉族名称寻源之乡”

(刊于《文史杂志》2015年第1期) 

内容提要: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汉族,为什么得名于汉朝?当年在推翻秦末暴政的义军中,后来建立汉朝的刘邦的队伍并不是最强大的,被项羽封为“汉王”的刘邦只是当时的十八王之一,可是,仅仅三四年之后,刘邦就打败了项羽所封的所有诸侯王及项羽本人,建立了强大的西汉王朝,并让华夏族得名于汉族。这其中的原因当然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原因是:虽然当时作为汉王的刘邦的国都是南郑,他也是在南郑拜韩信为大将军的;但是,如果没有萧何在南江韩信没有韩信在南江练成的精锐军队就一定没有刘邦后来统一天下也就没有强大西汉王朝的出现和汉族这个名称。所以,南江理所当然是“汉族名称寻源之乡”。 

关键词:汉族名称寻源  萧何追韩信  牟阳城练兵  寻源之乡在南江


众所周知,在中华民族56个民族中,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有12亿人。汉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曾被称为“华夏诸夏”,得名“夏”是因为大禹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国号就是“夏”,而改称为“汉”则是与刘邦建立的王朝有关系的。中华民族说:“汉族的族称,得名于汉朝。汉朝以‘汉’为国号,是因为其开国皇帝刘邦曾被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由此可见,‘汉’的初义是国名,其范围约当今四川省及陕西省南部、湖北省西北部,以后衍为朝代名称和民族名称。”[1] 

寻求、追记家族之根,可以说是人类的共同需要。当年,美国阿历克斯曾走遍三大洲50多个图书馆及档案资料室搜集素材写出了描述美国黑人苦难史的小说《根》连续十几周名列美国非小说类十大畅销书之冠引发出了全世界的寻根热这本书也成为当代青年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一直存在家谱,族谱这类记载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这说明,中华民族对自己先祖的事迹、名称的来历,也是非常地在意。

得名于汉朝的汉族,如果要进一步追根溯源:在推翻秦末暴政的各支义军中,后来建立汉朝的刘邦的队伍并不是最强大的,所以才有“鸿门宴”去向项羽解释和委曲求全,也才会被项羽封为“汉王”——那只是当时的十八王之一;可是,仅仅三四年之后,刘邦就打败了项羽所封的所有诸侯王及项羽本人,重新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强大的西汉王朝,并让华夏族改名于汉族。这其中的原因当然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原因就发生在四川南江,所以,南江理所当然就是“汉族名称寻源之乡”。

一、汉之所以得天下是因为有韩信

说南江理所当然是“汉族名称寻源之乡”的理由是什么呢?

史记》《汉书记载公元前206年,刘邦接受项羽的封号后,建都南郑陕西汉中市附属县,占据了秦岭以南巴、蜀、汉中三郡之地。同年七月,刘邦的军师张良送刘邦到褒中辖境相当今陕西省勉县东北一带。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这样,就可以乘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刘邦依计而行,烧掉了沿途的栈道。张良此计,可谓用心良苦,它为刘邦的巩固发展和日后东进,取得了重要的保证。而张良在关中为刘邦所做的事情中,最重要的是他发现了一个人:韩信。[2] 

韩信,淮阴人。自小聪慧,喜读兵书,少年丧父,以乞讨为生。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20岁时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仅仅当了一个执戟郎。项羽灭秦后,韩信献上治理天下、稳固霸业的计策,项羽看后不以为然。张良得知道此计策,非常吃惊,于是偷偷潜入项羽营中与韩信交谈,并劝说韩信投奔刘邦,同时修书一封向刘邦推荐韩信。

韩信到了南郑,只想凭自己的本事,不想依赖别人,就没拿出张良的推荐信因此就得到了属于典客性质连敖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到: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夏侯婴以韩信所说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释放,并将韩信推荐给刘邦。当刘邦见到韩信时,觉得韩信身材瘦小,又曾有过“胯下乞儿的经历,认为他不会成大器,所以不予重用,只封为管粮食的小官“治粟都尉”。韩信每天都无所事事,在南郑的驿馆里读书下棋。后韩信多次与丞相萧何谈论,为萧何所赏识。虽然萧何多次向刘邦推荐他,但刘邦仍不以为然,依旧不予重用。

韩信思量自己难以受到刘邦的重用,遂决定不辞而别。当萧何知此事时,立即骑了一匹快马,迅速去追韩信。此时,韩信的马已经出了南郑城韩信策马跑着,到了一个地方,忽然被前面一条溪水挡住了去路。这条溪水,原名“寒溪”,自西向东注入褒水。平时寒溪水浅,行人可以涉水过河。

恰巧这天夜晚,因为寒溪上游下了一场暴雨,溪中洪水暴涨,韩信无路可走,只好在溪水前停下脚步。这时萧何骑马追赶上来跳下马鞍,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韩都尉怎么不辞而别?你不是胸怀大志,要建功立业吗?今日除了汉王,还有谁能够统一天下?都尉还是跟我一道回去吧!韩信看见萧丞相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脚上穿的鞋子也因马不停蹄,跑得太快而丢失,光着一双脚丫子,觉得萧何确有爱才之心,不好再说什么,就随萧何返回了南郑

返回南郑后,韩信将张良的荐书交给萧何,萧何大喜回禀刘邦,并把张良的荐书呈上,同时向刘邦进言“得韩信者可得天下”。刘邦刮目相看,斋戒筑坛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随即查看牟阳古城,在那里练兵囤粮,后来统帅汉军,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灭掉项羽,平定天下,刘邦称帝,建立西汉王朝。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特意提到韩信的贡献:“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韩)信之功也。”[3] 

《后汉书》“郡国五”记载说汉和帝在“永和中”(公元86--104)曾在今南江区域设置汉昌县。“汉昌”,即汉朝昌盛、发迹之地。虽然汉昌县的县治是在今巴中巴州区,但之所以设这个县,取这个名,可以肯定是因为韩信与今南江那一片区域的历史关系之故。

二、萧何追韩信之处在南江

那么,萧何追上韩信之处,究竟在哪里呢?

陈显远先生《萧何追韩信处初考》,萧何追上韩信之处传说有三处

其一是北上:今陕西省留坝县马道街(在南郑北130里,原属褒城县)北,有一条河,人们盛传是萧何追韩信处。据清嘉庆《汉中府志》载:马道河:(褒城)县北九十里,源发驿西山峡中,东流合褒水,古名寒溪。昔韩信亡汉至此,水涨不能渡,萧何故追及之。谚曰:不是寒溪一夜涨,哪得刘朝四百年。河边还有两通石碑。一为嘉庆十年(1805)马道驿丞黄绶寒溪夜涨文为:“汉酂侯(萧何)追淮阴侯(韩信),因溪夜涨,至此,故及之”;二为咸丰五年(1855)马道士庶人等重刊立文为:“汉相国萧何追韩信至此。”

西走:今陕西省宁强县(原名宁羌州,宋代的大安军三泉县)有一条西流河,在南郑西约350里,也有记载说是萧何追韩信处。据《宁羌州志》载:西流河:(宁羌)州南六十里,流入西川。一名寒溪水,又名韩溪。俗传萧何追韩信至此,伪也。

《舆地纪胜》载:韩溪:源出昆山里鏊铜山下,以相国追淮阴侯至此得名。郡西四十里有韩王庙,市中有桥曰归汉。俗专萧何追韩信至此,因名曰韩溪

为南下:今四川省南江县上两溪区玉泉饮水坝附近,有较早而多的记载,说是萧何追韩信处。原来由陕西南郑到四川南江,中经米仓道,其路险峻,三日而达于山顶。其绝高处,谓之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孤云、两角,二山名也。山下的截贤岭,就是萧何追韩信的地址。

《地名大辞典》载:孤云山:在陕西南郑县西南,接四川南江县界。……其地有石刻云:汉相国萧何追韩信至此’。”

《陕西通志》载:截贤岭:在(南郑)县西南仙台山(属孤云山)萧何追韩信处,有淮阴侯祠。”

《南郑县志》载:淮阴侯祠:《一统志》在县西南仙台山截贤岭。昔高皇(刘邦)不用韩信,遁归西楚,萧何追之,及于兹山。故岭以截贤名。

《南江县志》载:两角山:在县北五十里。……西为孤云山,一名韩山。……旧有石刻云:汉萧何追韩信到此

汉萧何追韩信到此截贤岭石刻,何时何人所立?嘉庆版的《四川通志》说:唐代集州刺史杨师谋著有《集州两角山记》,其中记载了萧何追韩信的历史事件,并说本竖石碣于截贤岭上,铭曰:何追韩信于此《舆地纪胜》难江(即南江)县北九十里,两角山下有石刻云:汉相国萧何追淮阴公韩信至此山;大唐集州(今南江)刺史杨师谋记……今(指南宋)碑在难江县学……

再据《南江县志》载:“《集州两角山记:唐集州刺史杨师谋书。今佚。

这说明唐代州刺史杨师谋在萧何追及韩信的截贤岭,刻立的石碑,在南宋以前迁移到南江县学。后来遗失了。这不仅是关于萧何在何处韩信的最早记载,而且得到了包括陕西方面的《陕西通志》《南郑县志》以及《地名大辞典》等多种文献资料的肯定。

萧何追韩信处,究竟是北上?西走?还是南下?这需要从韩信逃走的环境情况来探讨。韩信亡楚归汉,志在展才。发现自己不为重用,势难反顾,绝不可能再亡汉归楚自取其辱,必然要另谋出路,以展抱负。

韩信当时如北上,那就是走经褒斜栈道越秦岭入关中。而当时一方面是关中正是项羽所布以防御刘邦的三秦势力范围,韩信是项羽的逃将,岂不成了自投罗网吗?另一方面是为迷惑项羽以自保,刘邦已烧毁了褒斜栈道,没有路又怎么走?

韩信如西走,那就是走今陕西宁强县。而当时宁强以西,则为羌、氐等少数民族酋长的势力范围,非英雄用武之地,又怎能施展其抱负?

所以,当时对韩信比较理想的是南下”,经巴州而东向荆楚,人熟地熟,易于活动。又逐鹿场所,正好驰骋其才,且当时由南郑经米仓道南下,至孤云山折向今川东、鄂西,这正是他东归趋荆楚的通路,也正符合他的思想要求。所以韩信只能经米仓道南下巴蜀再东去。虽然这条道路十分难走,许多地方不得不涉水过河。也正是因为道路难走还要涉水过河,才让萧何追上了他。

从史料文物来考证。在宋代以前,讹萧何追韩信处,只有今宁强县寒溪。而清道光时重修的《宁羌州志》,明确斥为伪也。至留坝县马道萧何追韩信处谣传的起始,就更晚了。因南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批判大安军(今宁强)萧何追韩信处是附会谣传没有提及马道,说明它的附会谣传,在南宋还未产生而是起于明、清。再就记载马道是萧何追韩信处的史料看,只有《汉中府志》一种孤证,不足凭信。更就现在的两块石碑看,又都是清代竖立的,显系好事者欲实其说的产物。

所以,真正的萧何追韩信处,是在今四川南江县两角山下的截贤岭,因为有与西汉较近的唐集州刺史杨师谋竖的石碑及淮阴侯庙为证。

萧何追韩信处原名狐云在今在南江县城西北,距离约39千米。此后,何追韩信处被称为截贤岭,狐云山改称韩山寒溪被称为韩溪

三、韩信在南江牟阳城练成精锐军队

传说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后,为避开项羽的耳目侦查,实施明修栈道,暗渡的战略意图,韩信动用数万汉军和工匠,在今南江县米仓山、香炉山两山环抱,秀水长流,古木掩映的大坝,修建了一座长一里多,宽数十丈的木石城,供秘密兵之用。因此城处于南郑牟山之南取名为牟阳城

韩信治军非常严格,亲自规定了17条斩杀令,即犯挬军、慢军、懈军、横军、轻军、欺军、盗军、妖军、谤军、奸军、探军、背军、浪军、乱军、诈军、弊军、误军者,一律定斩不饶。由于律令明确,纪律严酷,执行逗硬,众将士无不畏服。短时间内就练成了一支非常精锐的军队,为后来刘邦平定三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牟阳城所在地是米仓道上的第二关——大坝关,就是今天所称的大坝。大坝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从巴峪关行程40里到达这里,突现四面环山的一片开阔地,计有16平方公里。因为它比附近所有的坝子都大,人们又常称它为大坝。牟阳城自古就是北上中原,南下巴蜀米仓道上的重要驿站。这里高山环抱,峰回路转,绿竹亭亭、松涛阵阵、流水涓涓、鸟鸣嘤嘤,林茂岩疆,易守难攻,成为历代商旅云集,兵家必争之地。的历史最远可上溯到武王伐纣,巴师助战,前歌后舞,共图大业的东周时期。[5] 它不仅是韩信的练兵之处,也曾经是诸葛亮厉兵秣马的屯兵之地

根据以上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当时作为汉王的刘邦的国都是南郑,他也是在南郑拜韩信为大将军的;但是,如果没有萧何在南江狐云韩信没有韩信在南江练成的精锐军队就一定没有刘邦后来统一天下也就没有强大西汉王朝的出现和汉族的得名;所以,南江理所当然是“汉族名称寻源之乡”。

 

注释:

[1] 田晓岫主编:中华民族》,673页,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

[2](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萧相国世家”、“留侯世家”,中华书局1999年版;(汉)班固:《汉书》“韩信传”、“萧何传”、“张良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 

[3]  司马光《资治通鉴》太祖高皇帝下十一年”,中华书局2007年版

[4] 陈显远:《萧何追韩信处初考》,《陕西地方志通讯》1984年第9

[5] 聂和平、杨洋:《古代巴蜀地区对外陆路交通小考》,《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萧何追韩信处初考
叫了多年的汉族和汉人,你知道它们出自哪里吗?要从四川一县说起
萧何追了多久才追到韩信?史记上有记载,只有四个字!
八卦楚汉:萧何如何追韩信
[上下五千年]萧何追韩信
韩信惨死,萧何哭着说出的一句话,后人总结成了流传至今的口头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