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外国读者眼中,中国文学不再只是异域风情

在法国,阎连科、毕飞宇是最受欢迎的作家;阎连科的《受活》的法文译名《列宁之吻》被英文版、德文版等沿用,成为其最受国际市场欢迎的作品;而全世界的读者中,也数法国人对中国的作品最有感情(一位法国妇人曾经告诉阎连科他的每一部作品她都要买两本,一本自己保留,一本放在生前最喜欢他作品的丈夫墓前)。


这一切,都离不开法国菲利普·毕基埃出版社对于中国文学作品30年如一日的努力推广。莫言、阎连科、余华、王安忆、阿来、苏童、韩少功、毕飞宇、曹文轩、迟子建、李娟等都在他们的中国文学版图上。不仅如此,它还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桥头堡,是欧美出版界了解中国文学的风向标。阎连科的《受活》、曹文轩的《青铜葵花》等在欧洲的第一个译本都是法语版。


“我第一次去法国,出版社提前两个月专门帮我预约了海明威住过的房间。他们选择翻译《受活》也超出我的想象,第一个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放弃了,第二个译了40多页也放弃,一直找到第三个,他们这样不断地找最合适的翻译,我想这点其他出版社是做不到的。”在阎连科看来,海外那些大出版社没有真正重视中国文学,而菲利普·毕基埃出版社真正把中国文学当成了一道主菜。


在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战略投资法国菲利普·毕基埃出版社发布会上,做書对菲利普·毕基埃出版社创始人菲利普·毕基埃进行了独家专访,去了解一个做了30年中国文学出版的法国人如何看待中国作品、中国作家,对于中国文学走出去有哪些建议,以及,中国与日本在文化输出方面有哪些差距。


做書:30年前你为什么投身中国文学的出版事业?


菲利普·毕基埃:其实一开始中国并不是我的主要目标,因为30年前中国有意思的作品比较少,因为那时候中国满大街还都是自行车。在我们的培育之下,法国的读者开始慢慢熟悉中国的作者。


做書:法国读者对中国哪些类型的作品更感兴趣?

 

菲利普·毕基埃:法国读者对于中国读者当然是越来越好奇的,但是他们喜欢的中国文学并不是揭露中国现实的文学,虽然毕飞宇等作家的书在他们眼里很有异域风情,但是对于法国读者来说,更受欢迎的是揭露当下的一些普世问题的书,这些书描述的虽然是中国的故事,却是与法国人的生活紧密相关的。这也是为什么阎连科的书在法国很受欢迎,是因为他的书很容易理解,他的叙述方式会让你感到惊讶,但其中所讲述的故事又是法国人能感同身受的。


再比如王安忆的书,不仅仅描述的是中国乡下的故事,不仅仅是旧上海的故事,实际上描述的是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与法国读者有关联的。迟子建写的是中国东北在大雪中发生的故事,在我们眼中很有异域风情,但是叙述方式才是真正能够打动我们的。李娟写得是新疆的故事,其实我们感兴趣的并不是发生在新疆的事情,而是她揭露的一些普世的东西,这样的作品更容易在法国受到关注。



做書:除了那些已经成名的作家,你在中国是如何发掘新生代作家的?

 

菲利普·毕基埃:关于如何找到年轻的作家,我们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遇,通过不断的交谈,通过先出版一本书再持续不断地跟进。相遇就是指要向更多的人去了解,向我们提供建议的这些人首先是要懂行的,其次是要有批判精神的,比较了解国际市场的。


做書:出版中国作家的作品对你们来说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吗?

 

菲利普·毕基埃:除了阎连科和毕飞宇少量的书以外,总体来说不是一个盈利的事情,很多书都是入不敷出的。在中国可能也是一样,欧洲文学有一些书是销量比较好的,但是其他的,比如据我所知法国文学的销量就不太好,就需要其他文学来填补。


做書:在中国的文学市场,“诺奖效应”非常显著,在法国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现象?

 

菲利普·毕基埃:独木不成林,莫言一个人的成功没有办法带动整个中国文学在法国的成长,让·马·居·勒克莱齐奥在获得诺奖之后,在法国市场并没有销量更好,所以法国跟中国市场不太一样。




做書:听说阎连科的《受活》的法语版定名为《列宁之吻》,后来很多其他的译本也借鉴了这个名字,请问在引介中国文学的过程中,你做了哪些“本地化”工作?


菲利普·毕基埃:中国文学在法国还需要形象塑造,我有一个印象就是中国文学的题目总是有点寡淡,或者说比较中性,比如迟子建的《群山之巅》,如果逐字翻译的话对于法国读者来说是一个没有意象的题目,这个是我们通常要再塑造的。另外就是封面,出版社做的事情就像是烹饪,都是读者看不到的,但是非常重要。

 

在法国销量好的作品并不是以作家来出名的,而是以小说的题目而出名的,比如王安忆的《长恨歌》,阎连科的《年月日》,最好的销量也就8000—10000册吧。日本书籍在我们那里更成功,我们出版的日本书籍更多,时间更长。


做書:为什么日本文学更受法国读者的欢迎?中国文学与之的差距在哪里?


菲利普·毕基埃:日本好的作品在法国出版一年之后我们就会在法国市场推出。但是中国作品在法国引进的速度就没有这么快了,我认为这是中国的问题。

 

日本文学的成功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日本文学自19世纪以来一直都是连续不断、不断充实的,与西方保持的联系也没有中断过;第二,日本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也是持续不断的,而且通过日本的电影、美食不断进入西方人的视野;第三就是出版社的努力。对比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实际上是20世纪初才出现,中间又有50年的断层,等到90年代又重新恢复起来,这其实不是中国文学的问题,而是中国作者的问题。

 

而且在中国文学的传播过程中,没有其他的文化形式陪伴,中国没有特别突出、时髦的文化,比较少有出版社对中国文学感兴趣,仅仅把中国文学视为异域风情,而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中国的定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阎连科坦言:得诺奖这件事情咱想也不要想概率非常小
一不学技术,二不涨知识,文学到底有啥用?
《80后,怎么办?》
82岁法国老太获奖,我不是文学青年,为什么关注诺贝尔文学奖?
“中西之间没有必然的对立”——专访法国法律人类学家诺贝特·鲁兰
阎连科:并非我的作品荒诞 而是生活本身荒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