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绛: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编辑:诗词天地(shicitiandi)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



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先生的逝世带给我们无尽的悲痛,但对于她来说却是欣慰,因为先生终于找到了她的“家”。我想对于先生,短短的笔墨并不能描绘她,也不能代表她,而我也只能用苍白的、没有感情的文字来缅怀先生。


先生生于1911年7月17日,1935年遇到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的丈夫钱钟书。后来女儿钱瑗的出生,“我们仨”这个家庭终于建成了。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先生的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文革”后主要的散文创作成果是《干校六记》,记述作者1969年底到1972年春在河南“五七干校”中的生活经历。另一个随笔集《将饮茶》,部分也写到了“文革”期间的遭遇,但更有价值的,是先生回忆亲人往事的部分。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丈夫、女儿相继去世后,先生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丈夫钱钟书的作品整理出来,还把他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发表,之后又将他们二人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奖励好学上进、成绩优秀、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使学生能无后顾之忧地完成学业。钱、杨二位先生对受奖的学生没有别的要求,只希望他们学成以后,有朝一日能以各种形式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好读书”奖学金2001年9月建立以来,由钱钟书、杨绛作品出版收入积累的资金目前已近200万元,有九名学生获得奖励。随着《钱钟书手稿集》(四十多卷)《〈宋诗纪事〉补正》(十二册)《围城》英文版、汉英对照本的陆续出版,基金总额将相当可观。 



先生用自己烛光般微弱的晚年时光,做完这些之后,便开始着手写作女儿钱瑗未完成的《我们仨》,此时此刻,《我们仨》朴素而干净地摆在我们面前,一如先生高尚的人格。 


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未,钟书去世。 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她是真的老了,过着一个普通老人的生活,耳朵听力有些背,视力也下降了,已经闭门谢客。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打电话过去,她总会温和地聊几句,然后说她的胳膊有些酸了,让人不好意思再打扰。我想,我们真的不必再打扰,只是静静地读一读她和钱钟书的书,真的,这就足够了。


《我们仨》中,我们看到那样一个让人仰止的家庭,也有普通家庭的欢喜与哀愁。杨先生的笔调依然清新优雅,冷隽幽默。钱钟书、杨绛、钱瑗“我们仨”,他们性格各异,志趣相投,都将读书治学作为自己人生的追求,甚至生命本身。他们的善良、智慧和正直,他们对生、老、病、死的透彻豁达,使人深受启发,获益匪浅。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有人说,灵魂来处来,去处去。哪儿来的?又回哪儿去呢?说这话的,是意味着灵魂是上帝给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儿去。可是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死吗? 



如果说先生先前的作品观照的是世事、是社会,那么她晚年的作品则是在观照自己。2007年,杨绛出版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每个人迟早都要面对死亡,无论是佛教、道教还是基督教,对于死亡都有一套自己的解释系统。《走到人生边上》可以看作是杨绛对于生死以及人的本性、灵魂等哲学命题的一次终极思考。


杨绛在文中这样写道:“二OO五年一月六日,我由医院出院,回三里河寓所。我是从医院前门出来的。如果由后门太平间出来,我就是‘回家’了。躺在医院病床上,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题目:《走到人生边上》。一回家,我立即动笔为这篇文章开了一个头。从此我好像着了魔,给这个题目缠住了,想不通又甩不开。老人的前途是病和死。我还得熬过一场病苦,熬过一场死亡的苦,再熬过一场炼狱里烧炼的苦。老天爷是慈悲的。但是我没有洗炼干净之前,带着一身尘浊世界的垢污,不好‘回家’。”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 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2010年7月17日是先生的99岁生日,按照祖籍无锡“做九不做十”的传统,当算100岁大寿。据先生退休前的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研究所透露,当天没有任何公开的庆祝活动;另据从杨绛亲友处了解到的情况,杨绛的百岁大寿将悄然度过,没有任何隆重的仪式。


钱钟书88岁的堂弟钱钟鲁,住在北京,但见杨绛的机会并不多,为了“少打扰”。7月初,他曾和杨绛通过电话,问起办寿辰的事,杨绛嘱咐他们各自在家为她吃上一碗寿面即可。在无锡的钱钟书堂侄女钱静汝,为杨绛“一百岁了”去了一封四页纸的书信。



先生在自己100岁那一年写下这篇感言,读之使人顿生夏日里清凉无比之感,疲惫和浮躁都在文字中乖乖地被驯服了——执着如你,轻狂如我,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这位中国最后一位被称为”先生“的女子终于在她105岁的时候离开了尘世,”回家“

了。没错,先生只是想回她的家了,那个在记忆里翻滚了无数遍的”我们仨“的家。



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谨以此文献给杨绛先生,献给在滚滚红尘中挣扎的所有人: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回复'早安'每天早晨送你一份优雅心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百岁感言》读后感(精选10篇)
杨绛: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读了三遍《杨绛传》顿悟:熬,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人生有三苦,熬过便是幸福_本人
杨绛: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
她比大多数人活的更真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