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晚清三次改革为啥全都失败?
如果你喜欢,可加编辑繁华君私人号。请长按少女背影,识别二维码加关注即可为友:
作者:迟云飞
来源:搜狐网
大家知道,晚清历史上有过三次重要的改革,分别是1861年开始的洋务运动、1898年的戊戌变法、以及1901年开始的清末新政。这三次改革,虽然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最终都失败了。最近,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迟云飞教授在《同舟共进》杂志上发了一篇文章,分析了这些改革失败的原因。
先看洋务运动,败在改革太片面,不够全面。
比如军事改革,只重视武器军备,忽视了制度建设。洋枪洋炮买了不少,但是近代战争需要的指挥系统、后勤保障、参谋部门、预备役制度等,都没建立。结果甲午一战,清军武器不差,作战也很勇敢,但是因为体制、战略差距而失败。
再比如经济改革,偏重官办,忽视民营。当时搞的一些工业企业,像江南制造局等等,都是官办。官办虽然然也有优势,但总的说效率太低,发展动力不足。没有民营企业的补充,国家经济很难强大。
教育改革呢,也很零散,不成体系。洋务运动办了不少新式学校,还派了几批人出去留学,但总体看缺乏长期系统规划,没全面普及新型教育,所以新型人才缺乏,不能支撑现代化建设。最终,洋务运动以失败而告终。
再看戊戌变法,失败是因为急于求成。这主要体现在两点。
第一,没有争取大多数人的支持。比如忽视了慈禧太后的支持,以为有光绪皇帝支持就够了,这在政治上显然非常不成熟。同样因为政治上的不成熟,改革派对保守派官员打击面太大,而对像李鸿章这样的潜在的改革派也没积极争取,最后导致势单力孤,陷入被动。
第二,急于求成,考虑不够充分,改革诏令倒是下了不少,但是效果很差。比如科举改革,废除八股,改考策论,既没做好宣传,又没给学了大半辈子八股的旧文人做适当安排,这种情况下贸然改革,当然是阻力重重,很难成功。
最后来看1901年开始的清末新政。可以说犯了双重失误。
第一,改革措施无主次,没有体系。这次改革因为经过了甲午战败、庚子赔款,政府压力很大,改革更加迫切,结果各种新政措施包括教育改革、军事改革、经济改革、警察制度新型律法等等,一股脑推出。完全没有先后主次,非常混乱。而且各项新政措施都需要增加开支,这无形中就又增加了政府财政压力,加大了老百姓的负担,各种税收、摊派引起民间反抗,大小规模的抗粮、抗捐风潮遍地都是,湖南抢米风潮、山东莱阳抗捐风潮,更是震动全国,动摇了政府的统治基础。
第二,改革缺乏坚强领导,政治能力不强。当时最高统治者慈禧虽然有政治手腕,但是眼光太封闭,也缺乏进取开拓精神,新政改革只是迫于形势,动力不足。1908年慈禧和光绪去世后,摄政王载沣驾驭不了局势,缺乏妥协各方关系的能力。当时,社会上既有立宪派,又有革命党,各方利益主张不一,而清政府大权则已经大大衰落。这个时候要讲究政治智慧,该妥协的时候要妥协,该让出权力就要让出一些权力。但是清政府不仅拒绝了立宪派立即召开国会参与政权的要求,而且组成的内阁绝大多数是皇族,让社会各界对改革诚意彻底失望,加速了政权的灭亡。迟云飞教授认为,如果当时清政府懂得妥协,让梁启超、张謇等三四位立宪派人士入阁,哪怕是暂时不给他们军队、财政等要害部门,只是装点一下门面,社会上的不满也会小很多,清政府的危险也就小一些,历史甚至有可能会重写。但当时的掌权人缺少这种政治智慧,结果大清政权最终寿终正寝。
你看,晚清历史三次重要的改革都以失败而告终,不是没有原因的。最后我们把这三次改革失败的原因总结一下,除了时代的局限,改革者自身,还可以得出两点教训。一是改革一定要注意体系,既要全面,又要根据社会的承受能力,分清主次轻重,不能急于求成。二是要注意政治技巧,学会妥协,平衡好各方利益,争取利益各方、绝大多数人的支持。清政府如果意识到这些,也就不会每次改革都以失败告终了。
特别荐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晚清三次改革失败原因再探
晚清政府为何失去三次成为现代化强国机会?
历史进步是统治集团让步的结果——清末新政背后的逻辑
清政府的改革与覆亡
2010.3丨郑师渠:《历史转型期的改革风险——清王朝最后十年的考察》
晚清“废科举、兴学堂”的过程及其意义(全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