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危症难病倚 附子
危症难病倚附子
作者:何钱 时间:2010-2-8 10:11:15 已被阅读:124次
附子辛热,有大毒,归心、脾、肾三经,因四川产的质量最好,故又名”川附子”。其性走而不守,功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如《本经》云其善治“风寒咳逆邪气,寒湿痿躄,拘挛膝痛”,而《本草汇言》更谓其乃“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效”。附子之功,由此可见。吾师石恩骏教授偿谓:“疑难重病,急危险候须倚附子,因上述诸证多有阳虚症状,放附子不用常失之顷俄。若疗效不著者,非用药之不当,乃剂量较小,力不及鹄也。附子虽辛温有毒,然运用得当,并无中毒之虞,反有起死回生之效”。
煎剂用量一般根据病情可从6g开始,逐渐加量至9g、15g、30g为限,特殊病例或急救时亦有用60g的,9g以上时需先煎30分钟,且宜与甘草或生姜同用,加强解毒之力。热证、孕妇忌服。按传统中医之“十八反”,认为不可与半夏、瓜蒌、贝母、白及、白蔹同用,然有斯证,用斯药,吾师石恩骏教授认为,只要病情需要,当不必受“十八反”之约束,笔者亦常越雷池,未闻有事者。若能灵活掌握,随证遣药,则每起沉疴痼疾。
(一)重症肌无力
该病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神经肌肉联接处的传递障碍,临床以受累的横纹肌容易疲劳,休息后可有一定的缓解为主要特征。常表现为上眼睑下垂,先自一侧开始,渐波及对侧,但也有以双侧眼睑下垂为初发症者。由于眼肌无力,除眼睑下垂外,还可有眼球活动受限、复视、斜视、眼球震颤等,危重者可出现吞咽、呼吸困难,危及生命。目前西医尚无特殊治疗方法,而中医认为该病属“痿证”范畴,元气亏虚为主要病因,病位涉及肝、脾、肾三脏。吾师石恩骏教授指出:肝、脾、肾亏虚是其关键,肝、脾、肾的盛衰直接影响着本病的发展与转归,故肝、脾、肾的调理非常关键。因脾主肌肉,脾胃为后天之本,故前人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说。《素问·痿论篇》云“阳明者,五脏六脏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而肝肾的精血也有赖于脾胃的生化,由此可见,培补脾胃的重要性。肾为先天之本,内寓真阴和真阳,人体五脏六腑之阴都由肾阴来滋助,五脏六腑之阳又都由肾阳来温养,故肾中阴阳的调节亦十分重要。又因肝主筋,肝开窍于目,且肝肾同源,故补肝之品亦必不可少。治疗上以“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为原则,常采取大剂量补气药大补元气和调理肝、脾、肾的方法,病人常能痊愈。笔者在基层工作,所遇病例虽不甚多,然多是大医院治疗无效者,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运用上法亦能够起沉疴,疗痼疾,附子一药,亦不可没也!吾师石恩骏教授认为,治疗顽固的重症肌无力患者,有四味药至关重要,即附子、生黄芪、细辛、马钱子,少此四药,而仅予补中益气汤加滋养肝肾之品,恐终无愈期矣!考上述诸药,除黄芪外,均为药中猛悍之品,剂量颇不易掌握,剂量过小,力不及鹄,剂量过大或用药过长,又将出现毒副反应甚至生命之忧,医者畏惧,恐也是该类疾病久治不愈之症结所在。然怪癖多奇才,中药治病的理论之一就是以偏治偏,即采用万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疾病的偏性。所以,越是严重的疾病,可能越需要一些有毒的药物来纠正疾病的阴阳失衡,惟其使用方法需谨慎行事,不可猛浪。四药中,附子峻补肾阳,一般先从9g开始,根据病情可渐增至30g,亦偶有用60g者,先煎30分钟,病情稳定后依次递减至小剂量;生黄芪大补元气,可先从30g开始,渐增至60g、90g、120g,如果病情需要可达300g,病情稳定后依次递减至小剂量;细辛温经通阳,《本草正义》云其“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能上达巅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而疏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透肌肤”,故为必用之品。《本草别说》虽有“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之说,但经过长期临床观察,除有心跳增快之反应外,并无其它不适,且与大队养阴药同用,即使大剂量运用,亦绝对安全。可先从6g开始,最终可达20克,病情稳定后可直接去掉,以防蓄积中毒;马钱子苦寒,有大毒,入肝脾经,具有通经络,止疼痛,散结消肿作用,为强筋起痿之良药。《医学衷中参西录》云:“开通经络,透达关节之力,远胜于它药”,散剂量为0.3—0.9g,中病即止,不可久服,以防蓄积中毒。
[病案举例]
王某,女,30岁,无业,江口县桃映乡人,后移居国外。8年前因双侧眼肌无力而在我院诊治(具体不详),未有寸效,病情反而逐渐加重,出现斜视,吞咽困难等症状。走遍全国著名的重症肌无力专科医院,经治医生无数,用药均以补中益气汤加补肾填精之品,初具小效,然继服则疗效平平,无法控制病情,经常因呼吸困难入院抢救,无奈之下,医生遂予大剂量强的松口服,缓解后逐渐减至最小维持量,嘱定期复查肝肾功能、电解质,同时注意防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后患者即以强的松25mg/日长期维持,试减2.5mg/日即双侧眼睑下垂,呼吸困难,医生曾坦言,其最多能有5年生命,5年后其五脏六腑都将被激素所彻底破坏。患者十分恐惧,对治疗已失去信心,叹息道:“治疗8年多,花费医疗费几十万,遍访天下名医,原来都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再也不相信什么专家名医了。”适值春节,笔者值班,患者因胃疼而就诊,余观其体态臃肿,满月脸,水牛肩,遂仔细追问病史,患者终和盘托出。她说:“我本不欲相告,因我连名牌医院都信不过,更何况是你等小医院!”。言语之中,不无悲凉。同时,我也分析其胃疼乃激素副作用所造成,鼓励其治疗一定要有信心,云“世上并无不治之症,只有不知之症,未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我查阅了她的所有病历资料,惊奇地发现不同医生所开的中医处方中相同药味竟达75%以上,很少有医生用附子,偶有用者,用至9g则不再加量,生黄芪每张处方都有,其中河北某医院用至240g见疗效不显,遂放弃,但该医生未用附子,而细辛、马钱子则没有任何医生使用。由此,笔者断定其久治无效的原因乃用药剂量过小或不敢选用猛悍峻烈之品使然。无怪乎一中医老前辈说现在的中医是“博士不博,硕士不硕,临床不灵”,不少中医师,或对中医没有信心,或怕承担医疗风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开具的中医处方都四平八稳,却疗效渺茫,个中缘由,值得深思!目前患者在激素的维持下病情相对稳定,仅稍有劳累才感胸闷,呼吸困难,因长期服用激素,感全身冰凉(体温不升),纳差,四肢痠痛无力,不能抬重物,舌淡苔白,脉沉缓无力,当补肾健脾,温阳起废为治。处方为:制附片15g(先煎30分钟),生黄芪30g,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5g,陈皮6g,升麻6g,柴胡6g,桑寄生15g,菟丝子20g, 淫羊藿15g,麻黄5g,细辛10g,生地30g,麦冬20g,鸡血藤30g,焦山楂18g,炒谷麦芽各15g,砂仁8g(后下),炙甘草10g,大枣10枚,制马钱子0.6g(分吞),水煎服,每日1剂。上方连服20余剂,全身冰凉感即消失,饮食较前好转,四肢稍有力,劳动度较大时才感胸闷,呼吸困难,但却感睡眠欠佳,整晚处于兴奋状态。药已初见效机,考虑上方温热药较多,导致患者失眠,遂在原方基础上加入育阴安神之品五味子15g,炒枣仁20g继进,5剂后睡眠正常,但仍感四肢无力恢复不佳,遂加大制附片为20g(先煎45分钟),生黄芪60g,细辛15g,同时,亦相应的将养阴的生地、麦冬、五味子加重剂量,又服15剂,试着将强的松减少2.5mg/日,患者兴奋相告,未出现呼吸困难及眼睑下垂现象。为彻底撤除强的松,嘱予上方长期服用,共服药近1年,最终逐渐减掉强的松,随着强的松的递减,附子、生黄芪剂量亦在逐渐加大,附子最大达24g,生黄芪120g,同时病情亦逐渐向愈。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药能治病,亦可致病,值得一提的是,为防药物蓄积中毒,用药4个月时曾减去马钱子,病情基本痊愈后减去细辛。为防复发又逐渐减小制附片、生黄芪至最小量,继服近10个月,仍一直稳定,嘱仍予香砂六君丸、桂附地黄丸变替服用,目前还在进一步巩固之中。近日,患者从国外打电话告诉笔者:“非常感激你治好了我的病,想不到小医院亦能治大病,真不可思议啊!”,我当即回答:“医院固然有大小之别,而用药却只有对错之分,疗效虽然神奇,其实疗法却本也平常”。
(二)低血压
一般认为,成人血压低于90/60mmHg可诊为低血压,多数原发性低血压者,无自觉症状,故无临床意义,若出现眩晕、心悸、气短、失眠、健忘等症状者,则需要用药治疗。西医认为该病系血管收缩无力所致,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认为该病属“眩晕”、“心悸”、“不寐”等病范畴,张景岳云:“无虚不作眩,当以治虚为主,而酌兼其标”,故通常考虑该病系思虑劳倦,内伤心脾,气血不足所致。心主血脉,心伤则阴血暗耗,血液循环不周;脾主运化,脾伤则食少纳呆,生化乏源,营血亏虚,不能上荣于脑,以致脑失所养而出现以眩晕为主的一系列症候。然吾师石恩骏教授认为:该病以心脾两虚论治,虽有疗效,但却不持久,不少患者停药后即复发,故分析该病的治疗还需另辟蹊径。吾师石恩骏教授经过长期观察,认识到低血压患者不少还有元阳(一切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衰退的现证,如肢凉、倦怠喜卧、脉沉迟等表现,所以对该病的治疗必须温肾为主(祖国医学认为肾阳是人体的“元阳”,肾阳充足,才能对人体起推动、温煦、兴奋的作用),补气血为辅,肾阳旺盛,气血充足,低血压症将随之而解。附子以补火助阳为解事,为必不可少之药,配合小剂量之黄芪,常为有效之药对,坚持服用,疗效卓著。黄芪一药,具双向调节作用,重用则降压,轻用则升压,医者不可不知。同时,吾师石恩骏教授亦云:“该病药物治疗是主要的,但适当的辅助锻炼亦不可缺少。西医认为该病为血管收缩无力,患者可以通过20个/次,2次/日的上下蹲练习法而增强血管收缩力,与药物有相得益彰之妙。”
[病案举例]
严某,男,18岁,高中学生。1年多前因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状而在我院就诊,多次查血压,均为50-70/30-50mmHg,考虑为“低血压病”,予生脉饮,补中益气丸等药未见效,后又在贵医附院、省医等大医院作全面检查,然除血压降低外余皆正常,予“补中益气汤”等方剂煎服,病情如前。为防不测,只得辍学在家,患者及家属万分苦闷,后经病友介绍,遂抱着一线希望专程来我院请余治疗。现患者头晕目眩,心悸,失眠,体倦喜卧,怕冷,乏力,舌淡苔白,脉沉迟细。查血压:50/30mmHg,此乃脾肾阳虚,气血不足之证,当温肾健脾,补气养血为治。处方为:制附片10g(先煎),生黄芪15g,人参10g(另煎兑服),麦冬15g,五味子10g,陈皮5g,生地20g,肉桂10g,补骨脂10g,当归10g,黄精20g,茯苓15g,白术15 g,仙鹤草15 g,鸡血藤20g,升麻5g,阿胶12g(烊化),炙甘草10g,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配合上下蹲锻炼,上方连服月余,头晕目眩减轻,心悸,失眠,体倦喜卧,怕冷,乏力基本消失,舌脉同前,血压增至80/60mmHg,效不更方、原方继进。因患者家住农村,以前已花去医疗费近4万余元,嫌在医院购药价格偏高,遂将处方拿至外面药店购买,谁知一老药师看了处方以后,频频摇头,云如今之中药多系栽培之品,需加大剂量,疗效方更为显著,于是建议将黄芪加大至30g,陈皮、升麻均加至9g。患者服后不仅血压未升,反而有所降低,且感头晕目眩、心悸、乏力加重,反复追问,方才道出其中缘由,经笔者耐心解释,后患者一直坚持在医院购药,共服原方近3个月,配合锻炼,除舌仍淡,脉细弱外,所有临床症状消失,血压亦增至100/80mmHg。为进一步巩固,嘱予补中益气丸、桂附地黄丸交替服用,现已正常上学。
一中医老前辈说:“中医真正的秘方是辨证论治”,此言不假!外面药店的老药师擅自将处方加大剂量,何以影响疗效?其关键就在于,不讲究辨证论治,认为药物剂量加大,疗效肯定就会更好,这是认识上的误区。黄芪重用降压,亦为临床及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而陈皮一药,系辛散之品,小剂运用,意在制参、术、芪之滞,亦即叶天士“补药必佐宣通”之理,用量较大,反辛散耗气;升麻一味,乃升阳举陷之佳品,主入阳明,取其轻浮升散之性,引药归经,升举脾胃之清阳,用量宜轻,若用量较大,反而升散太过,对虚证不宜。临床用量较大者,乃取其解毒之功也,用在口舌生疮,无名肿毒,慢性乙肝等诸疾中,医者当识之。
(三)伤寒、副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副伤寒是由副伤寒甲、乙、丙三种沙门氏菌经消化道传染而致的全身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典型临床表现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大及白细胞减少等,严重者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胆囊炎、心肌炎等并发症,易发生在夏季,西医一般采取敏感抗生素及对症处理,有时疗效欠佳,特别是患者在有白细胞减少或胃溃疡等情况时,药物的选择就大为局限(如我县一大学生,未化验白细胞,结果在私人门诊予氯霉素治疗10余日而出现“再障”,城郊一安姓民工素有胃溃疡,在高热不退时医者予激素治疗而引起肠穿孔,只得转外科手术等),因此,积极从传统医学中寻找治疗新路无疑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该病属中医“湿温”范畴,认为是外感湿热,湿热内阻中焦,伤及胃肠,湿热重蒸,充斥三焦,内伤脾胃而致食欲减少、腹胀胸闷,外损卫表而致发热恶寒,有汗而不解。如《王氏脉经》云:“伤寒湿温,其人常伤于湿,因而中暍,湿热相博,则发湿温”;吴瑭云:“湿为阴邪,自长夏以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温热之一凉而退,故难速也,”并首推三仁汤为治,认为本方辛芳淡渗,轻开上焦,肺主一身气化,肺气一宣,湿热俱化。由此可见,古之医家对该病早有认识,后世医家亦多有发挥,治疗也多以吴氏之“三仁汤”化裁。然而,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三仁汤”或“藿朴夏苓汤”类方剂,治疗湿温病,疗效常常欠佳,或发热持续不退,或精神状态、胃肠道症状难以改善,或纵有小效,然疗程太长等,就连笔者近读的一些名医医案,其治愈之湿温病患者时间亦多在1个多月,其用药之复杂,疗效之缓慢,病情之反复,似乎中医对于该病的治疗也真的成为“故难速也”了。名医尚且如此,一般医生则更是望洋兴叹了!无怪乎有的医生认为,中医正在退出历史舞台,中医医生也在逐步西化,真是让人担忧。
笔者初以“三仁汤”和“升降散”治疗湿温病,疗效很不理想,患者常改弦易辙,求治于西医,后经吾师石恩骏教授指正,才逐步走出误区。石教授云:“湿温之病,乃阳为湿困,因湿生热,湿性属阴,湿邪不除,则发热不退,诸症难解矣!”强调治湿温,当以附子入药,认为该病乃系阳困而非阳虚。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最易困阳,《本草汇言》谓附子乃“回阳气、散阴寒……之猛药也”,同时,附子亦能燥湿,张元素谓“附子温暖脾胃,除脾湿”,故应大胆选用。通过观察,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3-5g附子,常收画龙点晴之妙,往往真阳得以布达,湿邪即化,热邪得退。石教授强调早期应用,不必等到如倦总乏力,嗜睡等阳困症状明显时才加用,如此,常能缩短疗程,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同时指出剂量不宜大,大剂应用辛温助热,则失其义焉!
[病案举例]
伍某,男,19岁,学生。7天前出现高热,朝轻暮重(T 38.2-40.1℃),头痛,疲倦乏力,食欲减退,口渴而粘、大便秘结,在私人门诊治疗未见效,遂收入我院内科病房住院。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减少,肥达氏试验:H 1:320,O 1:160,诊断为:伤寒,因患者白细胞减少,且既往有“胃出血”史,故氯霉素、激素、解热镇痛剂均在禁忌之外,当班医生无奈,请余会诊。舌苔黄腻,脉濡数。余四诊合参,考虑为中医之湿温病,乃阳为湿困,阻碍了真阳的布化,当温阳利湿,芳香化浊,清热通便为治。处方为:制附片6g,蝉衣9g,僵蚕9g,生大黄9g,滑石30g(包煎),通草9g,白蔻仁9g(后下),竹叶9g,厚朴9g,生薏苡仁30g,木香8g(后下),半夏10g,生石膏30g(先煎),甘草6g,1剂急煎服,两个小时后体温渐降至37.5-38.2℃,嘱予原方继进,第2日体温降至正常,诸症显减,遂以原方减去生大黄、生石膏再进5剂、病即痊愈,予香砂六君丸善后。
(四)充血性心力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心脏当时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属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危重症,是多种器质性心脏病的最终发展结果。目前,西医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多,似成果颇丰,然其临床用药毒副作用较强,且远期疗效不明确,争议较大,因此,积极从中医药方面寻找治疗出路,无疑意义重大。
心衰一证,属中医之“心悸怔忡”、“心痹”、“水肿”、“痰饮”等范畴,按证型可分心肾气虚、阳虚、心肾阴虚、阴阳两虚等,然临床却以多型夹杂为常见,似难用单一证型以区分之。石恩骏教授认为,该病的施治,必须病证结合,中西互参,方能有的放矢,如心肌炎者当首先辨明病毒性或风湿性之异,根据病因可分别予抗病毒或祛风湿为治;冠心病者“闷多属痰、痛多为瘀”,则在通常益气温阳基础上或祛痰或化瘀;肺心病者病机特征为本虚标实,常“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急性发作期以祛邪为主,缓解期则以固本为要;高心病者多系肝阳上亢,治疗采用平肝潜阳之法,常能收较好之疗效。由上可见,针对原发病治疗,至关重要。然吾师石恩骏教授亦强调,尽管目前心脏疾病类型较多,但若发展至心衰时,治疗却有共同之处,温阳益气则为所有类型心脏病的主要治疗原则,盖心衰时均存在心之阳气亏虚,鼓动无力、血行缓慢、血脉瘀阻,以致脏腑经脉失养,功能失调,因附子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下补肾阳以益火,故为治疗心衰之第一要药,运用得当,常能收起死回生之殊效。
[病案举例]
汪某,女,19岁,学生,贵阳市人。10个多月前因“感冒”长久未愈,后感心悸,渐出现全身浮肿,肢体麻木沉重,尿少 ,经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诊断为:1、病毒性心肌炎,2、充血性心力衰竭,西医予强心、利尿等治疗,病情缓解,但经常复发,患者家属遂改求中医治疗。刻诊:心悸,全身浮肿,肢体麻木沉重,尿少,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结代而数。心脏听诊可闻及奔马律,石教授认为,此属心肾阳虚,气阴俱损之证,当温阳利水,益气养阴为治。处方为:制附子10g(先煎),桂枝10g,人参10g(另煎兑服),白术15g,茯苓15g,益母草30g,仙鹤草30g,泽兰15g,车前子20g(包煎),苦参10g,黄连5g,麦冬15g,五味子10g,炙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上方连服5剂,诸症显减,药已见效,继进之。上方共服约1个月,全身浮肿,肢体麻木沉重感消失,尿量正常,仅在剧烈运动后偶有心悸,舌尖红边有齿痕,脉细数,无奔马律,复查心电图及心肌酶学,已基本恢复正常。因心衰得以纠正,气阴两虚独显,为求彻底治愈,上方遂减去制附子、桂枝、益母草、仙鹤草、泽兰、车前子,继服3个月,经随访,已完全治愈。
(五)慢性肾炎
该病系一组免疫性肾小球疾病,以水肿、高血压、蛋白尿、镜下血尿等为其特点,病因复杂,病程冗长,属一种较为难治的疾病。该病属中医“水肿”、“腰痛”、“虚劳”等范畴,认为是脾肾不足,肾虚失于封藏,精气外泄为其本,湿浊瘀毒为其标,故治疗常采取补肾健脾,清热泄浊,利湿化瘀法,运用得当,亦有临床症状、蛋白尿、血尿消除,肾功能恢复者。因附子为助阳化气之妙药,且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该药还有类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故为慢性肾炎治疗不可或缺之品。多年来,笔者凡遇慢性肾炎者,皆运用石恩骏教授治疗该病之经验,喜以附子入药,以《济生》肾气丸为方,补匮乏之肾精,温不足之阳气,阴阳兼顾,如此,阳气充足,其蒸阴精化肾气之力才能正常,临证时可根据阴阳之偏衰而灵活选择其用量,一般剂量为9-15g,尿毒症为15-30g,湿热较重者可减至6-9g,但不可完全弃而不用。然慢性肾炎必竟属于顽缠疾病,切不可片面强调某一药或某一方之效,而临床常遇到的若干疑难问题,要是颇为棘手,这也是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学习的问题。如顽固蛋白尿,可辅以芡实、金樱子为对,二药相伍为《洪氏集验方》之水法二仙丹,金樱子味酸而涩,功专固敛,善敛肾气,固精关;芡实味甘而涩,补中祛湿,补而不燥,利不伤阴,药性平和,为收涩固肾,健脾除湿之良效。石教授认为,加上述两味药物于含附子的辩证方中,能充分发挥补脾肾、固精气的作用,对控制蛋白尿有一定帮助。血尿持久不愈者,多因热伤肾络和瘀阻肾络之故,此时,则宜辅以清热、凉血、活血、止血之剂,吾师石恩骏教授常选择石苇与蒲黄为对,因石苇苦、微寒,既能清热凉血,又可止血;蒲黄一药,《本经》云其能“利小便、止血、消瘀血”,《本草纲目》谓其“凉血活血”,生用则一药多效,可凉血止血,而兼能活血化瘀,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二药相五,对清除血尿有独特之疗效。
[病案举例]
肖某,女,40岁,教师。患“慢性肾炎”8年,曾多次在某医院住院治疗,经用保肾康、强的松等药好转出院,但蛋白尿、血尿及管型尿始终反复出现,近因受凉病情加重而改求中医治疗。刻诊:全身浮肿、头昏乏力,腰部痠痛,背部发凉,小便较少,舌质淡尖红,苔薄,脉沉细,尺弱。尿常规检查示:尿蛋白(+++),颗粒管型(+),红细胞及白细胞少许,肾功能及血脂正常,证属脾肾阳虚,湿热羁留之证,宜温补脾肾,清热泄浊,佐以化瘀为治。处方为:制附片10g(先煎),肉桂5g(后下),牛膝15g,车前子20g(包煎),生熟地各15g,山药30g,丹皮10g,泽泻10g,山萸肉12g,茯苓15g,黄柏10g,石苇20g,蒲黄10g(包煎),益母草30g,水煎服,每日1剂。上方连服4剂,上述症状减轻,尿常规复查除尿蛋白(++)外,颗粒管型、红细胞、白细胞均未测出。遂以上方减去牛膝、车前子、黄柏、石苇、蒲黄,加入补脾肾,涩精气之生黄芪30g,芡实15g,金樱子30g,继服10剂,尿蛋白为(土),遂以香砂六君丸和桂附地黄丸善后巩固,经随访,已完全康复,至今未复发。
(六)产后身痛
该病属中医“痛痹”范畴,以妇女产褥期间出现肢体痠痛、麻木,重著者为其临床特征。系产后肾虚,冲任不足,气血两亏,复感风寒湿之邪,闭阻经络而成,治疗一般予补肾祛寒,调补冲任,益气养血,疏风利湿,活血止痛为法。因附子温一身之阳,故吾师石恩骏教授常以大剂配合玉屏风散、独活寄生汤等加减,取效十分显著。
[病案举例]
汪某,女,26岁,教师。产后3个月出现全身关节痠痛,遇寒加重惧冷,腰背痠软,面色萎黄,头昏,乏力,舌淡苔略白,脉沉细。此乃产后肾虚,冲任不足,气血两亏,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闭阻经络,宜补肾祛寒,调补冲任,益气养血,疏风利湿,活血止痛为治。处方为:制附片15g(先煎30分钟),炙黄芪18g,白术12g,防风10g,羌独活各10g,桑寄生15g,秦艽10g,细辛5g,当归12g,白芍10,川芎10g,生地60g,炒杜仲15g,牛膝10g,党参10g,茯苓12g,桂枝10g,鹿角片15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5剂,上症明显好转,遂将上方扩大剂量,制成丸剂巩固,3个月后随访,已完全康复。
(七)尿频
尿频系由多种原因引起小便次数增多的一种病状,其原因较多,有神经精神因素,病后体虚,寄生虫病等,然缺乏疗效肯定的治疗方法。中医将其归为“淋证”范畴,其认识颇具特色,认为尿频伴尿量极多,小便通畅者,属肾气不固,膀胱失约,水泉不止,宜用温补肾气、固肾缩尿法治之;若尿频伴尿量不多,小便不畅者,则为膀胱蓄水,开阖失常,气化不利,惟用温阳化气法始可见功。吾师石恩骏教授认为,尽管尿频之治疗有证型之别,然温肾一法却为两型所恒用,故临证多有选用附子者。
[病案举例1]
卫某某,女,53岁,农民。夜尿频数,达20余次,量多,且头昏乏力,惧寒怕冷,舌淡苔白,脉沉细,多方医治罔效,求余诊治。此为肾气不固,膀胱失约证,宜温肾固涩为治。处方为:制附片6g,肉桂3g,生熟地各12g,山药15g,茯苓10g,山萸肉10g,丹皮10g,泽泻10g,益智仁10g,桑螵蛸10g,芡实15g,金樱子15g,覆盆子20g,乌药10g,水煎服,每日1剂。5剂后上症霍然消失,嘱仍予桂附地黄丸以资巩固。
[病案举例2]
王某某,女,43岁,个体户。长期尿频,每日达50—60次,尿量不多,小便不畅,多次尿常规检查均未见异常,经西医抗生素静滴及中医清热通淋或温肾固涩均无寸效,痛苦万分,救治于余。刻诊:尿频每日最多达60余次,但尿量不多,小便淋漓不畅,消瘦,头昏乏力,腰膝痠软,畏寒肢冷,口干喜饮,舌红苔白腻,脉滑。此膀胱蓄水,气化不利证,宜温阳化气,利水渗湿为治。处方为:制附片5g,茯苓15g,白术15g,白芍15g,生姜3片,猪苓15g,泽泻10g,桂枝10g,乌药10g,黄柏10g,车前子20g(包煎),水煎服,每日1剂。上方连进5剂,上症明显减轻,尿次减至每日20余次,且尿量增多,药已见效,仍守前法继服,共服上方30余剂,病情基本控制。
(八)类风湿性关节炎
该病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病变侵犯关节各组织如骨膜、软骨、韧带、肌腱、骨骼等,具有非化脓性增生性关节炎的慢性全身性免疫性疾病。临床上早期表现为游走性和对称性的关节肿痛与功能障碍,晚期以关节僵硬畸形、肌肉萎缩为特征,西医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且毒副反应重,而传统中医以辩证论治精神为指导,毒副反应小,持之以恒,多可临床痊愈,颇值得进一步挖掘和发扬。
该病属中医“痹证”、“骨痹”、“历节病”等范畴,认为其发生乃因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邪所致,如《灵枢.五变》篇云:“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济生方·痹》亦云:“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认识已颇为深刻。目前学者分型不一,颇不利于指导临床,对此,吾师石恩骏教授认为,虽然患者临床表现各有不同,但终为内虚基础上复感风寒湿邪为患,故风寒湿痹型当为其基本证型。风寒湿痹日久不愈,邪留经络关节,郁而化热,以及素体阳盛或阴虚有热,感受外邪(风寒湿邪)之后易从热化等,则为表象,其本质仍为前者,如此,则脉络清晰,泾渭分明,将疑难痼疾简单化,反易为临床所掌握。附子补肾阳、除寒湿,其功甚宏,石教授在风寒湿痹一型中,常以其为主药,配合熟地、补骨脂、淫羊藿、防风、桂枝、生黄芪、鸡血藤、苍术、制胆星、白芥子、地鳖虫、穿山甲之辈;对表象为热者,则减附子等辛温药之用量,配合清热凉血、除湿通络之品寒热并用,强调万不可有热象而惧热药,全部去掉辛温之品而改投一派寒凉,犯舍本逐未之谬,如此则病必不愈矣!
[病案举例1]
张某,男,58岁,机关干部。患“类风湿性关节炎”10余年,每逢天气变冷则全身关节剧痛不已,长期服用“火把花根片”,“强的松”等药,终未有效控制,遂求治于余。刻诊:全身大小关节均疼痛,以小关节为主,双手指关节肿胀,面色无华,怕冷,舌淡苔薄白,脉沉弦细。此为风寒湿痹,予补肝肾,宜气血,祛寒湿,通经络为治。处方:制附片10g(先煎),熟地5g,补骨脂15g,淫羊藿15g,防风10g,桂枝10g,生黄芪30g,鸡血藤30g,苍术12g,制胆星12g,白芥子12g,地鳖虫10g,穿山甲5g(分冲),元胡30g,水煎服,每日1剂。共进10剂,关节疼痛稍减,余症依旧。乃将制附片加至15g,余药不变,继服3剂,除面色无华外,余症基本消失,遂停用汤剂,改投附桂骨痛颗粒以巩固之。
[病案举例2]
白某某,女,37岁,农民。手足关节疼痛8年,逐渐变形,僵硬5年。在当地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经常服用消炎痛,强的松及中药治疗,未见效,病情加重,求治于余。刻诊:手足关节疼痛肿胀,手指关节变形,僵硬,口干咽痛,舌红苔薄白,脉浮缓。此为风寒湿痹日久,邪留经络关节,郁而化热,予清热凉血,除湿通络剂为治。处方为:生地60g,赤芍15g,海风藤30g,络石藤30g,虎杖15g,知母10g,黄柏10g,生石膏30g(先煎),桑枝30g,土茯苓3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连进6剂,诸症如前,乃细思之,此为标热证也,宜寒热并用为治,遂改投下方,处方为:制附片6g,生地60g,补骨脂10g,防风10g,桂枝10g,赤白芍各12g,生黄芪15g,鸡血藤15g,海风藤30g,苍术12g,黄柏10g,制胆星12g,白芥子12g,地鳖虫10g,穿山甲5g(分冲),元胡30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月余,诸症渐退。治病必求其本,仍予附桂骨痛颗粒善后巩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20】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二.妇科
360doc个人图书馆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内科6
陆广莘运用中成药治疗慢性病的临床经验
针药并用治疗“肠梗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