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黎德育讲乌梅丸与温脾丸的临床应用
第20171015期
  讲者/黎德育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中医科
  地点/《经方》作者微信群
  整理/《经方》作者群义工团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
  各位同道:大家好!
  今天晚上的题目本来叫《温脾丸的临床应用》。但是温脾丸与乌梅丸是姐妹篇,要懂得温脾丸的应用,我们先来共同学习乌梅丸的应用。
  乌梅丸,很多学者、专家都讲了很多,我就讲讲自已用乌梅丸的一些体会,怎么去用?至于那些机理,我们慢慢去思考、慢慢去研究。关于乌梅丸的应用有一些窍门,我来谈谈一点体会。
  一、乌梅丸的体质状态
  在《伤寒论》中,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脏)厥,非蚘(蛔)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脏)寒。蚘(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蛔)。蚘(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这个条文中,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切入点要从体质的角度去看条文,一个脏厥,一个脏寒。有蛔厥者是脏寒,“躁无暂安时”是脏厥,其二者的病理属性“寒”是一致,所以我把脏寒作为乌梅丸最基本的体质状态。 这种体质状态下,出现了安静、吐蛔、烦躁、呕吐这一类的蛔厥症状,都是跟乌梅丸内在的机理、状态有关系。乌梅丸治疗蛔厥,又主久利,久利与蛔厥的生理病理状态也是匹配的,否则乌梅丸很难说能治久利。从这点而言,以体质的角度研究条文可能比研究症状内在的机理来把握乌梅丸的使用要点,可能更合理一点,更快捷一点,更好用一点,更简洁一点。当然乌梅丸的条文中,烦、静就涉及到寒热之间的关系。为什么乌梅丸有寒热错杂的现象?很多学者在研究厥阴病的机理,厥阴风木的原理,有风动,所以变化多端,有木火,可见烦热的症状,它的本质跟脏寒有关,而这个脏寒跟三阴病关系比较密切。
  我们来看看乌梅丸的组成: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从组成来看,五味热药占比最大,提示其方证以寒为多。内服方法当中,禁忌:禁生冷、滑物、臭食等。这个禁忌证提醒我们:乌梅丸治疗蛔厥,它的禁食还是很讲究,也提示脏寒体质的存在。
  二、乌梅丸的病机与方证发挥
  我们的教科书说乌梅丸的方证是寒热错杂,它由三部分组成:上热中虚下寒,上热用黄连、黄柏,相火上扰;中虚是脾胃虚弱,用人参、桂枝,下寒是肝肾虚寒,用附子、细辛、干姜、蜀椒,乌梅敛肝抑火,当归养血滋肝,合用专门治疗上热中虚下寒,属于厥阴肝脏方。当然很多学者在研究其病机,圆运动说乌梅丸是肝脏阴寒之方,李士懋大师说是肝阳虚,肖相如教授说是肝热胃寒,刘英锋教授说是寒热错杂,夹风内扰。这些都有一系列的表达,大家可以去进一步探讨,里面涉及厥阴病的病因病机病理,还是挺有研究价值的。
  在厥阴病篇当中,涉及厥的条文有34条,涉及下利的条文有27条,消化道的症状有41条。我们可以看到,主治的范围:厥逆、消化道症状,其中以下利作为最主要目标。其中,我们对厥的理解,有一个条文:“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厥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陈伯坛说:是上焦之阳气与下焦之阴气不相顺接,阳藏阴露便为厥。是“病不在手足,而见证在手足”。大家知道,四肢末端,是阴经阳经交汇的地方,如果内脏虚寒,出现交接阻滞,较弱的阳气不足以抵抗过盛的阴气,出现四肢逆冷。所以四肢逆冷,是脏寒的外在表现,是可以摸得着的。
  在临床当中我看了很多不同的疾病,用了乌梅丸之后有效的病人,有一个共同的规律,都有腹部的症状,如果吃寒凉、生冷的东西会出现腹痛、胃痛、作呕、大便烂或下利,甚至痛经的现象。所以我把腹部受凉而不适,作为应用乌梅丸的一个突出的抓手,在辨证用此方时可能会提高我们的命中率。曾经有个病人,姓张,53岁,男,山东大汉,186cm,很明显的是,晚上睡觉肚子没盖被子,马上要去大便。半夜起床夜尿,一不小心没穿鞋踩到地板,肚子立刻不舒服,马上大小便一起排,受凉到这个地步,但是整个人的状态,满脸油光,体质挺强壮。所以在这类病人当中,我基本上在问诊要问到腹部的症状,你吃冷东西会怎么样?喝冻饮料会怎么样?这类病人比较忌寒凉,她/他自己都会知道。所以从四肢逆冷中,我加了一个腹部怕冷的问诊,称之为腹厥,合称五逆。四逆是手足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胸腹部是阴经与是阴经的交汇处,正因为手足末端交接的逆冷,阳气不足,经络之气回到胸腹部的时候,即阴经和阴经的交汇也会出现一些差错,即腹部怕冷,其底子还是一个脏寒。那么脏寒有脏寒的特点,四逆和腹部怕冷,是脏寒的基本表现,抓住这两点,你对脏寒的体质概念基本上就有抓手了。当然还有其它方面的因素。
  同时,乌梅丸治疗久利,一定要理解这个“久”字。久,指的是病程长,可能找过很多医生治疗,用过很多药,都没效。急性下利有没有必要用到乌梅丸?当然符合也可以用,但大多数不会考虑。古人有句话:“久治不验,治从厥阴。”就是这个意思。病程比较长,接受治疗的方法、方药也比较多。另外,下利,指的是大便烂、一天拉几次,有些病人大便烂或大便溏,吃冷东西大便次数增加。也可指便秘,是虚秘,只要吃凉东西就拉,不吃的时候大便两三天一次,即使两三天,大便也不成形。所以久利是内脏的虚寒状态,不能有效地运化和生化所导致的症状。因此,大便的问诊相当关键。
  综上所述,乌梅丸的体质是脏寒,符合厥阴风木的病理状态,是脏寒、风动和木火的结合体。
  三、乌梅丸的应用流程
  我们怎么去用乌梅丸?刚才讲了一个,就是四逆,摸手摸脚,把脉时摸到手冰凉,我们就要问四肢的寒温状态;第二个,问饮食,吃冷东西会怎么样,肚子受凉会怎么样,腹厥也是证据之一。我们抓证据,抓根本,摸到一点、问出一点之后,接下来就思考了。既然是上热下寒的病机,那么我就找上热下寒的证据。腹厥是下寒或者说是脏寒的基本状态,我们刚才问诊时已经问到了。上热的证据在哪里?有没有心烦?睡不好?心悸?口干?胸闷?头晕头痛?耳鸣?是不是偏热的状态啊?偏热的状态又怎么找证据?热有热象嘛。舌质偏红?苔黄?口干喝水多?心中疼热、心里烦躁?所有的上热状态,跟下寒有矛盾,上热下寒就是一种矛盾。这种矛盾,我们就要思考了:是寒热错杂。结合四逆和腹厥,有一组矛盾症状在里面,以一元论的思维,那你就会懂得用了。
  在这些病人中,我还发现了一些规律。一个是腹厥问诊一定要问到。二是体格相对来说不是很差,我们衡量这类病人,不是很明显的整体的虚寒状态,他是表现在手脚逆冷状态,但虚弱状态不明显,只是腹部怕冷。还有一个特点,舌苔不是很厚,舌质可以红,口可以干,可以淡红,但舌苔不会很厚。乌梅丸基本上你抓住上面的几个特点,就是手脚冷,腹厥,上热下寒状态,基本上可以大胆地使用了,不论是腹痛、胃痛、泄泻、痛经、月经不调、心悸、胸闷、失眠、耳鸣、头痛等,还是湿疹、口腔溃疡、糖尿病等。
  在用乌梅丸的时候,我们就要抓住一些证据,像黄煌老师说的,要讲证据,不要老讲一些玄乎其玄的理论,当然理论有它的基础、应用的规范,我们可以下一步再研究,现在开始用的时候我们先把一些符合内在机理的证据剖出来,乌梅丸用起来就容易了。学者们总结了很多用乌梅丸的抓手,四肢冷,寒热错杂的症状,有后半夜的症状,都是很好的经验,大家不妨思考思考。我呢,就是抓住冰棍手、气球脉、黄皮脸,也是符合它的特点。后半夜症状,多数都是消化道、腹部的症状为主。在后半夜症状中,有一个症状要打一个问号,像强直性脊柱炎,睡到天亮时晨僵,用乌梅丸好不好呢?用乌梅丸可能一部分会好的,但是它的前提是合并消化道的一些症状明显的时候,用乌梅丸效果还不错。假如消化道症状不明显时,晨僵用乌梅丸效果就差。
  用的流程、大概的思路,基本上已经讲了。怎么用?第一,手脚冰凉的状态;第二,问饮食状态,腹部的寒凉承受的感觉是怎么样;第三,找找上热下寒的矛盾体,这就是乌梅丸应用的基本架构、思路就出来了。
  四、乌梅丸病案
  这个患者,48岁,2016年12月14首诊,来调体。主要问题是手脚冰凉、四逆三年,冬天特别明显,易疲劳,易大便烂、便溏,阴囊潮湿。我摸了手,确实冰冷。我第一步问他:你吃冷东西,肚子舒服吗?他说:我吃了冷东西,肚子不舒服。凭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思考乌梅丸了。我们用乌梅丸,第一是摸,第二是问,第三找寒热错杂的现象。但是这个人呢,有点薄黄苔,热像不是很明显。所有用乌梅丸的病人,很多体格并不很差,也符合厥阴病的寒热错杂的病理状态,也符合生理状态,一阳之生,厥热胜复。这个病人脉弦滑长,当时考虑乌梅丸的体质,脏寒的体质,有四逆,有凉食腹痛,我就用了乌梅丸加桃仁、甘草,这是一诊。二诊,大便慢慢转实了,手脚冷的现象减轻,阴囊潮湿出现收敛,没有那么潮湿。这是这个病人,当时当下现场诊断的思维,第一、四逆,第二、凉食腹痛。第三、阴囊潮湿。这三个要点,我就用厥阴的方法去思考这个问题。三诊,三个星期的药,手脚暖和回来了,阴囊潮湿基本消失,大便成形转实。
  再讲一个病案,这是我用第二例乌梅丸的案例。这个病人是2011年12月19号来的,她反复腹痛腹泻20年,加重一个月。曾经有双肾下垂内固定术,结肠息肉电镜切除术,主要发作的规律是,20年腹痛腹泻,以大便烂为主,发作性的,每隔3-5天发作,发作时以腹部痉挛疼痛为多见,其规律为初起腹胀明显,接着大便烂,大便后腹胀开始减轻,但接着又出现腹部拘紧痉挛疼痛,脐周灼热,慢慢缓解。这个病人近一个多月来发作比较频繁,曾经有两三次因为肚子痛得要命,要到急诊室打杜冷丁缓解。这个病人是够重的。她舌质淡,苔黄,寸关脉细弦。右下腹轻压痛,肠鸣音稍亢进,右肾区轻叩痛。
  这个病人我当时考虑到她发作性的疼痛,久治不验,治从厥阴,我就用乌梅丸原方,乌梅用30克,黄连10克,黄柏15克,附子10克,干姜10克,花椒5克,党参15克,当归10克,细辛5克,桂枝10克,肉桂5克。这个病人基本上用这个药方加加减减,第二诊时曾经口水多,我就把乌梅减半,加了吴茱萸。肚子胀,就加了川朴。基本上用了五诊左右,这种大痛就基本上缓解了,剩下隐隐痛,就慢慢调理,慢慢就恢复了。你想想,用杜冷丁的病,乌梅丸都可以处理。当然这个病也是我的第二次用乌梅丸,经验不多。当时就考虑是腹部和大便的异常,病程时长。
  五、乌梅丸与温脾丸的比较
  再看这个病人,这个是2014年的病例,29岁,右侧腹痛多年,伴有脐周灼热感,肠鸣,肚子老是咕噜咕噜响。一个月前发现降结肠有息肉,做了息肉摘除术,大便原来烂的转成条了。但右侧腹痛和脐周灼热感、肠鸣不缓解,仍口干口苦,手脚欠温,没有厥冷的状态,很容易口腔溃疡,这个病人我也是用乌梅丸。用了三个星期,她的隐痛缓解了,脐周没有灼热感了,肠鸣消失了,大便也转硬了。结果看她现在这个舌苔,我当时水平有限,遇到这种状态不会转方。结果治到最后,虽然症状改善,但从医生的角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多几十年的下利,几十年的结肠炎都可以治好,为什么她还剩下那一点点腹部的隐痛好不了,舌苔还是那么厚?这就是我今天的主题,讲了那么久才讲到主题,之前的内容很多重复的,就是为了下面讲这个温脾丸。
  温脾丸就是乌梅丸的姐妹篇,里面的加减刚才画了个图。如何加减?乌梅丸用了党参、花椒跟乌梅,刚才提示了一点,应用的这类病人多数舌苔不厚腻,假如苔厚腻的病人遇到四逆,腹厥,上热下寒的症状,用乌梅丸可能要打个问号。为什么?一般舌苔厚腻时我们想到什么?它可能里面有湿化热,里面有积聚的状态。那么这种状态,乌梅丸的党参它是甘壅的,碍湿;《本经疏证》认为花椒是引火下行的,前提是在脾虚的状态下,它引下去,往下走,用花椒效果比较好。那么现在有湿热壅在里面,有积聚壅在里面,堵在里面,用此二药就不行。
  还有一个,乌梅,本身就是望梅止渴,我们生活当中的道理,它会引起大量液体的分泌,那分泌的时候,假如脾胃壅塞在里面,你分泌时怎么样清,怎么样过?舌苔黄腻的时候就碍事了。在这种情况下,温脾丸就有发挥的空间,当然当时是经过恒伟老师的介绍,我们就慢慢把它研究归纳,它跟乌梅丸的区别,跟乌梅丸适应证的不同,如何去理解这个药方?
  上面讲的,遇到刚才这个患者的舌苔黄腻的时候,2014年我还没有想好怎么处理,手脚暖好了,肚子疼也慢慢缓解了,就剩下一点点的不舒服,舌苔那么黄腻。按照目前的思路,我会把乌梅、党参、花椒拿走,加上大黄、神曲、麦芽、吴茱萸,构成了11味药,使用温脾丸治疗,其中里面的7味药是和乌梅丸相同的。
  六、温脾丸的结构与方证
  温脾丸出自《千金方》脾脏方,组成:附子、桂心、干姜、细辛、吴茱萸、当归、大黄、黄连、黄柏、神曲、麦芽各一两。主治“久病虚羸脾气弱,食不消喜噫”。清代张璐认为:“温脾反用三黄,专为真火式微,不能消磨宿食,蕴积于中而热积于上,非用三黄之苦寒标拔上盛,则萸桂姜附入胃先助上热,何能直达下焦,又恐寒热相悟,更须细辛当归调和经府血气。然后曲麦藉辛温之力得以消导。恬不顾虑虚羸,竟行辛烈峻攻者,正恐病势纠缠,他时愈难攻击也”。
  看它的组成,与乌梅丸相比,共同拥有附子、干姜、细辛、桂枝、当归等五味热药和黄连、黄柏二味凉药,寒温并用,针对寒热错杂之症。但大温脾丸是把乌梅、党参、花椒拿走之后,加了吴茱萸代替花椒,吴茱萸是降浊开壅的,尤其是针对胃肠道的壅塞,与通下的大黄搭配,就更妙了,浊苦化壅。加神曲和麦芽,又可以消滞导滞。加上了四味药之后,跟原来乌梅丸的乌梅、党参、花椒的运用,就可以看到区别了。温脾丸因为没有党参,所以它的体质状态,脾胃虚寒没那么明显,大部分病人胃口都是很不错的,但是运化功能下降,所以用了大黄神曲麦芽以化浊通滞。温脾丸也是上热下寒,但不是乌梅丸的中虚,而是中间的湿,或者说积聚,是中间的湿浊化热,或者食滞壅塞化热所导致的状态。因此,以方测证,温脾丸表现的方证是上热中湿下寒,与乌梅丸的体质比较,均为脏寒,同样表现出寒热错杂状态。
  我们思考一下,这种体格不差,既有疲劳怕冷,又容易出现湿化热,或者食滞化热这样的状态,有什么类型、什么生活习惯的人会出现呢?
  七、温脾丸与乌梅丸的方证区别
  温脾丸跟乌梅丸表现出的症状特点有什么不同呢?二方都有上热下寒,包括头晕脑胀、失眠、耳鸣、面红耳赤、口腔溃疡这类上热的状态,下寒的状态,腰冷、膝冷、下肢沉、脚怕冷这种现象。首先,腹部的症状,我们就要区别了。温脾丸证的腹部不一定会出现凉食腹痛的状态,可能有少部分人会出现,很多不一定会出现,而乌梅丸证易伴凉食腹痛或凉食下利。第二,大便情况,温脾丸证与乌梅丸证最大的区别是,乌梅丸证很容易下利,很多人会下利,吃冷的就会拉肚子。温脾丸证呢,大便是粘滞的。中焦的湿热和积聚壅塞在里面,所以它大便是不通畅的,粘滞的。
  温脾丸的大便粘滞症状跟乌梅丸是完完全全不一致的,这种情况我们经常要把大便作为问诊的很重要的方面。有些病人,你问他大便通吗,他说通啊,挺好的。但你要详细问,他说大便两三次,每次量很少,这也是粘滞的一种,表现为拉不多,拉不干净,要一天两三次。临床中你要通过问诊才能了解大便的情况,不要他说大便通你就认为是好的,大便两三次你就觉得是下利了。乌梅丸证下利是不一样的,它拉拉拉,每次量比较多,不象这种大便粘滞,拉一点点,就拉不了,要很用力。
  它们在大便症状,腹部症状上有不同点,在四肢温度方面也有一点点区别。温脾丸证病人往往会出现手是暖的,脚是冷的,它就不是四逆,是二逆了。那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中焦被湿滞或湿热堵住了,那它有效的气血循环就受到影响,易出现手暧脚冷。而乌梅丸脾虚的状态,是因为中虚,阴阳气不相顺接,易出现四肢冰冷,是四逆。
  针对寒热错杂证的乌梅丸证和温脾丸证,前者常见上热中虚下寒,后者常见上热中湿下寒,二方的主要区别在于中焦状态,中虚的乌梅丸证常表现为冷肚子,中湿的温脾丸证常表现为胀肚子。从舌苔看,前者薄黄苔,后者黄腻苔,可以鉴别一下。
  乌梅丸证与温脾丸证在寒热错杂、腹部状态、大便症状和四肢温度等方面有异同点,结合上述症状体征特点,药物选择,寒温并用,但乌梅丸用了人参和乌梅,补与敛同在,并用花椒温中;而温脾丸用了大黄神曲麦芽,通与消共存,并用吴茱萸消壅。
  八、温脾丸体质状态的猜想
  讲了方证区别点,我们再回来认识方人,什么样的人会出现这类症状?有什么生活特点和饮食习惯?平时我们可以见到很多中老年人,就是那种做老板的,晚上应酬多的。这类人往往是大肚子,表面看起来很强壮,你问他,往往还要穿多两件衣服,脚冷,或者是腰冷。而这类人中,典型的表现是舌苔黄腻,大便粘滞,还有失眠烦躁。在没有接触温脾丸之前,我当时都是分两步走,以前的思路很多看他舌苔黄腻,大便粘滞,先来清利湿热、消食导滞,后加健脾,最后又复发了,效果也不了了之。其原因是没有考虑到他的年龄状态到了哪里,没有考虑长期疲劳、大吃大喝伤了内脏。所有这些,当时都没考虑他阳虚脏寒的一面。
  我们来猜想这类寒热错杂人的生活状态,他经常大吃大喝,大腹便便,上半身怕热汗出,下半怕冷喜暧,体格相对乌梅丸体质更加强壮,但是疲劳,腰冷,膝冷,甚至出现小便不利或阳萎,痛经或阴冷,出现下焦寒的状态。其也有上热的状态,包括失眠,胸闷,耳鸣,头痛,口腔溃疡,脸色潮红等等。其突出的抓手是舌苔黄腻,大便粘滞。这类病人是挺多的,失眠、嗜烟嗜酒之人,小老板,大吃大喝之人等等,容易出现温脾丸方证。这方的应用很广,我觉得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毕竟现在生活水平高了,容易得代谢性疾病,包括一些痛风病人,只要符合上热中湿下寒,我都用温脾丸。就是要把肠道湿热和积滞清除以后,互相之间寒热交流起来,才能把整个上热下寒解决。一条药方可以解决,我们就没有必要用二元论来论治了。
  九、温脾丸例案
  这个人是一个小老板,因为面红,尤其是鼻准的红,脸部有灼热感两年,人怕冷,尤其是膝关节冷,到夏天比同龄人穿多一件衣服。他挺忙,也很喜欢抽烟,脸红,腰冷膝冷,舌苔黄腻,一般这个舌象,不可能用引火汤,就给他清利湿热,舌苔稍微变薄一点,后来转用肾气丸、右归丸,前前后后治疗了半年,都没什么效。然后2016年年初就转到我这边来治疗。
  当时就看到他这种状态,我就想到了用温脾丸。因为他大便是粘滞的,他有上热的状态,鼻准是红的,舌质暗红,苔黄厚腻,他膝关节很冷,一到冬天穿的裤子更多。用了第一个星期,脸的灼热感,鼻准的红,就明显地感到舒服了,他就坚持。但他有时忙起来,没时间用药的时候,他就不舒服,脸上的灼热感,鼻准的红就又恢复。所以他坚持吃了四个月的温脾丸加减,当然中间有用了一段时间的成药,就是温脾丸做成药丸,他觉得还是汤药效果好。最后还是用汤药,上面脸红一个半月就慢慢消失了,膝冷的现象4个月才消失。当然,这病可能有一些其它更好的治法。
  这个病人,有脏寒的状态:怕冷,腰膝都冷,如果不把他舌苔黄厚腻所提示的中焦的湿热,中焦的积滞去掉,你处方用药该怎么办,怎么去处理?这就是发挥温脾丸的长处,其最主要的抓手,就是上热下寒中湿,中湿包括湿热和湿滞,本病人表现为舌质暗红苔黄腻。
  这个病人是脊髓空洞症术后瘫痪20年,2016年初小孩带他去台湾旅游后,出现背痛。但他吃了麻醉类的止痛药后,出现大便1天到3天一行,最近一个星期一次大便,而且背痛加重止痛药无效,没办法才找中医。首诊后用了苓桂术甘汤与温胆汤,背痛减轻,大便还是3天一行,我看了这种舌质暗红苔黄腻的舌象,就把温胆汤拿走,用苓桂术甘汤合温脾丸。这个药方一直治疗到现在,背也不痛,大便也通了,他一样可以坐着玩电脑,炒股票。后来他还想壮阳,保持男人的雄风,我曾经换方,换了个药方叫干地黄散,还是比不上苓桂术甘合温脾丸。背痛一个月左右就缓解了,调养身体还坚持三天一副药方法。他自述:只要大便通畅,背痛就缓解,所以一直用这个药方。
  这个先生54岁,2016年12月首诊,他上腹部疼痛,大便烂40年,因为看病差点离婚,常常要看病,到处找医生。初诊特点就是上腹部疼痛,大便烂,一天2~3次,有轻微的头晕、头重,恐高、晕车,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滑。口水多,没有四逆,没有四肢欠温的状况。因为没有四逆,口水又多,与乌梅丸有点区别,首诊我用了温脾丸,一周无效,但口水多变口干了,二诊又改回乌梅丸三周后症状好转六成。从这个舌苔可以看到,其实舌苔黄腻对于中焦湿热湿滞的诊断是很好的抓手,强调一点,黄腻苔在出现上热下寒的状况时,对温脾丸的应用还是很有价值的,毕竟它用了大黄,神曲,麦芽和吴茱萸,消滞化壅,容易鉴别,分清楚舌质舌苔,就懂得怎么样使用温脾丸了。
  反过来还有一个病人没有留下资料,这个病人因为他四逆,大便烂一天两三次,量比较多,肚子不舒服,我用了乌梅丸,用了一周后他舌苔马上转为黄腻苔了,我就马上转方温脾丸,用了两个星期大温脾丸他基本症状就好了八成了。所以乌梅丸与温脾丸的交接当中,舌苔黄厚腻与否,是个很好的要点。这是我对这两个药方一点的体会。
  还有个耳鸣的病人,70多岁,大腹便便,很高大,一米七五左右,很胖。左耳鸣,也是因为舌苔黄腻,我用了大温脾丸,耳鸣的现象慢慢减轻了五成。你们可能说,怎么效果来得这么慢。其实它对消化道的疾病还是效果不错的。它对年纪大的脏寒的状态,他的处理、改变和治疗,毕竟需要一段时间。所以没有一个合适的药方的话,我们不妨用温脾丸。
  十、温脾丸的疾病谱
  温脾丸的疾病谱是比较广的,主要是消化道疾病和代谢性的疾病,高血压病,痛风,高尿酸血症,高血脂症,肥胖,眩晕,头痛,口腔溃疡,结肠炎,肠功能紊乱,耳鸣,视力下降,寒性关节炎,更年期综合征,痛经,湿疹等等。
  温脾丸还有很多加减法,我们治疗肠道疾病,可以加薤白,淡豆豉,它的效果更妙。治疗妇科疾病,可以加白芍,或合桃核承气汤,是个荡胞之法。《千金》荡胞汤大家可以了解一下,对妇科的效果是不错的。
  讲了这么多,关于乌梅丸和温脾丸的鉴别应用,我只不过提供了一个思路,我们用乌梅丸的时候,可以想到温脾丸证的存在,大家不妨多用用。顺便说说,乌梅丸我喜欢加甘草,因为太酸了,什么味道都有。温脾丸我喜欢熬好后用蜂蜜调服,它的原方是做成药丸的。
  不论两条药方怎样变,千变万化,毕竟是厥阴病的方,符合厥阴风木生理病理,有风的存在,有木火的存在,但它根本还是脏寒。对于几味温热药的应用,我们现在大量地用于三阴病的治疗,以后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经验,我再向大家汇报三阴病方面的治疗体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乌梅丸验案
中医辨治腹泻病,此一文基本就够了
泄泻(腹泻)的中医辨证论治
明代医家的治泻9法
高辉远应用干姜的临床经验
舌诊脉象简表—脏腑阳虚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