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伯戡 07 :道教的起源

1、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宗教,它渊源于古代的巫术、秦汉时的神仙方术,黄老道是早期道教的前身。公元142年(东汉顺帝汉安元年)由张道陵倡导于鹤鸣山(今重庆境内)。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经过历代的发展,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全真道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道徒为出家道士,蓄发留须,头顶挽髻,不娶妻室,不食荤腥,一般多居宫观之内,以清修炼养为主要宗教生活内容。正一道派道徒一般为在家道士,可有家室,不忌荤,可不蓄发,主要从事斋醮仪式活动,也叫"作道场"。两派道士都以太上老君、玉皇大帝为最高天神。
  道教的基本观点是神仙观念,得道成仙是道教的理想。道教的经典基本上是以肉体成仙为核心,阐扬延年养生之理,宣扬"金丹黄白"是延年大药,提倡"内修外炼"是神仙要道。

  道教最根本的信仰是"道"。一切教理教义都是由此衍化而生。道教认为,"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一切的开始。与"道"并提的是"德",即道之在我者就是德。道教认为信徒要"修道养德",并认为"修道"可以使人返本还原,长生久安,生活康乐。道教是一种以生为乐、重生恶死的宗教,因此长生久安就是道教的基本教义和信仰。?
  道教信奉的经典主要有《道德经》。《道藏》是道教经籍的总集。道教经书很多,但一般道士只念诵《玉皇经》、《清静经》、《三官经》等。文化高一些的道士才奉习《道德经》、《南华经》、《黄庭经》以及《悟真篇》、《坐忘论》、《参同契》等。

2、名称:道教

  发源地:中国

  创始人:老子

  创始时间:公元前4世纪

  经典代表著作:道德经

  信徒数量及分布概况:道教在南北朝以后在全国广泛传播,元代以后,北有全真道,南有正一道。我国的港、台、澳也很盛行。现在东南亚、东亚国家、美国、欧洲、大洋洲以及亚洲其它国家和地区均有道教的流传。

  标志性图案:太极图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它从先秦时代的神仙思想信仰,经过长期的发展,与道家思想及古代的巫术相结合,在东汉末年形成为道教。道教成立以后,神仙思想便以道教为主流,发展出一定的方法和传承修道的目的,自然是要成仙。

  神仙思想在道教上,确实看到的记载主要是在修道方法上,可以分为炼养、服食、符箓、术法、科教等。炼养,主要就是藉由身心的修炼,脱胎换骨,返本归真。服食,即是靠吃丹药来变化气质,去芜存菁。术法,则是研究星相、堪舆、占验等,以求先知先觉。符箓,即是藉画符来趋吉避凶,或役使鬼神的方法。科教,是讽诵经文,藉修善积德以上格天心。尤其方术,譬如隐形幻化、呼风唤雨、水行土遁、点树还阳等,皆是道教上之宝藏。

  神话传说,存在于楚文化和燕齐文化两个系统中。神仙说是以人类对长生不死的追求基础为炼养功夫,我们可以从《左传》中晏婴与齐景公的对话以及齐国彝器的铭文,看到这方面的数据,能够长生不死的人就是神仙。

  神话即是对神仙长生信仰的表达和发挥,这样的神话有两种:一种是昆仑神话,它说在西向的昆仑山上有神人居住,他们食玉石的精英而不死;另一种是蓬莱神话,它说在渤海中有三神山,山上有仙人和不死之药。但《庄子》和《楚辞》中记述昆仑和蓬莱两个神话作系统之融合。从这两个神话系统的产生及其间关系,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假想,它在西洋人讲神、东方人讲仙、印度人说佛,但蓬莱神话是由昆仑神话所引发的,则昆仑神话发源于西部的高原,是神奇瑰丽的故事,流传到东方以后,又跟苍莽窈冥的大海这一自然条件结合起来,在燕、吴、齐、越沿海地区形成了蓬莱神话系统。

  其实,道教本身在魏、晋之世出了两个重要的人物:一是魏伯阳,他着有《参同契》,是修炼理论化的书;另一人是葛洪,他着有《抱朴子》,将各种修炼、药草、符咒等,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完整与详细的研究。这两本书,为道教和神仙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影响神仙思想既深且巨。不过这两大神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被人结合起来,形成为新的统一神话世界。譬如「颐颉刚」的研究图,可以探寻战国以前神仙信仰的情况;依图上说明,神仙信仰并非是中原文化和东夷文化的产物。而道教信仰的源头,应该在西羌文化中寻找,但是日本学者认为神仙的传说源于燕、齐人对山的崇拜。总而言之,自齐威王至汉代,屡有君王派人搜讨仙方或至海上寻三神山。秦始皇并天下,相信方士之话,派人至海上寻不死草;遂至汉武帝时的李少君、少翁、栾大、公孙卿等人,加以在社会上鼓吹,以及得到君主之宠信,使神仙信仰的影响日益扩大。

3、

一、殷周时代的鬼神崇拜

  在公元前一千几百年:汉民族古帝王 “成汤”开国,建都于亳 ( 今河南省商丘县 ) ,传了二十代以后, “盘庚”又迁都于殷 ( 今河南省偃师县 ) ,所以史书上有 “商、殷”两个国号。商殷时代的统治阶级最喜崇拜鬼神,以求消灾降福。他们自己无法和鬼神直接交通,必须凭借巫、祝之力。巫能以歌舞降神,祝能以言辞悦神。巫的专业就是发挥灵感作用,把鬼神意旨传达于人;祝的专业就是奉行祈祷仪式,把人的愿望申诉于鬼神,因此巫、祝两项都是在祭祀时所不可缺少的主要职务。后世神庙中司香火者叶作庙祝,还是古代留下的一个名称。

  周朝继商殷而统治天下,自王公大臣以至百姓,皆信仰多神。《周礼》上说: “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祇之礼”。天子当每年冬至日就要于南郊之园丘祭昊天上帝,当每年夏至日就要于北郊之方泽祭地祇 ( 北京正阳门外有天坛,是圆形;安定门外有地坛,是方形。天坛即古之园丘,地坛即古之方泽,二坛皆明朝嘉靖九年开始建筑,清朝复加维修,现为首都著名的古迹 ) 。此外,属于天神一类的,还有青、赤、黄、白、黑五帝和日、月、星、斗、宿、风、云、雷、雨诸神;属于地祇一类的,还有社稷、山川、五岳、四渎、城隍、土地诸神,也应该享受祭祀。属于人鬼一类的,主要是各姓的祖先,其次即为本民族的圣哲贤才和忠孝义烈之土。祖先祠堂归各姓子孙奉祀,其它一切大小庙宇皆由政府或地方公会派专人照管香火,并拨给经费开支。料当时建立许多祠庙,未必都迷信人死真有鬼、鬼皆有灵,也不过象今日建立纪念碑的意思罢了。

  以上所说,皆历代封建社会的情况,唐宋以来至于明清,国家祀典和民间风俗,也都大致相同。这些天神、地祇、人鬼三类,就是中国道教所以成为名神教的来源。后世道教做法事,如建醮坛、设斋供,即等于古人祭祀之礼;唱赞词、诵宝诰,即含有言辞悦神之意;上表章、读疏文,也不外申诉和祈祷作用,因此可知汉代以后的道教还是古代巫祝遗风而再加以宗教化。道教所供奉的神,大多数早巳列入国家祀典,并且得到社会上一般的信仰,因为这些神都具有历史性和民族性。假使当初没有这样悠久的历史根据和这样广泛的群众基础,凭空的就创造出多神教的道教来,那是不可能的事。 ( 道教只崇拜最尊贵的天神,其余诸神,不过随世俗心理供奉香火而已,并不视为重要。 )

二、战国秦汉时代的方士

  战国时,当齐威王、宣王朝代 ( 公元前 378—前 324) ,有邹衍这班人,著书讲论五行之德递为终始的气运,到秦始皇即位时,齐国人把此书奏呈,始皇就采用了书上所说的办法。那时燕国另有一些人如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子高等,创立 “方仙道”。

  据说此道能令人肉体解脱,与鬼神同其变化。邹衍当日以阴阳主运之说显名于诸侯,燕齐海上的方士们虽流传邹衍之书,而不能通晓其说,许多人都成为怪诞迂僻谄佞的投机分子。

  齐威王、宣王及燕昭王 ( 公元前 311—前 279) 等,皆曾经使人往渤海中寻觅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传闻此山距离尘世不远,但苦于船未到岸,就被风吹跑了。问或有到者,即可遇着仙人,拜获得长生不死之药。山上的飞禽走兽尽是白色,宫室楼阁普为金银所构造,远望,景物如在云中,近视,三山反似居水下,等到船将要靠拢,风又把船牵引而去,竟莫能到。当时各国君王对此还恋恋不合,总想设法满足他们自己的心愿。

  泰始皇一统天下 ( 公元前 221) 之后,将至海上,听许多方士散播这些神话,始皇恐怕错过好机会,就迫不及待的亲自赶到海上来。于是派遣专使带了童男童女往海外求仙采药,去的人回来都说,船到海中,为风所阻,不能登山,只能望见山而巳。此后十余年间,始皇仍常出游巡,登琅琊、碣石、会稽诸山,拜考验方士们所言是否可信,至死不忘海中三神山之奇药。

  汉武帝时 ( 公元前 140 —前 87) ,方士李少君对武帝说: “如果祭祀灶神;就能召来灵异之物,灵物若到,丹砂就可变为黄金,用这个黄金制造装饮食的器具,人吃了这些饮食就能够延长寿命,可以看见海中蓬莱山上的神仙,见到神仙后,再行封禅典礼 ( 祭祀天地 ) ,就可以不死,古代轩辕黄帝就是这样成仙的。我已往在海上遇见神仙安期生,他给我枣子吃,枣子象瓜那么大。安期生常常通行于蓬莱山中,凡人与他情投意合者,就能见到他,不相合者,他就隐藏不见。 ”于是汉武帝开始亲台祀奉灶神 ( 即炉火之神 ) ,又差遣方士到海中求蓬莱安期生,同时又从事把丹砂和诸药物变化为黄金之术。后来李少君得病死了,武帝还认为他是化去,不是真死。 ( 以上根据《史记·封禅书》、《孝武本纪》、《前汉书·郊祀志》,字句略有改变,文义完全相同 ) 。

  当时方士得汉武帝宠幸者不止一人,还有齐人少翁,拜为文成将军;有乐大,拜为五利将军;有公孙卿,拜为郎 ( 郎是汉朝的宫名 ) 。他们自己都说,知道秘方,能求神仙。日久其方不见效验,又想用欺骗手段,暂时蒙混过关,那些事情被皇帝所发觉,少翁、乐大皆先后伏诛,但公孙卿和其他方士们仍在继续求仙。武帝听公孙卿说: “仙人好楼居”,遂于长安作“蜚廉桂观”,于甘泉作“益延寿观”,又于甘泉宫作“通天台”高五十丈,以招致神仙;更于建章宫旁立“神明台”亦高五十丈,上列九室,常置九天道士百人;其余劳民伤财的建筑物尚多,不可胜数。自元光二年遣方士求神仙,到征和四年才悉罢诸方士,中间经过四十五年之久,此时汉武帝已六十八岁,尝对群臣曰:“乡时 ( 即昔时 ) 愚或,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节食服药,差可少病而己 ”。后年余遂卒。我们看武帝最后这几句话,还算是聪明的,可惜他觉悟太迟了。

三、两汉时对黄老的概念不同

  西汉初期,天下经过大乱之后,朝廷用黄老清静之术以治天下,人民稍能安居乐业,所以文景两代 ( 文帝在位二十三年,景帝在位十六年;公元前 179—前 141) 比较已往几十年可称太平。当时所谓黄老之术是专就国家政治而言,尚未与神仙发生关系。汉武帝即位二十八年,汾阴巫人于土中得宝鼎献于帝,方士等遂捏造妄语,谓黄帝当年亦得宝鼎,广事封禅,常与神会;又言:“黄帝为五城十二楼以侯神人 ”;又言;“黄帝且战且学仙,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结果是骑龙上天。武帝听了这些话,很为羡慕。从此以后,讲神仙之说者皆托名于黄帝,而老子仍属道家。淮南王刘安 ( 武帝之叔父 ) 虽喜神仙,但他所着《淮南子内篇》中亦未曾把道家和神仙混为一谈。《前汉书·艺文志》列举各家书目,在道家有黄帝又有老子,在神仙家只有黄帝而无老子,可见西汉时的老子还是他本来面貌。到东汉时,老子身分才起了变化。《后汉书·楚王英传》: “英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 ( 佛跎 ) ,斋戒祭祀 ”;明帝永平八年 ( 公元 65) 给他诏书,有 “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等语,此时所谓黄老与西汉初期的黄老性质大不相同,前者专属于政治哲学,后者已近于宗教信仰,前后相距不过百余年。再过八十余年,到了东汉桓帝时代 ( 公元 147—167) ,老子地位更被抬高了。《后汉书·桓帝纪》:延熹八年 ( 公元 165) ,两番派人 “之 ( 往 ) 苦县祠 ( 祠是祭祀之义 ) 老子”;次年又“祠黄老于濯龙宫”;纪论又引前史云:桓帝“设华盖以祠浮图 ( 佛陀 ) 老子 ”。《后汉书·祭祀志》:“桓帝即位十八年,好神仙事,延熹八年初,使中常侍 ( 中常侍即宦官 ) 之 ( 往 ) 陈国苦县祠老子,九年,亲祠老子于灌龙。 ( 宫 ) ,设华盖之坐 ( 华盖,天子宝座上所用以盖复头顶的装饰;据说创始于轩辕黄帝 ) ,用郊天乐 ( 天子祭天所用的音乐 ) ”。此时的老子,在人们心理上既与黄帝之神仙无所分别,又与佛陀之教主同其庄严,简直是一位最尊贵的天神了。

四,东汉张道陵始创道教

  张道陵创立道教,已接近桓帝时代,他奉老子为教祖,也是客观的形势所造成,不是单凭自己主观的愿望就能办到。根据当时社会情况,除老子而外,实在找不出第二位有这样资格能够和儒教的孔子、释教的佛陀相抗衡。

  或问:战国时代,孔、墨都号称显学,两家弟子满天下,老子并没有许多弟子,而且墨子的书中宗教色彩也比老子为浓厚,张道陵何故独看重老子而舍去墨了 ? 这个问题可分作几层研究。 ( 一 ) 西汉初期偏重黄老,汉武帝才兼事儒术,到了东汉,朝廷又信仰佛教,墨子之教始终无人注意。 ( 二 ) 老子是孔子的先生,这件事世所公认,墨子身分在当初王名与孔子平等,并未能驾于孔子之上,自从受了儒家的排斥 ( 孟子、荀子昔批驳墨子 ) ,墨子名气更低落了。 ( 三 ) 墨子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富贵人是一概反对的;至于 “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这样就是有劳而无逸,非但违背富贵人的心理,虽贫穷人亦不欢迎。 ( 四 ) 墨子崇拜鬼神,老子不信鬼神,张道陵偏看重了不信鬼神的老子,而舍去了崇拜鬼神的墨子,有些人很难明白这个理由,现在特为指出:宗教是随着时代进化的,崇拜鬼神,还是上古时代的宗教,儒教只重人事,不重鬼神,佛教更藐视鬼神。张道陵创教,本意要和儒佛二教相抗衡,如何肯自贬其声价,所以 “天师道”首先要降伏鬼神,并从而役使鬼神,设若奉墨子为教祖,即等于自己取消了自己,岂非绝大的矛盾。老子虽不信鬼神,但同时又承认鬼神之存在,并不是极端的无神论者,这样正合于张道陵所要求,因此他就说,他的道法是老君 ( 即老子 ) 所传授。

结  语

  前面所讲的道教起源,如商周时代的巫祝祭祀鬼神,战国秦汉时代的方士求仙采药,虽不能算正式道教,但后来道教却是由这些因素沿变而来,故特依次详加论述,以见我国道教萌芽在历史上逐渐发展的过程。自东汉张道陵于汉安元年 ( 公元 142) 得受 “正一法文”和“正一盟威秘箓”,遂在各处名山遍设“二十四治”,订立规条,广收徒众,从此道教中第一个教派就开始形成。 张角的 “太平道”尚在以后几十年才出现;三国两晋时代,道经道派陆续增多,皆比较更晚。张道陵一生事迹是编写道教史者必不可少的资料,留待将来再作具体研究。今日所讲到此为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教的起源
道教有哪些源头?
汉武帝求仙的故事
【学术观点】刘璨:“一池三山”的神话解读
中国道教
道教的产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