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晓锦源:伤寒治疗疼痛的三个方剂 新加汤、麻黄汤、附子汤

在《伤寒论》中,治疗身疼痛的主要方剂有麻黄汤、附子汤、新加汤。

条文:第 3 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

俱紧 者名为伤寒。”

第35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 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条文:305 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 附子汤主之”

病机:肾阳虚衰,肌肤失温,寒湿凝滞于肌肤骨节

临床表现:身体骨节疼痛,手足逆冷,背恶寒,无发热,无口渴,脉沉

辩证要点:恶寒无发热,手足逆冷,身疼骨节疼,脉沉



【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劈) 人参三两 生姜四两(切)

右五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下面是对方义的现代化理解。可以不看。

请同学忍住头脑受到摧残的感觉,因为这一条说的就更加细腻复杂了。上一条让我们看到可以从少阴去救太阳,傅青主的方让我们看到,可以从少阳去救太阳。接下来他要讲的是某一个状况,你需要从太阴去救太阳。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主之。”这个病证是很简单,可是在日常生活里面要辨这个证,还真得是整本《伤寒论》很熟才行。发过汗以后,这个人因为发汗所以身体的津液会有一点损耗,这是正常事,然后“身疼痛”。

读《伤寒论》的人会想到身疼痛,麻黄汤会,真武汤也有可能,附子汤也会,当归四逆汤也会,还有一大堆汤都会身疼痛,这主证还能用吗?

要学仲景方,就要会排除法,身体发完汗会觉得疼痛,有几个其它的方容易混杂,比如说麻黄汤证,可是麻黄汤证的身疼痛是脉浮紧而恶寒,它不会脉沉迟。

那只有身疼痛,脉沉迟就可以用这个方了吗?对不起,不行,因为少阴篇里面还有一个方叫做附子汤,附子汤有两个条文,它是真武汤变出来的,但真武汤里面有加生姜,人参。附子汤的效果有一点相当于我们灸关元,张仲景说,你要么就灸关元要么就附子汤。它治疗人觉得背上发冷,因为灸了关元,命门火够了,阳气上来背就不会冷了,所以是治疗背上发冷的。

这个治疗背上发冷的附子汤,它另外有一个主证就是身体疼痛,然后脉是很沉的,所以那个主证跟这一条简直是分不出来,唯一的差别在哪里?附子汤多了三个字“手足寒”。所以如果你身疼痛,脉沉迟,手脚冰冷,对不起,你的症状已经到附子汤去了,不是桂枝新加汤了。

这个汤叫做新加汤,它的方名就是桂枝汤再把它新改一个版本,所以叫新加汤,在长沙古本叫做桂枝去芍药加生姜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宋本的方跟古本的方是不一样的,宋本的方不但不去芍药反而加芍药,宋本是用芍药四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听说是《伤寒论》最长的方名。

所以如果是麻黄汤的身疼痛,是因为有寒气钻进来,中国人说“不通则痛”有寒气钻进来了,所以气血都运行不动,所以就会痛。如果是附子汤的话,那是这个人身体这里那里都太冷了,所以身体会疼痛。

桂枝新加汤或者是附子汤都是很有机会用在女人的MC的时候不舒服的方子,比如说月经来的时候,如果你身疼痛,脉沉迟,是很有可能用桂枝新加汤的,但是也有人月经来的时候是手脚冰冷,身疼痛,脉沉迟的,那样就用附子汤。也有人月经来的时候是嘴唇干燥,手心发热的,那是温经汤。所以月经的不舒服,它就有好多的不同的主证,可以用到《伤寒论》的方。

新加汤它在用法上,同学至少要记得它跟附子汤的辨证点相差很少,而这两个方剂,常常产后或者月经后会用,有时候是A有时候是B,要分清楚。

现在画一个非常低级的图,假设我们的血管里面走的气是营气,外面走的气是卫气。为什么人发汗后,也没什么其它大病,他会变成脉沉迟而身疼痛呢?

其实迟脉在这一条里不太有意义,因为迟脉是每分钟的跳动次数比较少,叫做迟脉。但这一个汤证,它的迟脉其实不是真正的迟脉,它的迟脉其实是缓脉加涩脉,就是说这个汤证的患者他的脉不一定会跳得比较慢,但是你把起来会觉得它那个动法有点温吞吞的,这种温吞吞严格起来是叫做缓脉,然后它动得那么不流利,会让人有一点涩脉的感觉,所以这个迟脉会有缓脉跟涩脉的调子。不过从手感上来讲,你会觉得这个脉好像跳得有点拖泥带水,所以会有迟脉的感觉。


人为什么脉会沉迟?通常是因为这个人的营血之中的血或者说水分不够,他发汗之后伤了津液,可他从营分要供应卫分的供应津液的能力,没有恢复好。卫分的津液从营血来,营血的津液要从脾胃吸收。所以当卫分的津液不够时,太阳表的卫分区块当然是跟脾胃叫救命。因为帮人吸收水的是脾脏,帮人排出水的是肾脏。那当它向脾脏叫救命的时候,他的脉象就有可能是“脉沉迟”,这属于太阴病的脉像。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脉沉迟是表示他营分的营血不足,营分太寒或者是津液不够的现象。

为什么津液不够人会身体会痛呢?我们人体身体表面那种看不见的能量的大河流,我们称之为经络经脉。但是经络经脉之外的地方,人体里面就没有生命能在流动了吗?其实还是有的,这些比较分支比较小的生命能的流动,在中医的书里面叫做孙络,就是低一级的小分叉,意思是很逊的逊,只是我们写的话就写“孙”字,念成xun。

这个孙络本来是有很多能量让它流动的,而人体的气要流动是需要水当做它的媒体的,所以人的气跟水是很难分开的东西。当营分不能供应它足够的水气的时候,这个孙络的流动就会不通,这个不通其实就跟你摔跤了,瘀青的地方会痛一样,就是哪里不通哪里痛,或者哪里长一个脓包在发炎那里会痛,因为气血被它瘀塞住了,都是不通则痛。

所以在这里,这个病证是在告诉我们,要如何让我们的营分能够把津液补充到卫分,这是个最需要做的事情。所以前面的干姜附子汤,是如何补充卫分的阳气,而这个地方是要如何补充卫分的津液。因为要从营分把津液送过去,所以他用的药当然是用桂枝汤当底子了。

从太阴开太阳的桂枝汤,这个地方就不是什么干姜附子汤了,干姜附子送不了津液。那桂枝汤要送津液的话,那就要加能够帮你补充津液的药,所以加人参,因为张仲景凡是津液不足就用人参来补充,遇到这个症状,各位用药的话,比较有效的应该是西洋参,不然的话用东洋参,党参的话虽然效果差一点点,但还可以。可红参大概就不行了。

东洋参是目前参里面比较能够补充津液的,就是粉光或东洋。当然一般我们也不用那么计较,党参也可以,加多一点就好了,加两倍。

生姜要加多,因为现在桂枝能够携带的药性是在营分沿着脉管流动的,我们要用生姜它才会分叉出去。桂枝汤的架构里,让桂枝承载人参提供的津液,接下来要把这津液开到卫分,所以生姜要加多一点,它比较能够开出去。

其它大枣甘草的作用是一样的,但是这里就出现一个差异,宋本是芍药要加多,加成四两,而桂林本是芍药不放,这个差别会不会对药性造成很大的影响?其实还好。因为不加芍药有不加芍药的意义,加芍药有加芍药的意义。

先看桂林本,不加芍药的意义,因为桂枝往外开,芍药往里收,这是一个基本结构,可是如果桂枝向外开的时候,已经背了一个包的话,芍药还需要那么多吗?人参是个跑得很慢的药,桂枝扛了那么多津液,扛了三袋水走,你还要芍药来收它吗?当然不必了。而且桂枝向外冲的力道,由于生姜加量了,所以都被分掉了。就像一个水管,水管旁边都是洞一样,还没有走到完,就已经漏光了。这样的话,桂枝到最后也没什么冲力需要芍药来收它了,所以在桂林本里面不加芍药是有意义的,因为桂枝已经担负了人参的重量,然后又有生姜来分消它,所以桂枝的冲力,已经不需要靠芍药来收了,这是直接以补充卫分的津液所需要的,大概是这样。

那宋本芍药加到四两有没有意义呢,其实也OK,因为加了芍药也不会真的让这个药完全没有效,只是加了芍药以后,芍药能够把静脉血收回来,就是芍药让血回到肝脏来养血,所以加了芍药的版本,很适合用在比如说月经后或者生产后的身疼痛,脉沉迟,当然条件是手脚不冰冷,手脚冰冷的话是附子汤证了。这样的一个前提来看待它的话,如果新加汤证是发生在产后或者月经后,那就用宋本。因为有时候产后稍微受点风,人就会变成这个证。

一个人的产后或者月经后,她身体都有血虚的现象,血虚的状态会让她的荣血没有办法提供足够的津液,所以这个时候你要用芍药加强这个人身体养血的效果,这是对的,所以产后跟月经后的新加汤证,通常是采用加芍药的版本。一般的感冒辨证的新加汤证,我们是可以不用芍药版本的,两个版本都很对。

那这个人营血不足,津液太少,来滋阴好不好?加地黄行不行?其实不太行,地黄是连麻黄都可以束住的药,生姜的就更出不来了,所以并不是滋阴药都可以用,因为你如果用了地黄的话,生姜根本没有办法发出脉管之外,就已经没什么力道了。

所以只是要把一点点的水气给到卫分,张仲景就做了一个桂枝新加汤,这样细微的医术,看《伤寒论》会让人觉得很惊讶,因为处理人体处理到这样是很惊人的。这方子在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的血管里面的水太少,人会有“身疼痛,脉沉迟”这样的症状,然后他告诉我们如果你要补充卫分的水分,最好要走营分补充过去,所以要走桂枝汤路线,不是走干姜附子汤路线,因为那个走不通。


这个方子在治疗卫分得不到营分的水、津液的供应。还有一个状况跟它相反的是什么呢?就是一个人的营分里面水太多,那是什么主证?一个人的血管里水分太多的话,就会坐在椅子上面看着天花板,天花板在转,这是泽泻汤证。所以在这里知道张仲景在这个方的对头,还有一个泽泻汤,把血液里面多余的水拔掉的方。

这些用药的相反的地方,也是读张仲景书让你觉得很过瘾的地方。为什么不是伏苓,为什么不是猪苓,为什么是泽泻?因为泽泻是去水中之水的。伏苓、猪苓是用阳气去引导水份的;泽泻是从已经是液体的血里面,把不要的水再抓出来。

不知道同学会不会感到十分有压力,能够看到张仲景这样教医术,实在是身为我们学习者的一种幸运。张仲景太阳篇讲营卫,讲人的水循环,就这样很细很细的一点一点告诉你。人体解剖学是个非常难完成的东西,怎么讲?西医的人体解剖学比较容易完成,因为他只要把人割开就得看到,那张仲景要完成的人体解剖学,很多走法,什么气的运化,都是形而上的东西,他告诉你人体其实是这个结构。

你也可以选择不相信,但他把每一个人会有什么症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会另外有什么样的症状,让你对比,给你看,让你可以互相反证,证明他的那个人体结构真的存在。然后他另外再告诉你,要用什么方剂来治疗,证明他说的这个人体解剖的结构真的存在。

虽然张仲景在观察的这个人体解剖都是肉眼看不到的东西,所以张仲景采取这样子反复辩证的方式,来让我们这些没有开天眼的凡人,也能够看到这些灵能者看到的人体。到最后《伤寒论》学的久了,你会觉得脑海里都是一个人的灵魂是长什么样的画面,虽然你完全没有灵能力,但是你会有这样的画面开出来,用我们这个非常有限的头脑跟五官,来抓住这个非五官世界的存在。所以我觉得学习《伤寒论》,可能它的意义不只是医病这么简单,它对于我们活在这世界的很多感觉,其实都还是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的。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这一条八个症状,一般学习者常归纳为“麻黄八证”。这八个症状是麻黄汤常常要面对到的主证。麻黄除了八证之外,还有所谓的“麻黄九禁”,就是麻黄汤有九个禁忌。

有这八个症状你才容易找到它是麻黄汤证。有很多体质的人是不能使用麻黄汤的,我们也是要晓得。要从正面去学习这个方剂好的一面,也要从反面去学习这个方剂危险的一面。

太阳病的头痛发热,头痛要给它打个三角,就是说头痛是麻黄汤证可以有的症状,但不是一定会有,有的几率大概一半吧。发烧大概是三角跟圈之间,还不能打星星。就是说发烧,是大可能会的,但也不是一定会发烧。身疼,腰痛,骨节疼痛,这一堆,同学就不用把它想得那么复杂了,干脆连头痛都加到一起,就是这里痛那里痛,比较简单。所以这里痛那里痛,在麻黄汤的发生机率也是很高的,但是也没有到绝对会发生,所以就打个圈好了。那个痛,你按捏也不确定这个痛处一定在哪里,所以不会因为按它而比较痛或比较不痛,就是这种酸痛感。

“恶风,无汗而喘”,本来张仲景的书如果用“而”这个字,通常下面的症状是很重要的。可是麻黄汤证的喘法,一般来讲也不会很明显的意识到。


整天用嘴巴呼吸的,因为鼻子常常塞。不太会觉得嘴巴呼吸是很奇怪的事,因为已经习惯了。就象我今天鼻塞,可能今天晚上我就用嘴巴呼吸,不会特别有感觉。

麻黄汤证那个“喘”,其实也是,如果主证发挥得很淋漓尽致,就像闹气喘一样,那当然知道他在喘;但有的时候感觉是,好像呼吸变得浅浅的,吸气的量不太够,它个很好的辩证点。可它的存在方式不是那么夸张,所以必须你有意识的去感觉一下。

其实无汗跟喘,根本是一体两面的事情。前面在伤寒论的一开始的大分类,就已经分出了桂枝证和麻黄汤证的最大区块。脉浮缓,有汗,恶风——是中风。脉浮紧,无汗,恶寒——是伤寒。所以当皮肤表面有寒邪钻进来,身体的卫气就会很紧张。很怕再有邪气钻进来,卫气就赶快关闭所有门窗,关闭了之后已经放进来的邪气,就关在里面出不去了。身体的抵抗力也是好意,它要做好事,可是在有的时候这个好意反而误事。

2003年流行SARS的时候,流行一句话:这个病,抵抗力越好的人得起来越严重。这其实就是典型的麻黄类方的症状。因为卫气越够,平常多运动,比较壮实的人,一旦邪气进来,它全部门窗紧闭,把邪气束在里面的力道反而是更强。所以有一种说法,麻黄汤,大青龙汤方剂的症状,往往是身体比较强壮的人,比较容易得。因为身体比较不强壮的人,肌腠非常疏松的人,到夏天的时候如果不喝很多水,根本连尿都尿不出来,因为水被呼吸跟体表都蒸发完了。这种人,要得麻黄汤证的话,说明最近身体不错。肌腠疏松的人感冒,直接就是落汗不止的桂枝附子汤证。这样的逻辑还是存在的。

从另外一个逻辑看,寒邪跟风邪,能量是不一样的。风邪的勾芒之气,它进来是散乱的,像水波一样,弥漫在皮肤表面,钻得不深。历代医家解释说:风为阳邪。寒气是阴邪。那阳邪跟卫气比较同类,在体表钻。可阴邪跟身体的寒水之气比较同类,卫气是阳的话,营气就是阴,经脉里面的气,血管里面的气。它就会比较喜欢往同类的地方钻,所以寒邪钻进来,就一定钻得比较深,它就会停留在血管里,经络里,骨节缝里,因为骨头属肾,肾属寒水。

小青龙汤证是寒邪钻进来以后,发现人的肺里面有一兜冷水,它就不用再钻了,这边就有同类了,然后邪气就跑到肺里面去了。气真的会有同气相求的现象。虽然我们完全不能明白它实际上是什么东西,但是在生命的体验里面会觉得:中国这套医学中的玄学,在操作上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寒主收引,如果寒气粘到身体某个地方,那个地方的气就会被寒气粘住,收住。那个地方就不通了,不通就会痛。所以桂枝汤证的风气是淡淡的,没办法对身体造成那么大的阻抗效果。但寒气就像钉子一样,钉住了。所以身体会有这种酸疼的感觉出现。所以葛根汤证,桂枝汤证都不需要有酸疼,或者是它的酸疼都好像运动过后那种酸疼,淡淡的,人倦倦的。但麻黄汤证的酸疼就是腰酸背痛,风湿痛那种感觉。当然风湿痛会更痛,麻黄汤证不会那么痛。

汗孔固闭起来了。人的身体也是要靠皮肤呼吸的,皮肤跟肺都是呼吸器官,皮肤跟肺也是相表里的。卫气把身体毛孔闭起来,身体就会觉得发闷了。这个发闷就会表现在喘,肺会觉得,好像光靠呼吸不太够了,所以它会比平常更用力的呼吸。这个毛孔闭起来,是皮肤没有湿气,摸起来干干的。跟你平常的身体感比,比平常的同状态下要干。

恶风,其实写恶风不是那么恰当,麻黄汤证的恶风当然会有,但它的主证其实是恶寒。恶寒里其实也就包含了恶风的感觉。只是桂枝汤证的恶风的感觉是,吹到风的时候会觉得不舒服,不喜欢。而麻黄汤证的人吹到风当然也不喜欢,但最主要的感觉是:会觉得身体发冷。

一个典型的麻黄汤证,会看到一幕很好玩的景象,就是你帮他量体温,一看39度半,需要赶快敷冰枕,但他整个人却缩在棉被里颤抖,说好冷好冷!即使烧到39度半,也要裹棉被,这个身体感是属于太阳表证的身体感。

如果到了少阴病,真武汤证,也是怕冷要裹被。但他是从里到外都冷掉了,反而没有那么剧烈的怕冷的感觉。麻黄汤证怕冷怕得厉害,其实是属于太阳表证。身体里面还有一些地方没有完全失温,所以会觉得很激烈。所以裹棉被裹得最凶的,不见得是三阴里证,反而是太阳表证,麻黄汤证的人。这样的感觉要记得,这是严重的麻黄汤证,很容易看到的。怕冷的感觉有90%的出现频率,但是不能说是绝对。

麻黄汤证绝对出现的是“脉浮紧,无汗”。以这两个状况来看,就要开始找:是麻黄汤证还是大青龙汤证?从脉浮紧,无汗的几个症状里面去找。

麻黄汤里,麻黄放3两,桂枝放2两,只是吃一碗的话,就乘以零点一来煮,如果要煮三碗备用的话,就乘零点三。杏仁70个,有人做过测量,差不多10个杏仁是4克的,所以70个杏仁大概是28克,现在剂量大概八钱左右,同学自己看着办,差不多就好。

麻黄汤的邪气,不太像是桂枝汤证的邪气是面状的。而比较像是点状的,所以不放姜枣。如果寒邪大到形成面状,用大青龙汤的话,就要放回姜枣。姜枣就是调和营卫,枣入营,姜出卫就成为面状的驱邪。

麻黄跟杏仁同用,大概有2个角度的思考,第一,杏仁是一个定喘的药,张仲景的方里面,杏仁经常跟喘字一起出现,跟咳一起出现的是细辛干姜五味子,不是杏仁麻黄。


麻黄汤开体表,其实等于开肺,有一些经方家会说,麻黄汤证是肺系感冒,处于肺脏,这么说也是没错的。所以麻黄在开肺的时候,杏仁在降肺,能让肺气不要被麻黄掀起来,平定肺的状态,是杏仁跟麻黄反佐的思考。

第二个思考,是倪海厦院长提出来的,桃仁能把气分中的能量放到血分去打淤血。杏仁是把心脏的能量拿到肺脏来用。麻黄是从心脏之中把阳气发出来的药,那要帮忙把心脏的阳气搬到肺脏来发,杏仁就有这个功能,所以杏仁是帮麻黄转移人体阳气的,转输的药物,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它还是可以的,所以用麻黄三两来发阳气的时候,就要用到70个这么多的杏仁去帮助它。

相反麻黄的力道受到石膏的牵制后,变得比较少的时候,杏仁就可以少一点,大概有这样的思考存在。

那麻黄汤里既然有麻黄这么好的发寒邪的药了,为什么还要桂枝呢?大概也是从2个角度来认识它。一个桂枝会进入人的心阳,驱风邪的药,它本身都具有驱邪的效果,再一个麻黄把汗孔开出去,桂枝就可以在里面填塞住血管的正气,让寒气能够逼干净,不要回来,桂枝在里面打底,这是一个思考。

另一个思考是,桂枝2两、甘草1两,几乎是半贴桂枝甘草汤了。桂枝甘草汤是个补充心阳的方。麻黄汤既然是个发阳气,损伤心阳的药,那就用桂枝汤补一下心阳,比较有益一点,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桂枝甘草跟麻黄的互动结构也可以的。

麻黄汤的煮法,是煮成2碗半,然后每次喝0.8碗,这意味着它煮得比较浓。我们现在经验到的方剂还没有很多,所以同学一时之间不会意识到浓淡的问题。但如果伤寒论的方剂看久了,就会觉得,味道越浓的东西越会入下焦,它的作用点是在人体里面,从比较里面的地方发出来,当然我说比较深、比较里面、比较下面,都是无法量化的、非常抽象的陈述。它的象征性的意思就是:麻黄汤这个汤剂,可能要从骨节里面,从身体的深处往外面发,所以这个药汤就稍微弄得浓一点。

甘草1两,用来调和各种药,让药性缓和一点的功能还是在的。喝的时候就不用再喝稀粥了。因为桂枝汤本身不具有发汗力,所以要喝稀粥。但是麻黄汤本身具有相当充足的发汗力了,所以就不需要再喝稀粥了,但还是要你盖一下,稍微暖一点帮忙发汗,不然的话汗一出来,着凉了怎么办?

跟桂枝汤差不多,吃了一贴有效就千万不要吃第2碗,这是发表的药基本的要求。比桂枝汤会多一个要求是,很怕吃到肥油。这类东西遇到,药会发不太动。

以科学中药来举例的话,先吃一克半,等20分钟,看他好像还没有动静,没有发汗,就再补1克。其实麻黄汤在发汗的时候,身体有一种热的感觉上来,然后变成汗。如果吃下去,过一下有热的感觉上来,就先等着再过5分钟,10分钟会不会有汗出来,如果热的感觉上来,好像什么,就下去了,再补。如果还是没有感觉的话,那就去煮热稀饭,吃一点能够造汗的东西。

为什么要这么小心呢?张仲景他到底是个在中原看诊的医生,北方人的腠理比南方扎实。所以用药稍微猛一点也还好,可是南方人除了腠理稀松之外,大部分还都是阳虚阴实,肾阳不足,一旦发了大汗往往就会有很严重的虚脱现象出现,所以南方人吃麻黄汤要小心。如果是吃煎剂的话,就要请记得,那一碗喝的时候,慢慢喝,喝到流汗就好了,不要喝得太多。这是麻黄汤基本的用法。


附子汤

水煎服。

【主治】

阳虚寒湿内侵,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苔白滑,脉沉微无力者。

【方义体会】

肾与心,同为少阴,犹如水火两极,互依互制,共为生命之本。若失其用,则诸脏无济。少阴为寒水之脏,故寒伤之重者,多入少阴,所以少阴一经,最多重证。余多年来运用附子汤效验此理。方中附子益火兴元阳,温经散寒;人参大补元气,生化气血;茯苓健脾利湿,兼益心气;白术益气健脾,祛寒除湿;芍药养营和血,以益肝阴。诸药配伍得当,全面顾及,是治疗整体阳虚寒湿的好方剂。

【临床应用】

一、虚寒型肝炎

例:毛某,男,38岁。患者形体消瘦,颜面苍白无泽。自述周身无力,夜寐不安,头晕,腰腿疼痛,右胁胀痛,畏寒肢冷,晨起眼睑及足跗浮肿。其脉沉弱,舌淡苔白。经医院检查: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十十),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转氨酶280U。西医诊断为“肝炎”,经治三月余,未见疗效。再三辨证,余认为此以阳虚寒滞为主,便以附子汤投之。处方:附子12g、茯苓9g、党参15g、白术12g、生白芍9g,水煎饭前服。

二诊:患者自述:服药后,腹鸣肠动,愈响愈适,待次日服两剂后,晨起胁痛大减,且八年之恶寒、身痛消失。触其双脉仍沉弱,令服附子汤一剂、“当归四逆汤”一剂。

三诊:患者云:服药后,全身舒适,双手温和,为八年罕有之感。诊其脉已滑活,遂令服归脾汤、逍遥散两方各三剂,交替服用。两月后赴医院复查,索得结果,双絮加号消失,转氨酶16U。医院惊叹不已,云:已为正常。

例:班某之妻,32岁。曾于婚后第二年生一女,逾十三年不孕,多方求治,仍不效。经服“益肾”“补肾”之方药,亦未能如愿。夫妇二人忧心不安,邀余诊治。妇云:四肢常冷,小腹痛胀,月经不至,全身困倦,嗜睡不眠,已年久。诊其脉沉而有力。处以附子汤令其隔日一剂,以一月为疗程,再视动向。服药月余,自谓周身活畅,诸痛消失,经期准,经色暗红,诊其六脉皆沉。令其再服一周。至翌月经夏,竟顺生一男婴。

有徒求教此理,余云:附子汤非能得子,此因妇人纯系下焦虚寒,全身阳气运化不足。治宜兴肾阳,促心阳,周运全身,使后天气血旺盛,自生化育之机,故阴阳搏,方能得子。

三、子宫脱垂

此症多因产后劳损伤及肾阳,引起脾气下陷。症现少腹隐痛,腰困肢软无力,阴部坠重,恶寒,心悸者,可以附子汤治之。

四、性功能衰退

治疗性功能衰退、肢冷,尺脉沉者。

五、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冷痛明显,患指(趾)局部缺血,疗效很好。

六、肾萎缩

例:赵某,女,28岁。患者婚后8年不孕,血压常持续于190/120mmHg左右。石家庄、北京等数家医院均先后诊断为“右肾动脉狭窄,右肾萎缩,右肾衰竭,肾性高血压”,并告知患者右肾摘除乃唯一治法。患者拒绝手术,后经人介绍来大同求治。诊见:颜面苍白,手足厥冷,不欲饮水,腰部酸困,下肢浮肿,头目眩晕,月经错后,量少色暗,舌淡苔白,脉象沉细。

辨为:心肾阳衰、血脉痹阻之证。先以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兴阳通痹,令其两方各两剂,交替服用。药后,四肢渐温,精神转好,查血压150/90mmHg。患者夫妇见效大喜,遂来再诊,查见其症明显改善,然双脉仍沉细,处以附子汤、白术附子汤,令服两轮。

又诊:血压已经正常,患者已经能自行来诊。再拟兴阳温经,益气养荣方药调治,先后服药八十余剂,诸症消失。后经石家庄、北京等几所医院复查,均认为:右肾功能恢复正常,右肾萎缩恢复2/3,血压正常。两年后,信访得知该康者已经顺产一女婴,母女健康。

此证属中医“脏萎”、“虚劳”一类,临床往往以功能衰退,阳气不彰为主证,但也会出现所谓“逆”证。故治疗中,要精审全面,权衡标本,立足于调治功能。

余大胆拟用四逆辈方药,兴阳温运治之,使其诸逆者为顺,足以说明,沉疴大症,也宜辨证,亦可取效矣。

七、慢性肾炎

治疗慢性肾炎,身痛肢冷、肿满、不欲饮,脉沉者。

八、风湿性关节炎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肢节疼痛、畏寒、心悸,脉沉者。

九、“口燥”症

例:张某,女,69岁,就诊时,口燥言语不利。曾服滋阴润燥之剂,此症有增无减。见:患者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口燥而不欲饮,脉象沉细,舌干而色淡。此为命门火衰,无力蒸腾之故,处以附子汤三剂,治之而愈。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又曰:“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盖阳密,则邪不能外淫,而精不内亡矣,可见人生当以阳气运。

阳气为病,一则暴脱,再则虚衰。暴脱者,应急亟引火归源,仲景多以生附子,但必与干姜相伍;虚衰者,则多以熟附子兴阳温运,缓缓补之。临证余以“脉象沉细,四肢厥冷,颜面苍白,不欲饮水”,为辨阳虚的四大证。凡悉具上症,诸多沉疴,均以附子汤类,拟“兴阳之法”治疗,效验甚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胡希恕讲伤寒论(25--41条)
胡希恕讲伤寒论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伤寒论》中,葛根汤与桂枝加葛根汤到底有什么区别
每日一案|《伤寒论》的难点——表水证
自学《伤寒论》|水湿的对治办法(二)|中下焦水、表水
四逆及四逆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