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要怎样去学习?

如何学好语文,是一个大问题。随着高考教育改革,语文已经充分引起了大家重视。语文学习,不同年龄段有不同关注重点;不同身份和角色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前一段老杜结合女儿学习情况和教育改革,写过一篇原创文章《大语文来了,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办?》。

主要从一个家长的角度,尝试对什么是大语文、如何学好语文等问题,进行了个人总结和分析。现在分享给各位家长,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大语文来了,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办?

1

老杜家的大女儿,今年小学四年级。学习成绩还行,其中外语、数学还不错,语文稍微差点。通常,外语、数学在班里都能处在前三分之一,语文顶多中不溜的水平。按照家里的分工,数学外语是媳妇管的,语文是归老杜管。为这事,老杜没少被媳妇和闺女奚落。当初这么分工,媳妇也是觉得老杜是名校人文学科硕士毕业,当年高考也是地级市文科前三甲。所以,就把这个重担给了老杜。

刚开始老杜真没把语文辅导这事当回事,觉得小学生多看点书、背诵点古文,多增加点人文素养的积累,语文能差到哪里去。为了鼓励她读书,从小就给她买各类绘本,后来也买了不少经典作品;还鼓励和督促她按照学校要求,背诵幼儿启蒙经典、唐诗三百等。闺女还有一个小优点,就是记忆力比较好。目前唐诗应该可以背诵二百多首,弟子规之类也背诵过。说实话,和同龄时期的老杜比较起来,闺女水平早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所以也没太把考试成绩当回事,甚至对于闺女还有点小骄傲。

2

前一段,有几次每月的语文小测验,考的不理想,闺女被媳妇大批特批,我自然也要承担连带责任。于是,静下心来,开始拉着闺女分析试卷。这时,才发现小学现在语文的考察难度真的已经蛮大了;也发现闺女在学习中确实存在着语文基本功不扎实的问题。主要两点,一是字词基础差点,二是读文章有不求甚解的毛病。

其实,字词基础差是一个老问题了。因为没有上过学前班(幼小衔接),所以她一年级时她在班里就算认字少的。原以为,过一段时间就会跟上、追上。目前看,字词还是薄弱点,有些词语基本意思弄不明白。

阅读的问题,老杜反思了下,主要是精读不够,看书有点走马观花。闺女喜欢看漫画和悬疑,什么马小跳、理查德之类的,基本都买全了。这类书都是以泛读为主,不求甚解,缺乏精读训练。对于一些经典,就得精读。通过精读,就可以弄清字词意思和上下文逻辑,感受到其中的文学意境,学习和借鉴好的用词和造句。

3

真正触动老杜的,不是闺女一两次考试的成绩,而是最近炒的沸沸扬扬的北大林校长事件和新一轮高考改革。

前几天北大林校长,因为北大校庆时把鸿鹄之志读成了鸿浩之志,闹了很大的笑话,被舆论炮轰,甚至不得不站出来发致歉声明。论仕途和学术,林校长都是成功人士;可是,如果语文素养不过关,就算你有朝一日有点小成绩了,也会闹笑话。而且,语文素养的提升,真的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积累,也算是童子功。说实话,日常里老杜也会读白字。要说读书少,好像也不是,上大学后老杜也是读了一些书的。可是,早年贫瘠的语文基础,早就留下了病根。

新一轮的高考改革也给了老杜很大的触动。对于这一轮高考改革,除了英语一年两考、'3+X'变为'3+3'等具体细节外,我们更应该关注其改革背后的教育理念变化。我感觉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核心素养理念,二是对母语的重视。

4

教育界一直在倡导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两年又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是什么、核心素养怎么培养、核心素养怎么评价,这是理解新一轮教改和课改的三个关键问题。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再直白一点说,就是当你把学校和老师交给你的具体知识和技能都忘光后,教育过程在你身上留下的东西。

北京师范大学2016年曾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 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对于核心素养的问题,教育界有众多探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相关资料,在这里就不深入展开了。

第二个需要关注的,就是对语文的强调和重视。这一次改革,语文在新高考中的比重和难度都在提升,还强化了对传统文化素养的考察。新一轮高考改革,有人给总结为'得语文者得天下''语文成为第一学科''等。虽然略有夸张,但也不是全无道理。

5

把上面两个问题结合起来,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现在高考重视语文了,不过考察重点是语文方面的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语文学科(或语文学习领域)的具体化,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 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

这就突破了传统的语文教育理念。因为,在传统观念里,语文多指语言文字与文学表达,主要关注学生的读、写、听、说训练。所以有人给这种教育理念起了一个概念,叫做“大语文”。大是想对于小而言的,所谓“小”就是狭隘的语文教育理念,突出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大语文,实质就是既强调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也强调其人文性;既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也以其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特别是传统文化素养。

大语文的“大”,还在于语文和生活的结合。学校肯定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主阵地,不过仅靠课堂显然是不行的,语文学科的特点就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这就需要,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的家庭和课外生活开拓延伸。这就回到了文章的题目,“大语文时代,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办?”

6

家长首先要改变观念,重视语文素养的养成。语文素养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成绩,还会影响人的一生。新一轮高考改革后,外语可以多次参考,数学命题难度和区分度也会普遍下降,只有语文的广度和难度明显大增,将成为拉开学生档次的分水岭。如今对语文的重度重视,还勾起了老杜当年一段伤心往事。刚才还吹牛自己是地市文科前三甲,其实有一个细节隐匿了,那就是语文其实不咋地。语文成绩偏低严重拉了老杜总成绩的后腿。

而且,语言素养的养成,不同于其他学科素养,没有速成法,考验的是慢功夫、是积累。可以说,孩子在15岁前掌握的语文学习体系,可决定他一生的成长。即使在工作后,语言组织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也是一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能写、会说,具有良好的文字功底,是众多行业的要求。

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还需要在'陪'和'督'上下功夫。老杜反思后认为,自己在语文阅读陪伴上下的功夫不够,是导致女儿成绩不太理想的重要原因。孩子读书,喜欢走马观花,因为阅历和识字水平限制,很难深入进去。但是,不深入进去,阅读量虽然有了,阅读水平却很难提升。老杜计划,定期选择一本书,和女儿一起阅读,然后相互分享交流读书感受。通过这种形式,督促女儿把好的书、经典的书精读、反复读。我知道一位家长,为了帮助孩子背诵诗词,就和孩子比赛,一起背诵。其实对于成人来说,人文素养提升也是必须的,活到老、学到老嘛。

'督'的功夫,我理解主要用在好的习惯养成和传统经典背诵上。孩子的记忆力好,多背诵点经典作品,将来必会受益。民国一代的学问家,对于经史子集常常是信手拈来,主要就是受益于童年的训练。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晚年双目几近失明,却写出了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靠的就是早年的童子功。现在各个地方中小学都在有意识强化经典背诵,老杜女儿所在学校要求每个学期至少要背会28首诗词,算算小学毕业时也得至少背诵二三百首诗词了。这一块虽然是校内的任务,其实也得家长督促和检查。

7

好多事情,说说容易,真做起来就发现还是蛮难的。陪伴孩子成长,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不仅需要时间,有时还得需要一点基础。首先,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来说,一方面时间真的很宝贵,另一方面有一种植根骨髓的倦怠和慵懒。

还有一点,就是人有所长、也有所短,不是每一个父母都擅长语文和人文。那该怎么办?老杜媳妇最近一直在睡前给女儿看或听一段人文课程。起初老杜觉得,书是读出来的,不是听出来的。不过用了一段,我发现孩子居然了解和记住了很多人文知识,有时都可以考住老杜了。仔细想想,其实这种形式也不错,既不浪费孩子学习时间,还可以潜移默化中学习不少历史和文学知识。这类网络课程有一些,感兴趣的其实也可以试试看。

另外,随着语文教育受到重视,目前已经涌现出了一批语文课外辅导机构。市场的嗅觉是敏锐的,哪里有机会那里就会有创新,就会有人才聚集。目前在线上线下,已经出现了一些不错的机构和课程,为避免广告嫌疑,老杜就不一一推介了。

这是老杜写的一篇自媒体原创文章,希望可以得到大家的支持,也希望大家一起进行交流。老杜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杜图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聚焦】高考语文的变与不变:聚焦核心素养 落实情境任务
从2022语文新高考看,语文核心素养怎么考:复习干货
语文教改要立足脚下,也要仰望星空
2013年高考作文该怎样出题?
提醒家长:高中发布新课标,初中生提前需要做好这三大应对策略
教学思考|从一个帖子说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