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简析宋代院体花鸟画1
运以精心 出以妙笔
—简析宋代院体花鸟画

文/江 虹

 

内容提要:宋代中国花鸟画成熟并至极盛,应物象形、随类敷彩臻于完美,而其中院体花鸟画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关注写生、妙法自然,到大胆创新、强调诗情画意;笔墨技巧由精工富丽、浓重典雅的风格转向追求自然生动,工放结合的新风格。宋代院体花鸟画作为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典范,对元明清乃至现代的花鸟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宋代;院体花鸟画;代表性;风格演变;艺术特点

 

 

翻阅宋人画册,细读其间精妙传神的花鸟画作品,常常会令人沉醉其间。无论是出自名家之手的《晚荷郭索图》(黄居寀)《果熟来禽图》(林椿)《梅石溪凫图》(马远),还是来自无名氏画家的《白茶花图》《草虫图》《白头丛竹图》,一幅幅佳作均展现出中国花鸟画发展鼎盛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也难怪宋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论古今优劣》一节认为:“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鱼,则古不及近。”正是众多的画家,繁荣的创作,使花鸟画的发展在宋代进入了一个完全成熟的阶段。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97年)三百余年间,院体花鸟画一直呈上升态势,技巧愈加脱俗,品味愈加精纯,创造了中国绘画史上花鸟画创作的第一个高峰。

 

 

 

 

一、北宋初期:院体花鸟画“黄家富贵”风格的形成与确立

回溯花鸟画史,唐代花鸟画盛行而发展成为独立的专门画科,有以画鹤著称的薛稷和擅长孔雀、折枝花木的边鸾,至晚唐花鸟画名家滕昌祐、刁光胤等“避乱”入蜀,直接影响了五代蜀地的花鸟画,至宋代初期,花鸟画主要继承了五代传统。

黄筌(公元903年—公元968年),字要叔,成都人。他自幼喜爱绘画,13岁师从刁光胤学画花鸟竹石,同时善于博取众长,自成一家,17岁入前蜀禁宫,任待诏职。黄筌作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宫廷画家,历仕前、后蜀和宋初,一直受到宫廷“厚”遇。

黄筌的画取材广泛而富丽工巧,他的花鸟画多用淡墨细细勾勒,再以重彩层层渲染,敷色极为精妙。记载中黄筌的作品很多,仅《宣和画谱》著录的就有349件作品,可惜流传至今的极少,目前仅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写生珍禽图》。虽是“付子居宝”的“粉本”画稿,画中精心描绘鹡鸰、麻雀、鸠、腊嘴、龟、蚱蜢、蝉、蜜蜂、牵牛等20余种飞禽昆虫龟介动物,用笔极为工细,渲染以墨为主,略施淡彩,是典型双勾填彩的工笔画法。画中所绘对象结构严谨,形态准确,从鸟雀的每根羽毛到龟身的纹理,以及昆虫的须、爪、翼,都表现得一丝不苟,质感真实。画中物象的精微、逼真,显示出这位宫廷大画家不凡的写实能力和精湛的笔墨技巧。

黄筌一家擅画,其“勾勒填彩、旨趣浓艳”的富贵风格,父子相传。现存黄居寀的《山鹧棘雀图》,其描绘的是深秋时节的溪边小景,几只鸟雀在石岸边的活动,它们或飞或止,动态自然,为晚秋萧疏的画面增添了不少生机和活跃的气氛。画面设色浓重艳丽,画法工细,与其父的《写生珍禽图》同一风格。《宣和画谱》里记载:“筌以画得名,居寀遂能世其家,作花竹翎毛,妙得天真,写怪石山景,往往过其父远甚。”黄氏父子随同蜀主入宋后得到宋太祖、宋太宗的特别优待,不久黄筌逝世,黄居寀主持大局,成为宋初画院的中心人物,黄氏画风因此统治着画坛近百年。“筌、居寀画法,自祖宗以来,图画院为一时之标准,较艺者视黄氏体制为优劣去取。”从《宣和画谱》的这段记载中不难想象黄氏画风在主流画坛的决定性地位。黄氏父子的花鸟画其风格特点被喻为“黄家富贵”,笔者认为这种“富贵画风”的由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作品的题材,黄氏父子长期生活在宫廷,耳目所习,所以多写“珍禽瑞鸟,奇花怪石”,一方面画家的志趣和生活环境决定了作品的题材,另一方面身为宫廷画家多数作品又是“应诏制作”以满足帝王贵族审美心理需求。第二是作品富丽工巧,黄筌以精工的画法,改变唐人简朴的画风,作画线条均细轻柔,意在造型的准确性,同时注重色彩的渲染,不仅描绘出形态的毕肖,而且力求刻画出内在的生命力,所谓“翎毛骨气尚丰满”。正如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明确指出:“诸黄(黄氏父子)画花妙在敷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

二、北宋中期:院体花鸟画的变革

到了北宋中期,随着崔白、赵昌、易元吉等在花鸟画坛的崭露头角,逐渐打破了黄家富贵体系的垄断,他们扩大了花鸟画的表现范围,写生对象已经由宫苑里的奇珍异卉向外扩展,自然中的枯枝衰草、野兔野猿尽悉入画,他们忠于写生对象的天然生活,大胆创新,以清淡疏通、活泼自然的画风,为宫廷花鸟画注入了新的生机。

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安徽凤阳)人,生卒年不详,宋神宗熙宁、元丰(公元1068年—公元1085年)时期的画院画家。崔白擅画道释、人物、山林、飞走之类,最擅长花竹翎毛,尤以画鹅、败荷、凫雁著称。《宣和画谱》称其“尤长于写生 ……所画无不精绝,落笔运思即成,不假于绳尺,曲直方圆,皆中法度。”汤垕在《古今画鉴》里记载他的花鸟大轴:“绢阔一丈许,长二丈许,中浓墨涂作八大雁,尽飞鸣宿食之态。”可见崔白不仅有娴熟的技法,更有用笔灵活纵放的画风。他的花鸟画在继承徐、黄二体的基础上,更倾向于徐熙“野逸”一路,加之他性情疏阔放纵,敢于大胆打破陈规,在革新创作中形成清淡疏通、活泼自然的新画格。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其《寒雀图》,作品描绘隆冬的黄昏,一群麻雀飞鸣跳跃于古木枯枝之间,有的闭目,有的梳羽,有的欲飞欲落,有的倒挂枝头,神态各异,生动活泼。作者在构图上把雀群分为三部分:左侧三雀,已经憩息安眠,处于静态;右侧二雀,乍来迟到,处于动态;而中间四雀,作为此图的重心,呼应上下左右,串联气脉,由动至静,浑然一体尽得自然之趣。此图树干造型纯以墨法,弯曲转折,笔势坚厚,以干湿兼用的墨色皴擦晕染,无刻画痕迹。又以松动灵活的笔法绘麻雀,工细灵动,设色清淡,明显区别于“黄筌画派”花鸟画的创作技法。尽管此图在形势、风格上还较为工致优雅,但与北宋院体花鸟画占主导地位的安乐、平和、富丽的特色已然不同,反映了北宋宫廷花鸟画在审美趣味上进入了新的阶段。作为北宋中期宫廷画家的代表,崔白在整个宋代院体花鸟画发展史中可谓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他的出现打破了当时黄氏画法占主流地位的局面,把院体花鸟画推向了新的高度。崔白的“变法”,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水墨花鸟画的发展,并使两宋院体花鸟画开始有了自己的时代特色和风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运以精心,出以妙笔,宋代院体花鸟画,你都了解多少?
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发展与演变
崔白与熙宁变法
旃檀精舍 | 于亮:五代两宋“世态相”罗汉图像研究
宋徽宗花鸟画中的道教意识
身为帝王却一生钟情于画——宋徽宗对中国画文化的影响与贡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