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针灸学、针灸、针灸心法皆立论于气


针灸学是介于中医学与气功医学之间的学问。针灸学的基础理论是建立在中医学的经络论、气化论、脏象理论等理论上,虽然也谈病因,而且与中医学所述没有大的区别,但在针灸治病时,就不像中医诊疗的辨证论治那么严格,更没有中药的“四气”、“五味”的辨别,只是着眼于经气的调治。《内经》指出,“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对于针刺效果的判定,则有“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吹云。”或问,针灸为何立论于调气,因为“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难经》)。张景岳说:“行医不识气,治病以何据?……凡有余之病,由气之实;不足之病,因气之虚。如风寒、积滞、痰饮、淤血之属,气不行则病不除,此气之实也;虚痨、遗漏、亡阳,失血之属,气不固则元不复,此气之虚也。虽曰降火,实所以降气也;虽曰补阴,实所以生气也。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此之谓也。所以病之生也,不离乎气,而医之治也,亦不离乎气。但所贵者,在知气之虚实及气所从生耳”还说:“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

《医林绳墨》中讲的就更加详细:“气也者,莫非人之根本也,气也者,亦皆疾病之所由也。子和云:‘诸病皆生于气,诸病皆因于气’诚哉斯言也。丹溪曰:是气也,常则安,顺则生,导引血脉,升降三焦,周流四体,而为生生之元气也。逆则变,变则病,生痰动火,升降无穷,燔灼中外,血液积留,为积聚为肿为毒,为疮疡脓溃之所生也,皆由气之为然。或充乎脏腑,流溢经络,胶乎咽膈,为呕为嗽,为关为格,为胀满、为淋漓、癃闭、疼痛之所由也,亦因是气之所发也”。《万病回春》也有类似地说法:“人身之气,一身之主也,要在周流顺行而无病矣,逆则诸病生焉,男子宜养其气以全其神,妇人宜平其气以调其经,若内伤七情者,......喜则气散,怒则气逆,忧则气陷,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怯,惊则气耗,外感六淫者.....风伤气者为庝痛,寒伤气者为战慄,暑伤气者为闷热,湿伤气者为肿满,燥伤气者为闭结。”《银海指南》所述内容,对针灸心法来说似乎更贴切,更简而明:“盖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无所不病。为虚为实,为寒为热,变态莫可名状。气有不调处,即病根所在之处也。明者摄而调之,犹如解结,一举手而即脱然矣。”诚然,上述引录的各家论述,都不是专为针灸而设,而是从整个中医学立论。然而这些道理在针灸临床的治病过程中,却能有更充分的体现。因为中医各科(包括内、外、妇……)治病,都是用药物调整病态使之恢复到正常态,常人多以为是药物直接起作用,实乃误解。清朝王三尊说:“夫药者,所以治病也,其所以使药之治病者,元气也。故元气之壮者,得病皆系有余,少服驱邪消伐.....元气易于运行,其效立见。弱者,虽得外感、痢、疮、疡、伤食诸病,皆当以补益为本,兼以治标之药,使元气得以运行药力以治其病也。”记得20世纪60年代,跟随司孟醯(北京名中医赵云清的高足)老师学习时,治疗多个麻疹肺炎危症患儿,从西医立场上,麻疹病毒能使患儿免疫力、抵抗力大大降低,感染病菌多是肺炎病菌,用抗菌素在体外做细菌敏感实验,选好应用的抗生素,但用到患儿身上后,却不获效,但服用了司老师的中药(多是益气、滋阴之複方)多能转危为安,这也可以表明是“使元气得以运行药力以治其病”的佐证。针灸治病通过经络、经穴以调其气,则更直接更是抓到了根本。因为“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难经》)。滑伯仁则更明确地指出:“橐籥一身之气机,以补以泻,以成十全之功者,其为针砭之法乎。”从以上介绍可知,针灸治病是从调节人的正气入手的,应该说这才是抓到了“治病必求其本”关键环节,中医学多从“阴阳”层面立论。对于气的认识与阐述,后世医家在《黄帝内经》、《难经》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对针灸治病来说,应是予以了理论层面的巨大支持。可惜的是,历史上的针灸名家多未以此立论来阐述针灸之特长。我讲针灸心法,要大家明了的核心中的核心,关键中的关键,就是要认识到气在针灸心法中重大意义,这也算作“从理上开窍”吧!为此,我们再引录几段后世医家,对气在人体生命各个方面重要性论述。

朱丹溪说:“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壤判。阳明之所以升降者,气也;血脉之所以流行者,亦气也;荣卫之所以运转者,此气也;五脏六腑之所以相养相生者,亦此气也。盛则盈,衰则虚,顺则平,逆则病,气也者,独非人身之根本乎?”

孙一奎说:“盖人以气化而成形者,即阴阳而言之。夫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男女未判,而先生此二肾。如豆子果实,出土时两瓣分开,而中间所生之根蒂,内含一点真气,以为生生不息之机,命曰动气,又曰原气,禀于有生之初,从无而有。此原气者,即太极之本体也。名动气者,盖动则生,亦阳之动也,此太极之用所以行也。两肾,静物也,静则化,亦阴之静也,此太极之体所以立也。”

 赵献可对此讲的尤为清楚:“所谓原与主者,皆属先天无形之妙,非曰心为火而其原在肝,肾为水而其主属肺,盖心脾肾肝肺,皆后天有形之物也。须有无形之火,配无形之水,直探其君主之穴宅而求之,是为同气相求,斯易以入也。

两肾俱属水,左为阴水,右为阳水。以右为命门非也,命门在两肾中。命门左边小黑圈是真水之穴,命门右边小白圈是相火之穴。此一水一火俱无形,日夜潜行不息。两肾在人身中合成一太极,自上数下十四节,自下数上七节。

两肾之水由于命火的温煦,才能化气而有生命,故肾与命门实为人身受命的根本。

命门为十二经之主。肾无此则无以作强,而伎巧不出矣;膀胱无此则三焦之气不化而水道不行矣;脾胃无此则不能蒸腐水谷而五味不出矣;肝胆无此则将军无决断而谋虑不出矣;大小肠无此则变化不行而二便闭矣;心无此,则神明昏,而万事不能应矣。正所谓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也。

百骸具备,若无一点先天火气,尽属死灰矣。

无形之火,谓之元气;无形之水,谓之元精。立命之门,谓之元神。盖火为阳气之根,水为阴血之根,而火与水之总根,两肾间动气是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源,呼吸之门,三焦之根。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也。若夫风寒暑湿燥火之入于人身,此客气也,非主气也。主气固,客气不能入。今之谈医者,徒知客者除之,漫不加意于主气何哉。纵有言固主气者,专以脾胃为一身之主,焉知坤土是离火所生,而艮土又属坎水所生耶?明乎此,不特医学之渊源有自,而圣贤道统之传,亦自此不昧。而所谓一贯也,浩然也,明德也,玄牝也,空中也,太极也,同此一火而已。为圣为贤,为佛为仙,不过克全此火而归之耳。”

赵献可这一大段论述,把元气——肾间动气对于人生病的康复以及修炼大道的意义,做了医学的阐述。另外,宋明以后之医家论述气的重要性多借助太极的道理。应该说,宋朝出现于世的《太极图说》,对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大影响,它把医学的元气——肾间动气在人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放在了“太极”这一根本层面,较从阴阳层面论述,上升了一个层面,为我们讲述针灸心法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坚实的理论基础。

总之,针灸是立论于气的。病态的是个气,正常的也是个气,提高健康水平,超出这个层次也靠这个气。在过去针灸治病并不是扎个针就行了,能不能治病,就在于扎针之后能不能得气。《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中说“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得了气病就好的非常快。“气至而有效”,扎针的这个气是什么气呢?一方面是病人的正气,另一方面是扎针施术者的气,这两个气合在一起,按照经络起作用去治疗疾病。扎针在于得气,要调这个气。《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也讲:“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它不是着重于病,就是着眼调这个气。如一个腿痛,关节庝、风湿性关节炎是这么扎,外伤也是这么扎,骨结核也是这么扎,关节积水也是这么扎,半月板破裂也是这么扎,癌症也是这么扎。不管是什么病,只要是病了,就是气血流通不正常了,把气调好了,它就正常了。针灸治病以前不说这么多病,就是对这个证,哪儿有证就治哪,把这个证治好了,病就好了。因为它不是通过药物去治疗,而是通过调这个气和经络,使它正常了,病就好了。


本文摘自尹真老师《针灸心法浅谈》一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灸逢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爱看
【漫谈浮刺法之九 - 浮刺针灸疗法的理论探讨 (一)】文/何树槐【名医名家苑谈】
如何长寿以及不生病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特定穴说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