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家汇讲●脾胃论


摘要

由于脾胃在整个脏腑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它和机体内外的关系,非常 密切,不仅和五脏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和躯体各部分如:“开窍于口”、“其荣在 唇”、“大腹属脾”、“脾主肌肉”、“脾主四肢”,这些《内经》中的记载,都是说明 脾和躯体各部分的关系。


| 脾胃学说何处来? |



养胃▲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调治脾胃是中医临床上的一个 重要措施。“脾胃”一门,在宋代即设有专科,当时,虽然没有脾胃的专著,但 已可见脾胃这个脏腑的疾病和治疗,早已被人所重视。金元时代的李东垣 (1180 - 1251,河北省保定人)在《内经》“胃气为本”,“得谷者昌,失谷者亡”,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等理论基础上,同时又师承了张洁古“养胃气”的方 法,还接受了他“师古方,裁新方”的革新思想,创作了著名的《脾胃论》,奠定 了“脾胃学说”的基础。他认为内在的元气是人身最重要的健康因素,元气的 产生则全在脾胃。同时,他又肯定地说,如果没有脾胃虚弱的内在因素,则虽 有外邪,也不能侵人人体而发病。他根据这些论点,创立了许多调治脾胃疾病 的方法与方药,如:补中益气法和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法和升阳益胃汤等。 李东垣的这些论点和方药,得到了后世许多人的赞同,并不断发展,如明代张景岳(1563 ~ 1640)在脾胃病的治疗方法方面,有了新的见解,李东垣只强调 五脏有病,当治脾胃,而张景岳认为“安五脏即所以治脾胃”,扩大了脾胃病治 疗方法方面的境界。到了清代,脾冑学说又有了新的进展,如叶天士(1666 ~ 1745)创立了滋养胃阴法,他认为李东垣的脾胃论,只重视了脾而忽略了胃; 重视了温补而忽略了滋补。脾为脏而属阴,胃为腑而属阳。脾喜燥而恶润 (湿);胃喜润(湿)而恶燥。李东垣的补中益气、升阳益胃等法,只可用之于脾 的阳虚气弱、寒湿犯中等证,而不可用之于胃,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叶天士的 滋养胃阴法,为脾胃学说增添了一个新的篇章。

 

脾胃在临床上被人重视,以及脾胃学说的形成,不是没有经过斗争的。在 李东垣的“脾胃论”创立之后,虽然得到不少人的赞同,但也有些人反对,由于 前人有“肾为先天”、“脾为后天”之说,因此有人主张先天的肾更重于后天的 脾,他们认为“补脾不如补肾”,赵献可在他著的《医贯》中说饮食入胃,犹水 谷在釜中,非火不熟,脾能化食,全借相火之无形者,在下焦蒸腐,始能运化 也。”其说也曾取得某些人的同意,形成了以“先天说”为基础的“补脾不如补肾”学派。但在不断实践中,许多事实批判了“先天说”,张景岳对此曾有精 辟的论断,他说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 之资。……凡先天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清人石寿 棠(芾南,著《医原》)更具体的阐述了这个论点:“胎为薄弱,先天不足者,人不 得而主之,又恃调摄后天,以补先天之不足,若是者胃气不尤重哉。重胃气非 即所以重肾气哉。”这些话充实了脾胃在人身重要性的理论,为“脾胃学说”又 进一步巩固了基础。

近年来,大家对脾胃学说更为重视。中西医几乎一致认为调治脾胃是中医体系中的一个独特的重要环节。因此,脾胃学说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这个 问题,有具体讨论的必要。必须说明的是,本题所讨论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 李东垣的“脾胃论”以及叶天士的滋养胃阴。个人认为李东垣的补气升提及 叶天士的滋养胃阴,大都偏重于补虚,而未及治实,其实脾胃的虚证,多半由实 证转化而来,其间关系非常密切。固然,调补脾胃是脾胃学说的特点,但在临 床上只言治虚而不言治实,是不够全面的。因此,本题所讨论的脾胃学说是以 藏象学说为基础,首先讨论中医学中脾胃的生理病理,以及脾胃和其他脏腑与 机体的各种关系,并阐述其在临床上的意义;其次则讨论有关脾胃疾病临床上 常见的主要症状的证治要点。在治法中既介绍李东垣、叶天士等人的补虚诸 法,同时也谈谈治实诸法。因为脾胃以及和脾胃有关的疾病,在临床上最为常 见,调治脾胃的方法在临床上应用也最为广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东垣的补脾之法与叶天士的养胃之法
邓铁涛之脾胃学说_邓铁涛的脾胃学说,李东垣脾胃论,叶天士养胃阴说_中医讲堂
小儿脾胃学说的发展源流
邓铁涛教授论脾胃学说
高建忠老师解读东垣(43)——内伤用药大法(课程完结上)
万友生:临床的深刻教训,使我认真钻研“脾胃学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