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子游
百科名片
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曾为武城宰(县令)。子游的儒学思想曾为历代人们所推崇,元代翰林学士张起岩称:“夫以周之季世,列国争雄,功私是尚,以吴人乃能独悦周公之道,北学中国,身通受业为孔门高弟。
目录
简介生平子游残碑与韶巷子游问孝当代海派玉雕名家--子游个人艺术简历子游代表作品
编辑本段简介
子游,胸襟广阔,位列文学科第一名;孔子曾称赞他:“吾门有偃,吾道其南。”也就是说有了子游,孔子的学说才得以在南方传播。而胸襟广阔的子游也是在博览群书,并且经  
子游
过老师孔子的指导之后才能做到这些。正是因为子游胸襟广阔,所以才能充分地理解孔子的一些观点的真实含义,而孔子也特别喜欢这位“善解人意”的小弟子,在他的面前讲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侑睦”的话语。让自己的思想得以在世人面前充分地展现。做为孔子学生的子游为武城宰后,尊崇孔子的儒学思想,倡办教育,教化民众。列于文学之科,又为鲁所器重,委以民社。推引学道爱人之语,以诗书孔乐熏陶其民,弦歌之声复闻于今……”明翰林学士周洪漠在《重修丹阳公祠记》中写道:昔者吴公言子游为勾吴人而悦吾夫子之道,壮学于中国,卒能以文学擅科而得夫圣人之一体,至其宰武城也。夫子入其境,而闻弦歌之声乃喜而戏之曰:‘‘割鸡焉用牛刀。’’公以实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群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明代大学士李贤作《重修武城儒学记》载:“昔者言偃为武城宰,以礼乐为教而民皆化之,兴起弦歌之声,……吾君果能体言偃之道以教民,而民之所感化者必不异於言偃之时,所化之民,是能继言偃芳躅也……”。自汉代起至明清,子游尊崇儒学,兴办教育,教化民众之风一直影响着世世代代的武城人,沉积和丰富了武城的民族文化底蕴。
编辑本段生平
子游少孔四十五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后人往往把他与子  
子游
夏合称
为“游夏”。
子游二十多岁就担任了“武城宰”(治所在今山东费县西南),实行孔子关于“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的教诲,孔子到武城时,“闻弦歌之声”,甚为嘉许。子游自称重视仁义之根本,批评子夏的门人曰:“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未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论语·子张》)其留下的名言有:“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丧致乎哀而止”( 《论语·子张》 )孔子去世后,子游自己授徒徒讲学,其后学在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学派,但却受到荀子的严厉批评。明翰林学士周洪漠在《重修丹阳公祠记》中写道:昔者吴公言子游为勾吴人而悦吾夫子之道,壮学于中国,卒能以文学擅科而得夫圣人之一体,至其宰武城也。夫子入其境,而闻弦歌之声乃喜而戏之曰:‘‘割鸡焉用牛刀。’’公以实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唐玄宗时,子游被追封为“吴侯”,宋代又被封为“丹阳公”,后又称“吴公”。今江苏常熟存有“言偃宅”、“言子墓”等遗迹。
编辑本段子游残碑
东汉子游碑残石拓片长59厘米宽42厘米正面存隶书“贤良方正”等93字,可辩识者90字。此残石与河南滑  
子游居所
县文化
馆藏残石为上下两截,世称“子游残碑”。河南一截为下截,此残石为上截。此残石刻于东汉安帝元初二年(公元115年),为邺县乡绅子游颂德之碑。它对研究我国东汉安帝时期的举贤良、延术士,讨叛羌等史实,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所刻隶书方圆并用,古朴浑厚,为研究书法艺术,提供了宝贵的例证。汉元初二年(115)六月刻,隶书。碑断为二,下截存78字,上截存93字。此碑下截“允字子游”残石,于清嘉庆三年(1798)四月出土于安阳丰乐镇之西门豹祠旁,旋移至孔庙。为著名的“安阳残石四种”之一。后复移置洛阳存古阁。今藏安阳文化馆.民国二年(1913)于安阳出土此碑之上截,即“贤良方正”残石,今藏天津艺术博物馆。东汉元初二年(115年)六月刻。民国二年在河南安阳出土,为上下两段。此碑是汉隶体系中境界较高的作品,结字方扁茂密,用笔圆劲浑厚,布局则疏朗有致。康有为评其书“有浑厚之形而气态浓深,笔颇而骏,殆《张黑女碑》所从出也。”开《张墨女墓志》和六朝石刻的先河。旧拓本“子游”之“游”字左三点,因苔土所封,尚未剔出。有重刻本。
编辑本段与韶巷
官林镇的韶巷村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之地,相传在春秋战国以前,这里就是一个人口众多、市  
子游
场兴旺的农村街市,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韶巷村的形成和韶巷的原名虽已失考,但“韶巷”地名的启用却与孔子的学生子游到过韶巷的历史有关。 子游(公元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
秋末吴国常熟人,以其言行似孔子,有“南方夫子”之称。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是孔子七十二贤人和“孔门十哲”之一。他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材生,后人往往把他与子夏合称为“游夏”。子游二十多岁就担任了“武城宰”(治所在今山东费县西南),实行孔子关于“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的教诲。孔子到武城时,“闻弦歌之声”,甚为嘉许。孔子去世后,子游自己授徒讲学,其后学在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学派。 公元前470年前后,子游从楚地游学归时,路经韶巷,在此休整小憩,曾在该街市的一个闾巷设坛讲学,宣传孔子的礼乐之仪,以教化当地百姓。讲学之余,子游集合随从弟子,吹奏上古舜帝所作的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的雅乐———《韶  
子游
乐》(古有“《萧韶》九成,凤凰来仪”之说),又演唱舜传帝位于禹时和臣僚一起唱的《卿云》之歌。歌云:“卿云烂兮, 缦缦兮,日月光华,旦 旦兮(卿云,指祥瑞之气)!”村人听后深受感化。 子游东归后,《韶乐》之声在韶巷“悬梁三日而不绝”,以致醇厚民风、弦歌之声便在当地世代相传。村人怀思子游其德,便把他和随从弟子吹奏《韶乐》之处改名“韶巷”,同时又把村名改为“招贤”(韶巷小学的原名即为“招贤小学堂”)以资纪念。然而,后人认为将韶巷作为村名更具代表意义,从此便用“韶巷”替代“招贤”作为村名沿袭下来。后经世代变迁,“招贤”村名已无人提及,但韶巷之名却至今流传。
编辑本段子游问孝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论语·为政》
据南先生解释,孔子说他那个时代的人不懂孝,以为只要能够养活父母便是孝了。而“犬马皆能有养”,即便饲养一只狗、一匹马也都会喂饱它、养活它,因此仅仅养活父母并不是孝。  
子游
子游
孔子所处的时代有许多道德约束,尚有许多人无法理解孝的真谛,而当今社会更是如此。孝不仅仅是形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是一种爱的心情。曾有一则公益广告将此意抒发得淋漓尽致:一位年迈的母亲在中秋佳节之时满心欢喜,精心准备了饭菜,最终却只等来了儿女们的电话,顿时神情落寞。充裕的物质生活只是表面的形式,老人甘愿每天粗茶淡饭,只要儿女能够常回家陪伴,这让人不由得想起多年前的一首歌——《常回家看看》 ,怕是所有父母的心声吧。
有这样一则故事,儿子回乡办完父亲的丧事,要母亲随他进城,母亲执意不肯离开清静的乡下,说过不惯都市的生活。儿子没有勉强母亲,说好以后每个月寄300元生活费。这个村子十分偏僻,邮递员一个月才来一两次;近年来村子里外出打工的人多了,因此邮递员在村里出现的日子便是留守老人的节日。每次邮递员一进村就被一群大妈、大婶和老奶奶围住,争先恐后地问有没有自家的信件,然后又三五人聚在一起或传递自己的喜悦或分享他人的快乐。这天,邮递员交给母亲一张汇款单,母亲脸上洋溢着喜悦,说是儿子寄来的。这张3600元的高额汇款单在大妈大婶们手里传来传去,每个人都是一脸的羡慕。过了几个月,儿子收到了母亲的来信,只短短几句,说他不该把一年的生活费一次寄回来,明年寄钱一定要按月寄,一月寄一次。很快一年就过去了,儿子由于工作缠身,回老家看望母亲的想法不能实现,本想按照母亲的嘱咐每月寄一次生活费,又担心忙忘了误事,便又到邮局一次性给母亲汇去3600元。几天后,儿子收到一张3300元的汇款单,是母亲汇来的。儿子百思不得其解之际收到了母亲的来信,母亲又一次在信中嘱咐说,要寄就按月给她寄,否则她一分也不要,反正自己的钱够花了。儿子对母亲的固执十分不理解,但还是按她的叮嘱做了。后来,他无意间遇到了一个来城市打工的老乡,顺便问起了母亲的近况。老乡说,你母亲虽然一个人生活,但很快乐,尤其是邮递员进村的日子,你母亲像过节一样欢天喜地。收到你的汇款,她要高兴好几天哩。儿子听着听着已泪流满面,他此刻才明白,母亲坚持要他每个月给她寄一次钱,就是为了一年能享受12次快乐。母亲心不在钱上,而在儿子身上。孝不仅仅在于形式,空巢老人缺的绝不仅仅是钱,他们更希望得到儿女的关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学通论卷三 诗经 论孔子删诗是去其重三百五篇已难尽通不必更求三百五篇之外
丹阳公——子游
古文诗词常用的典故:武城弦歌与刺史天
一起学《论语》17.4阳货篇——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王言解
跟着孔子去旅行之八十一:孔子的四大弟子与武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