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孔子之“学”学什么

孔子之“学”学什么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记录孔子及其门弟子言行的《论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后面又说他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这两句话中的“学”,过去学者多翻译为“学习”,这当然没错;问题是,孔子之“学”,学习的是什么?或者说,“学而时习之”的“之”,是指示代词“它”,它指代的是什么?
  有学者说,“它”指代“知识”,孔子这里的“学”,就是指“求学问”、学习知识。我不同意这种说法。
  李泽厚先生《论语今读》讲“学而时习之”是“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讲孔子这个“学”不专指读书,而主要的是学习“作人、做事”;受二位贤哲启发,我思考论证:孔子这里的“学”并不只是指学习知识,而主要的是指学习如何做“士”做“君子”,学习君子待人处事的规范、修养。
  孔子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学而时习之”;学什么呢?《论语·子张》有一段记载: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孔子向谁学习的,学了些什么?”子贡回答道:“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贡这个回答,或者是他听老师孔子说过,或者是他理解体会老师的思想学说;《论语》记载下来,应该是儒学的正宗,可以信从。
  按照子贡这个说法,孔子主要学习的是周文王、周武王之“道”;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其中心主张应该是修身齐家、仁民爱物,而一切都要“止于至善”亦即恪守“中庸之道”。按照子贡的说法,周文王周武王虽然早已作古,但是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并没有埋没到地下去,而仍然保存在人间;贤能的人记住了其中大的原则方法(比如相传周公整理制定了西周的人伦道德、礼乐制度),不够贤能的人也记住了其中枝节的、技术性的东西。那些文献记载以及身、口相传的礼乐文化,都有“文、武之道”蕴涵其中;我的老师孔子哪样没有学习过(相传孔子曾经向老子“问礼”、向苌弘“访乐”、向郯子“问官”、向师襄“学琴”)?这样一来他也就没有固定的老师了。
  孔子自己这样学习和实践,他也这样教育和要求学生。所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似乎把学习文献知识排在首位;可是我们要看到,所列四个方面的教育,伦理道德行为可就占了三个方面呢。并且,《论语·先进》评价和记录他的优秀学生,是“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把德行排在首位;第二表彰宰我、子贡的“言语”,也主要是指他俩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言语;把从政理事排在第三,而把学习和传播文献知识做得好的子游、子夏排到了末尾。
  再看,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可见孔夫子教育学生,首先注重的是要他们培养和实践“士”、“君子”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行;待他们“行有馀力”了,再可以学习文化或者说是文献知识。所谓“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指的是:学习修养得有成果了,可以从政理事;从政理事有了余暇(也就是“行有馀力”),就可以再深入学习文献知识。
  而孔子对于“好学”即热爱学习的定义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仍然是注重个人道德品行的修养和待人接物这方面处世言行的实践。
  我们再来研究一个例子:“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论语·先进》);这一段,诸家解说不同。综合折中以后,我这样理解:
  子路派他的同学子羔去做“费”那个地方的长官;孔子批评道:“害了那人的孩子”或者是“害了那人啊,小子!” 子路挨了批评不服气,就“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孔子平素注重行为实践的教育思想来反驳说:“有老百姓在那里,有土地有庄稼在那里;何必一定要读书,那样才叫做学习?”孔子于是进一步批评道:“所以我讨厌那强词夺理来狡辩的人哪!”
  子路手中有了权力,选派他的同学子羔去做官,这是“照顾”了同学啊;孔子为什么却要批评子路呢?据前贤研究,是由于孔子认为,子羔学习修养还不到家,还不够条件去从政。勉强去从政治民,就可能:一、由于学问未成,治理不好,害了费地的老百姓;二、由于从政吃力,无暇学习,耽误了子羔的学业,使他不能有所成就。所以责怪子路害了人家。
  孔子为什么要再批评子路是“佞者”呢?这其中省略了一个逻辑推理过程。孔子的意思是:确实,我教你们注重行为实践;但是,我还教过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要学习修养得富有成果了,才能去从政理事治民呀!子路你使子羔从政,是置我教的重要前提于不顾,很可能会害了同学;我批评你,你却引用我另一方面的正确思想来为你的错误行为辩护,以为能堵住我的嘴;你这就是狡辩,讨厌得很哪!
  综合以上引述分析及《论语》中其他有关部分,含英咀华,融会贯通,我们应该可以了解,孔子之“学”,到底是学什么。
  下面,我们再看看,孔子自述他求学、学而有成的过程,以及他最后的成就。
  孔子回顾总结自己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李泽厚先生《论语今读》翻译为:孔子自称“我十五岁下决心学习,三十岁建立起自我,四十岁不再迷惑,五十岁认同自己的命运,六十岁自然地容受各种批评,七十岁心想作什么便作什么,却不违反礼制规矩。”
  十五岁以前他怎么样,孔子没有讲,那应该是他游戏玩耍和启蒙学习的阶段。从十五岁开始,他才立志学习,要做“理性”的人,要做“君子”。
  “三十而立”,李泽厚先生认为是指建立起了自己成熟的人格。“立”,可以说是小有成果,这以后才能担当理事治民的责任。《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国大夫孟釐子临死嘱咐儿子说“今孔丘年少好礼”,是“达者”,要儿子孟懿子拜孔子为老师。张大可先生注释《史记》,考证这件事应该发生在孔子三十四岁的时候;可见孔子三十岁时的成就已经被当时人所认识称赞。
  “四十而不惑”:世界上,声色犬马,经常有各种诱惑;思想意识方面,有异端邪说、有似是而非、有“二难推理”,推到底还有康德揭举的“二律背反”,稍不注意就可能钻入牛角尖、堕入云山雾罩之中;孔子四十岁就能够不再迷惑,了不起。
  李泽厚先生讲解“五十而知天命”,说是“似可解释为到五十岁,自己对这偶然性的一生,算是有了个来龙去脉的理解和认同,一方面明确了自己的有限性,另一方面明确了自己的可能性。不再是青少年时代‘独上层楼望断天涯路’的前景茫茫,也不再是‘天下事舍我其谁’那种不自量力的空洞抱负了”;“总之,认识并安宁于一己存在之有限性,仍强自建立,并不悲观、焦虑,或作徒劳之无限追求”(均见《论语今读》);这就叫做“知天命”。
  “五十而知天命”,汤一介先生认为,这可以理解为孔子对“天”即有关宇宙人生的终极关切问题,有了一种认识和了解,属于“求真”并得到了“真”。
  “六十而耳顺”,一般认为指能够听得进批评意见、逆耳之言了。杨伯峻先生在他的《白话论语》中解说为“一听别人言语,便可分别真假,判明是非”;汤一介先生引申说,“耳顺”可以解释为一种直觉的审美境界,它所得到的是一种超乎经验的直觉意象,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境界、“美”的境界。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汤一介先生认为,这是一种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它是在“知真”、“得美”以后达到的圆满的“至善”境界。
  汤一介先生《再论中国传统哲学的真善美问题》中有“孔子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一节(《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汤一介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阐述了他对孔子这段话的理解。他认为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追求“真、善、美”的总结,“知天命”是开始向“天人合一”之路迈进,“耳顺”是能做到“情景合一”了,“从心所欲”是达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这也可以理解为孔子“活到老,学到老”,一生努力,到老方成吧。
   唐朝韩愈的《师说》,把老师的任务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是把握了孔子所定学习目的和教育思想的精髓。我们今天的教育,要求教师“教书育人”,也可以说是传承了孔子;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了解和借鉴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教学生,要把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放在首位,而不要满足于单纯做个“教书匠”!
  
   二○○五年四月六日
  

#日志日期:2006-5-22 星期一(Monday) 晴


评论人:zdlmercury 评论日期:2006-5-22 8:05
  《道纪》的作者李航先生认为:“学而时习之”的“时”,具有“时机”含义。随着人生学习内容的深入、复杂,对实践所学内容的环境、舞台的要求就越高,而得到这种实践的机会往往可遇而难求。于是,在学习与实践之间,时机变得异常重要。这种时机,是连接学习与实践的桥梁,是锻炼完善自我的关键步骤。一旦天时地利人和相交会,学得有所准备的人,就应该抓住时机,将自己所学用于实践;这一过程,将带给人无比的快乐。因而,“治国平天下”并非学者的目的,而只是最好的手段。

评论人:zdlmercury 评论日期:2006-5-28 13:23
  我开博客,在天涯登载《中国传统文化乱弹》;在网易部落强巴博客登载《人性人情纵横谈》,研究人性人欲人情各方面;这些,都是向李航先生学习的呢。

评论人:zdlmercury 评论日期:2006-6-12 17:33
  “学而时习之”的“时”也应该也解释成时机!由此,它的解释就变成了:“学习到的东西,在适当的时机,被用上了,不是很快乐吗?”
  孔子用最简单的话阐述了“快乐人生”这一个他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主题,“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实际上是人生观。
  以上是我刚才登陆李航先生的博客,在他《论语》读书笔记上摘引来的,我很佩服!加上我这篇文章对孔子这句话的解说,是否就完整地阐明了孔子想要说的意思?以文会友,不亦乐乎!

评论人:李航(游客) 评论日期:2006-6-12 23:08
  强巴先生:
  
  多谢您访问我的博客,您的文章非常值得我学习,真正是以文会友,不亦乐乎!
分享到:
  最后修改于 2006-08-20 15:48   阅读(10)评论(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追求“真、善、美”人生境界,是“新时代”的社会需求
《<论语>·没道理——兼就教于钱穆、李泽厚二先生》为政(中)
向大师南怀瑾、钱穆、李泽厚,学习“不惑”真义,送给40岁的自己
汤一介的读书观:读书本该会意
《论语》姜解之“子疾病,子路请祷”
易经的奥秘(8)卦有何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