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学依恋理论:分离是为了更好的爱
心理学依恋理论:分离是为了更好的爱
作者:泉铭    来源:心理学     
编者按: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每每和年轻的爸爸妈妈聊天时,都会告诉他们,在孩子三岁以前,无论给多少爱都不算过分。在前三年时间是儿童建立依恋的重要时期,而健康的依恋是儿童幸福生活的基础。


儿童依恋的类型
 
1、安全型依恋
有母亲在时,这类婴儿会独自探索,母亲的离开会引起明显的不安.当母亲返回的时候,他们有温暖的回应,如果他们感到很压抑,常常会寻求身体接触来缓解压力。有母亲在场时这类婴儿对陌生人很随和大方。
 
这类儿童喜欢和亲密伴侣在一起.将她作为探索的安全基地。
 
2、回避型依恋
这些婴儿同母亲分离时很少表现出抑郁,甚至当母亲想主动引起他们的注意时,他们仍然表现得很冷漠。回避型婴儿对陌生人相当友善,但有时会像忽视自己母亲那样回避和忽视这些陌生人。
 
这类孩子的特征是很少表现出分离抗拒.他们甚至对养护者有意回避和忽视。
 
3、抗拒型依恋
这类婴儿在陌生情景中,他们会紧紧地靠在妈妈身边,很少有探索行为。当母亲离开时他们会相当压抑,但当母亲返回时,他们的表现很矛盾:他们会接近母亲但看上去他们对母亲的离去还在生气,他们甚至抗拒母亲主动的身体接触。抗拒型婴儿对陌生人保持相当的戒备,甚至当他们的母亲在场时也是如此。
 
可以看出,这类儿童有强烈的分离抗拒.他们希望和养护者保持接近,但对养护者主动的接近又表现出抗拒,特别是在分离后重聚时,尤为如此。
 
4、紊乱型依恋
这些婴儿在陌生情景中表现出极度的压抑,他们似乎对于是要接近还是回避养护者犹豫不决,当母亲回来时,这些婴儿看起来不知所措,或者他们会在接近母亲的过程中因为母亲的接近而突然跑掉,他们也可能在不同的重聚场景中同时表现出这两种模式。
 
这是一种很矛盾的行为,重聚时先是想接近,然后又是突然地回避养护者。
 
通常我们说的非安全型依恋指的就是上面所描述的抗拒型、回避型和紊乱型。
 
从这些情景中,我们可以看到,分离是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说,分离解决得好,孩子就有安全感。下面我们来看看,能否处理好分离,是不是由父母或者看护人的养育过程决定的,是不是由父母给了孩子怎样的“爱”决定的?
 
比如,当孩子大声哭闹或烦躁不安时,母亲会通过模仿孩子的感受来安抚孩子,以同样的喊叫来附和孩子,慢慢地再把自己的嗓音降低,直至最终把孩子带入一种安静的状态.当婴儿过度紧张时,母亲会抱紧孩子,轻轻地摇晃.当孩子情绪低落、没精打采时,母亲会运用自己传神的微笑与孩子交流,从而让孩子重新快乐起来。。。这些都是父母对婴儿的情绪所做的回应。
 
尤其是当母亲以一种可预期的模式对婴儿的情绪进行回应时,孩子的头脑中就会形成母亲的反应模式。而这些模式就成为他成年后与人相处时的预设模式。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的能力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让孩子习得的.同时,如果可以预期,那么孩子就可以形成安全感,信任感。得到母亲充满爱意的、稳定的回应的婴儿就可以形成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如果父母没有学会怎么有效地处理自己的不良情绪,那么,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这些负面情绪就会在她身上难以遏制地发作:她可能会觉得内心非常痛苦、非常难受,以至于迫不及待地希望能够摆脱这些情绪。(比如有严重抑郁状态的母亲或者处于压力状态的母亲.)
 
例如:在生活中,我们不时会看到这样的场面,母亲对着哭闹不止的婴儿高声呵斥:“别吵了,烦死了”,或许有的妈妈不会大声制止,但她如果心里没有接纳孩子的情绪,她的情绪也一样会被孩子感受到!或者父母会指着蹒跚学步的孩子大声嚷嚷:“你这个小皇帝啊,怎么敢这样瞪着我!”
 
于是,这些孩子便逐渐学会了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或者是为了否认自己的情绪,或者是为了避免让母亲难过或生气。为了帮助母亲调整情绪,保护母亲不受自己情绪的影响,孩子就不得不把自己的情绪隐藏起来(这一切都是无意识的过程)。
 
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这些孩子已经习惯了没有人会帮助自己加以调整,所以他们也不会去寻求帮助,让自己从负面情绪中摆脱出来。他们会用压抑,隔离等防御方式让自己感觉轻松一些,但是,这些办法通常极少奏效,这也是回避型孩子成年后惯用的行为模式。
 
形成了抗拒型依恋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对孩子情感的反应反复无常,有时对孩子关心备至,有时却又对孩子置之不理。
 
为了更多地赢得父母的欢心,这些孩子便学会了对父母察言观色。他们通常不露声色,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暂时隐藏起来,直到觉得有把握博取父母的关注时,他们才会表露自己的真实情绪。
 
他们也会意识到,在自己感觉糟糕时,父母不一定能够帮助他们摆脱这些消极情绪,但是,他们并不会因此而采取策略压抑自己的情感,而是喜欢采取一种夸张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们会对自己的恐惧和需求过度地关注,以至于降低了自身的独立性。很显然,这样的孩子成年后会在心理上特别依赖他们亲密关系中的对象而难以独立。
 
最不安全的就是“紊乱型”依恋。这些孩子采取的防御方式很难描述(和回避型与冲突型的混合接近),但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是,这些孩子的父母自身曾经遭遇过创伤性的经历,如生活中非常亲近的人过世,或者夫妻之间存在着某种家庭暴力的问题,并且,他们最终没能有效地应对这些痛苦经历,从而在内心留下深深的阴影。
 
因此,他们无法给孩子提供保护,无法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港湾,让孩子大胆地探索未知的世界。所以当这些孩子遇到压力时(这些压力多来源于面对分离时的感觉),他们往往会感到恐惧和无所适从。
 
所以我会全身发软。。。因为爱的缺失,所以,面临分离的情景时我会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和无助、无能感,这或许就是我们知道的分离焦虑及躯体反应。所以,我想,爱就是分离,可以理解为爱是为分离做准备的过程。一个母亲如果给了婴儿高质量的爱(或者是一个足够好的妈妈),让孩子知道妈妈可以是他的安全基地,也就是当我们痛苦时,妈妈会陪伴我、听我、安慰我。这其实也是婴儿期的孩子需要妈妈给予的一种融合的体验,(共生期的需要)而这种体验是愉快而安全的,于是,这会给孩子一种信任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信任,婴儿才有可能独立地勇敢探索未知的世界,才会冒一点风险去和人建立亲密关系,因为他们有过母亲为他们调节自己负面情绪的经验.所以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形成了安全依恋的人才会去相信对方会为自己调节负面情绪。有了这样的信任,亲密关系就有了融洽的基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宝宝一离开妈妈就哭? 面对黏人宝宝, 妈妈的做法影响他一生
新手妈妈的育儿难题,该怎么解?
《发展心理学》共读集锦06 | 悦读读书
父亲暴怒掌掴4个月婴儿致死:情绪失控的父母是恶魔
宝宝哭,抱还是不抱?
引用 0—3岁,妈妈不可不知的育儿心理学(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