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连载·想读】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真意为何?


连载·叁
“知行合一”的真意为何?
冈田武彦 著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文摘


导读
知行合一”是当今政府高层非常推崇的一个哲学理念,也是王阳明心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么,“知行合一”究竟是何意?
王阳明从“知觉与好恶之意是一体”以及“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的立场出发,对“知行合一”说进行了阐释。

“知行合一”说的中心是“行”,而不是“知”,这是一种实践主义的思想。

所谓的“行”,并不是与“知”对应的“行”,也不是局限于具体的实践行动。

王阳明曾说:“一念发动处即是行。”可以看出,“行”包含的范围很广,心中萌发的意念也可以看作是“行”。

到了晚年,王阳明又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知行合一”说。

嘉靖五年(1526年),王阳明曾写过一篇《答友人问》(《王文成公全书》卷六),用以答复友人提出的四个问题。

通过《答友人问》,我们基本上可以弄清王阳明是如何发展“知行合一”说的。

友人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 :

“自来先儒皆以学问思辨属知,而以笃行属行,分明是两截事。今先生独谓知行合一,不能无疑。”

对此问题,王阳明的回答是:

“此事吾已言之屡屡。凡谓之行者,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

若着实做学问思辨的工夫,则学问思辨亦便是行矣。

学是学做这件事,问是问做这件事,思辨是思辨做这件事,则行亦便是学问思辨矣。

若谓学问思辨之,然后去行,却如何悬空先去学问思辨得?

行时又如何去得做学问思辨的事?”

可以看出,王阳明反对将《中庸》中的“学问思辨”与“笃行”区分为“知”与“行”。

接下来,王阳明又阐述了“知行合一”的理由: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

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

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

元来只是一个工夫。”

王阳明通过“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

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阐明了“知”与“行”原本只是一个工夫,也即“知行合一”。

这和王阳明壮年时期的“知行论”比较起来,“知行合一”的主旨更加清晰,“知行一体”的精神也更加明确。

与其把王阳明晚年对“知”与“行”的阐释称为“知行合一”,不如称作“知行一体”更为恰当。

王阳明在晚年悟得“心即理”的本体就是“良知”,且“良知即天理”,所以他才能从“心即理”的角度来进一步发展“知行合一”说,并且认为,最终还得靠“致良知”去“穷理”。

所以,王阳明在《答顾东桥书》中写道: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是犹析心与理而为二也。

夫学、问、思、辨、笃行之功,虽其困勉至于人一己百,而扩充之极,至于尽性知天,亦不过致吾心之良知而已。

良知之外,岂复有加于毫末乎?

今必曰穷天下之理,而不知反求诸其心,则凡所谓善恶之机,真妄之辨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将何所致其体察乎?

吾子所谓“气拘物蔽”者,拘此蔽此而已。

今欲去此之蔽,不知致力于此,而欲以外求,是犹目之不明者,不务服药调理以治其目,而徒怅怅然求明于其外,明岂可以自外而得哉!

任情恣意之害,亦以不能精察天理于此心之良知而已。

此诚毫厘千里之谬者,不容于不辨,吾子毋谓其论之太刻也。
王阳明指出,如果“尽良知”,“知行”就可以“合一”。

在他看来,《书经》(即《尚书》,“五经”之一)中所说的“致知”就是指“致良知”。

“致知”中的“知”是指对“是非”先天性的判断,也即他所理解的“良知”。

要想让“知”达到极致,就必须通过实践,故“知行”是“合一”的。



书籍信息

书名:《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


作者:【日】冈田武彦 著


出版:重庆出版社 2015-2


定价:99.00元

南都读书俱乐部


精彩书单,活动爆点,等你来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夫之知行观浅论
修心的学问
[阳明心学] 1506年,挨了40板...
圣 人 之 学 -- 心 学
《明儒学案》卷十 姚江学案(二)
知难而上,山洞迷茫,龙场悟道,知行合一,平定战乱,脱凡入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