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考七个常考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高考七个常考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   刘小忠

2010年高考共有9套试卷直接对文言虚词进行了设题考查,而在这9套试卷中,共考查了考纲规定的常用的18个文言虚词中的15个:之(6次),以(5次),而(5次),于(4次),其(3次),为(2次),且(2次),乃(1次),因(1次),所(1次),焉(1次),者(1次),也(1次),乎(1次),则(1次)并且都选用了教材中的文言词句与新选阅读材料中的语句比较进行考查,同时,淡化词义的确定而强调用法的区别。有的文言虚词这种意义和用法与另一种意义和用法差别细微,较难辨别,如果不仔细推敲,就会出现判断失误。下面举例说明。

(一)以(因为)——介词?连词?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③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

④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分析: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①②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③④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

【辨析方法】

以+短语(名词短语或代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作介词

以+分句(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                           作连词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④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答案: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①②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③④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

(二)动+以+动——修饰?目的?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②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③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④作《师说》以贻之。

分析:①②句“以”前的动词短语表动作的方式,作状语,两个动作同时发生,表修饰;③④句“以”前后的动作有先后之分,表目的。

【辨析方法】

1、看“以”前后的两个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否则表目的。

2、看“以”前后的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在意义上是否有主次之分,如果前者是次,后者是主,前者表示动作的方式,做状语,则是表修饰;否则表目的。

3、看翻译,表修饰时可译成“着”,表目的时可译成“来”或“用来”。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②各各竦立以听。

③敛赀财以送其行。

④举匏樽以相属。

答案:①②④句中“以”连词,表修饰;③句中“以” 作连词,表目的。

(三)与(和)——介词?连词?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

③怀王与诸将约曰。

④吾今与汝无言矣。

分析:四句中的“与”都解释为“和”,①②句“与”前后两项合起来作一个成分,作连词;③④句“与”前后是两项不能同作一个成分,作介词。

【辨析方法】

1、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并列起来共作一个成分,能则是连词,否则是介词。

2、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对调,能则是连词,否则是介词。

3、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同全句的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如果前者是动作发出者,后者是动作涉及对象,则是介词。

4、看“与”前后的词或短语表示的人或事物在表达中是否有主次之分,有则是介词,无则是连词。

5、看“与”前是否有能愿动词或其它状语,有则是介词,无则是可能是连词。

(四)动+而+动——修饰?承接?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简能而任之。

②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

③余扃牖而居。

④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分析:①②句中的“而”作连词,表承接;③④句中的“而”作连词,表修饰。

【辨析方法】

1、看“而”前后的动词或动词短语表示的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有先后关系则表承接。

2、看“而”前后的动词或动词短语意义上有否主次关系,如果前一个动作表示后一动作的方式,即有主次之分,表修饰。如果只两个贯的动作,则表承接。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②扣舷而歌之。

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④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答案:①③句中的“而”作连词,表承接;②④句中的“而”作连词,表修饰。

(五)则(就)——假设?承接?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③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④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分析:四句中的“则”都译为“就”,①④句中的“则” 作连词,表假设;②③句中的“而” 作连词,表承接。

【辨析方法】

1、看句意。“则”前的短语或分句表示虚拟的情况,表假设;“则”前的短语或分句表示一种事实,表承接。

2、看呼应。有时候,表假设时,前一分句有与“则”相呼应的连词“若”;表承接时,前面一定没有相呼应的连词。

3、看翻译。表假设时,“则”可译成“就”,也可译成“那么就”,表承接只能译成“就”。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②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④若弗与,则请除之。

答案:四句中的“则”都译为“就”,①④句中的“则”作连词,表假设;②③句中的“则” 作连词,表承接。

(六)乃(才)——顺承?限制?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③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分析:三句中的“乃”都译为“才”,①②句中的“乃”作副词,表顺承;③句中的“乃”作副词,表范围限制。

【辨析方法】

1、看作用。表顺承时,“乃”实际上连接了两个分句,前一分往往表示具备的条件,后一分句表示结果。表范围限制时,不连接分句,只限制后面的动词。

2、看翻译。表顺承时,“乃”只能译成“才(这才)”;表限制时,可译成“才”,也可译成“只”。

3、看呼应。表范围限制时,“乃”后面往往有表示数量的短语;而表顺承时没有。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②良久,乃许之。

③计其征调之费,终岁乃有七缣。

答案:三句中的“乃”都译为“才”,①②句中的“乃”作副词,表顺承;③句中的“乃”作副词,表范围限制。

(七)何(疑问)——副词?代词?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

②何可胜道也哉!

③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④姜氏何厌之有?

⑤大王来何操?

⑥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分析:①②③句中的“何”作副词,在句中作状语;④⑤⑥句中的“何”作代词,在句中作定语、宾语或主语。

【辨析方法】

1、从语法上辨别。“何”作副词时,在句中作状语;作代词时,在句中作定语、主语,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这是最主要的辨别方法。

2、从意义上辨别。“何”作副词时,译成“为什么”“怎么”“何必”等;作代词时,译成“哪里”“什么”等。

3、从相邻词上辨别。如果“何”后有“能”“可”之类的能愿动词,这个“何”肯定是副词。

【迁移练习】

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②杀一老卒,何甲也?

③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④君何患焉?

⑤而又何羡乎?

⑥何至自沈溺缧绁之辱哉?

答案:①为什么,副词②为什么,副词③什么,作定语,代词④什么,作宾语,代词⑤什么,作宾语,代词⑥怎么,副词

(八)动词+焉——代词?兼词?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②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③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有青麻头伏焉。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分析:四句中的“焉”都用在句末,且都用在动词后,但用法不同:①②句中的“焉”充当宾语,译为“它”作代词;③④句中的“焉”充当补语,指出动词所涉及的处所,相当于“于此”,是兼词。

【辨析方法】

1、看置换:首先要把“焉”字按兼词来理解,即用“于何”(在哪里)或“于此”(在这里,在那里)来置换,置换得通则是兼词;置换不通,则是代词,

2、看作用:看“焉”字作宾语还是作补语,作宾语的是代词,作补语的是兼词。

3、看倒装:能提到动词前面作状语的是兼词,不能倒装的只有作代词。

【迁移练习】

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②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③犹且从师而问焉。

④盖当蓼洲之周公之被逮,急于义而死焉者也

⑤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答案:①作代词②作代词③作代词④作兼词⑤作兼词

【巩固练习1】

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东犬西吠,客踰庖而宴。

②及在槛阱中,摇尾而求食。

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④景公召而数之曰

⑤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⑥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⑦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答案:①表承接②表修饰③表修饰④表承接⑤表承接⑥表修饰⑦表修饰

【巩固练习2】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蜩与学鸠笑之曰。

②今日吾与汝幸双健。

③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

④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

⑤君王与沛公饮。

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⑦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答案:①作连词②作连词③作介词④作介词⑤作介词⑥作介词⑦作介词

【巩固练习3】

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

①汝不必以无侣悲。

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③时操军兼以疾疫,死者太半。

④吾以捕蛇独存。

⑤以三保勇而多义,推为长。

⑥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⑦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答案:①作介词②作介词③作介词④作介词⑤作连词⑥作连词⑦作连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中文言虚词训练学案
王嵘——《王力<古代汉语>与杨伯峻<文言文法>语法体系比较》
虚词及其用法。
文言虚词
CATTI真经 | 二级笔译综合解题步骤及技巧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