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0分钟带你读懂《引爆点》


《引爆点》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著

中信出版社

2014年4月


回想一下,苹果手机是什么时候突然红遍中国大江南北的呢?应该是苹果第四代手机上市之后,当时这款手机的价格高的吓人,但如果你手拿一部iPhone 4S,那一定会引来别人羡慕的目光。随后,“卖肾”换手机的社会新闻更是引发了全民大讨论。要知道,在此之前,苹果公司也一直在制造和销售手机,相比之下“iPhone 3”就没能爆发一股流行热潮。这是为什么呢?


看过《引爆点》这本书之后,你就会明白,看似突如其来、全面爆发、不可掌控的流行大潮,其实是有规律可循、有法则可依的,关键就是要抓住流行潮的“引爆点”。


这本书的作者是格拉德威尔,他的作品畅销全球,也创造了许多书坛奇迹。他曾经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对于“流行”这种看似毫无根源的突发性事件,格拉德威尔结合了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配上科学分析的实验案例,创作出《引爆点》这本书,让我们能更轻松的读懂流行的奥秘。


所谓引爆点,就是引起事物全面流行、全面爆发的那个极具戏剧性的点,它有点类似于沸点和临界点,我们可以把它联想成那个撬动地球的小支点,也可以把它想象成那个引发龙卷风的煽动翅膀的小蝴蝶。总之,这个点可能仅仅是一个微小的细节,或者是不容易被人捕捉和发现的方面,但它的威力就像爆炸的原子弹一样威力惊人。格拉德威尔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和经验总结,把引发流行的关键点或者说关键因素归结为三个法则,它们分别是: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只要抓住这三个法则,我们就能掌握并创造流行。

 

01

个别人物法则


传播任何事物的主体都离不开人,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把信息有效地扩散出去。格拉德威尔提到,会引爆流行的“个别人物”有三类,分别是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


第一类“个别人物”,联系员。


这不是我们字面意义上理解的工作中的某个岗位,而是泛指那些善于交际且人际关系特别广泛的人。作者提到一名银匠——保罗·里维尔,他是历史上非常出名的一个联系员角色的代表,也是引爆美国独立战争的关键人物。


1775年4月18号的下午,一个在马房干活的小伙子无意听到两名英国军官说了“要教训美国人”之类的话,他赶紧把这个消息汇报给了当地有影响力的爱国人士,也就是银匠里维尔。当天晚上,里维尔就果断决定:夜行去列克星敦镇挨家挨户通风报信。他用两个小时跑完了13公里的路程,第二天早上,当英国人在向列克星敦进发时,一进入乡村就遭到了有组织的反击,被打的落花流水,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列克星敦枪声”,引爆了美国独立战争。



可是为什么里维尔能够传话成功呢?想想看,那可是在漆黑的夜晚,夜深人静的乡村,为什么大家会信服他的话并有秩序的传递下去?这与里维尔的性格和交际能力有很大关系。那时候当地一共有7个革命小组,光他参加的就有5个。这样一来,里维尔不但认识的人多,而且这些人都是一些革命的关键人物。所以,他能够准确的在途径的小镇中,找到像他一样说话有分量的联系员,把消息扩散下去,这就是典型的联系员的威力,他们是人际沟通的专家,也是流行的一个关键点。


第二类“个别人物”,内行。


如果说联系员人际关系广,是社会粘合剂,那么内行就相当于数据库,他们为大家提供可信服的信息。在时尚圈里,世界著名奢侈品品牌的设计师,总是能用他们敏锐的时尚嗅觉寻求到产品爆炸点,比如某个颜色,像什么大象灰啊、牛油果绿啊;或者某个图案,比如中国风里的大牡丹花;再或者某种款式,比如近几年流行的9分喇叭裤,厚底鞋之类。要知道,这些知名设计师的一个小小设计不单单引发了大众的流行,还带动了整个经济链条的流转,他们的内行身份使自己得到了话语权,也使自己的创意更具说服力,这就变相提升了消费者的认同感。哪怕是顺丰快递小哥统一发的制服,只要贴上个大牌商标,一样能卖个大价钱。


内行这个关键角色有点类似于我们生活中的意见领袖,因为他们懂行,所以大家相信他们,乐意听他们的建议和看法,这些人很可能就是某个流行潮流的引爆点。


第三类“个别人物”,推销员。


在作者看来,推销员是那些善于说服他人,传播信息的时候极具感染力的人。这里提到的感染力不是推销技巧,而是由内而外的一种人格魅力。推销员们往往特别有亲和力,或者具有乐观、自信、积极、热情这样的特质。他们的情绪会对被传播者产生微妙的暗示。比方说,我的朋友圈里有个喜欢分享漂亮图片的女孩儿,她刚买了一个便携式网红榨汁机,然后每天在朋友圈晒颜色鲜艳的果汁美图,或者是发一些关于养生的、减肥的果蔬汁配方图,于是看到图片的很多好友都会去买同款榨汁机。


为什么他们会跟风呢?事实是,很多买过榨汁机的人用过一次就把它堆在厨房角落任其自生自灭了,说明榨汁机并不是大多数人的刚需。所以大家其实是被这个女孩对生活的热情吸引了,或许是被她勤劳的态度感染了。这个女孩就具备推销员的潜质,而普通人只能被流行潮卷走。


还有一个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反派推销员:希特勒。他确实很成功的将自己的疯狂和野心传播给他的追随者,正是因为太成功,后续大家都知道了,希特勒一个人带领一群人掀起了纳粹主义黑色风暴,使泯灭人性的屠杀席卷全球。


02

附着力法则


附着力法则是针对流行的事物本身而言的。附着力,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具有粘度,它跟感染力还是有明显区别的。感染力强调打动人,而附着力不仅仅需要打动,更需要深刻的影响别人,难以被忘记。


有附着力的信息就像满身是刺儿的蓖麻,粘到动物皮毛身上是很难取下来的。比如,说到脑白金的广告,你脑海里会不会马上跳出来“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其实这句话本身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之所以被那么多人熟知熟记,跟那一对会跳舞的老夫妇有关系,有附着力的形象信息配合朗朗上口的广告词儿,才让脑白金广告具有流行的可能性。除此之外,该广告定期更换老爷爷、老奶奶跳舞的地点和形式。虽然换汤不换药,但是增强了广告的新鲜感和吸引力,这就是通过一些细节的改变,有效提升了信息附着力的方式。



作者还举了一个案例来解读附着力法则。他提到了儿童教育节目《蓝狗线索》。这是一档“提示线索寻找答案”的趣味益智类节目,创作者们通过调整三条线索的顺序,以及每五天重复播放同一集节目这两种办法,来吸引小观众。


我们可能会想当然的认为,孩子们本能的喜欢新鲜事物,同一集节目播放五遍,孩子们肯定看烦了。实验结论恰恰相反,正是这种重复的方式使孩子们能在第二次、第三次看节目时,反复复习知识点。同时,孩子们也能通过抢答的方式与节目中的人物互动,提升积极性。


这个案例再次印证了作者的观点,我们并不需要对传播内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可能仅仅在形式和细节等方面,做一点细微的改动,就提升了流行事物的吸引力,这就是附着力法则的精髓。

 

03

环境威力法则


环境因素常常被人忽略,但是它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作者从两个方面向我们阐释了环境对流行起到的重要作用。


第一个方面强调环境的细微暗示对大众影响巨大。


他提到了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美国纽约,地铁犯罪事件突然减少了75%。这一突如其来的转变令许多人不解。有人认为那是加大警力、加大治理力度的原因,但没有任何证据显示,犯罪率大幅度降低的这一年,警局有特殊的整治计划。而且,这个时间段的纽约,没有经历成规模的人口迁移,也没有更多人去教育和改变有犯罪倾向的人。


那么,地铁站里犯罪率降低的原因是什么呢?


作者揭示的答案令人大吃一惊,居然是新上任的警察局长清除了地铁站和地铁上的肮脏的涂鸦,整治了恶劣的环境。在这个例子里,警察局长改变了环境,就制止了犯罪的流行。



第二方面是从社会环境角度的人际关系视角出发的。


作者格拉德威尔提到一个神奇的数字:150。他认为,想要引发巨大的流行,首先要从小规模的流行潮开始,而小规模流行潮的最有效人数不能超过150人。这个神奇的数字跟一个实验有关:英国人类学家罗宾·邓巴通过科学研究发现,智人的大脑之所以进化,是由于他们要应付更大的交往圈子。也就是说大脑足够大,才可以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社会性交际圈。后来,邓巴发明了一种方程式来测算动物们所能拥有的群体活动最大值,现代人类的数值是147.8,约等于150。超过这个数值,人们交际的效率就会降低,而且会出现很多差错。


作者提到,美国曾经有一部叫《丫丫姐妹会的神圣秘密》的畅销小说。它之所以会引发出人意料的流行,就是因为作者曾经在格林尼治举行过一场小型朗诵会,参加这场小型聚会里的7个人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把对这本书的喜爱转移到了生活中,他们不但是宣传这本书的联系员,还是对这本书最有发言权的内行。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希望我们相信,制造变化是可能的,引爆点有多么难寻找,引爆点的变化多么难以捕捉,那么,这个世界就有多少希望和可能性,等待我们发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拆书21:引爆点模型
2020读书计划2:引爆点
28《引爆点》读书笔记
引爆点:掌握这三个法则你也可以创造潮流
如何使旅游产品一炮而红?
引爆点(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